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修辞论文_戴红贤,何晓路

导读:本文包含了论辩修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修辞,亚里士多德,话语,受众,修辞学,形式主义,语境。

论辩修辞论文文献综述

戴红贤,何晓路[1](2019)在《修辞术与论辩术:论证艺术——亚里士多德散文写作理论(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亚里士多德重新定义了修辞术,将论辩术作为其核心内容。亚氏区分了逻辑的推理和辩证的推理,在后者基础上提出修辞论证。修辞论证的内容为论题、论据和结论。修辞推论、例证、夸张式推论是论辩散文常用的论证方法。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揭开了西方修辞学史的新篇章,深刻影响了西方散文写作理论与实践。(本文来源于《写作》期刊2019年02期)

姜红丙,孙永洪,朱南丽[2](2019)在《洞见之中必有修辞——作为方法的论辩》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管理学研究中过分强调科学形式而忽略研究洞见的现象,韩巍指出《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中很多思想观点的提出并没有遵循严格的科学形式,甚至认为过分强调科学形式反而会阻碍研究洞见的产生,因此"洞见以下皆为修辞"。本文对科学形式主义同样持批判态度,但批判思路有所不同,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遵循科学形式的研究,其研究结论是否一定科学、合理;二是论辩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如何系统地开展以最大可能地获得科学合理的研究结论。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一方面指出研究洞见的缺乏不能完全归咎于科学形式;另一方面指出,根据不充分决定性论题,科学形式并不是研究结论科学合理的充分条件。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给出了解决之道,即通过系统性的论辩最大可能地获得科学合理的研究结论。(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汪建峰,弗朗斯·范·爱默伦[3](2019)在《介乎辩证理性与修辞有效性的论辩区间——弗朗斯·范·爱默伦教授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问:您好,范·爱默伦教授!第一个问题是,在温莎大学跨学科论辩研究博士点创立演讲中,您提到要把"论辩"重新界定为"交流活动"。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新定义?有什么特殊考虑?答:我不是有意要将"论辩"(argumentation)重新定义为"交流活动"(communicative activity)。实际上,这是我1970年代末从事论辩研究以来所采用的定义。我只是想要强调,正如我一如既往地这么说,论辩绝非只是涉及推理(如一些逻辑学家似乎认为的)那么简单,论(本文来源于《当代修辞学》期刊2019年01期)

于京东[4](2019)在《“法兰西民族是一个”:近代法国政治语境中的概念、修辞与论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早期的法国语境中,"民族"(nation)一词原本指涉多种义涵,但随着17-18世纪绝对主义国家的兴起,"多元"的意象逐渐被统摄为"一体"。在外部,同"异族"的区隔强化了法兰西民族的特殊性;在内部,对地方的整肃明确了民族之体的完备性。"法兰西民族"逐渐作为整全唯一的政治体概念,形塑近代外交与国际法中的主权国家话语。在其背后,"历史书写"追溯了民族身份的"同一性"记忆,"政治意愿"强化了外部御敌与内部团结的"统一性"意识。1789年的大革命继承了这种统一的"法兰西民族"叙事,议会论辩既阐发了"民族取代国王"的现代主权法则,又确立了人民之间"政治意愿"的合法性。"法兰西民族是一个"既是革命论辩的核心,也是政治生活的共识。它构成了此后民族主义的基础,不仅塑造了现代民族国家的修辞方式与话语结构,还影响到了20世纪的中国政治与社会。(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9年01期)

黄俊逸[5](2018)在《冷战话语的修辞论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话语仍然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对冷战思维进行话语包装,以“自由、民主”的名义强势介入地区冲突,干涉他国内政,遏制新兴国家发展。本研究以修辞论辩理论为基础,使用图尔敏论辩模式分析美国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中的论辩要素及其论辩过程,以分析冷战话语的论辩特点,并揭示其论辩动机及影响。论辩要素方面,(1)事实(Data)主要有对数据的包装、对引述的包装以及对当代、历史事件的包装,目的在于掩盖事实(Data)的片面性与误导性,使其表面上可靠且有依据。(2)保证(Warrant)倾向于事实(Data)关联以及迹象推断;其漏洞有:(ⅰ)根据包装的事实(Data)进行迹象推断缺乏说服力。(ⅱ)事实关联缺乏证据。(ⅲ)支持(Backing)的使用较少。(3)主张(Claim)的特点在于其明确的目的性,即通过形象构建与形势判断等“分主张”(SubClaim)营造危机氛围,在美化自身国家形象的同时丑化敌对国家形象,从而支撑“主要主张”(Main Claim),提供应对危机的方案。(4)限定词(Qualifier)的出现频率较低,且大多数为“必须”(Must),其余主张虽无任何限定词,但这种极值表达方式体现了坚决与强硬的态度,反倒降低了其可信度。在论辩结构上,(1)冷战话语倾向使用演绎推理,通过鲜明的目标导向性说服受众为应对危机而采取新政;(2)嵌套式论辩链的使用较频繁,即采用前一论辩链的主张作为下一论辩链的事实,以加强论辩的逻辑性以及文件的说服力。本文研究结合“冷战”特殊历史背景,发现该文件通过论辩话语包装,掩盖其遏制与颠覆敌对国家战略的本质,使其谋求全球军事、政治霸权的行为合法化。冷战话语的影响延续至今,并作为一种话语体系被美国政府与媒体采用,成为其美化自身形象、谋求全球霸权的话语工具。(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8-12-01)

