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羊房沟石英闪长岩出露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南东段,该地区岩浆活动较强烈。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石英闪长岩年龄为(205.3±1.3) Ma,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石英闪长岩SiO2为58.01%~59.34%,Al2O3为14.90%~15.77%,K2O/Na2O比值为1.69~2.13,显示高钾低钠特点,里特曼指数为1.68~2.12,在K2O-Na2O关系图上落入钾玄岩系列,A/CNK为0.76~0.91,属于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总量(∑REE=183.08×10-6~283.08×10-6),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右倾型。δEu为0.77~1.00,负铕异常明显。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壳标准化蛛网图上,岩石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REE和不相容元素(如U),相对亏损Nb、Ti、P等高场强元素,指示具有岛弧岩浆特征,Rb/Sr、Nb/Ta比值介于壳幔之间,反应具有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羊房沟石英闪长岩形成于晚三叠世洋壳俯冲阶段的岛弧环境。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张博,殷聃,成欣怡,张伟,徐浩,肖博之,何成麟
关键词: 石英闪长岩,锆石测年,地球化学,松潘甘孜造山带
来源: 矿产勘查 2019年10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Ⅱ辑,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
单位: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队
分类号: P588.1;P597.3
页码: 2475-2485
总页数: 11
文件大小: 1587K
下载量: 42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的印支期俯冲极性及其造山过程[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4)
- [2].江南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7(05)
- [3].造山带:认识地球的窗口[J]. 地球 2017(09)
- [4].西昆仑造山带区域成矿规律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16(10)
- [5].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J]. 中国地质 2010(01)
- [6].辽-吉造山带东南边界位置探讨[J]. 科学通报 2017(24)
- [7].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探讨[J]. 地下水 2013(05)
- [8].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进展[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09)
- [9].苏鲁造山带碱性岩的成因研究——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证据[J]. 矿物学报 2010(02)
- [10].浅析大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化工管理 2019(02)
- [11].中国造山带动力学研究中的数值模拟应用与发展[J].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2)
- [12].江南造山带内二叠系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3(05)
- [13].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沉积充填与兴蒙造山带“软碰撞”的耦合[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04)
- [14].雪峰造山带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框架[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1(03)
- [15].江南造山带是否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关于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的几个问题[J]. 高校地质学报 2008(01)
- [16].造山带概念的由来与演变及问题探讨[J]. 吉林地质 2008(03)
- [17].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结构层析成像研究[J]. 地球科学 2020(07)
- [18].滇西漕涧地区崇山造山带伟晶岩的发现与地质意义[J]. 矿物学报 2020(05)
- [19].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构造演化过程[J]. 地球科学 2019(05)
- [20].黑龙江完达山造山带填图方法实践及意义[J]. 地质通报 2017(11)
- [21].苏鲁造山带深部构造的接收函数图象[J]. 岩石学报 2009(07)
- [22].汇聚造山带变质矿物冠状反应边及生长环带[J]. 云南地质 2008(04)
- [23].兴蒙陆内造山带[J]. 岩石学报 2018(10)
- [24].喜马拉雅造山带南北向裂谷的冷缩成因模型[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7(02)
- [25].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质作用与部分熔融[J]. 岩石学报 2017(08)
- [26].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弧盆构造格局[J]. 地质论评 2016(02)
- [27].兴蒙造山带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初探[J]. 岩石学报 2014(07)
- [28].内蒙古中-东部兴蒙造山带古生代沉积记录:对物源特征及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指示[J]. 科学通报 2012(07)
- [29].中国东北兴蒙-吉黑造山带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来自晚三叠世磨拉石(大地构造相)的证据[J]. 地质与资源 2011(06)
- [30].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可能的构造表现[J]. 地质通报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