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鞘物质运转论文_顾俊荣,董明辉,赵步洪,陈培峰,季红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茎鞘物质运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质,麦秸,杂交稻,氮肥,籽粒,水稻,产量。

茎鞘物质运转论文文献综述

顾俊荣,董明辉,赵步洪,陈培峰,季红娟[1](2016)在《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茎鞘物质运转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不同类型高产水稻水氮高效利用特性,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8号和穗粒兼顾型常规粳稻品种(系)苏10-100为材料,进行实地氮肥管理和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联合运用,研究水稻干物质和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运转特性及其与籽粒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常规水肥管理相比,实地氮肥管理和轻干-湿交替灌溉联合运用显着增加了幼穗分化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期茎鞘中NSC含量,提高了茎鞘干物质和NSC运转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8号的运转率和贡献率明显大于常规粳稻苏10-100;水氮处理降低了穗数,但显着或极显着地提高了每穗粒数、结实率、充实度和千粒重,苏10-100和甬优8号分别增加了6.21%、2.53%,1.68%、13.63%,3.3%、8.1%和9.06%、10.35%,其中2个弱势籽粒千粒重的增幅分别达到了16.3%和15.9%,显着大于强势粒。因此,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和轻干-湿交替灌溉水稻具有中后期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大,物质运转率高,穗大且多,结实率高、充实度好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弱势籽粒灌浆充实,提高籽粒产量。本研究为水稻超高产栽培和不同类型水稻养分水份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顾俊荣,陈培峰,朱赟德,韩立宇,董明辉[2](2014)在《麦秸还田与结实期灌溉方式对超级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产量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穗型超级杂交稻甬优8号为材料,研究不同麦秸还田(麦秸全量还田与麦秸不还田)和灌溉方式(轻干湿交替灌溉、重干湿交替灌溉和浅水层灌溉)对茎鞘光合同化物生产、运转及产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实期灌溉方式对茎鞘物质运转及产量特性有较大影响,与浅水层灌溉相比,秸秆还田与不还田条件下干湿交替灌溉均提高茎鞘物质积累输出率与转换率;轻干湿交替灌溉增加籽粒的充实度、结实率和千粒重,重干湿交替灌溉则相反。结实期土壤水分对弱势粒粒重影响较大,强势粒粒重相对较为稳定;轻干湿交替灌溉提高强、弱势粒的结实率、充实度和粒重,有利于产量的形成,秸秆还田处理明显大于非秸秆还田处理。麦秸秆还田与结实期土壤水势互作可提高生育后期茎鞘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与运转率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运转率。(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董明辉,陈培峰,顾俊荣,乔中英,黄萌[3](2013)在《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栽培条件和耕作方式对大穗型超级稻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及不同粒位籽粒间差异,寻求超级稻高产优质栽培调控途径。以超级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和Ⅱ优084为材料,设置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两因素试验,研究其对茎鞘光合同化物生产、运转及强、弱势粒灌浆特性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前麦秸不还田处理(A1)的叶片SPAD值和茎鞘干物质积累量大于麦秸还田处理(A2),抽穗期以后则相反;抽穗前,基蘖肥:穗肥=7:3(B2)的处理叶片SPAD值高于基蘖肥:穗肥=5:5(B1)处理,生育各期茎鞘物质积累量与运转率均为B2大于B1,但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前差异不大,抽穗与成熟期呈显着与极显着差异;A2与B2互作显着提高生育中后期茎鞘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与运转率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运转率;强、弱势粒粒重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茎鞘NSC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量均呈显着正相关,与成熟期NSC积累量呈显着负相关;强、弱势粒的起始灌浆势与抽穗期NSC含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平均灌浆速率与抽穗期NSC含量及运转率呈显着正相关,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与抽穗期NSC含量及NSC运转率呈显着正相关,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与NSC运转率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董明辉,陈培峰,顾俊荣,乔中英,朱德[4](2012)在《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级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和Ⅱ优084为材料,设置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两因素试验,研究其对茎鞘光合同化物生产、运转及强、弱势粒灌浆特性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前麦秸不还田处理(A1)的叶片SPAD值和茎鞘干物质积累量大于麦秸还田处理(A2),抽穗期以后则相反;抽穗前,基蘖肥:穗肥=7:3(B2)的处理叶片SPAD值高于基蘖肥:穗肥=5:5(B1),生育各期茎鞘物质积累量与运转率均为B2大于B1,但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前差异不大,抽穗与成熟期呈显着与极显着差异;A2与B2互作显着提高生育中后期茎鞘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与运转率及NSC运转率;强、弱势粒粒重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茎鞘NSC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量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成熟期NSC积累量呈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强、弱势粒的起始灌浆势与抽穗期NSC含量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平均灌浆速率与抽穗期NSC含量及运转率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与抽穗期NSC含量及NSC运转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与NSC运转率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增加抽穗期稻穗茎的ABA浓度,可以提高茎鞘干物质运转率、抽穗期茎鞘NSC含量、籽粒结实率和粒重。(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7)

