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能用政治家标准选择企业家(论文文献综述)
宁芳[1](2019)在《政治关联在不同法制环境下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 ——基于我国A股上市民营企业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在不完善的市场和法律体制下,民营企业通常寻求与政府良好的关系,以获取关键资源和机会。民营企业家都在积极地构建与政府的连接点,拉近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本文以20132017年的1043家沪深A股上市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权力寻租理论,政治资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法制环境理论为基础,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家政治关联和国有股权对民营企业的银行信贷强度的影响。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在不同法制环境下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企业家政治关联和国有股权对银行信贷强度影响的异同。研究表明,总体来说,民营企业家政治关联提高了获得银行长期贷款的强度和总贷款的强度,民营企业的国有股权也能够提高获得银行长期贷款的强度和总贷款的强度。在法制环境相对落后的省份,民营企业更容易利用企业家政治关联从银行获取长期贷款和总贷款;在法制环境较好的省份,民营企业的国有股权有助于企业获取长期贷款和总贷款。国有股权能够建立民营企业与政府建立直接利益关系,关系比企业家的政治关联更紧密。民营企业引入国有股权,使得资本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在法制环境比较薄弱的地方,更容易滋生权力寻租和腐败,意味着企业家的个人政治关联能更好地发挥获取关键资源的作用。同样,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国有股权也能够提高获得的银行长期贷款和总贷款的强度;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省份,企业家的个人政治关联能帮助企业提升获取的银行长期贷款和总贷款的强度。
李华燕[2](2019)在《基于CM模型的“A就是A”构式的聚范畴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A就是A”构式在现代汉语中高频出现,例如“商人就是商人”“吃亏就是吃亏”“李嘉诚就是李嘉诚”“两元就是两元”等,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语法上,该构式具有相同的主语和表语,也被称作“同语式”。语义上,两个“A”分别指代不同的意义;语用上,该构式体现了主观性、简洁性、新颖性,和多产性。这些研究都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该构式进行了系统阐释,但没有详细探析“A就是A”构式的动态范畴变化过程,本文认为该构式的动态范畴变化是一种聚范畴过程。基于此,本文从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穷尽性地收集了该构式的1068条语料,建立封闭语料库并结合构式压制、转喻理论提出CM模型,并以此为理论框架详尽探析了该构式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进一步阐释了该构式的聚范畴化过程,以期证明CM模型的合理性。本文的发现在于:(1)运用构式压制和转喻理论,建立CM模型理论框架,并用其系统地解释该构式的聚范畴化过程,从而弥补前人对该构式动态范畴化研究的不足。(2)从语言哲学,即指称到非指称、客观到主观、词典到百科和抽象到具体四个方面对该构式的语义特征并结合CM模型进行了分类论述,尝试弥补前人仅从语言学层面探讨该构式的不足,进一步论证其聚范畴化的过程,并且发现该构式的语义信息焦点在后面的“A”上。(3)我们从单构式层面上升到句群层面,通过对961条“A就是A”构式及其小句的语料分析,发现其后小句是对后面“A”的进一步阐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果、转折、递进、假设、并列、条件和让步;进而论证了聚范畴化的结果是突显后面“A”的语义信息。
刘登森[3](2018)在《布坎南的“经济人”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1919—2013)是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和财政学家。因其把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分析范式运用于政治公共领域,发展了经济和政治决策的契约论与宪法基础,从而填补了经济学研究领域空白而荣膺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布坎南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公共选择理论和宪法经济学的奠立人和主要代表,其研究视野及论域十分宏阔,思想敏锐深邃,作为着述等身的学术巨匠,他的思想贡献已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经济学是以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作为理论研究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社会科学,对于人的经济学上的抽象——经济人假设构成了古典经济学最核心的理论基础。布坎南将经济学方法应用于政治过程研究,突出特点即是把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即“理性人”)作为分析集体或非市场决策的理论起点,他认为政经孑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并不成立,人的本质须统一于“经济人”——一种透过利益与代价的棱镜检视自身行为的效用最大化者。由此,布坎南将“经济人”作为自己理论的逻辑前提,或可理解为其理论的“阿基米德支点”,“经济人”思想亦是后人剖解其学术脉络的一把钥匙。目前,国内尚无对布坎南“经济人”思想作全方位、经纬式、立体化系统解读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这一题目,力求在具象化探微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来龙去脉、成败得失和现实启示,透视一代学坛巨擘的致思理路和研究范式,启迪经济与政治的交叉耦合研究,进一步丰富“经济人”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方面作一研究尝试。本文在对已有国内外文献精心梳理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文献分析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研究法、学科交叉研究法、辩证分析研究法、理论与实际结合研究法并辅之以图形对比和诠释说明的方法,主要对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背景、“经济人”在政治领域的拓展、布坎南理论构造中的“经济人”思想观照、“经济人”的现实面相及其救济机制、“经济人”思想的价值与缺陷等进行了解构研究。同时虑及经济学为“致用之学”,理论研究亦应与实践有机结合,因此分别从国际和国内视角对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实践检验与现实镜鉴作了关联讨论。