河流地貌论文_汪涛,戴文远,陈庆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流地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貌,河流,干流,流域,教学设计,漓江,堆积物。

河流地貌论文文献综述

汪涛,戴文远,陈庆颖[1](2019)在《5E教学模式在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河流地貌模拟实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5E教学模式探究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通过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教学环节,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基于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的地理实践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设计实施实验,引导探究;总结实验结果,解释原理;再遇地理新情境,迁移运用;分析教学过程,多元评价。(本文来源于《地理教学》期刊2019年20期)

戴何明[2](2019)在《例析基于学术情境的河流地貌试题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考地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指出,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境。选择地理学研究成果作为试题的背景素材,是创设与学科发展相联系的情境的方式之一。河流地貌是自然地理的基础内容,是一轮复习阶段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主干知识。近年来,河流地貌在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中就有部分试题的背景材(本文来源于《教学考试》期刊2019年45期)

师雅兰[3](2019)在《基于地理实践力素养培育的“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学设计,通过情境创设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动手设计和操作实验,充分培养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促使学生提升地理实践力素养。(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32期)

郑芝杨[4](2019)在《“研学后教”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育——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河流地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应该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近几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进行的"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研学后教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研学后教课前由教师先编制好研学案,课堂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研学案中出现的研学问题,由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一般包括"个人的自主研学—组内(本文来源于《地理教育》期刊2019年S2期)

易清华[5](2019)在《河流地貌的发育之侵蚀地貌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侵蚀地貌是高一自然地理部分的重难点内容,一直以来由于该部分内容的抽象性和重要程度,很多教师为了使内容更加具体化和生活化,做了不少实验,那如何在课堂上将实验和知识的融合做到深入浅出也是非常值得探究的,下面将结合实验视频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9年24期)

杨善晴,翟有龙[6](2019)在《综合思维视角下的教学设计——以“河流侵蚀地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四大地理核心素养,分别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中,综合思维是从多维度,全面、系统、动态地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也是近几年高考重点考查的领域之一。本文在综合思维视角下,以"河流侵蚀地貌"的教学设计为例,探究地理综合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以期为落实地理综合思维提供案例参考。(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9年23期)

