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驯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菌,污泥,群落,氯乙烯,工程学,微生物,瘤胃。
细菌驯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瑞丰,乔森,周集体[1](2018)在《以硝酸盐为主要氮源的反硝化除磷细菌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活性污泥为种泥,通过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的条件下驯化培养以硝酸盐为主要氮源的反硝化除磷细菌(Denitrifying Phosphorus-Accumulating Organisms,DPAO)。在330 d的培养时间内监测磷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常规指标,并研究驯化不同阶段的一个周期内各指标的变化及进行相应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驯化的进行,厌氧阶段释磷速率逐渐增加,释磷量也相应增大,出水磷质量浓度最终维持在0.8mg/L,去除率达到91.8%,硝氮全部去除。通过对16S r RNA测序结果的比对,得到聚磷菌占总菌的76.93%,反硝化除磷菌占聚磷菌的一半以上。而聚糖菌仅占5.13%,聚磷菌成为优势菌种。此外,在整个驯化过程中,水质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出水中磷质量浓度出现波动,而出水硝氮的变化不大。研究表明,以硝酸盐作为主要氮源培养反硝化除磷细菌的方式是可行的,并有利于聚磷菌对聚糖菌的竞争,使聚磷菌成为优势菌种。(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侯思宇,刘永军,刘羽[2](2017)在《驯化条件对细菌喹啉降解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市政污水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一株喹啉降解菌H1,该菌能以喹啉作为唯一的碳源和氮源,并可将600mg/L喹啉完全降解,经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为了提高菌株对喹啉的降解效率,分别以不同起始浓度的喹啉对该菌株进行驯化,并在驯化的不同时间段取样,分析驯化条件对喹啉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驯化时间以及初始喹啉驯化浓度对微生物降解速率有明显的影响,当初始喹啉驯化质量浓度分别为100、200、300 mg/L时,驯化120、150、176 h后,对起始质量浓度为300 mg/L喹啉的降解速率分别为13.26、28.5、33.53 mg/(L·h),与未驯化相比,喹啉降解速率大幅度的提高,外加碳源的添加对喹啉的降解效率没有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赵天涛,何芝,张丽杰,邢志林,高艳辉[3](2017)在《甲烷及叁氯乙烯驯化对垃圾填埋场覆盖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典型垃圾填埋覆盖土进行CH_4原位富集和叁氯乙烯(TCE)驯化,研究了其生物氧化能力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覆盖土CH_4氧化速率为0.20~0.87μmol·g~(-1)soil·h~(-1),TCE降解速率为0.009~0.013 mg·L~(-1)·h~(-1),其中山东垃圾填埋场覆盖土土样甲烷氧化活性高于广东、上海和重庆地区土样.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了α多样性和驯化前后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所有被注释的操作分类单元聚类结果中,细菌OTUs分配为39个门,85个纲,562个属,富集驯化后变形杆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仍为各土样的优势菌群,所占比例之和高于77.4%;γ-变形杆菌纲、β-变形杆菌纲、α-变形杆菌纲、放线菌纲和酸杆菌纲所占比例之和高于26.5%.嗜甲基菌属、厌氧绳菌属、节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经TCE驯化后,其相对丰度呈增加趋势.表明在覆盖土氯代烃生物降解过程中,除了被广泛认可的甲烷氧化菌异养共代谢机制以外,还存在非甲烷共代谢机制和氯代烃自养降解机制.(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赵素兴[4](2016)在《浸镍钴细菌驯化与细菌浸镍钴矿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浸出具有成本低、绿色环保、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在生产成本高企、环保要求严格的今天更受重视。本论文针对某企业镍钴混合精矿与尾矿,进行了细菌浸出的试验研究。