本文探究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主要意义和目的在于:第一,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既有的“经济人”思想体系,也与目前学界相较于制度研究更为关注对于“人”的研究的发展趋势相契合。第二,将选题集中于经济人假设,实际上为理解布坎南研涉领域广博、学科跨度较大、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复杂理论体系的堂奥提供了一个解析的主线、开拓了一条有效的路径。第三,通过解读、细品“经济人”的分析手法,深入领略布坎南分析政治及制度问题的独特方法论视角,以及经济学思维在分析政治领域微观基础上的特殊运用和创造。第四,通过对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扬弃性解读,中肯公允地看待其利与弊、得与失,进一步深化对这一思想的理性认知。第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客观分析布坎南“经济人”思想与40年来泛滥全球的新自由主义的关联以及“经济人”思想的合理内核之于我国当代的借鉴意义。第六,由于以经济学方法分析研究当代政治就规范意义而言具有积极价值,希望本文的研究能进一步推动树立政经一盘棋的理念,启发更多受众关注、研究经济与政治间复杂的动态交互关系以及彼此深刻影响,贡献更多的理论求索成果。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布坎南将政治舞台拟化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引介经济人假设这一古典经济学方法论应用于政治研究,刻画了“政治人”肖像,并使“经济人”成为联结经济学与政治学的整合研究之津梁,进而把传统理论窠臼中被隔离的政治学与经济学“两张皮”合二为一,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历史贡献,亦能对当今世界以及我国某些政治经济现状作出合理解释。同时也应看到,在“布学东渐”的当下,布坎南本人作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典型代表,其学术思想的要旨仍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私有制寻找注脚,譬如服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因此,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务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对包括布坎南“经济人”思想在内的西方学说做到批判性撷取和鉴借。
冯志峰[4](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姚梦蕾[5](2018)在《陌生面孔的能力特质评价》文中指出在社会生活中,面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孔携带了大量我们在社会活动中所要获得的信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他人的判断与决策。国外研究发现,对于陌生人,在我们不知道任何其他信息的条件下,只能根据第一印象,通过外貌来判断其可信度、吸引力、威胁性等社会特质。在这众多面孔社会特质中,面孔能力特质十分重要。许多研究发现,能力特质是政治和经济领导人必须具备的特质之一。由此,研究基于面孔线索的能力特质评价除心理学外,在政治、管理、经济等领域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以往的面孔能力特质研究多是国外的研究。本文从中国本土视角下,探讨人们是否也可以进行面孔能力特质的评价。本文共分为如下三项研究:研究一:中国人面孔的能力特质评价。首先制作适用于中国人面孔能力特质研究的图库。图库需要搜集制作政治家、企业家和其他不同职业的非领导者的图片。并对搜集的图片进行标准化制作(图片对齐,颜色、裁剪、大小、亮度等进行统一)。最后制作的标准化面孔图片库适用于面孔能力特质评价研究。之后对所制作的面孔图片进行能力特质9点评分,结果发现政治家、企业家面孔图片的能力特质评分显着高于非领导者面孔图片,政治家和企业家的面孔图片能力评分没有显着差异。说明政治家和企业家的面孔能力特质高于非领导者。人们可以进行面孔能力特质推断。进而证明研究一制作的面孔图库可用于能力特质评价。政治家的能力评分与其职位等级无显着相关;企业家与其所属公司是否是500强也无显着相关,这说明政治家的职位晋升和企业家在公司中的选拔都不会只依靠面孔线索来判断,更多的是对其个人其他信息的综合考核。研究二:探究面孔外部特征对能力特质评价的影响。由于以往关于能力特质的研究或者是领导人的研究,所使用的面孔图片材料大多保留了外部特征,另有些研究所用面孔材料去除了外部特征,两种材料存在有无外部特征的区别。因此,需要确定面孔外部特征是否会对能力特质评价产生显着影响。对研究一中所制作的保留外部特征的三种身份类型的面孔图片集进行能力特质9点评分。结果发现,三种身份类型图片在有外部特征组和无外部特征组的能力评分都没有显着差异。说明面孔外部特征不会对能力特质评价产生显着影响。可以对去除外部特征的面孔进行能力特质评价。研究三:在特定情境下面孔的能力特质评价。对研究一中只有内部特征的三种身份类型的图片进行两两配对,在政治情境和企业情境下分别在配对面孔图片中选择更有能力胜任政治家和企业家职位的人。结果显示,政治家和非领导者图片集在政治情境下选择政治家的概率显着高于企业情境;企业家和非领导者图片集在企业情境下选择企业家的概率显着高于政府情境。这表明政治家和企业家的面孔能力特质在与之相应的情境下更加突出。政治家和非领导者在政府情境下选择政治家的概率显着高于政治家和企业家图片组;企业家和非领导者在企业情境下选择前者的概率显着高于企业家和政治家图片组。这表明政治家和企业家的面孔能力特质有重合之处。
侯蓉英[6](2016)在《穿越边界 ——科学社交视域下的科学传播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科学社交作为切入点,汲取国际语境中科学传播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分别对科学社交的传播形态、科学社交的传播舆论领袖、科学社交的传播结构、科学社交的传播资本、科学社交边界的传播控制,以及科学社交的边界传播模式等作深入研究,由表及里地分析科学社交的传播历程,探析科学与其他领域在交往过程中的边界传播机制,进而建设性地为我国的科学传播提出参考建议。本文总共分为九章,以总—分-总的形式进行论证,从概念的界定,到史料的例举,再借助理论上的成果分析,到最后总结出科学社交边界传播模式类型,提出中国科学传播的建议。该篇首先借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厘清科学社交的概念,进而归纳出不同历史时期科学社交的发展过程,从史料中挖据过往历史中已有的科学社交传播形态,如飨宴社交、广场社交、家邸私密社交、科学风尚社交、政治社交、公共社交等丰富多彩的科学社交方式,通过生动有趣的例证来展现科学人士或科学共同体在不同形式的科学社会交往中推动科学的发展进程。同时进一步阐明统治者、主教、贵族、大家族、银行家、官绅、资本家等社会阶层在与科学人士的交往中,都曾给予科学极大的帮助,并且成为最有力的科学传播舆论领袖。本文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场域理论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科学社交边界的传播结构,提出科学与其他领域社交边界的矩阵形式。与此同时,揭示出科学社交边界流动的传播资本,如国家元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促生科学边界贸易区的产生,从而有利地推动科学发展。结合国际现实,本文指出,为了有利于国家统治,历代统治阶层与科学共同体的交往采取既亲近又远离的交往方式,对科学边界传播进行适度控制。另外,本文针对中国科学社交进行个案研究,并指出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本文总结科学社交的边界传播模式类型,为中国的科学传播提出相关建议。在未来21世纪新的科技变革中,本文的初探希望能够为中国的科学发展走向及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范军[7](2015)在《论出版人的文化类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出版人有不同的类型,其各自的理想和追求也有明显差异,并形成截然不同的出版风格和文化面貌。出版人可以分为文化人型、商人型、政治家型和企业家型四个类别。各类出版人有其不同的个性特点、文化理念和具体表现,呈现出生动而丰富的面貌,给后人有益的启示。
