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经济分析及启示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经济分析及启示

盛宏清[1]2003年在《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经济分析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自1991年4月《自由兑换法》的实施到2002年1月6日阿根廷政府被迫放弃货币局汇率安排为止,货币局制度在阿根廷存续了11年。90年代前期,货币局制度在降低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在应对国内经济萧条和一系列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金融危机的冲击方面,货币局制度愈显僵化。本文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依次分析了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特征、宏观经济政策效力、利弊、存续条件、瓦解因素,最后提炼出了几点对发展中国家有益的启示。 本文首先分析了货币局制度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其一,汇率完全固定,维持完全固定的汇率是货币当局的义务。这决定了货币当局不能用汇率杠杆调节国际收支,也不能用利率、货币供给杠杆调节国内宏观经济。其二,基础货币发行必须有相应数额的外汇资产作为准备金。这决定了货币当局不能滥发货币,国内流动性的增加要以外汇储备增加为基础:货币当局在国内信贷活动中失去最后贷款人的功能。其叁,本外币自由兑换,本外币资产自由替代。中央银行必须五条件地按固定汇率接受市场对所需的外汇买卖要求。其四,资本自由流动,取消资本管制,金融帐户完全开放。因此,货币局制度的本质可以表述如下:完全固定汇率,本外币自由兑换,资本自由流动、基础货币存量等于外汇储备。 紧接着,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在货币局制度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从实践中分析了货币局制度给阿根廷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和存在的弊端。其利益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遏制通货膨胀,严格财政纪律,增强政府信誉,促进外资流入。其弊端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无法应对通货紧缩,实际汇率高估,利率被迫上扬,财政政策陷入两难。 然后,本文探讨了货币局制度正常运转所须的经济条件。这是为下一步研究货币局制度的瓦解机理和因素作准备的。货币局汇率安排是一种极端固定的汇率制度,它的特征内在地规定了其存续条件也是异常苛刻的。首先,货币当局必须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充足的外汇储备一方面可满足市场上自由兑换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本币的信誉和提升良好的市场预期。其二,市场预期汇率必须与法定汇率保持一致。这须要有良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和协调的宏观经济政策作支撑。良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可以保证外汇储备稳定增加,随之货币供给也增加,这一方面保证了国内充足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提升了本国货币的信誉。完全固定的汇率安排和资本自由流动决定了中央银行失去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政府的其它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与货币当局钉住汇率的目标相协调。其叁,实际汇率应保持相对稳定.其四,本国与锚币国保持较高的经济一体化程度。 在前文所讨论的理论框架的支撑下,本文接着研究了货币局制度瓦解的机理及具体因素。其基本逻辑如下:持续恶化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和失当的经济政策瓦解了货币局制度得以存续的条件,跌落的市场预期、急剧的资本外逃、银行挤提和外汇挤兑风潮使阿根廷比索在短期内面临大幅贬值压力,国际储备急剧消耗,货币局制度最终崩溃。 最后,本文有针对性地讨论了资本控制、汇率制度选择、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区域货币汇率合作等问题。其主要观点如下;一、发展中国家应该适时选择汇率制度退出战略,为了降低汇率制度转换风险,必须实行资本控制的政策。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资本控制十中间汇率制度十自主掌握经济调控权。经济调控权一方面指财政、货币、汇率等需求手段,另一方面指掌握必要的国有控股资本。叁、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区域货币汇率合作,以应对不平等的国际金融秩序。

朱小梅[2]2004年在《拉美国家美元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在国际货币体系方面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欧元的诞生、美元化的实施和“亚元”的酝酿。其中,美元化虽然不像欧元那样在区域内有非常严密的组织形式和较为完善的运转及维护机制,但是作为一种事实、一种过程或政策,在各国的民间和官方金融活动中,它已成为一种货币替代和国际货币合作的重要方式。在上述叁种区域货币合作中,美元化具有最长久的历史、最广泛的影响、最复杂的运作情况和最为扑朔迷离的前景。 较早的美元化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又与美元挂钩,从而在实际上,美元成为唯一的、真正的国际货币。20世纪70~90年代,在拉美国家、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及一些小型的、经济开放度较高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均出现了美元化现象。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美元化尤其是拉美国家的美元化现象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99年1月,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宣布,阿根廷政府将认真考虑放弃现行的以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货币局制度,让美元完全取代阿根廷比索,进而使其经济彻底实现美元化。同时,8个中美洲国家的财政部长也于1999年7月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美元化的利弊得失。2000年和2001年,厄瓜多尔和萨尔瓦多分别宣布实行完全美元化。在墨西哥,商界对美元化设想也持欢迎态度。自此,拉美国家美元化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密切的关注,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论文以拉美国家美元化的现实背景为基础,在参考、借鉴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同时运用博弈论的有关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拉美国家美元化的历程、现实、效应、影响及前景,以期能丰富对拉美国家美元化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能对拉美地区美元化的实践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论文共分为七章。除第一章绪论外,其余六章分别探讨了拉美国家美元化的现实原因、介绍和评述了拉美国家美元化的理论解释、分析了美元化对拉美国家和美国经济的影响、以巴拿马等国家为典型个案,分析了拉美国家美元化的实践及效应、从博弈论角度探讨了拉美国家美元化的前景,并分析了拉美国家美元化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第一章为绪论。这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动因、研究对象和范围,其中介绍了美元化的内涵和主要类型,并对本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拉美国家美元化进行了界定。本章还对相关主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并对本文的研究内

