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建维[1]2003年在《为了所有人的教育》文中提出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国际教育思潮,在目前欧美的许多国家,有关这一思潮的理论探讨已经有了相当的气候,而且在立法、体制和实践方面也形成了一些模式化的做法。相形之下,我国对全纳教育这一领域的系统理论阐发则相当薄弱和稚嫩。因此,本文就试图从理论层面对这一在国外日渐愈发关注的思潮做一系统探讨,希望能够促使这一研究论题在我国得到系统性的关注。另外,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变式——随班就读之发起主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实践总结,而缺乏深层次的理论铺垫,因此有些特殊教育专家试图为随班就读搭起一个理论框架,建设一个随班就读教育学,在这里也希望本论文能够对此有所助益。 本文第一部分将对全纳教育兴起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做一详述。在西方,全纳教育是特殊教育领域内“回归主流”和“统合教育”教育模式和思想的逻辑延伸,但是全纳教育已经跳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范围,涉及到了普通教育领域。在欧美,全纳教育研究的新进展是:像英国全纳教育专家布思和埃因斯考等学者已经跳出了对学生安置方式的过分关注,而是运用“全纳——排斥”的分析框架和精神来理解全纳教育。在这一分析模式下,布思主张全纳教育的发展渊源可以追溯到传统的综合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历史当中去。但是,由于全纳教育的提出是发端于特殊教育领域,因此本文就运用英国学者克拉夫的分析模式,从特殊教育角度出发把全纳教育理论的发展渊源和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医学——心理学传统;社会学批判观;课程观;学校有效性策略;残疾人研究批判。同时,由于国际组织在全纳教育思想兴起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将循着教育和人权的关系主线梳理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的一些会议和公约、宣言等在推动全纳教育发展当中的巨大作用。 本文第二部分将对全纳教育的定义和基本理念做一些分析。目前,有关全纳教育的概念纷繁芜杂,不一而足。本文将选取有代表性的叁种全纳教育定义,分析其异同。接下来,会对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做一分析。全纳教育主张消除传统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两元对立,建立一个一元教育体系,其纳入全体学生。全纳教育不是一种适应观,不是同化教育,不是在一个一成不变的教育体系内模铸统一性,而是力主对教育体系进行根本改革,要求对普通教育的目的、功能、文化、政策和实践进行重组,以适应多样化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随班就读是我国的创举,可以说是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变式。但是,随班就读与西方情境下产生的全纳教育有很大不同,而多与全纳教育之前的统合教育(又译成一体化教育)多有呼应。本文第叁部分将从产生的社会和哲学基础、对象和基本理念叁个层面对随班就读、统合教育和全纳教育的异同做一分析,将试图说明,随班就读之发起主要立基于我国经济基础和人道主义传统,而全纳教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民主诉求:随班就读对象是部分残疾学生,而全纳教育则针对全体学生;随班就读是一种适应观,而全纳教育主张对普通教育进行根本的改革。我国目前还无法脱离我国的社会结构而发展西方模式下的全纳教育,但是随班就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指向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全纳社会的手段。本文在小结中将说明全纳教育和社会民主诉求紧密联系,其导向于建设一个社会公正、平等和民主参与的全纳社会。
王妍[2]2015年在《全纳教育思潮及其实践研究(1994-2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宣布的《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提出“全纳教育”这一概念之后,全纳教育思潮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流行。尽管全纳教育思潮发端于特殊教育领域,但是历经了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全纳教育思潮已经远远超越了特殊教育,其所倡导的反对歧视排斥、接纳所有学生的基本理念将目光看向了更多的弱势儿童群体。全纳教育思潮主张将所有学习者都纳入到普通教育中来,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以期他们能够得到适合自身的最好发展,为将来能够顺利的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给予作物适当的土壤、养分和阳光,它们就能自己成长。”全纳教育思潮正是倡导这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理念,极力反对教育中的歧视和排斥,不仅对实现教育公平有着积极意义,同时对构建和谐的全纳社会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在梳理了全纳教育思潮的背景,发展历程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对国外全纳教育思潮的实践情况与我国的全纳教育思潮实践情况进行了研究。由于全纳教育思潮还是一个正在发展过程当中的新生事物,因此国外在全纳教育思潮的实践中遇到了诸多困境,本文在困境的基础上试图对全纳教育思潮的理论进行反思并提出应对路径。我国的全纳教育实践形式称为随班就读,其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些许成绩的同时也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借鉴国外的全纳教育思潮实践对我国全纳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论文除引言外主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进行的梳理。包括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背景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两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对全纳教育思潮的理论体系及其意义进行的概述。全纳教育思潮的理论体系分别从基本理念,理论基础,主要特点,教育原则及价值取向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全纳教育思潮的意义则从对教育,个人及社会叁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叁部分论述的是国外全纳教育思潮的实践及其理论反思。包括全纳教育思潮实践的成就,实践困境,理论反思及应对路径四个方面。第四部分论述的是我国的全纳教育思潮实践。从随班就读与全纳教育的比较以及我国全纳教育概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部分是深刻思考全纳教育思潮带给我们的启示,即变革教育体制、革新教学及其拥抱更多弱势儿童群体。