朱四海[8](2014)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研究:系统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根本上有待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当前,受现代化治理理论的局限,国家治理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经验的程式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色彩。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从国家大系统的功能性要件和结构性要件的治理入手,平衡政府、市场、社会等治理制度构成,平衡政治家与公务员、企业家与经理人、掮客等治理主体构成,并以政府治理为核心,围绕边界管理、结构管理和能力建设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李怀,邓韬,俎邵静[9](2014)在《“地方权益集团”假说》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化,地方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呈现出新的趋势,传统政府理论、企业理论分析、解释能力随之日益削弱。学界呼唤在结合当前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对原有理论进行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尝试从地方权益集团的内涵及属性入手,通过指出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二者决策方面具备一定的互动性,并以嵌入性理论对两者关系进行整体化分析,为地方权益集团假说提供了理论基础,进而完成对地方权益集团的边界的理论界定,并对地方权益集团边界适用性:政策性企业进行初步探讨,期望为政府、企业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刘明福,王忠远[10](2014)在《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文中研究表明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人物。时势造英雄,英雄人物总是从时代风云中脱颖而出。英雄创时代,在时代的潮头,总是挺立着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英雄。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威武雄壮的伟大时代,无一不是大众与伟人同声合唱,时势与英雄交相辉映。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政治家。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政治家的领导力和创新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没有杰出政治家的国家,难以有声有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缺乏大政治家的大国,难以在全球出类拔萃。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需要创新型
二、不能用政治家标准选择企业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能用政治家标准选择企业家(论文提纲范文)
(1)政治关联在不同法制环境下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 ——基于我国A股上市民营企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 结构安排 |
1.4 本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文献 |
2.1.1 企业家政治关联 |
2.1.2 企业家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
2.1.3 民营企业的国有股权 |
2.1.4 国有股权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
2.2 文献述评 |
3 理论基础 |
3.1 权力寻租理论 |
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3 信号传递理论 |
3.4 政治资本理论 |
3.5 法制环境理论 |
3.6 民营企业融资问题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1.1 企业家政治关联与银行信贷决策 |
4.1.2 民营企业的国有股权与银行信贷决策 |
4.1.3 企业家政治关联、国有股权、区域法制环境与银行信贷决策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 变量设定与模型设计 |
5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1.1 民营企业家政治关联情况 |
5.1.2 民营企业的国有股权情况 |
5.1.3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 |
5.2 变量相关性检验 |
5.3 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
5.3.1 政治关联、国有股权对银行贷款强度的影响 |
5.3.2 不同法制环境下的回归结果分析 |
5.3.3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回归结果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2)基于CM模型的“A就是A”构式的聚范畴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Acknowledgement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Rationale |
1.2 Research Objective |
1.3 Methodology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A jiushi A”Construction Abroad and At Home |
2.1.1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A jiushi A”Construction Abroad |
2.1.2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A jiushi A”Construction at Home |
2.1.2.1 Syntactic Approach |
2.1.2.2 Semantic Approach |
2.1.2.3 Pragmatic Approach |
2.1.2.4 The Comprehensive Approach |
2.2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ategory Theory |