古昱华, 杨克泉, 蔡跃洲[3]2003年在《汇率制度端点解——理论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汇率制度的中间区域正在逐渐失去吸引力,而两个端点解(two-corner):超固定汇率(super—fixed)以及自由浮动汇率日渐风行。本文对“中间制度消失论”做了简要的回顾;并对两种端点制度的理论研究加以评述。通过分析阿根廷和墨西哥汇率制度实施的实际经验,本文澄清了有关超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一些误解,指出了汇率制度端点解的内在缺陷,并得出了有关新兴市场最优汇率制度争论尚未解决的结论以及对中国汇率制度变革的借鉴。

张羽屏[4]2008年在《香港联系汇率制的适宜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国际投机资金对香港的猛烈攻击给香港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此后,许多学者对香港联系汇率制(Linked Exchange Rate)的优缺点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其中有些人对香港是否适合采用联系汇率制提出了质疑。2001年,阿根廷遭受到严重的金融危机,被迫放弃了货币局制度(Currency Board Arrangement),学术界进而对联系汇率制本身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近年来,在“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推动下,香港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往来日趋紧密。逐渐有一些人开始提出让港币与人民币挂钩的建议。近来,发端于次贷危机的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都已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势必影响到香港的经济发展。新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下,我们该如何评价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该制度的适宜性有了哪些变化,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改善,本文将利用传统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对香港联系汇率制的制度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政策建议。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香港如何审视、改善或改变汇率制度,无论对香港自身还是对中国大陆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制度适宜性的角度研究香港联系汇率制,在以下叁个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1、首先,1997年回归之后,香港经济与中国大陆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香港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香港经济其实就是研究中国经济研究的一个部分。香港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通道,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桥头堡。香港的汇率制度不仅对香港经济的稳健运行至关重要,对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将面临深刻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香港的汇率制度,对香港和中国大陆未来的汇率制度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的研究是对理论界众多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和经验检验,可以作为汇率制度理论研究的补充。长期以来,汇率制度选择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最为核心的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关于汇率制度的研究已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创立了许多经典理论,如最优货币区理论、经济结构论、“两极论”等等。汇率制度指的是货币当局就本币与外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可兑换性做出的制度性规定。汇率的变化会从进出口商品价格和境内外资产相对价格两个方面影响到一国经济。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升,汇率制度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愈发显得关键。然而,从“硬钉住”到“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可以分为很多种,一个经济体应当选择哪一种汇率制度,理论界就此还远未达成一致意见。Frankel(1999)说,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适合所有的国家,也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在所有的时间都适合同一个国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各种汇率制度并无普世性的好坏之分,而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本文的研究基础是国际经济学界已经创立的众多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本文把这些传统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放在“制度适宜性”的框架之中,并运用该框架对联系汇率制与香港的匹配性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因此可以作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研究的补充。3、本文是对货币局制度全面的辩证的研究。香港所实行的联系汇率制是传统货币局制度的变体,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区别仅仅存在于技术层面。货币局制度最早于1849年在英属殖民地毛里求斯实行,并作为殖民统治手段的一种,在20世纪初较为流行。时至今日,仍然有超过十个以上的经济体保留了这种汇率制度(也可以称为货币制度)。作为使用货币局制度的最具代表性的经济体,香港是货币局制度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但以往对于香港联系汇率制的研究大多都只注重联系汇率制本身的优点和缺点的探讨,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认为,某一种汇率制度本身的优点与缺点都是相对的,依赖于经济体的特征与该种汇率制度的特点的匹配性。本文从“制度适宜性”的角度研究香港联系汇率制,其实也是对货币局制度本身全面的辩证的再研究。