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启示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意识形态,物质性,启示
启示性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骆改玲[1](2019)在《意识形态物质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创造和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刻感悟“中国梦”是新时代对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新要求。意识形态虽然是一种“观念的科学”,但是不论从其产生的基础、存在的形式还是功能的发挥来说,意识形态均具有物质性,并通过物质性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人们价值观的形成。本文的重点是阐述意识形态物质性理论。一是提出意识形态物质性是意识形态的固有属性,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前提、表现形式和功能发挥的内在要求,具有阶级性这一基本概念;二是从特拉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葛兰西、阿尔都塞以及鲍德里亚的意识形态理论中,挖掘其意识形态物质性的理论观点,阐释他们之间的思想逻辑关系,从中归纳出意识形态物质性的五个特性;叁是理论指导实践,立足于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认同的现状,从开发隐性特性,促进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以建构性为主导,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化、重视非意识形态特性,加强对中国文化载体的保护和开发、彰显物质载体的导向性,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以及以“全媒体”理念为指导,促进媒体的融合和发展五个方面出发,探讨意识形态物质性的当代启示。深刻认识意识形态物质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澄清意识形态物质性概念,是意识形态物质性理论的内在要求;剖析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物质性观点,是意识形态物质性理论的逻辑论证,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物质性特性的思想来源。面对意识形态承载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物质性理论的当代启示是本文的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欣,陈咪娜,陈雪萍[2](2019)在《规定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在护理中的应用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Wiedenbach的个人经历,规定性理论发展背景、基本内容以及国内外关于该理论的应用现况,深层次挖掘该理论的潜在价值,提出以规定性理论作为框架制定护理干预预案以及应对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旨在为当代临床护理实践、护理研究和护理教育提供借鉴,从而促进护理学专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护理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余可华[3](2018)在《可供性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可供性理论(Affordance Theory)由认知心理学家J.J.Gibson提出,他从生态学视角揭示了行动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环境可供性具有动态性、多元性、层次性与差异性。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应有效利用环境中不同类型的可供性,特别是偶发的可供性;优先利用确定发生的可供性、物质文化产品的可供性以及语言可供性,从而促使学习者形成跨模块认知通道,能够快速、有效地感知、利用、塑造环境的可供性,习得第二语言。(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3期)
张泰梓[4](2018)在《葛兰西知识分子的有机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性理论是弥漫在葛兰西思想中的光亮,而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又决然不同于传统者,并具备着不曾断绝的生机。葛兰西借由纯粹行动为核心的实践哲学为思路,基于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将人本质定义为生成着、历史—精神的过程,由此,有机性应运而成并与群众、阶级具有斗争、连续、时代等不断演化的特性且在此过程中趋于一体化的联系,这是社会关系总和塑造的知识分子的新人性亦是个体承载的新个性。换言之,理解有机性理论从思想上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通过对西方哲学家诸如康德、皮尔士等诸多观点进行批判与对立的汲取而成;从理论特性上是如果脱离实践或行动就必然会发生偏颇,脱离历史连续与时代性就会发生颠覆性的偏见,即要通过实践与行动、历史与时代的观点来认识。因此,以有机性理论为切入点,通过论述有机性的内涵,理论层面的斗争实践与现实联系分析,及基于模型分析以理顺知识分子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并以批判的态度给予现实启示。有机性理论是基于葛兰西知识分子思想同时同步形成与完善的,顺着理论与实践的对立、批判的统一、同一关系的哲学思路攀援,形成以实践活动为对象,实践性理论与理论性实践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从有机性内涵,即与本阶级、群众的有机结合以及与之同步的对人的自由的追寻与实现中就可以看个通透。那么如何实现与保证有机结合就成为模型分析的前提,其核心在于知识分子于二者中丰富的互动,通过有机性与知识分子教育、组织、指导职能的相互强化与助推明确有机性得以实现的种种。这其中的根源在于人,这永远是影响一个群体属性变更的关键,利用葛兰西人的本质、个性、自由地追求的认识,去实现有机性发展壮大的历史阶段中不同群体斗争运动的演绎。既然是斗争那就必然是往复的,模型的数理分析可以直观的去认识。深入、全面的认识有机性探讨延续的可能与价值,就必须从其斗争实践与现实比较分析中寻找生机。如果脱离与实际联系的现实材料,就不可避免的沦落为用葛兰西实践的理论来印证理论的实践性的无限循环论述中。借由科学对新世界观生成的价值,借由运动战、阵地战、包围战乃至统一战线等战术形式进入文化运动中并由合法性获得引出政党在群众、知识分子群体中应该怎么做、如何做,明确党作为有机体的领导核心是发展的趋势。在实践的过程中显露人人都是知识分子、哲学家思想本身的颠覆性、革命性地推动下达到燎原般的革命实践的构想,而当代知识分子观念与有机性既有批判又有联系也正是其生何以可能的现实材料。虽然有机性理论不可避免的带着历史的局限性,必须保持着批判的眼光,但是理论本身并没有给自己画地为牢,暂且不论对于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不见,而这并不影响有机性理论目前阶段的运用。借由有机性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的联系为“有机性变化模型”提供现实层面的演绎与可行性。针对当代复杂国际国内环境导致的繁复的现状与不同情绪进一步拓展的可能,借用模型对有机性壮大进行量变与质变阶段的区分并对两大阶段进行细致分析,即作为有机性趋势A>0与A<0的两个阶段及其中不同趋势与走向来体现并认识有机性的产生与发展至同质阶段的历程。借阶段之发展提出对策与有机性运用应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贵州财经大学》期刊2018-06-04)