2.2.1 The Classical Categorization Theory |
2.2.2 The Prototypical Categorization Theory |
2.2.3 The Schematic Categorization Theory |
2.2.4 The Dynamic Categorization Theory |
2.3 The Gap |
2.4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
3.1 Con-categorization |
3.2 Cognitive Construction Coercion |
3.3 Metonymy |
3.4 Theoretical Integration:CM |
3.4.1 Necessity for CM |
3.4.2 Case Study |
3.5 Summary |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4.1 Data Description |
4.2 Data Analysis of“A jiushi A” |
4.2.1 Syntactic Features of“A jiushi A” |
4.2.1.1 The Part of Speech of“A” |
4.2.1.2 The Syllable Distribution of “A” in “A jiushi A”Construction |
4.2.1.3 Syntactic Properties of“jiushi” |
4.2.1.4 The Syntactic Distribution of“A jiushi A”Construction |
4.2.2 Semantic Features |
4.2.2.1 The Meaning of“A” |
4.2.2.2 The Semantic Distribution of“A” |
4.2.2.3 The Semantic Meaning of“A”from Philosophy of Language. |
4.2.3 Pragmatic Reatures |
4.2.3.1 Subjectivity |
4.2.3.2 Concision |
4.2.3.3 Productivity |
4.3 The Studies of the Subsequent Clauses of“A jiushi A”Construction |
4.3.1 Causal |
4.3.2 Adversative |
4.3.3 Progressive |
4.3.4 Sup-positional |
4.3.5 Coordinating |
4.3.6 Conditional |
4.3.7 Conceding |
4.3.8 Summary |
4.4 Summar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3)布坎南的“经济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论文结构内容 |
1.3.1 技术路线图 |
1.3.2 章节安排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源起与运用 |
2.1 “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背景 |
2.1.1 亚当·斯密“经济人”的渊源地位 |
2.1.2 威克塞尔的公共财政学 |
2.1.3 意大利财政学派的现实主义理念 |
2.1.4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的经济分析法 |
2.1.5 比尔德历史观中的经济决定论 |
2.2 “经济人”在政治领域的拓展 |
2.2.1 传统视阈的政治人性观点 |
2.2.2 与凯恩斯主义的辩难:批判和超越 |
2.2.3 政治领域“经济人”的本质特征 |
2.3 小结 |
3 布坎南理论构造中的“经济人”思想观照 |
3.1 元规则约束理论之宪法建构的“经济人”考量 |
3.1.1 国家的“利维坦”模型 |
3.1.2 压力集团的逐利性:一个难解的命题? |
3.1.3 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 |
3.2 立宪重点之财政制度理论折射的“经济人”本性 |
3.2.1 专款专用的税收制度规束“利维坦”的剥削欲 |
3.2.2 统一税率抑止政府税制的歧视性 |
3.2.3 财政竞争制度——以“鲶鱼效应”矫正公权的低效 |
3.2.4 重塑的公正财政分配观排斥政治的僭越和主导 |
3.3 小结 |
4 布坎南“经济人”的现实面相及其救济 |
4.1 “经济人”特质的外化表现 |
4.1.1 掌权者的权力寻租活动:腐败的温床 |
4.1.2 官僚操纵“自己约束自己”的立法权力 |
4.1.3 政府惯于制造财政幻觉 |
4.1.4 国家以过度发债弥补赤字之壑 |
4.2 救济机制的设计 |
4.2.1 迈向宪法政治:规则约束之“领” |
4.2.2 实行普遍性原则——歧视性的克减 |
4.2.3 回归古典自由主义的有限政府 |
4.2.4 复兴亚当·斯密的预算平衡:避免对后代人的剥削 |
4.2.5 改良与重建伦理道德之维 |
4.3 小结 |
5 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价值与缺陷 |
5.1 正面的价值 |
5.1.1 提供了经济与政治同质化解释的统一工具 |
5.1.2 有利于克服对于“政治人”的盲从性认知 |
5.1.3 为优化公权领域制度设计奠定了人性基础 |
5.2 缺陷和不足 |
5.2.1 消除了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的互异性 |
5.2.2 以片面抽象的自利性替换人的本质 |
5.2.3 否定“经济人”为历史范畴的存在 |
5.3 小结 |
6 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实践检验和现实镜鉴 |
6.1 “经济人”何以关联全球视野的新自由主义? |
6.1.1 新自由主义放大市场“经济人”利己主义效应 |
6.1.2 市场视阈“经济人”的逐利性影响政治领域的价值观 |
6.2 “经济人”思想在中国语境下的关联鉴借与思考 |
6.2.1 对政治之癌——腐败具有合理的解释力 |
6.2.2 压力集团命题的中国解 |
6.2.3 规束“经济人”的宪法实施之保障:推进合宪性审查 |
6.2.4 “重新创造市场”——发展第三部门的理论基础 |
6.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问题聚焦 |
(二)问题研究意义 |
(三)问题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5)陌生面孔的能力特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面孔特质的研究 |
1.2 面孔社会特质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
1.2.1 面孔可信度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 |
1.2.2 面孔吸引力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 |
1.3 面孔能力特质的相关概述 |
1.3.1 面孔能力特质的概念 |
1.3.2 面孔的能力特质判断与政治选举结果的关系 |
1.3.3 面孔能力特质判断在经济领导人选择中的研究 |
1.4 面孔能力特质与其相似线索的关系 |
1.5 面孔外部特征的相关研究 |
2 问题提出 |
3 研究一:中国人面孔能力特质评价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过程:面孔图片搜集与制作 |
3.2.1 搜集图片 |
3.2.2 图片标准化制作 |
3.3 研究过程:面孔能力特质评价 |
3.3.1 评分者 |
3.3.2 研究材料和设备 |
3.3.3 评分流程 |
3.3.4 数据分析 |
3.4 结果 |
3.4.1 筛选图片 |
3.4.2 筛选图片后的面孔能力特质评价 |
3.5 讨论 |
3.5.1 图片搜集与制作 |
3.5.2 面孔能力特质评价 |
