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小板聚集功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小板,阿司匹林,功能,冠心病,格雷,尿激酶,半胱氨酸。
血小板聚集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袁挺,魏清,周景艺,沈薇[1](2019)在《妊娠糖尿病患者止凝血状态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止凝血状态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6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66名健康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不同孕期血小板聚集率(PAGT:MAR)、血栓素B2(TXB2)、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栓调节蛋白(TM)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孕中期及孕晚期PAGT:MAR及TXB2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孕中期及孕晚期TT、PT、APTT均显着短于对照组,Fib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孕中期及孕晚期v WF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 t-PA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孕中期及孕晚期DD、FDP、TAT、TM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应尽早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评估其血小板聚集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血栓形成,改善妊娠结局。(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黄延志,汪琴[2](2019)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2月-2018年5月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血小板聚集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87.50%,高于对照组的67.5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较低于对照组,最大血小板聚集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有利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显着,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7期)
徐婉茹[3](2019)在《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评估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评估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菏泽市立医院2016-02-2017-02收治的80例ICVD患者,按治疗药物的不同分成拜阿司匹林组与氯吡格雷组各40例,均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探讨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ICVD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效果。结果治疗后拜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相比治疗前均显着改善(P<0.05),治疗24 h后氯吡格雷组改善幅度显着优于拜阿司匹林组(P<0.05),治疗14 d后2组持平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0 d时,2组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凝集率(PAgT)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60 d时Fbg、PAgT、血小板计数(PLT)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可评估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因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受益存在差异,可采取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帮助临床实时调整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14期)
韩蓉珍,孔丽丽[4](2019)在《4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危因素孕妇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指导用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4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危因素孕妇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监测指导用药,以预防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苏州市立医院高危妊娠门诊产检的4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危因素孕妇为研究对象,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M值)≥80%者服用阿斯匹林;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M值≥80%者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于治疗干预前后,检测两组孕妇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并予以孕妇观察随访,统计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结果:花生四烯酸诱导的M值≥80%者22例,比例为55%(22/40);ADP诱导的M值≥80%者18例,比例为45%(18/40)。在平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指标值上,阿司匹林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平均D–二聚体(D–D)指标值上,阿司匹林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阿司匹林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为9.09%,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组为5.56%。结论:通过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危因素孕妇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监测,予以指导用药可有效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预防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6期)
洪流,张家明,陈华英,黎阳,高发平[5](2019)在《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小板聚集功能(PAg 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132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和中老年组(>45岁),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按梗死范围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和大梗死组,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中度脑梗死组和重度脑梗死组,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南京神州英诺华公司生产的PL-11全自动血小板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PAg T),分析其与脑梗死年龄、发病时间、病情及梗死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期中老年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高于急性期青年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急性期组MAR高于恢复期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恢复期组MA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MAR在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间呈逐渐升高趋势,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重度脑梗死组MAR高于轻中度脑梗死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PAg T)增强是引发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与45岁以上中老年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且与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和梗死面积有重要关系,观察其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病情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卫生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17期)
孟莉,李晓惠,刘京晶,张明明,李爱杰[6](2019)在《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阿司匹林在川崎病患儿中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北京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教学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期为大剂量(30~50)mg/(kg·d),恢复期为小剂量(3~5)mg/(kg·d),应用光学比浊法(light transmission aggregometry,LTA)测定应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的血小板聚集率以评价其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危险因素。结果 (1)川崎病患儿口服大剂量和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AA%)分别为3.3%(1.2%,7.1%)及2.9%(1.5%,6.4%),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A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4)。(2)大剂量阿司匹林组AR发生率为9.75%(23/236),小剂量阿司匹林组AR发生率为8.05%(19/23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7)。(3)小剂量阿司匹林组中19例存在AR与217例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ity,AS)患儿的年龄、性别及凝血、生化等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抗血小板聚集功能与剂量无关。在川崎病治疗中存在AR,AR发生率与剂量无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李玉敏,齐振生,姚淑艳,张颖,吉向军[7](2019)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生化指标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在不同临床分型、不同冠脉病变支数水平变化及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唐山市第叁医院首次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52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再按应激状态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和非ACS组,分析以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各组间的变化,探讨其与Hcy、hs-CRP的相关性。结果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以ADP和AA为诱导剂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与非ACS组以ADP和AA为诱导剂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hs-CRP、Hcy水平与AA、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呈显着的正相关(r1=0.29、0.33;r2=0.37、0.34,P<0.05)。结论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在ACS、非ACS患者中呈现不同的变化且与hs-CRP、Hcy密切相关,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危险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4期)
韩朝,高宏[8](2019)在《院前抗血小板治疗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院前抗血小板治疗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小板聚集、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7月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STEMI患者123例,根据院前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63)和试验组(n=6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院前急救,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院前抗血小板治疗(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前及入院后1、7 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I)、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及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输出量(CO)],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时间与方法在t-PA、PAI-I水平及MPAR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方法在t-PA、PAI-I水平及MPAR上主效应显着(P<0.05);试验组患者入院后1、7 d t-PA水平高于对照组,PAI-I水平、MPAR低于对照组(P<0.01)。(2)时间与方法在LVEDV、LVESV、LVEF、CO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方法在LVEDV、LVESV、LVEF、CO上主效应显着(P<0.05);试验组患者入院后1、7 d LVEDV、LVESV大于对照组,LVEF、CO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患者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减少STEMI患者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心功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男[9](2019)在《尿激酶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对进展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进展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26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尿激酶+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7 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改善情况、治疗后3个月生活质量(BI评分)变化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治疗7 d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效果显着,有利于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生活质量改善,且具有一定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期刊2019年06期)
吕舜荣[10](2019)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复方丹参滴丸协同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效果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指标。结果观察组的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血栓素水平(TXB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00%(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协同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良好,有较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利于调节血脂水平,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期刊2019年12期)
血小板聚集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2月-2018年5月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血小板聚集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87.50%,高于对照组的67.5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较低于对照组,最大血小板聚集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有利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显着,安全性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小板聚集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1].袁挺,魏清,周景艺,沈薇.妊娠糖尿病患者止凝血状态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J].检验医学.2019
[2].黄延志,汪琴.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9
[3].徐婉茹.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评估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
[4].韩蓉珍,孔丽丽.4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危因素孕妇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指导用药[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5].洪流,张家明,陈华英,黎阳,高发平.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
[6].孟莉,李晓惠,刘京晶,张明明,李爱杰.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
[7].李玉敏,齐振生,姚淑艳,张颖,吉向军.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生化指标关系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
[8].韩朝,高宏.院前抗血小板治疗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
[9].王男.尿激酶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对进展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
[10].吕舜荣.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