4、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本文的研究对于香港汇率制度选择以及汇率制度的优化调整都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自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以来,香港自身经济的特点以及港府的经济治理理念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此过程中,特别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香港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最近,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极有可能会对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构成颠覆性的影响。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香港是否应当继续保持联系汇率制,是否应当改变锚货币(anchor currency)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和研究。香港的联系汇率制自1983年确立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理论界对香港联系汇率制的研究也较多。但以往的研究大多数局限于对联系汇率制本身优缺点的考察,而很少将联系汇率制与香港经济结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港府经济治理理念等因素结合起来研究。本文认为,每个经济体的经济、社会、政治等情况都不一样,同样的,每种汇率制度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汇率制度并无普世性的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本文从制度适宜的角度全面综合地考察了联系汇率制与香港经济、政府经济治理理念的匹配性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就联系汇率制本身的优劣进行分析。另外,作为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金融深化:中国模式及类比较研究》——的子课题,本文立足于国际而并不局限于香港本身,通过香港与阿根廷、新加坡的比较研究,更深刻地说明了为何香港适合选择联系汇率制,而阿根廷和新加坡却不适合。本文主要从定性的角度从经济结构等几个方面研究香港联系汇率制的适宜性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运用了综合归纳、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比较案例分析等方法。本文的基本分析思路是:首先较为详细的介绍说明香港联系汇率制的运作原理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特点以及使用联系汇率制的经济体应当具备的一些条件。然后,本文按照联系汇率制的适用条件逐一对香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本文还选择了阿根廷和新加坡两个经济体与香港进行国际横向比较,得出结论认为联系汇率制在香港总体上具有较好的制度适宜性。其次,由于联系汇率制本身确实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还分析了香港政府在适用联系汇率制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技术性优化处理。最后,本文就近来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香港汇率制度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做了简单的分析,并指出香港未来汇率制度选择应当考虑了的几个主要因素。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对经典汇率制度选择理论进行归纳总结,认为汇率制度选择问题就是一个汇率制度适宜性问题,并在众多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汇率制度适宜性所包含的内容。香港联系汇率制的适宜性研究第二章:首先对联系汇率制的发展演变进行简单的介绍,分析说明联系汇率制的运作原理。然后从已有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出发,指出联系汇率制相对于其他汇率制所具有的显着的特点。第叁节针对联系汇率制的特点,总结归纳出联系汇率制的适用条件。第叁章:主要在第一章分析的基础上从汇率制度传统、政府经济治理理念和香港经济特点等叁个方面具体分析联系汇率制在香港的适宜性。本文认为,历史上香港实行了较长时期的英镑汇兑本位的货币制度,这为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打下了良好的制度性基础;联系汇率制最大的缺陷在于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受到极为严格的约束,但由于香港历来奉行自由主义原则,因此,联系汇率制的这一缺陷并不会在香港造成太多的不适应;香港是小型的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完全符合传统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中固定汇率制的选择标准,而且由于香港经济本身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因此,香港政府缺乏汇率调整的自由决策权也不会对香港造成太大的损失。总体来看,联系汇率制在香港具有较好的制度适宜性。第四章:为了更详细、更全面地把握联系汇率制在香港的适宜性,本章选择阿根廷和新加坡作为两个典型的案例与香港进行比较分析。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是货币局制度研究的典型案例,而新加坡无论从经济规模、开放度还是国际经济地位都与香港极为相似,但新加坡选择的是“爬行波幅钉住货币篮制度”(BBC,basket-band-crawling)。本章从与香港相比较的角度,分析货币局制度为何在阿根廷失败,而新加坡为何要选择BBC制度,由此进一步说明联系汇率制在香港的适宜性。第五章:首先分析港府自联系汇率制建立以来对汇率制度本身所进行的改进,这些改进使得港府逐渐在利率和银行体系流动性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调控能力,对联系汇率制本身的缺陷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另外,由于联系汇率制本身是一种信心制度,“任七招”和“任叁招”的推行极大的增强了公众对联系汇率制的信心,将降低港府为维持联系汇率制所需付出的成本,使得联系汇率制更为适合香港。最后,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各界对香港汇率制度的变革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本章在综合对比分析各种方案之后,认为香港在短期仍应当继续实行联系汇率制,香港长期的汇率制度选择则主要取决于中国大陆经济实力、人民币和美元国际地位的变化等因素。

参考文献:

[1].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经济分析及启示[D]. 盛宏清. 中共中央党校. 2003

[2]. 拉美国家美元化问题研究[D]. 朱小梅. 武汉大学. 2004

[3]. 汇率制度端点解——理论与实践[J]. 古昱华, 杨克泉, 蔡跃洲. 经济科学. 2003

[4]. 香港联系汇率制的适宜性研究[D]. 张羽屏.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经济分析及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