4 研究二:面孔外部特征对能力特质评价的影响 |
4.1 研究目的和假设 |
4.2 研究过程 |
4.2.1 评分者 |
4.2.2 评分材料和设备 |
4.2.3 评分流程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4 讨论 |
5 研究三:在特定情境下面孔的能力特质评价——面孔图库应用 |
5.1 研究问题 |
5.2 研究材料与设备 |
5.3 研究方法 |
5.3.1 参试者 |
5.3.2 实验流程 |
5.3.3 数据分析 |
5.4 结果 |
5.5 讨论 |
6 总讨论和总结论 |
6.1 总讨论 |
6.2 总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穿越边界 ——科学社交视域下的科学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缘起 |
1.1.1 科学社交的研究背景 |
1.1.2 “科学社交”研究动因与意义 |
1.2 国内外的科学传播学术研究现状 |
1.2.1 科学传播的学科基础 |
1.2.2 国外科学传播的研究进程 |
1.2.3 国内科学传播的研究格局与流派 |
1.3 本文的创新点与研究关键 |
1.3.1 本文的创新 |
1.3.2 研究价值 |
1.3.3 本文的研究关键 |
1.4 问题的提出 |
1.4.1 “科学社交”概念的厘清 |
1.4.2 “科学社交”的时空范畴 |
1.5 研究目标与突破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进路及重要问题 |
1.6 研究方法 |
第2章 科学社交的传播形态变迁 |
2.1 古代科学社交的起源 |
2.1.1 科学“广场式社交” |
2.1.2 科学“飨宴”社交 |
2.2 15 -17 世纪私人家宅性科学社交 |
2.2.1 伽利略等学者流连往返于“家邸科学社交” |
2.2.2 切西公爵、美第奇家族私宅庇护下的科学社交 |
2.3 17 -18 世纪的科学风尚社交 |
2.3.1 英国皇家学会的时尚社交 |
2.3.2 沙龙派对式的科学社交 |
2.4 18 -21 世纪科学权力的政治社交 |
2.4.1 共济会、宇宙俱乐部、波西米亚俱乐部 |
2.4.2 科学的旋转门机制 |
2.5 21 世纪数字媒体的科学公共社交 |
2.5.1 Resarchgate:跨越时空的科学社交网站 |
2.5.2 Star walk:科学移动社交APP |
第3章 科学社交“舆论领袖”的传播推动 |
3.1 科学政治家 |
3.1.1 国王的科学供给 |
3.1.2 红衣主教、贵族的科学初期支持 |
3.1.3 拿破仑、富兰克林的科学推动 |
3.2 科学赞助者 |
3.2.1 美第奇、罗斯柴尔德、洛克菲勒大家族的经济支持 |
3.2.2 贵族、乡绅 |
3.2.3 科学商人 |
3.3 科学代言人、科学外交家 |
3.3.1 万尼瓦尔·布什 |
3.3.2 卡尔·爱德华·萨根 |
3.3.3 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科学外交家 |
第4章 科学社交的传播结构:边界交融 |
4.1 科学社交的边界形成 |
4.1.1 科学社交的边界 |
4.1.2 边界构成:时间、空间 |
4.2 科学社交边界的交融:创新力 |
4.2.1 科学社交边界跨越 |
4.2.2 科学社交边界的混合体:创新力 |
4.3 科学社交边界的传播结构 |
4.3.1 科学社交的边界思想 |
4.3.2 科学社交的边界传播结构 |
第5章 科学社交边界的传播资本:场域的贸易兑换 |
5.1 科学社交边界的场域资本兑换 |
5.1.1 科学社交边界形成的场域 |
5.1.2 科学社交场域中的贸易兑换 |
5.2 国家元资本 |
5.2.1 国家元资本至高无上的权力 |
5.2.2 赋予科学的合法性权力 |
5.3 经济资本 |
5.3.1 科学运营 |
5.3.2 科学半商业化体制 |
5.4 社会资本 |
5.4.1 科学社交中的社会网络 |
5.4.2 万尼瓦尔·布什的社会资本运用 |
第6章 科学社交边界的传播控制研究 |
6.1 科学意识形态与科学距离 |
6.1.1 科学社交的意识形态传播 |
6.1.2 科学与政治社交的边界力 |
6.1.3 科学的边界距离 |
6.2 党派竞争下的科学控制 |
6.2.1 小布什总统对科学家的控制 |
6.2.2 奥巴马、小布什政府的执政轮换竞争:科学沦为战利品 |
6.3 科学社交的数据边界与数据控制 |
6.3.1 科学社交数据边界 |
6.3.2 数据控制 |
第7章 中国现当代科学社交传播个案及问题研究 |
7.1 钱学森的科学军事社交 |
7.1.1 钱学森参与美国军事研究 |
7.1.2 钱学森受到中国国防部领导热情接见 |
7.2 .罗沛霖的红色科学社交 |
7.2.1 罗沛霖的科学社交统战工作 |
7.2.2 罗沛霖上书党中央建立“中国工程学院” |
7.2.3 罗沛霖推动科学传播:电子应与文化产业结合 |
7.3 李政道与政界伟人、艺术名流的科学社交 |
7.3.1 向毛主席、周总理提出科学建议 |
7.3.2 邓小平采纳其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会制度的设想 |
7.3.3 李政道与艺术家的交往: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
7.4 路甬祥的科学思想库社交 |
7.4.1 知识创新工程得到江泽民的支持 |
7.4.2 倡导科学思想库社交 |
7.5 果壳网的科学生活公共社交 |
7.5.1 科学公共娱乐消费 |
7.5.2 科学公共文化 |
7.5.3 科学公共创业 |
7.6 当前中国科学社交存在的问题 |
7.6.1 局限于同类小圈子的交往 |
7.6.2 缺乏自由流通的社会交往机制 |
第8章 科学社交边界传播模式及中国科学传播建议 |
8.1 科学社交边界线性传播模式 |
8.1.1 科学边界求实效益的线性模式 |
8.1.2 戈斯顿委托代理机制 |
8.1.3 中国科学传播建议:科学共同体在政治中的传播角色定位 |
8.2 科学社交国际边界模式 |
8.2.1 二轨制下的国际科学社交 |
8.2.2 科学国际边界的超组织 |
8.2.3 中国科学社交的国际传播建议 |
8.3 科学社交边界生态系统传播模式 |
8.3.1 科学边界生态系统的循环开放模式 |
8.3.2 科学边界的生态流通 |
8.3.3 建立中国科学生态圈的传播机制 |
8.4 科学社交边界的生活传播模式 |
8.4.1 科学社交边界的生活传播 |
8.4.2 孕育中国科学社交生活广场的传播氛围 |
第9章 结语 |
9.1 本文结论 |
9.2 创新成果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
(8)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研究:系统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化治理理论 |
1. 基本范畴 |
2. 治理主体 |
3. 治理组织 |
二、国家治理 |
1. 制度谱系 |
2. 制度变迁 |
3. 制度变迁中的政府 |
三、政府治理 |
1. 边界管理 |
2. 结构管理 |
3. 能力建设 |
四、结论与讨论 |
(10)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时代的特点与挑战 |
(一)习近平时代的涵义与特点 |
1、习近平时代的内涵和方位 |
2、习近平时代,站在经济总量“亚军国家”起点上 |
3、习近平时代,创造中国共产党第四个奇迹 |
4、习近平时代,打造“新中国3.0” |
5、习近平时代,奋斗“社会主义7.0” |
(二)习近平时代面对的矛盾和挑战 |
1、习近平论挑战 |
2、六大矛盾 |
①生态矛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
②贫富矛盾———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
③官民矛盾———如何防止“权力”与“权利”对立 |
④人口矛盾———如何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
⑤观念矛盾———如何凝聚社会共识 |
⑥中美矛盾———世界只能有一个冠军 |
3、应对挑战———习近平治国大思维 |