何超[7](2019)在《广西喀斯特地貌区域工业区及历史采矿区河流流域的七种重金属污染程度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的高速发展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变的同时也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工业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前仍然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表明,环境污染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重金属是环境污染物的重要一类。重金属污染物大致可以分为点源污染和扩散沉降形成的面源污染两大类。当今中国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大量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其中关于土壤,水体,大气以及人类的重金属污染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关于野生生物被污染的程度仍需进一步探究。鸟类由于种类多样、生境多样、分布范围广且处于较高的食物链营养级,被视为良好的重金属污染指示物种。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南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有色金属工业区,两个已经停产的铅锌矿区和一个已经停产的汞矿区的七种重金属或类金属:汞(Hg),镉(Cd),铅(Pb),锌(Zn),铜(Cu),锡(Sn),砷(As)对附近河流流域的污染程度。14个试验样点选取于该四个区域的四条已知被污染的河流和一条没有污染报导记录的河流,沿每条河流河水流动方向沿岸采集稻田土壤样品,稻谷样品和鸟类羽毛样品进行上述七种重金属的浓度分析。我们假设,汞中毒是铅、锌、锡开采带来的隐患,且由于汞在食物链中具有生物放大效应,所以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动物将受到更多伤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食性的鸟类羽毛中的汞浓度是显着不同的,位于较高营养级的食肉鸟和食虫鸟羽毛中的汞浓度显着高于较低营养级的食谷鸟和食果鸟,表现出了一定的生物放大效应。然而,食谷鸟和食果鸟羽毛中的锡和锌的浓度却高于食肉鸟和食虫鸟。河流方面,接近其中一个铅锌矿区的河流沿岸的鸟类羽毛中的铜和砷的浓度最高;接近汞矿区的河流沿岸的鸟类羽毛中的汞浓度最高。试验样点方面,在汞矿区附近的样点的鸟类羽毛中的汞浓度远远高于其它样点;其中一个铅锌矿附近的样点的鸟类羽毛中的镉浓度最高;其它金属的最高的浓度的样点无明显分布规律,其靠近污染源附近的样点的鸟类羽毛中的金属浓度和远离污染源的样点的鸟类羽毛中的金属浓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不同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镉和铅、锌和锡、铜和砷、锡和砷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汞和其它金属之间没有呈现出正相关,甚至还和铜呈一定的负相关趋势。汞对野生生物的毒害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而它与其它金属之间不相关或负相关就意味着它对野生生物的毒害作用不会因为其它金属的存在而被加剧,甚至其毒性可能还会因为其它金属的存在而被抑制。因此,虽然汞与其它金属的相关性趋势不符合研究预期,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来说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朱朋辉,潘保柱,李志威,蒋小明,赵娜[8](2019)在《云南小江流域典型泥石流沟中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小江流域为典型干热河谷区,该区域干热少雨,流域内泥石流沟众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2017年4月和9月对小江流域的吊嘎河、蒋家沟、蓝泥坪沟、清水沟、陶家小河5条泥石流沟及小江干流开展了系统调查,旨在摸清5条泥石流沟及小江干流河流地貌、水环境及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分析不同河床结构发育程度的泥石流沟间的底栖动物群落差异,揭示底栖动物对反映河床结构发育程度的河流地貌特征参数凹凸度的响应关系.调查期间于5条泥石流沟及小江干流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70种,隶属于4门6纲38科69属,其中环节动物6种,软体动物2种,节肢动物61种,扁形动物1种.从种类类群来看,5条泥石流沟及小江干流的底栖动物物种数、密度、生物量上均以节肢动物占绝对优势,分别占总量的78.0%~92.5%、98.7%~100%、65.0%~100%.从功能摄食类群上来看,5条泥石流沟及小江干流底栖动物密度上均以直接收集者为主,占总量的74.3%~96.3%.回归分析表明,5条泥石流沟中底栖动物物种数、密度及生物量均与河流地貌特征参数凹凸度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发育良好的河床结构在维持河流地貌稳定和改善河流生态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小江流域山区河流泥石流沟河床结构重建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贾志强[9](2019)在《漓江流域河流地貌遥感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漓江流域水环境、水资源及旅游资源受漓江河流地貌的影响和制约,河流地貌形态及参数发生改变,就会造成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不断地变化,甚至会不同程度地引发渐进的和急剧的自然灾害。因此,只有掌握了漓江流域河流地貌的现状和发育规律,进而结合人类活动、气候、水文、新构造运动等因素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的评估和治理,才能真正实现人类与漓江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对漓江的科学开发利用和管理。前人对漓江河流地貌的调查研究工作由来已久,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形成了漓江成果资料的宝贵历史淀积。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运用现代河流地貌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研究漓江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漓江流域覆盖面积大,地貌形态复杂、交通不便,利用传统河流地貌学的方法对整个流域进行研究难以实现,而遥感技术以其视域广、多光谱和多时效性为优势,可以对漓江流域河流地貌形态及其演变特征进行宏观、快速、准确、高精度的分析和研究。因此,本次研究以河流地貌学、遥感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以遥感技术为手段,对漓江流域河流地貌形态遥感特征参数包括水道级别、水道数量、水道长度、水道分支比、水道纵比降、水道交汇角、河谷纵剖面和高/多光谱水体反射波谱等信息进行获取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和数学分析的方法,从陆岸地貌和水下地貌两个角度建立漓江流域河流地貌遥感数学模型。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从漓江流域水系形态计数特征、长度特征和高差特征的角度着手,对漓江河流地貌遥感特征参数与水道级别之间的关系进行数学分析,归纳总结它们之间存在的规律,并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从而建立漓江流域水系形态遥感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漓江流域内水道数量、水道分支能力、水道平均长度、水道总长度和水道平均纵比降均与水道级别呈半对数线性相关关系。2、结合Strahler的高程分析理论,利用数理统计和数学分析的方法,从漓江水道平均分支比、河谷纵剖面形态、高程曲线形态和高程积分值四个方面入手对漓江流域河流地貌目前所处的发育阶段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建立漓江流域河流发育阶段遥感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漓江流域水道平均分支比为3.49,高程积分值为23%,河谷纵剖面和高程曲线形态均为下凹抛物线型。由此判断漓江目前处于河流发育的老年期阶段。3、以水体遥感理论为基础,对桂林水文站横断面处水体高光谱数据与水深数据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漓江水下地貌形态遥感反演的最佳探测波段。