潘美红[5](2006)在《现代高产水稻茎鞘物质贮存和运转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不同类型的现代水稻高产品种为材料,研究高产水稻品种和组合茎鞘物质贮存和运转及其与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过程的关系,分析其高产水平下的物质生产特征,探讨水稻群体高产潜力形成和发挥的物质生产和利用的最佳表现,并注目于茎鞘贮存物质的积累和利用情况,分析茎鞘贮存物质对高产、超高产条件下产量形成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现代品种具有明显的大穗优势,但两年的结果均显示现代水稻品种的结实率处于较低水平,水稻产量和结实率表现显着正相关关系;即使在高产条件下,产量与群体颖花量也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在保证一定的群体穗数的前提下,通过大穗增加群体颖花量是现代品种具有高产量潜力的主要途径。而同化产物供应的相对不足是限制现代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最主要原因。2.现代品种在抽穗前的物质生产量相对较为接近,普遍优于较汕优63,抽穗后的物质生产量品种间差异很大。分析总物质生产量和抽穗前后物质生产量的关系可见,总物质生产量随抽穗前物质生产量增加而增加,但是达到一个峰值后,总物质生产量随抽穗前物质生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呈一元二次方程抛物线关系。而总物质生产量和抽穗后物质生产量的关系,有正相关趋势。由此表明,高的全生育期的物质积累,应该在保证抽穗前适度的较高生产量的同时,通过增加抽穗后结实期物质生产量的途径达到。3.比较结实前期和结实后期的物质生产可见,汕优63和两优培九结实前期的物质生产比例很高,相反结实后期物质净生产量很少,而扬两优6号、扬稻6号和武香粳14后期物质生产比例较高,表明其优秀的物质生产能力与其生育后期依然保持较强的生产活性有很大关系。通过稀植改善群体生长条件,可以大幅增加结实后期的物质生产能力,在高产现代品种中这一趋势尤为明显。4.结实期茎鞘贮存物质品种间差异很大,可见强烈输出和输出较少甚至有轻度再积累的不同类型,前者以汕优63和两优培九为代表,后者以武香粳14号为代表。扬两优6号在杂交稻组合中处于较低的运转水平。比较供试品种结实前后期的的物质运转情况,大多品种结实前期表现较为强烈的物质输出,而结实后期运转大幅下降,更多的品种表现为负运转,即在茎鞘中有物质的重新充实。分析茎鞘运转率和产量的关系可见,产量与茎鞘物质运转率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而穗增重量和转化率亦无显着关系。5.全生育期的物质生产量与最后的经济产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表明了现代品种材料中产量的提高随着物质生产量的提高才能得到同步实现,较高的物质生产量是高产或超高产的物质基础。抽穗前物质生产量与产量的关系呈现抛物线关系,可见并不是抽穗前的物质生产量越高越利于产量形成。生育后期的物质生产量则与产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在具备较高的抽穗前物质生产条件下,结实期的物质生产能力对产量形成的重要性较前期物质生产能力更为重要。6.环境条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千粒重表现相对较为稳定,结实率和充实度对各处理的反应较为复杂。而环境条件对水稻个体生长和茎鞘物质的运转情况,各品种表现不尽一致。分析水稻茎鞘物质运转率和结实期物质生产的关系发现,不论结实前期还是结实后期,茎鞘物质的运转与物质生产间均可见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茎鞘物质的过度运转不利于整个结实期前后的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7.汕优63抽穗期剑叶中ABA含量较高,穗后20天茎鞘中ABA含量也表现为较高水平,茎鞘中SOD活性结实后期较快下降,结实后期上叁叶的叶绿素值下降迅速。可见汕优63衰老较快可能是导致其结实后期光和速率下降较快,结实后期物质生产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而武香粳14号表现与汕优63相反,表明武香粳14号衰老较为缓慢,在结实后期依然可以保证较高的生理活性,从而仍然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形成后期较高的物质生产量。这种衰老快慢的特性,可能与茎鞘物质的运转状况存在紧密联系。(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6-05-01)

刘晓斌[6](2004)在《两系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充实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 ,研究了结实期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结实的关系。结果表明 :两系杂交水稻在抽穗后的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叁系杂交稻。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结实率、充实率、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各组合以下部茎鞘物质积累多、转运率高。茎鞘物质转运启动时间早、运转强度大 ,其转运率高的组合 ,结实率高、充实度好 ,表明早期转运对籽粒灌浆充实的重要性。抽穗期提高糖花比 ,同时在灌浆始期促进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库运转有利于激发库的活性 ,启动和促进更多的籽粒灌浆 ,减少空秕粒 ,增进籽粒充实。(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4年06期)