(三)习近平时代书写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第三份考卷 |
1、习近平论“赶考” |
2、中国共产党的三场考试 |
3、向历史交出第三份合格答卷 |
(四)习近平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 |
4、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回答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
5、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的基本框架 |
6、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的品格特色 |
二、习近平的兴国目标和战略 |
(一)中国梦凝聚中国志———建设“复兴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志” |
2、习近平点燃中国梦火炬 |
3、中国梦170年漫漫征程 |
4、中国梦的具体内涵 |
①中国梦是一个“和谐世界梦” |
②中国梦是一个“腾飞兴国梦” |
③中国梦是一个“拼搏强军梦” |
④中国梦是一个“和平统一梦” |
⑤中国梦是一个“生态文明梦” |
⑥中国梦是13亿人民的“幸福人生梦” |
5、中国梦进入“战略冲刺期” |
(二)矢志不移中国道路———建设“特色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路” |
2、老路、邪路、特色路,只有特色之路是坦途 |
3、“中国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
4、从“结合论”、“特色论”到“鞋子论” |
5、“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
6、“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
(三)强军方能卫国———建设“强大中国” |
1、中国梦与“强军梦” |
2、中国必须强军的七个理由 |
3、推进“强军梦”为什么要“只争朝夕” |
①中美进入“战略决赛期”,军事博弈凸现 |
②美国“军事遏制”导致中国“军事危机” |
4、中国需要一支“大海军” |
①以海制华———美国遏制中国的主战场在海洋 |
②建设海洋强国———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 |
③中国海军梦———战略价值是什么 |
5、“强军梦”在随时准备打仗中推进 |
①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 |
②实现“强军梦”———必须克服“和平病” |
③从人民战争到人民国防———“强军”不能只靠军人 |
6、军中绝不能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
7、“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 |
8、军事领域是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 |
9、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三个原则 |
(四)创新外交战略———建设“和平中国” |
1、中国梦与“和平梦” |
2、统筹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 |
3、坚持一个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
4、倡导新型大国关系———推进大国关系创新 |
5、实行“三个着力”———推进周边外交创新 |
①中国周边外交整体形势和基本方针 |
②落实“三个着力”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周边外交 |
6、提高国际话语权———推进软实力建设创新 |
(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安全中国” |
1、中国梦与“安全梦” |
2、习近平国家安全战略四大创新 |
3、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创新了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
4、从传统安全到总体安全,拓展了国家安全的内涵 |
5、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规定了国家安全的本质 |
6、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抓住了国家安全的核心 |
7、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突出了国家安全的重点 |
8、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筑牢国家安全的支撑 |
9、以促进地区安全和国际安全为依托,打造命运共同体 |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
1、中国梦与“法治梦” |
2、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3、依法治国的根本,是“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 |
4、“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 |
(七)弘扬中国精神———建设“文化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魂” |
2、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 |
3、弘扬“聚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
4、培育“真善美”的中国道德 |
(八)兴国必先兴风———建设“正气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风” |
2、神州大地起新风 |
①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首先抓改进工作作风 |
②习近平说:改进工作作风“从我本人做起” |
③中国共产党三次历史性作风大建设 |
3、天下兴亡看风气 |
①秦王朝、罗马帝国“作风亡国”的教训 |
②餐桌上判断共产党能赢国民党 |
③习近平会见卡斯特罗,为什么只能去6个人 |
4、如果我们脱离群众,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
①群众路线,是执政党的“生命线” |
②联系群众,要体现在高级领导干部的衣食住行中 |
③联系群众,要跟群众“零距离接触” |
④联系群众,要特别注意联系贫困群众 |
5、向“四风”宣战,防止更多干部走上刑场 |
6、“四风”不除,“霸王别姬” |
(九)治国重在治官———建设“廉洁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官” |
2、习近平论“反腐败” |
3、监督一把手,抓好身边人员和亲属 |
4、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
5、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
6、破除“官本位”思想 |
7、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
(十)涉险滩勇往直前———建设“改革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力” |
2、明确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