汤国荣,章锦河,曹晶晶,陈敏,朱顺顺[5](2018)在《文化间性理论要义及其在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化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间性理论是一种思考文化多样性的新范式和处理文化差异的新智慧。文章通过对文化间性理论综述,认为:文化间性理论认知文化间现象,揭示了文化间关系问题实质并倡导文化间性主义的文化政治实践;辩证地看待文化多样性和多样性之中固有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关联性和互动性的间性特质,为如何与差异的他者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共存确立准则;文化间性理论在社会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间状况、空间(地方)思想、种族(族群)地理、本土地理、认同地理和文化间城市等领域具有跨学科思想的理论洞见而值得思想借鉴。文化间性理论开拓了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更大的学术空间,拓展文化间关系在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新维度和广阔视野。(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汤国荣,章锦河,周珺,熊杰,姚蔚[6](2018)在《文化间性理论进展及其对旅游研究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间性理论是思考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范式和调适文化差异的智慧和策略。文章在评介文化间性理论基础上认为:文化间性理论对旅游研究的有益启示是应用文化间性的智慧、策略和方法治理旅游地文化多样性,辩证看待和处理旅游中的文化差异,倡导旅游中互惠理解和平等交往,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寻求文化间认同的文化间旅游新范式;在文化间性IC-UIRI理论框架之上可以建构文化间旅游的T-IC-UIRI理论模型。文化间性理论拓展了文化间关系研究新维度,能够开拓旅游研究新视角,扩展旅游研究和实践的更广阔视野和实验场地。(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肖琼[7](2017)在《现代悲剧:现代性的一种叙事方式——由詹姆逊的现代性理论获得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现代性的辩护和反思中,詹姆逊揭示了悲剧与现代性之间的隐秘关系。在詹姆逊看来,现代性最好的展现方式是悲剧,悲剧出现在新旧交替、发生重大转变的重要时期,现代性可以从精神苦难的悲剧中得到重新显现,并通过悲剧的严肃性得到重新发明。对现代性的正确理解必须具有断代的意识,悲剧正处于新旧交替、共时性和历时性交汇的断裂时期,是断裂时期的社会性质、日常生活、人们的经验和体验、思想和感悟的集中沉淀。当历史的连续性在这里断裂或者在这里逗留并准备转向,我们得以获得的创伤性的悲剧情感也在这里停顿、凝聚、反思和总结。通过悲剧,我们可以很好地看到断裂如何把现代性转变成一个历史时期。同时,悲剧中对断裂的处理方式就是将悲剧事件突显出来,并在对事件的记述中显现真理,悲剧也就成了现代性的一种叙事方式。(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7年12期)
董春华[8](2017)在《论产品责任法中的防撞性理论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次一、防撞性理论的内涵、确立和伤害样态二、防撞性理论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叁、防撞性理论中的侵权责任形态四、防撞性理论对我国的启示生产者是否有义务设计具有防撞性(crashworthiness)的机动车是20世纪60、70年代产品责任法中的重要争点。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最高法院于1991年在Blankenship v. General Motors Corp.案判决中认可了防撞性理论,该州成为美国接受该理论的最后一个州。~([1])防撞性理论现已获得了美国各法院的广泛认可,"它是现代美国产品责任法设计缺陷最重要的争(本文来源于《私法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石书臣,周跃新[9](2017)在《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发展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突破与创新,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重视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二是要确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理念;叁是要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互动;四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定位。依据主体间性理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2017年01期)
刘昶[10](2016)在《刑事诉讼的目的、限制与正当性——德国刑事诉讼正当性理论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当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然而这一双重目的论无法成功回应各种质疑,有必要发展新理论取而代之。在德国,新兴的刑事诉讼正当性理论已经向主流的刑事诉讼目的论发起了挑战,它不再把最低限度的程序正义当作刑事诉讼目的,而是视其为刑事诉讼不可逾越的限制,认为目的与限制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刑事诉讼的正当性。此理论的优点在于准确反映了刑事诉讼的实际情况,且避免了最低限度的程序正义进入权衡并被牺牲。借鉴这一研究进路后可以得出结论: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在于为正当刑罚服务,服务的具体方式是查明真相与诉讼经济,它们是刑事诉讼的次级目的,对众目的的追寻受限于最低限度的程序正义。此结论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非但不矛盾而且能促进对条文的理解。(本文来源于《西部法学评论》期刊2016年06期)
启示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Wiedenbach的个人经历,规定性理论发展背景、基本内容以及国内外关于该理论的应用现况,深层次挖掘该理论的潜在价值,提出以规定性理论作为框架制定护理干预预案以及应对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旨在为当代临床护理实践、护理研究和护理教育提供借鉴,从而促进护理学专业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启示性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骆改玲.意识形态物质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西安科技大学.2019
[2].刘欣,陈咪娜,陈雪萍.规定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在护理中的应用与启示[J].护理研究.2019
[3].余可华.可供性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
[4].张泰梓.葛兰西知识分子的有机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贵州财经大学.2018
[5].汤国荣,章锦河,曹晶晶,陈敏,朱顺顺.文化间性理论要义及其在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8
[6].汤国荣,章锦河,周珺,熊杰,姚蔚.文化间性理论进展及其对旅游研究的启示[J].旅游学刊.2018
[7].肖琼.现代悲剧:现代性的一种叙事方式——由詹姆逊的现代性理论获得的启示[J].社会科学家.2017
[8].董春华.论产品责任法中的防撞性理论及其启示[J].私法研究.2017
[9].石书臣,周跃新.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发展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
[10].刘昶.刑事诉讼的目的、限制与正当性——德国刑事诉讼正当性理论及其启示[J].西部法学评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