赵步洪,奚岭林,杨建昌,王志琴,朱庆森[7](2004)在《两系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充实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不同类型的两系杂交稻品种,研究了结实期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结实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在抽穗后的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叁系杂交稻;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结实率、充实率、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各品种以下部茎鞘物质积累多、转运率高;茎鞘物质转运启动时间早、运转强度大,其转运率高、结实率高、充实度好,表明早期转运对籽粒灌浆充实的重要性;抽穗期提高糖花比,同时在灌浆始期促进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库运转,有利于激发库的活性,启动和促进更多的籽粒灌浆,减少空秕粒的产生,增加籽粒充实率。(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10期)

郑华,屠乃美[8](2002)在《两系杂交稻籽粒灌浆特性及与茎鞘物质运转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两系杂交稻产量形成的特点 ,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分别对 3个早稻 ,3个晚稻共 6个两系杂交组合和 1个晚稻恢复系的灌浆特性及其与茎鞘物质运转和输导组织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1)高的灌浆速率应作为选择高产组合的依据之一 ,并且要将最大灌浆速率与平均灌浆速率结合考虑 .2 )两段灌浆时间差越小 ,越有利于提高籽粒结实率和充实度 .3)高糖花比是促进籽粒灌浆的前提 ,抽穗前提高糖花比 ,同时在灌浆始期促进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库运转有利于激发库的活性、启动和促进更多的籽粒灌浆 ,减少空秕粒的产生 ,进而提高千粒重 .4 )输导组织对物质运转的作用 ,不同组合表现不同 .早稻由于“流”的空间过小 ,对物质运转产生一定障碍 ;而晚稻“流”的大小足以承载碳水化合物的运转且表现空间过剩 .生产中可通过壮秆来扩大“流”的空间(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刘承柳[9](1986)在《几个杂交水稻茎鞘干物质的运转及其对产量形成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优6号等5个组合为材料,叁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5个组合茎鞘干物质积累最大期均在抽穗末期,但下部的第一、第二节间和叶鞘则在始穗期。单株茎鞘干物质最大积累量因组合和播期不同,变化于1600至3000毫克之间。茎鞘干重消退以始穗后15至20天为最快,占总减少量的80%;但不同栽培条件、同一植株不同部位间有差异,变化于400至1100毫克/每茎之间,运转系数相应为12%至40%。茎鞘贮存物质对产量的贡献约占1/3以上,高于常规水稻。(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86年02期)

茎鞘物质运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大穗型超级杂交稻甬优8号为材料,研究不同麦秸还田(麦秸全量还田与麦秸不还田)和灌溉方式(轻干湿交替灌溉、重干湿交替灌溉和浅水层灌溉)对茎鞘光合同化物生产、运转及产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实期灌溉方式对茎鞘物质运转及产量特性有较大影响,与浅水层灌溉相比,秸秆还田与不还田条件下干湿交替灌溉均提高茎鞘物质积累输出率与转换率;轻干湿交替灌溉增加籽粒的充实度、结实率和千粒重,重干湿交替灌溉则相反。结实期土壤水分对弱势粒粒重影响较大,强势粒粒重相对较为稳定;轻干湿交替灌溉提高强、弱势粒的结实率、充实度和粒重,有利于产量的形成,秸秆还田处理明显大于非秸秆还田处理。麦秸秆还田与结实期土壤水势互作可提高生育后期茎鞘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与运转率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运转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茎鞘物质运转论文参考文献

[1].顾俊荣,董明辉,赵步洪,陈培峰,季红娟.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茎鞘物质运转及产量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6

[2].顾俊荣,陈培峰,朱赟德,韩立宇,董明辉.麦秸还田与结实期灌溉方式对超级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产量特性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4

[3].董明辉,陈培峰,顾俊荣,乔中英,黄萌.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3

[4].董明辉,陈培峰,顾俊荣,乔中英,朱德.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C].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2

[5].潘美红.现代高产水稻茎鞘物质贮存和运转的特征研究[D].扬州大学.2006

[6].刘晓斌.两系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充实特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

[7].赵步洪,奚岭林,杨建昌,王志琴,朱庆森.两系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充实特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8].郑华,屠乃美.两系杂交稻籽粒灌浆特性及与茎鞘物质运转的关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9].刘承柳.几个杂交水稻茎鞘干物质的运转及其对产量形成的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6

论文知识图

不同密度下茎鞘物质的运转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对茎鞘物质转换率的影响不同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不同品种器官干物质运转率各参试组合齐穗后茎鞘干物质变化动态示土壤水分状况对茎鞘物质转换率的影响

标签:;  ;  ;  ;  ;  ;  ;  

茎鞘物质运转论文_顾俊荣,董明辉,赵步洪,陈培峰,季红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