李小波[3]2003年在《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文中指出战后以来各种国际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汹涌澎湃。其中较为突出的有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和全纳教育叁大思潮。这叁大思潮势大力沉,荡涤了传统教育的痼疾弊病,引领了全球教育的发展走势。本论文就从这叁大思潮入手探讨战后国际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 本论文属于思想史研究,最终目的是在教育历史事件中绘制出教育思想路程的导游图。制图的过程不是客观的事无巨细的标出所有的地理方位,而是依据游览的目的标出主要的游览景点,找到简便的游览线路。本论文选择了叁个游览景点:第一个景点是终身教育,中间经过全民教育,最后游览全纳教育。论文第二部分分别从时代背景、国际教育界的努力、思潮的内容叁个方面梳理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和全纳教育这叁大思潮的发展历程,并对叁者做一比较。为了标出游览路线,论文第叁部分沿着从外到内的思路分别理清教育制度、教育实践和教育观念叁个层面的发展脉络:在教育制度层面上,战后国际教育思潮经历了教育体系的不断建构的过程,从制度化学校教育到终身教育再到终身学习:在教育实践层面上,战后国际教育思潮经历了教育实践重心的转移过程,从以教为核心到以学为核心;在教育观念层面,战后国际教育思潮经历了教育观念的逐步深化过程,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共存。有了这叁个景点和四条线索,就可以得到一幅较为完整的旅游图了。 最后,论文描绘了未来的教育蓝图,指出国际教育思潮的发展趋势是走向全纳性的全民终身教育,让所有的人终身都能够公平地接受适合其独特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这不仅是国际教育界的理想,也是每一个关心、热爱教育的人的理想。我们所做的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努力奋斗,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李霞[4]2007年在《美国全纳教育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美国全纳教育为研究对象,阐释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内涵,论述了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历程,介绍并分析了当前美国全纳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争论,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揭示全纳教育的本质。最后得出结论,最适合儿童个性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本章从两个方面来介绍全纳教育,首先阐释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内涵,其次介绍了全纳教育发展过程中所秉持的基本理念。第二章:美国全纳教育出现的背景.本章主要从社会历史和学术文化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美国全纳教育发展的背景。第叁章: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历程。该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以教育政策法规为切入点来介绍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笔者将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叁个阶段来介绍,即回归主流运动时期、以普通教育为首的时期以及全纳教育发展时期。第四章:美国当代关于全纳教育的争论。介绍了当前美国全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相关争论,最后得出结论,全纳教育成功与否在于是否为有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最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而不在于是否将他们纳入到普通教育环境中。在结语中,笔者反思了实施全纳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冯锦英[5]2007年在《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全纳教育的理念随着世界各国对于教育平等、教育民主化的追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许多国家开始把全纳教育的思想付诸实践。全纳是提高参与并且减少被主流社会排斥的过程,其基本理念是接纳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而不论这些儿童处于何种身体、智力、社会、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全纳教育是“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的被排斥”,从而使每个儿童能够受到最适合其本人的教育。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本文的第二部分,对全纳教育进行概述,介绍了全纳教育的几种定义及其基本理念。第叁部分,介绍了全纳教育的兴起背景及其发展历程。第四部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全纳教育的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第五部分,从实践研究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各国全纳教育实践中的共同点并介绍分析各国全纳教育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和技术手段等。第六部分,总结了对全纳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看法。
杜晓敏[6]2016年在《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竞争日趋加剧和各国教育急速发展,追求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教育领域关注的重大政策、理论和实践问题。全纳教育倡导促进每一名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和发展,代表着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反映了全球教育发展趋势。本论文在全纳教育的价值引领下,基于经验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从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国际比较、现状分析和案例剖析等几个方面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一章,阐述了研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意蕴;在对国内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界定并阐释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核心概念;结合教育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现状,确立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理念、思路、视域等基础问题。第二章,系统分析了全纳教育视野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理论问题,凝练出以全纳教育、正义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以全纳、公平、优质和服务等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构架,为比较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叁章,比较研究了国际组织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历程、特点与走向,揭示了全纳教育视野下简政放权、学校变革和社会参与的政策路径,以及学生发展和教育质量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实践研究提供了国际借鉴。