3、增强一个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4、制定一个纲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
5、确立一个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6、坚持一个原则———决不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 |
7、突出一个核心———解决“官场”与“市场”的关系 |
8、实施一个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9、实现一个飞跃———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规律 |
(十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效益中国” |
1、中国梦与“经济梦” |
2、“经济梦”为中国梦奠基,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动摇 |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 |
4、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让“三个1亿人”市民化 |
①“第一个1亿人”问题———让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
②“第二个1亿人”问题———让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得到改造 |
③“第三个1亿人”问题———让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城镇化 |
5、靠创新驱动发展,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
6、“三农”为重中之重,“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
7、稳中求进、稳中求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
8、东西互济,陆海统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十二)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
1、中国梦与“生态梦” |
2、两座山、三阶段———中国“生态辩证法” |
3、树立生态文明四个新理念 |
①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
②生态文明建设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任务 |
③生态文明建设是服务民生、赢得民心的基础工程 |
④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
4、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
5、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整体布局 |
6、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
7、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
8、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
(十三)为政要在尚贤———建设“人才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才” |
2、怎样才是好干部———“看人”五条标准 |
3、怎样成长为好干部———“育人”需两靠 |
4、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用人”要知人善任 |
5、民主推荐、民主测评———“选票”如何有助“选优” |
6、干部工作公开———“公开”如何实现“公正” |
7、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如何防止片面性 |
8、怎样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模范部门 |
(十四)掌握舆论战场主动权———建设“话语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声” |
2、经济中心工作不动摇,意识形态不放松 |
3、用远大理想牵引现实目标 |
4、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
①不能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 |
②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坚持党性 |
③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坚持人民性 |
④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的工作 |
5、正面宣传主旋律,舆论斗争敢亮剑 |
①如何做到正面宣传为主 |
②舆论斗争要敢于亮剑 |
③网络战场要顶得住、打得赢 |
④牢牢占领宣传思想阵地 |
6、宣传思想工作如何改革创新 |
①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
②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
③研究西方宣传的战略战术 |
7、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特色 |
①阐释中国特色的宣传,要做到“四个讲清楚”: |
②宣传和报道世界,是为了更好发展中国 |
③精心做好外宣工作,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
8、全党动手,部门负责,形成合力 |
①宣传思想部门一定要强起来 |
②全党动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
③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就得斗争 |
(十五)大兴学习之风———建设“读书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书” |
2、爱读书,把读书作为立身之本、执政之基 |
①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
②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
③领导干部加强读书学习也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
④解决好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3、读好书,领导干部要读好三个方面的书 |
4、善读书,读书的三种境界和三种方法 |
5、把握“三大规律”,坚持“三个出发” |
①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
②坚持“三个出发”的方法论 |
6、发扬共产党人的“读书传统” |
三、习近平领袖魅力的经典元素 |
(一)不能发财———习近平的“从政观” |
1、“不能发财”———共产党人的从政法则 |
2、习近平跨入政界之前,为自己制定三大纪律 |
3、做官先做人,珍惜在位时 |
4、当官发财,就会自己把自己打倒 |
5、那些大贪巨贪,最后不就当了一个财物保管员吗 |
(二)勇于担当———习近平的“使命观” |
1、担当精神,就是“守土有责”的使命意识 |
2、担当精神,就是奋斗历程中的“接力赛”精神 |