邹琼,杨娜[6](2018)在《新闻评论话语的论辩修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辩修辞近年来颇受语言学界和传播学界关注。社会建构观视角下的论辩修辞,更多表现为一种基于语言的、社会的、思维的交际互动。文章以新闻评论话语为研究对象,从修辞的有效性探讨出发,结合Van Eemeren提出的"语用论辩理论",对新闻评论话语中的论辩结构和策略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交际者为了消除双方的意见分歧,通过策略性挑选论题、迎合听众和优化表达方式这叁种手段来完善自身的论辩图式和结构,从而达到说服广大受众的修辞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汪建峰[7](2018)在《当代西方论辩研究对修辞的回归——克里斯托弗·廷德尔教授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问:您好!廷德尔教授。我受《当代修辞学》的委托采访您,感到非常荣幸!第一个问题就从您2014年10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所作的系列讲座开始吧。此次讲座题为《修辞与非形式逻辑》,这个题目是如何拟定的?有没有针对中国受众的特殊考虑?答:首先,有机会接受《当代修辞学》这份重要的中国学术刊物的采访,我感到非常荣幸!我的研究受到如此关注,非常感激!关于《修辞与非形式逻辑》这个讲座的题目是我自己确定的。我任职于温莎大学哲学系推理、论辩及修辞研究中心,该中心集中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批非形式逻辑学家,因此,我有很多机会倾(本文来源于《当代修辞学》期刊2018年01期)

克里斯托弗·廷德尔,汪建峰[8](2018)在《修辞论辩与受众的本质——关于论辩中受众问题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正重视修辞特征的论辩理论,如亚里士多德和凯姆·帕尔曼(Cham Perelman)的论辩理论,它们在思考论辩如何展开以及如何对论辩加以评价时,都极为重视受众的作用。就受众这一论辩的核心概念所涉及问题的广度而言,亚里士多德和帕尔曼关于受众的思考方式都是有所欠缺的。本文拟探讨其中一个问题——受众身份的问题——所要思考的是,这些理论家在多大程度上认可受众身份。基于此,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理解受众身份这个问题之于论辩的重要性,以及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本文来源于《当代修辞学》期刊2018年01期)

朱琳,袁影[9](2016)在《修辞“在场”:佩雷尔曼的辞格论辩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钱姆·佩雷尔曼(Chaim Perelman)为20世纪欧洲修辞学的领军人物,所开创的以论辩为核心的新修辞学在西方多个人文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在场"(presence)理论在其整个论辩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该范畴迄今尚未引起我国学界的关注。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其代表作《新修辞学:论论辩》及《修辞学王国》阐明了修辞"在场"概念的两个语义层面:选择与呈现,讨论了在场选择的依据与增效呈现的方式,重点论证了复迭、摹绘、背常叁大增强在场性的呈现维度及其对应的代表性修辞手段,是辞格论辩性语篇功能的一项基础研究。(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云红[10](2015)在《论修辞论辩的力量——以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的成功因素之一是对修辞论辩的卓越运用。本文简要阐述修辞论辩的组成部分——修辞理性论辩、信誉论辩和情感论辩。对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中的修辞理性论辩(归纳论辩、比较论辩、因果论辩、例证论辩)、信誉论辩(诉诸本人信誉的论辩、诉诸第叁者信誉的论辩)和情感论辩(诉诸流行论辩、诉诸怜悯的论辩)进行文本分析。旨在阐释长期被忽视的修辞论辩在演说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彰显修辞论辩所具备的强大说服力。(本文来源于《外语教育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论辩修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目前管理学研究中过分强调科学形式而忽略研究洞见的现象,韩巍指出《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中很多思想观点的提出并没有遵循严格的科学形式,甚至认为过分强调科学形式反而会阻碍研究洞见的产生,因此"洞见以下皆为修辞"。本文对科学形式主义同样持批判态度,但批判思路有所不同,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遵循科学形式的研究,其研究结论是否一定科学、合理;二是论辩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如何系统地开展以最大可能地获得科学合理的研究结论。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一方面指出研究洞见的缺乏不能完全归咎于科学形式;另一方面指出,根据不充分决定性论题,科学形式并不是研究结论科学合理的充分条件。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给出了解决之道,即通过系统性的论辩最大可能地获得科学合理的研究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论辩修辞论文参考文献

[1].戴红贤,何晓路.修辞术与论辩术:论证艺术——亚里士多德散文写作理论(一)[J].写作.2019

[2].姜红丙,孙永洪,朱南丽.洞见之中必有修辞——作为方法的论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汪建峰,弗朗斯·范·爱默伦.介乎辩证理性与修辞有效性的论辩区间——弗朗斯·范·爱默伦教授访谈录[J].当代修辞学.2019

[4].于京东.“法兰西民族是一个”:近代法国政治语境中的概念、修辞与论辩[J].学海.2019

[5].黄俊逸.冷战话语的修辞论辩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8

[6].邹琼,杨娜.新闻评论话语的论辩修辞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7].汪建峰.当代西方论辩研究对修辞的回归——克里斯托弗·廷德尔教授访谈录[J].当代修辞学.2018

[8].克里斯托弗·廷德尔,汪建峰.修辞论辩与受众的本质——关于论辩中受众问题的理解[J].当代修辞学.2018

[9].朱琳,袁影.修辞“在场”:佩雷尔曼的辞格论辩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10].云红.论修辞论辩的力量——以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为例[J].外语教育研究.2015

论文知识图

辩证理性科学观下的动态论证这里,假说...的用户界面市场上已有的智能手机的用户界面西方修辞学的研究目标尔明模式表达如下:科学争论的修辞语境场

标签:;  ;  ;  ;  ;  ;  ;  

论辩修辞论文_戴红贤,何晓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