试验首先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以此为指导开展了细菌培养、驯化试验,经过条件实验取得最佳操作条件后,对某企业生产所用精矿与尾矿进行了一系列浸出试验,取得了针对不同矿种的优秀浸出菌,为生产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对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矿石的有价元素含量为:1#精矿Ni 10.50%、Co 0.42%、Cu 0.38%、Fe 25.10%,2#精矿 Ni 14.50%、Co 0.23%、Cu 0.23%、Fe 25.60%,3#精矿 Ni 10.30%%%,Co 0.38%、Cu 0.42%、Fe 35.40%Ni 主要以镍黄铁矿形式存在,Co以类质同象的方式存在于镍黄铁矿中。尾矿中含Ni 0.13%、含Co<0.01%、含Cu 0.03%%%、含Fe 6.30%%%,Ni以镍绿泥石和镍黄铁矿的形式存在。(2)对土着菌进行了培养和驯化,命名为JE菌,得到其最佳培养条件:温度30℃℃、pH 2.0.0,并得到了可以在矿浆浓度10%条件下生存的JE菌,最大细菌浓度达109cell·mL-1。(3)对叁种精矿分别进行摇瓶浸出实验,比较HQ0211菌、JE菌与酸浸的优劣,结果表明HQ0211菌作用更佳,1#镍精矿浸出率Ni 93.02%、Co91.98%、Cu 94.11%、Fe 43.09%,2#镍精矿浸出率 Ni 89.86%、Co 57.17%、Cu 44.11%、Fe 44.54%,3#镍精矿浸出率 Ni 87%、Co 87.11%、Cu 85.71%、Fe 41.71%。(4)对尾矿进行了浸出实验,比较HQ0211菌、JE菌与酸浸的优劣,结果表明JE菌作用更佳,浸出率达 Ni 70.08%、Co 40%、Cu 57.67%、Fe 65.06%。(5)对1#镍精矿进行了槽浸实验,HQ0211菌浸出率为Ni 91.6%、Co 93.5%、Cu 88.9%、Fe56.0%。(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6-06-01)
杨瑞丰[5](2015)在《以硝氮为主要氮源反硝化除磷细菌的驯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化生物除磷技术(Enhance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EBPR)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除磷方法,而反硝化除磷工艺作为EBPR中的新兴领域,已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该工艺是在厌氧/缺氧交替条件下,厌氧释磷之后,缺氧段利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过量吸磷,最终通过排除富含磷的剩余污泥达到除磷的目的。因其与传统除磷方法相比具有诸多优势,人们陆续开始对反硝化除磷细菌的培养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但报道的所有培养方式均是以氨氮作为氮源,并且因培养方式的差异,影响状况也存在分歧。本文首次探讨以硝氮为主要氮源的培养方式,驯化反硝化除磷细菌(Denitrifying phosphorus-accumulating organisms, DPAO),并针对亚硝氮和氨氮对其活性的影响进行相关研究。本文以活性污泥为种泥,通过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的条件下驯化以硝酸盐作为主要氮源的反硝化除磷细菌。在330天的培养时间内,对不同驯化阶段的一个周期内氮磷等各指标变化进行研究及相应的动力学分析。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和16S rRNA测序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菌体群落的组成。结果表明,随着驯化的进行,厌氧阶段释磷速度逐渐加快,释磷量增加,最终的去除率可达到91.8%,同时硝氮去除率可达100%。在此过程中,释磷和吸磷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聚磷菌占总菌的80.56%,其中反硝化除磷菌占50%以上,聚糖菌仅为5.6%。此外,在整个驯化过程中,水质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出水中磷浓度出现波动,而出水硝氮的变化不大。因此,以硝酸盐作为主要氮源培养DPAO的方式是可行的,拥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率,并有利于使聚磷菌成为优势菌种。最后优化反应条件,达到长期稳定运行,同步脱氮和除磷的效果良好。同时,本文针对所培养的DPAO,考察了亚硝氮和氨氮对其活性的影响。批示实验结果表明缺氧段投加亚硝氮浓度在75 mg/L以下时,可作为电子受体进行除磷,浓度达到100 mg/L会开始产生抑制;进水中亚硝氮的存在会对DPAO释磷明显抑制。氨氮对DPAO的影响,表现在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厌氧释磷量和缺氧吸磷量有明显的增加。随后在序批式反应器中考察了亚硝氮和氨氮对DPAO的短期抑制及DPAO恢复能力。进水亚硝氮浓度为40 mg/L时;会先产生抑制随后可以恢复;浓度升至80 mg/L,抑制后难以完全恢复,去除率仅为原来的70%。而进水中含有80 mg/L氨氮时,释磷量和吸磷量均有所增加,但整体除磷效率并未有明显变化,氨氮消耗量恒定。(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4-01)