3、担当精神,就是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的勇气 |
4、习近平对党、国家、军队的担当 |
5、习近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担当 |
6、如何解决“只想当官、不想担当”的问题 |
(三)情系人民———习近平的“人民观” |
1、心无百姓莫为“官”,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
2、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
3、各级干部不能眼睛总是向上 |
4、树立五种崇高情感 |
5、政声人去后,为民长远谋。 |
(四)坚定信念 ———习近平的“信仰观” |
1、共产党人的最大优势是信仰 |
2、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 |
3、“信念是本,作风是形” |
4、增强“三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 |
5、向仁人志士学习,追求高尚人生 |
(五)登高望远———习近平的“天下观” |
1、登泰山而小天下———放眼全局谋大事 |
2、观历史潮流———看清“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
3、观世界格局———国际体系出现前所未有“大变局” |
4、观亚太博弈———经略周边地缘格局 |
5、观中国大势———把握“三个前所未有” |
6、观政治变局———警惕在不见硝烟的战场吃败仗 |
(六)继往开来———习近平的“历史观” |
1、以史为镜、以史为师、以史为基 |
2、5000年中华民族“沧桑史观” |
3、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观” |
4、170年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观” |
5、9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观” |
6、60年新中国“兴国史观” |
7、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伟人史观” |
(七)底线思维———习近平的“忧患观” |
1、“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的涵义 |
2、忧国———防止中国民族复兴前程被破坏 |
3、忧党———防止党的执政地位被动摇 |
4、忧业———防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被打断 |
5、忧军———如何把我们这支军队继续带好 |
①军委主席责任重大,“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
②坚持“军魂”,绝不能“犯历史性错误” |
③缩小同世界强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
④如果军队在战场上打不赢,那是要产生严重政治后果的 |
⑤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 |
⑥能打仗、打胜仗首先是对军委的要求 |
⑦加强对战争问题的研究和筹划 |
⑧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
⑨吃鸡蛋和投手榴弹的辩证法 |
⑩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 |
(八)实干兴邦———习近平的“实践观” |
1、立根原在实践中,能接地气有定力 |
2、调查研究是实践的起点,坚持三个“跑遍” |
3、实践重在实干,实践难在落实 |
4、发扬“钉钉子”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
5、“功成不必在我”,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
(九)敢于亮剑———习近平的“英雄观” |
1、反腐肃贪敢于亮剑———在全球“切断腐败分子的后路” |
2、反恐维稳敢于亮剑———坚决打击分裂恐怖势力 |
3、军事斗争敢于亮剑———能战方能止战 |
4、深化改革敢于亮剑———“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
5、舆论斗争敢于亮剑———打好宣传思想战线主动仗 |
6、牛为什么要长两只角?———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 |
(十)以身作则———习近平的“表率观” |
1、打铁还需自身硬 |
2、对亲朋好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约法三章 |
3、全军官兵看军委,军委要给全军做表率 |
4、最高统帅与基层官兵打成一片 |
5、勇于向自身开刀,勇于自我清洗,勇于刮骨疗伤 |
(十一)逢山开路———习近平的“创新观” |
1、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 |
2、发展科技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的战略选择 |
3、大幅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
(十二)令行禁止———习近平的“权威观” |
1、党的权威重于山———维护党的领导的权威 |
2、法制权威高于天———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 |
3、专政权威寒于冬———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权威 |
4、纪律权威硬如钢———维护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权威 |
5、重读恩格斯《论权威》———树立科学的权威观 |
6、“中国号”长风破浪———靠权威舵手领航 |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获天下好评 |
(一)比权力更有力的东西是“魅力” |
(二)习近平领袖魅力是共和国战略软实力 |
(三)从“扳倒中国”论到“世界领袖”论 |
四、不能用政治家标准选择企业家(论文参考文献)
- [1]政治关联在不同法制环境下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 ——基于我国A股上市民营企业的实证分析[D]. 宁芳. 重庆大学, 2019(01)
- [2]基于CM模型的“A就是A”构式的聚范畴化研究[D]. 李华燕.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3]布坎南的“经济人”思想研究[D]. 刘登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4]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5]陌生面孔的能力特质评价[D]. 姚梦蕾. 苏州大学, 2018(01)
- [6]穿越边界 ——科学社交视域下的科学传播研究[D]. 侯蓉英.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论出版人的文化类型[J]. 范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8]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研究:系统论视角[J]. 朱四海. 发展研究, 2014(10)
- [9]“地方权益集团”假说[J]. 李怀,邓韬,俎邵静. 产业组织评论, 2014(03)
- [10]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J]. 刘明福,王忠远. 决策与信息, 201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