第四章,梳理了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实践发展脉络,对现实中的全纳教育价值取向缺失、服务供给碎片化、学校自主办学缺失、社会参与不充分等实践困境进行了审视,从学生对象主体性、教育质量、学校发展和专业引领等维度提出了应然的价值诉求,凝练出政府主导、学校自主和社会参与的路径范式,为案例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第五章,以山东省潍坊市为研究个案,梳理了全纳教育指引下的市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演变历程,从关注教育机会,到关注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再到关注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分析论证了市域构建“政府主导推进、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多方参与”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路径范式的可行性,为区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案例参照。结语部分,对全纳教育视野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梳理、凝练、总结和提升,对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亟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呈现。
张会敏[7]2011年在《全纳教育理论分歧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全纳教育作为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民主和教育民主化运动潮流的推动下兴起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它促进了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是全纳教育理念自从产生以来,各方面的分歧和论争就从未停息过。这些激烈的论争以及分歧是教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的动力。本文立足全纳教育的理论视角,呈现理论分歧的内容,分析总结其分歧焦点,以期为我国全纳教育研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导论。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二章,全纳教育概述。第一节主要介绍几个与全纳教育有关的几个概念,如“隔离教育”、“一体化教育”(“统合教育”、“回归主流教育”或“随班就读”),以及“全纳教育”等。第二节阐述全纳教育的兴起与发展。第叁章,全纳教育理论分歧的焦点。从国际、国内两个纵向维度来分析当前全纳教育在概念、接纳方式以及实施效果等叁个方面的论争。第四章,用罗伯特的全纳的关怀道德观和平等教育关怀的道德观这样一个分析框架来重新审视全纳教育,以期在研究的结束对全纳教育的理解进行一个加深和提升。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描述法、比较研究法以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着重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本研究对于“全纳教育”的理解。二、全纳教育理论在哪些方面存在分歧?通过对分歧的分析,研究结论是什么?叁、最后能借助美国全纳教育专家罗伯特的分析视角对全纳教育进行总结和深化。
胡毅超[8]2009年在《走向全纳:泰国全纳教育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各国教育实践中,存在着歧视和排斥现象。为了消除排斥和歧视,鼓励参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提出了全纳教育的理念,主张普通学校要接纳所有学生,不排斥、不歧视任何人,教育要满足不同需求。全纳教育作为世界上最新的教育思潮,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关注所有学生的参与。在全纳教育所要求的体制下,每一个人都应该被学校、社区和社会所接纳,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欢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各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积极倡导下,经过十五年的努力,该教育理念迅速在世界许多国家获得认同,全纳教育的实践也得以在世界各国不断开展。全纳教育实践最早开始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作为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泰国对于全纳教育是十分热衷的,也是较早地进行全纳教育实践的发展中国家,从政策法规、学校、课程、财政、师资、参与等多方面促进全纳教育的实施,其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歧视和排斥,从而保障2015年全民教育目标得以实现。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了随班就读模式的一体化教育实践,其目的让残疾儿童能有机会进入主流学校和普通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以消除隔离。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随班就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远未达到全纳教育所要求的水准,离真正的全纳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了解全纳教育的概念,通过对于泰国开展全纳教育的实践进行反思,重新审视当前我国国情及全纳教育实施中的困难,并且找寻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全纳理念在中国的普及与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启示。本文从以下四方面对全纳教育进行考察:1.本文考察了全纳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通过对于全纳教育背景的考察,梳理了全纳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法律框架。2.从历史发展角度,回顾了泰国和中国的全纳教育实践的历史沿革过程,旨在发现泰国开展全纳教育有益的经验,从而为我国开展全纳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借鉴。3.重点是从政策和实践层面对泰国全纳教育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泰国全纳教育法规和政策、财政保障、灵活的课程、较为优秀的师资、社会各级的参与等方面的措施和经验。4.基于对泰国全纳教育经验的分析,对我国开展全纳教育所遇见的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从立法、财政、参与、课程、师资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能为我国完善全纳教育体制提供相关借鉴。