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AvaField-2地物波谱仪高光谱数据的漓江水下地貌遥感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漓江水深探测的最敏感波长为710nm和720nm,通过高光谱遥感数学模型反演出的水深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4、以水体遥感理论为基础,对桂林水文站横断面处QuickBird-2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水体反射波谱数据与水深数据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建立基于QuickBird-2卫星的漓江水下地貌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水文站横断面两侧各100m范围河段进行水下地貌形态反演实验,并对反演结果的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水深反演模型的残差范围在0.028m~0.734m之间,利用遥感手段反演漓江水下地貌形态是可行的。5、在对漓江流域陆岸地貌和水下地貌遥感数学模型建立时采用的各种技术方法作归纳、总结和集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技术的空间性、时间性和波谱性特征,提出基于多源多尺度时间序列卫星遥感的漓江河流地貌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方法集成系统,为下一步漓江流域河流地貌遥感分析研究提供思路。本研究在关于漓江流域水系形态遥感数学模型、河流发育阶段遥感数学模型和水下地貌高/多光谱遥感数学模型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漓江流域而言具有创新性。成果对于深化对漓江形成演化规律的认识,丰富漓江地貌基础数据和科学开展漓江综合治理具有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苏琦[10](2019)在《黄河中上游典型峡谷第四纪河流下切过程与地貌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变形和气候波动对于地球表面的塑造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河流作为连接物源区与沉积区之间的纽带,对于构造变形与气候波动的响应十分敏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巴彦喀拉山脉北麓并向北东方向切穿整个高原东北缘,并记录了丰富的地质-地貌信息。对于黄河中上游地质地貌过程的精确厘定对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隆升与扩展的动力学与运动学历史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各国地质地貌学家对黄河研究展开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然而目前对于黄河的诸多研究依旧存在一些争论与不确定性。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关于黄河古河道发育和现代黄河的形成时间、黄河在各个河段最早出现的年代、以及黄河流域内部精细地质-地貌过程等。本研究对于黄河中上游典型峡谷区(如积石峡、米家峡以及青铜峡)开展了详细的河流下切历史以及区域剥蚀速率研究,详细厘定了:1)积石山东西两侧横向河流千年尺度的侵蚀速率;并根据对区域地貌以及气候环境的综合分析,得出积石山两侧的构造活动控制了东侧较高的侵蚀速率的结论;2)青藏高原东北缘米家山及其南侧老龙湾盆地的黄河下切速率以及下切历史,在假设老龙湾盆地下切速率等于区域背景下切速率的基础上,得到了米家山相对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抬升速率为1.21mm/a;3)青铜峡地区存在8级黄河阶地,其晚第四纪以来的黄河下切速率稳定在200m/Ma并在约65ka以来加速下切,黄河在青铜峡地区初次出现的时间是0.6Ma,此时黄河是以河套盆地为界的两个具有完全不同演化历史的河段。详细的研究工作如下:南北向展布的积石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中央位置,同时也是高原主体与陇中盆地的地貌界限。黄河切过积石山北侧形成积石峡。积石山东西两侧分别是临夏盆地与循化盆地,两个盆地内部的年均降雨量分别是~700mm/a以及~260mm/a。同时积石山东西两侧山麓地带也分布着两条山前逆冲断裂,这两条断裂将积石山向东西两侧分别推覆到两侧盆地的第四纪沉积层之上。由于这些原因,积石山及其两侧的临夏、循化盆地就是鉴别构造和气候对于地表过程控制作用的良好实验区。在本研究中,我们在积石山两侧的横向河流中选取了 14条河流并在河流的出山口处采集河沙样品,并以此来限定这些河流的千年尺度的侵蚀速率。另外,我们也对盆地两侧的气候条件(如年均降雨量以及植被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包括野外考察以及遥感影像判读)。之后,我们对积石山两侧的采样河流也进行了河流纵剖面的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该地区地表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显示积石山东侧河流的侵蚀速率几乎是西侧河流的两倍(东侧河流的平均侵蚀速率是0.85mm/a而西侧是0.42mm/a)。此外,东侧的河流陡峭系数、增强植被指数(EVI)、以及降雨数据均高于西侧;而两侧河流的凹度指数却是相差不大。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貌和气候特征的基础之上,我们认为是两侧逆冲断裂的差异活动性导致了山体两侧河流的河流陡峭指数差异巨大,而陡峭指数也控制了两侧不同的侵蚀速率。米家山是海原断裂上的一个构造结,黄河由其东侧切过形成米家峡,并在黄河的西岸留下多级黄河阶地。老龙湾盆地位于米家山的南侧,是一个第叁纪的拉分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完全受控于海原断裂,黄河切穿了老龙湾盆地并在其中留下若干阶地。在本研究中,我们实地调查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米家峡以及老龙湾盆地内部的黄河阶地,并在阶地上采集了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样品用以确定这两处阶地的废弃年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黄河在米家峡与老龙湾盆地内部的下切速率以及构造活动对于河流下切的控制作用。我们在米家山和老龙湾盆地内各选取两级阶地序列,并在米家山(T11和T14)采集了宇宙成因核素的剖面样品,在老龙湾盆地内部的S2和S3上采集了宇宙成因核素表面样品,同时利用现代黄河河沙样品校正了继承浓度。我们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限定米家山地区的阶地废弃年龄,老龙湾盆地阶地年龄利用CosmoCalc 3.0进行限定。结果显示,米家山地区的T11和T14的废弃年龄分别是68-9.4 +11.2ka 和174.7-38.4 +52ka而老龙湾盆地的S2和S3分别是45.0±1.8ka和123.9±2.7ka。结合野外实测的阶地的拔河高度,我们限定了米家山以及老龙湾盆地内部的黄河下切速率。结果显示,米家山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下切速率是~1.94 mm/a,而老龙湾盆地的下切速率(~0.73mm/a)明显低于米家山。米家山地区的黄河下切速率甚至是老龙湾盆地的两倍。由于米家山与老龙湾盆地位于同一个气候区,所以气候波动对于这两处的黄河下切与阶地形成的作用一致。如果我们认为米家山地区的黄河下切速率受控于气候波动以及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整体隆升,那么这两处下切速率的差值可以被认为是米家山的相对于老龙湾盆地的隆升速率。由此我们认为海原断裂对于黄河在米家山地区的下切影响重大,而且大型走滑断裂对于区域地貌演化以及地形生长有着重大意义。青铜峡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最边缘地区,其东北一侧为鄂尔多斯块体西南一侧为青藏高原东北缘主体。黄河切过牛首山并在其右岸留下多级黄河阶地。前人研究指出阶地是记录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与构造演化的良好载体。在本研究中,我们调查了牛首山西侧的黄河阶地并识别出了 8级阶地。我们根据阶地由下向上的排布将之命名为T1-T8,其中T1是堆积阶地,T2、T3、T6以及T8为基座阶地,其它阶地为剥蚀阶地。我们通过光释光(OSL)测年法以及宇宙成因核素剖面测年方法对于四级基座阶地进行了年代学约束,结果显示T2,T3,T6以及T8的废弃年龄分别是51.6±2.9ka,60.7_(-8.3)~(+14.4) ka,346.1_(-27.3)~(+30) ka,以及 580-640 ka。通过测定采样阶地的拔河高程我们限定了黄河的平均下切速率。结果显示350ka以来黄河的下切速率稳定在约200m/Ma并在约60ka以来加速下切。结合区域构造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特征,我们认为青铜峡阶地的形成是在牛首山快速隆升的基础之上由气候变化所驱动。另外,我们的研究成果显示黄河在青铜峡地区最早的形成年代为0.6Ma,而此时黄河应该是由河套盆地分为上下两个独立演化的河段。(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河流地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考地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指出,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境。选择地理学研究成果作为试题的背景素材,是创设与学科发展相联系的情境的方式之一。河流地貌是自然地理的基础内容,是一轮复习阶段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主干知识。近年来,河流地貌在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中就有部分试题的背景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流地貌论文参考文献