袁海平[6](2015)在《电池厂耐铅细菌的分离、驯化及其生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含铅的电池厂废液中分离提纯了4株细菌,并对其分别进行了耐受性测试、铅浓度梯度驯化、生长特性分析(包括生长曲线测定、温度影响、转速影响)。实验发现,在电池厂这种长期受铅污染的环境中,出现的铅耐受细菌群体,对铅形成了一定的耐性并能够很好地适应铅对其细胞生长的毒害作用。另外,研究表明在温度为30℃且有氧存在的环境中有利于耐铅细菌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汪志荣,李燕妮,朱小燕,王伟荔,王静兰[7](2014)在《两种富集驯化条件下石油降解细菌菌群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强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效果,在实验室条件下,以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技术为基础,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石油污染土壤经两种富集驯化培养基培养后的细菌菌群数量及细菌结构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富集驯化4个周期后,在无机盐加原油富集驯化条件下,细菌浓度可以达到1.30×1012CFU/mL,比在牛肉膏蛋白胨加原油富集驯化条件下的细菌浓度(3.05×108CFU/mL)高4个数量级;从生物多样性看,无机盐加原油驯化得到的菌群更丰富,有11种细菌,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加原油驯化条件得到的菌群中只有4种细菌,当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对土壤微生物驯化时,微生物数量较多,且多样性较高。在无机盐原油培养基条件下,菌群的石油降解率远高于牛肉膏蛋白胨原油培养基条件下菌群对原油的降解率,7 d和15 d的降解率分别可达到20.7%、13.2%和52.2%、35.7%。研究表明,不同的富集驯化方式对菌群的组成有较大影响,在未来应用中菌群的复杂性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王国影[8](2014)在《高效积累PHB细菌和酵母混合菌群的驯化及菌种组成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羟基丁酸酯(PHB)是微生物在营养不均衡条件下合成的一种颗粒状高分子聚合物,可以被很多种类的微生物作为碳源和能源储存于胞内。因其与传统的化学合成塑料有非常相似的机械性能,且具有可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诸多优点,是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活性污泥内混合菌群生产PHB,是一种替代纯培养的方法,极大地降低了生产PHB的成本。本研究通过对驯化过程中各条件的控制来提高混合菌群合成PHB的产量,并利用PCR-DGGE技术对菌群的组成进行分析。利用序批式反应器(SBR),以乙酸钠作为唯一碳源,通过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模式进行驯化,驯化过程中通过逐步提高COD并限制氮和磷浓度的方式,构建一个营养不均衡的环境促进菌体内PHB含量的积累,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OD浓度的升高和氮磷浓度的下降PHB含量逐渐增加,当COD上升至1200mg/L、COD/N=80. COD/P=200时,PHB积累量达到最大值,其占菌体干重的74.2%,同时也证明了逐步提高COD浓度和降低氮磷浓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驯化方式。通过对COD、氮、磷、PHB含量的检测来判断菌群的发酵动态,对驯化成熟的菌群进行透射电镜扫描,可以直观的看到胞内白色的PHB颗粒。利用PCR-DGGE技术对高产PHB活性污泥内菌群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细菌菌群多样性十分丰富,且种群结构也比较复杂。其中被鉴定到属的细菌有16种,属于10个属,其中Zoogloea sp和Rhizobiales bacterium为优势菌属,而很多研究也表明这两个属的细菌具有高效合成PHB的能力,这也是该菌群高产PHB的原因。对菌群驯化过程和COD1200阶段的DGGE图谱中的优势条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OD1200阶段菌群具有高效PHB的能力,与菌群中存在的Methylobacteriaceae bacterium、 Zoogloea sp.、Rhizobiales bacterium、Hydrogenophaga sp和Dechloromonas sp菌属的细菌有关。与细菌相比,菌群中酵母菌的多样性相对简单,分别属于Geotrichum klebahnii、 Trichosporon montevideense、Candida intermedia、Pichia guilliermondii和Galactomyces geotrichum五种酵母,它们都是污水处理系统中常见的酵母菌,其中有报道显示Candida sp的酵母菌具有合成PHB的能力,其他菌属尚未报道,可能与菌群中PHB的合成有关。酵母菌耐酸、耐高渗透压,适合处理高COD的废水,这也可能是它在COD1200阶段存在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4-04-01)