程换弟[9]2017年在《从公益事业走向全球共同利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终身教育推动进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终身教育思想存在已久,可追溯到古代先哲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但终身教育思想的正式确立当属1965年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巴黎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所作的题为“终身教育”的报告,此次大会后终身教育迅速风靡世界,成为脍炙人口的术语。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大量关于终身教育的专着和文献,同时组织了一系列国际会议,为各国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推动了全球终身教育的进程。本研究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终身教育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来探讨。第一阶段为终身教育的初步形成期,主要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5年提出终身教育之前所做的关于推动终身教育的工作,1965年终身教育正式提出的具体内容直至70年代终身教育的发展进程;第二个阶段为终身教育的丰富发展期,主要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推动终身教育发展的内容和举措;第叁阶段为终身教育的深化完善期,重点阐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这段时期推动终身教育进程的内容;第四阶段为终身教育的超越升华期,该时期包括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至今这段时间。本研究按照终身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将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终身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终身教育发展进程的各个阶段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会议和出版的文献、各个阶段推动进程中内容的不同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第一章为终身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重点阐述了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社会生活、人类自身等因素的变化和发展对提出终身教育产生的影响。第二章主要阐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终身教育各个阶段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各个阶段所召开的会议和出版的文献,重点是1972年《学会生存》、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和2015年《教育2030行动框架》叁个里程碑式的文献。第叁章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各个阶段召开的会议和出台的不同文件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对比分析。第四章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终身教育进程进行总结,对终身教育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黄建辉[10]2015年在《公平与卓越的追求:美国特殊教育发展与变革研究》文中指出特殊教育是面向身心障碍者和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人群的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民主、文明发展程度的提升,特殊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民素质的综合水平,成为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特殊教育兴起于欧洲,却兴盛于北美。美国社会民众对民主、自由、平等的强烈渴望与追求成为其特殊教育不断超越发展的不竭动力。从19世纪初期正式产生发展至今,美国特殊教育总体上经历从救护到教育、从封闭到开放、从隔离到融合、从全纳到卓越四个发展阶段。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伴随教育理念的更新、行政与专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社会参与力量的增强,美国特殊教育发展模式整体上从隔离发展转向了融合发展,教育过程从消极地局限于补偿特殊学生身心功能缺陷转向了积极地全面开发特殊学生的发展潜能,政府教育决策与具体发展措施的重心逐渐从单纯保障特殊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环境转向了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的受教育过程和教育成效。在联邦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追求卓越发展、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成为当前美国特殊教育发展战略目标。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美国社会对人性的尊重、对学生差异的认同和对多元文化的欣赏。尽管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时间稍晚于美国,但从实践来看,我国特殊教育与美国特殊教育经历了相似的发展模式转变。作为后起者,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路径带有明显的美国特殊教育发展痕迹和规律。从这个角度而言,美国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可能就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中正在或即将面临的问题。本研究以历史时间为线索,以教育公平与卓越发展为视角,通过文献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美国特殊教育发展过程和推动其变革的核心因素以及相关问题作了深入而系统地梳理与分析,以此来揭示特殊教育某些内在固有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从而为我国当前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为了所有人的教育[D]. 仲建维.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2]. 全纳教育思潮及其实践研究(1994-2014)[D]. 王妍. 东北师范大学. 2015
[3]. 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D]. 李小波.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4]. 美国全纳教育之研究[D]. 李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5]. 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冯锦英.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6]. 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研究[D]. 杜晓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7]. 全纳教育理论分歧的考察[D]. 张会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8]. 走向全纳:泰国全纳教育实践研究[D]. 胡毅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9]. 从公益事业走向全球共同利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终身教育推动进程研究[D]. 程换弟.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10]. 公平与卓越的追求:美国特殊教育发展与变革研究[D]. 黄建辉. 福建师范大学. 2015
标签: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论文; 全纳教育论文; 随班就读论文; 教育论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论文; 终身教育论文; 国际教育论文; 特殊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