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惠彬(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四川攀枝花617000)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6-0031-02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在改善早产儿呕吐,腹胀,胃出血等胃肠道不耐受情况。方法112例早产儿随机平均分成2组,早期微量喂养及传统喂养组(对照组),比较2种方法喂养后早产儿在呕吐,腹胀,胃出血的发病率。结果早期微量喂养组在呕吐,腹胀,胃出血等方面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促进胃道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减少喂养并发症。
【关键词】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传统喂养
早产儿胃肠功能弱,尤其是胃肠动力差,易出现胃肠不耐受,肠道喂养后经常出现呕吐,腹胀,胃储留等问题,限制其存活率的提高[1]。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提高喂养耐受性,减少早期喂养并发症,有利于疾病恢复和生长发育。本研究通过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及传统喂养比较,为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提供科学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7年01月-09年12月收治112例早产儿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1]。随机分成2组,早期微量喂养(观察组)及传统喂养(对照组)各56例,前者,男,34例,女,22例,孕周30-36W,体重小于1500g大于1000g10例,其余体重1500-2200g。其中肺炎10例,有窒息史5例,余为正常早产儿;对照组,男,32例,女,24例,孕周30+4-36+6W,体重小于1500g,大于1000g6例,体重1500-2499g50例;体重正常2例,其中肺炎8例;有窒息史5例;余为正常早产儿。两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早产儿生命体征平稳,排胎便后,生后12-24小时内[4],试喂5%糖2-3ml.kg-1二次,a无呕吐,腹胀者,按0.5-1ml.kg-1次-1开奶,按0.5-1ml.kg-1天-1增加奶量,每2小时1次。b出现呕吐1-2次者洗胃停奶,2h后喂5%糖水(量同前)1次,不吐则开奶,奶量同前,再次出现呕吐者,再停奶1次,奶量减半。c出现腹胀者每天喂奶前定时测量腹围1次:轻度腹胀(24小时腹围>1.5cm.d-1)者则延长1-2h再喂或减少1/3-1/2奶量;中度腹胀(24小时腹围>2cm.d-1)则停奶观察至腹胀消失,奶量减半;重度腹胀(多数为同时出现呕吐,腹胀,且奶量不增或减少,胃内有咖啡样物或鲜血且大便潜血阳性者)则禁食及胃肠减压,再次开奶时间为呕吐,腹胀消失,胃内无咖啡样物或鲜血且大便潜血阴性者,奶量减半。早产儿配方乳:多美滋.用消毒奶瓶或注射器放入口中,缓慢吸入。
对照组:早产儿生命体征平稳,在生后72小时后按2-3mlkg-1次-1的喂食量,以后以5-10ml天-1增加奶量。两组均常规抗炎10天,止血敏及VK15天及静脉高营养数天。
1.3观察内容
观察二组呕吐,腹胀的例数;观察胃内物中出现咖啡样物或鲜血例数,观察便血例数。本研究中胃肠道不耐受观察的是:呕吐,腹胀,胃储留,便血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胃肠道不耐受判断标准:如出现下列情况者之一可考虑:a:呕吐3次/天,腹胀(24小时腹围>1.5cm.d-1)b.胃内物含有咖啡样物或鲜血,d大便潜血阳性的。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经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组样本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结果
二组喂养不耐受情况比较:见表1,观察组喂养较对照组喂养明显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观察组较对照组喂养不耐受情况明显好。
表1二组喂养不耐受情况比较
3讨论
早产儿良好的生存离不开有效的营养,而这又有赖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粘膜屏障功能和动力的成熟与完善,早产儿这些功能都不成熟。早期微量胃肠道喂养虽然在营养作用方面微不足,但其在维持胃肠结构的完整性﹑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和胃电生理成熟,促进胃肠动力成熟,改善喂养不赖受,改善胃肠血液循环方面的益处已得到一致认同[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文献报道一致。提示早期微量喂养并不增加喂养不耐受,与严格微量喂养,保证喂养耐受为基础,缓慢增加奶量有关。赵宇等研究表明大多数VLBW生后24小时出现肠鸣音,表明肠蠕动已经开始,可行肠道喂养[3]。病情允许情况下,生后24小时尽早开奶。无病早产儿一般在生后2-6小时开始喂养。扬嘉琛等研究表明:如果早产儿生命体征平稳,在出生3天内尽可能早的开始胃肠道喂养,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谨慎禁食,有利于促进喂养赖受性[4]。
总之,早期微量喂养可以有效促进早产低出生体量儿的胃肠发育及功能成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种早期微量喂养方法及监测简单,容易操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何桐爱.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赖受的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9),41.
[2]赵宇,祁俊明,丁国芳.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的临床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3):193-197.
[3]孙霆芳,曹桂霞.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8),1381-1382.
[4]杨嘉琛,朱绪亮,张俊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0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