林琳,王忠敏,刘洪红,李佳,单哲[9](2012)在《瘤胃细菌的活体驯化及其消化代谢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定的饲养制度及比较稳定的外环境条件下,瘤胃微生物区系维持相对的稳定性。即构成细菌、纤毛虫、真菌之间达到动态平衡,构成瘤胃微生物的微生态系统。当日粮组成发生变化时,瘤胃微生物结构将随之发生相适应的改变。本研究旨在通过饲喂高水平玉米日粮,导致瘤胃内降解玉米淀粉的细菌群系大量繁殖起来,为体外发酵培养、降解玉米淀粉提供优质的菌(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2年S1期)
许培雅,毛丹丹,吴建江,聂锋[10](2012)在《生活污水污泥驯化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及演替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了实验室生活污水处理系统(Anoxic/Oxic工艺)好氧池内细菌多样性及演替规律,推究污泥中优势细菌与水质变化之间的关系.提取不同驯化时期污泥的细菌总DNA,以细菌的通用引物PCR扩增16SrRNA基因V3区,DGGE分析扩增产物,并对优势细菌的DNA片段进行回收、序列分析;构建驯化稳定后污泥的16SrDNA克隆文库.结果表明:系统内细菌群落结构随污泥驯化过程的进行发生了明显的演替变化,克隆文库的序列分析表明污泥中细菌种群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主要包括Proteobacteria类群,Bacteroidetes类群,Firmicutes类群,Zoogloea sp.,Pseudomonas sp.,Rhodobacter sp.,Plancto-myces sp.,Clostridium sp.等.DGGE优势条带的测序结果结合水质处理效果分析表明:Pro-teobacteria类群,Pedobacter sp.,Sphingobacterium sp.对CODcr的去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细菌驯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市政污水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一株喹啉降解菌H1,该菌能以喹啉作为唯一的碳源和氮源,并可将600mg/L喹啉完全降解,经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为了提高菌株对喹啉的降解效率,分别以不同起始浓度的喹啉对该菌株进行驯化,并在驯化的不同时间段取样,分析驯化条件对喹啉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驯化时间以及初始喹啉驯化浓度对微生物降解速率有明显的影响,当初始喹啉驯化质量浓度分别为100、200、300 mg/L时,驯化120、150、176 h后,对起始质量浓度为300 mg/L喹啉的降解速率分别为13.26、28.5、33.53 mg/(L·h),与未驯化相比,喹啉降解速率大幅度的提高,外加碳源的添加对喹啉的降解效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驯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杨瑞丰,乔森,周集体.以硝酸盐为主要氮源的反硝化除磷细菌驯化[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
[2].侯思宇,刘永军,刘羽.驯化条件对细菌喹啉降解速率的影响[J].水处理技术.2017
[3].赵天涛,何芝,张丽杰,邢志林,高艳辉.甲烷及叁氯乙烯驯化对垃圾填埋场覆盖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7
[4].赵素兴.浸镍钴细菌驯化与细菌浸镍钴矿的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6
[5].杨瑞丰.以硝氮为主要氮源反硝化除磷细菌的驯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6].袁海平.电池厂耐铅细菌的分离、驯化及其生长特性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
[7].汪志荣,李燕妮,朱小燕,王伟荔,王静兰.两种富集驯化条件下石油降解细菌菌群的特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
[8].王国影.高效积累PHB细菌和酵母混合菌群的驯化及菌种组成多样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9].林琳,王忠敏,刘洪红,李佳,单哲.瘤胃细菌的活体驯化及其消化代谢规律的研究[J].畜牧与兽医.2012
[10].许培雅,毛丹丹,吴建江,聂锋.生活污水污泥驯化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及演替规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