[1].汪涛,戴文远,陈庆颖.5E教学模式在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河流地貌模拟实验为例[J].地理教学.2019

[2].戴何明.例析基于学术情境的河流地貌试题设计[J].教学考试.2019

[3].师雅兰.基于地理实践力素养培育的“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J].智库时代.2019

[4].郑芝杨.“研学后教”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育——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河流地貌”为例[J].地理教育.2019

[5].易清华.河流地貌的发育之侵蚀地貌教学设计[J].高考.2019

[6].杨善晴,翟有龙.综合思维视角下的教学设计——以“河流侵蚀地貌”为例[J].高考.2019

[7].何超.广西喀斯特地貌区域工业区及历史采矿区河流流域的七种重金属污染程度探究[D].广西大学.2019

[8].朱朋辉,潘保柱,李志威,蒋小明,赵娜.云南小江流域典型泥石流沟中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响应[J].湖泊科学.2019

[9].贾志强.漓江流域河流地貌遥感数学模型[D].吉林大学.2019

[10].苏琦.黄河中上游典型峡谷第四纪河流下切过程与地貌演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南黄海地形图(修改自文献[41])恒山北麓地形剖面位置图限制与引导的地貌类型Fig5.14Geomor...白水河东胥家沟一带北川—映秀断裂断...小河北约1Km虎牙断裂断错地貌图(周...洼地分布图

标签:;  ;  ;  ;  ;  ;  ;  

河流地貌论文_汪涛,戴文远,陈庆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