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5-6岁儿童歌曲偏好现状研究

幼儿园5-6岁儿童歌曲偏好现状研究

王平[1]2003年在《幼儿园5-6岁儿童歌曲偏好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对幼儿园5-6岁儿童歌曲偏好的现状研究。 首先,呈现了儿童歌曲偏好的调查结果并分析了影响儿童歌曲偏好的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儿童最喜欢的歌曲依次为流行歌曲、动画片的主题曲、幼儿园学到的歌曲和家长教的歌曲;影响儿童歌曲偏好的因素主要有: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审美心理特点、歌曲本身的特点、演唱者的特点、家长和教师对歌曲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同伴群体之间的相互强化和模仿等。 然后,对儿童歌曲偏好的现状进行了理论思考。一方面,讨论了影响儿童歌曲偏好的因素在儿童的审美、情感、态度、行为、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探讨了儿童文化的价值以及社会文化与儿童文化的互动关系。 最后,针对现状对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其他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陈爱芬[2]2008年在《上海市幼儿园儿歌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调查上海市幼儿园儿歌教学的现况,并进一步分析幼儿园不同等级、不同班别在儿歌教学中的差异性,根据研究结果,对教师、家长和未来研究者提出建议,以供参考。本研究采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以分层随机丛集取样,共抽取73所幼儿园,每一所幼儿园包括大、中、小、托班各一位教师。研究者根据文献探讨之结果,编制“上海市幼儿园儿歌现状调查问卷”由研究者亲自施测,共发放276份问卷,回收问卷216份,回收率78%,有效问卷184份,有效回收率为67%。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单因子(One-way ANOVA)分析及Scheffe事后比较,获得以下结论:1、在儿歌语种方面,整体而言,教师以国语儿歌为主要教学内容,英语儿歌和各地方方言儿歌用的很少。以等级变项来看,示范、叁级幼儿园比二级幼儿园较多使用英语儿歌。不同班别教师并无显着差异。2、在儿歌类型方面,整体而言,教师在儿歌教学中,使用大量的游戏歌,对于教师较少使用的数数歌、滑稽歌、连锁调、教师认为学生整体偏好较高。以班别看,托班教师比大班教师选用较多的摇篮曲。大班对于谜语调、滑稽歌和绕口令的偏好高于小班。3、在儿歌音乐特质方面,整体而言,教师在儿歌中使用较多的节拍是2/4拍和4/4拍的中速儿歌,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较好的,而教师较少考虑力度要素,一级和叁级幼儿园4/4拍和3/4拍的学习上显示出优势,以班别来看,大班优于其它班级。4、在儿歌教学方法上,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边唱边做动作和齐唱,教师认为学生较喜欢边唱边用打击乐器伴奏的教学方法,教师却很少使用。差异比较结果是,叁级幼儿园优于示范、一级、二级幼儿园,大班优于小班和托班。5、在儿歌教学中学习内容的把握上,教师较突出语言的重要性,而忽略儿歌的音乐特质。不同等级、不同班别均无差异。6、儿歌教材与教学资源的使用上,教师基本上以幼儿园规定的教材为主,自己创编的教材很少,使用教学资源以钢琴为主。以等级来看,叁级和一级幼儿园教师自己创编教材、使用打击乐器多于二级幼儿园。依据研究结论,对教师、家长及未来研究者提出建议。

金鑫[3]2014年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音乐素材选用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音乐素材是幼儿园音乐课程内容的重要成分,音乐素材的选用反映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实施。本研究旨在了解教师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关于音乐素材选用的实然情况,以及影响教师选用的相关因素,以期为普通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音乐素材选用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本研究以2012年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研讨会中的84个音乐活动为研究案例,并随机抽取参与活动的7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采用文献法、案例研究法和访谈法,从教师选用音乐素材的整体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分析了音乐素材选择的类型、特点、途径,运用的策略与组织形式,以及教师个人、幼儿和外部资源叁方面的影响因素。综合各种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自主选择音乐素材的机会越来越多;音乐素材类型更加丰富;教师选择音乐素材比运用更加困难;音乐素材的运用存在模式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支持不足。研究建议,第一,教师应辩证看待各种音乐素材,努力提高运用水平;丰富音乐素材选择途径,提高教学敏感性。第二,管理系统应增强教师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普通教师培训力度;开展园内教学研讨,提升团队支持力量。第叁,教育研究者可建立专项音乐资源库,提供多元音乐素材;教研结合,开发本土音乐资源。

阮婷[4]2007年在《学前儿童音乐偏好的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音乐能帮助儿童认识世界和表达自我,音乐更能让儿童在愉悦之中获得身心诸多的发展。通过了解儿童音乐偏好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对其进行教育。研究采用了“自然的”音乐材料和“实验的”测试方法,考察了学前儿童单一旋律要素和多重整体要素的偏好特点,以及年龄、性别和气质类型差异对儿童音乐要素偏好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实现多元学前音乐教育提供切实的手段。报告共有四章,其中第二章和第叁章为本研究之主体。第一章为研究背景与构想。在本章节中,不仅介绍了音乐偏好的涵义、研究偏好的意义以及偏好测量的工具,而且对国内外音乐偏好相关研究做了总结性回顾。在肯定音乐偏好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道出了在国内外音乐偏好研究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对学前儿童对象的关注;点明了在各自研究中的不足,即在肯定国外众多研究成果之余,指出其相应成果在跨文化适宜性上的欠缺,而相对于国外大量的研究,在国内屈指可数的音乐偏好相关研究中所表现出的突出问题则在于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对音乐偏好研究领域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也正是确定本研究具体内容和方法的起因与意义所在。第二章是对学前儿童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偏好的个体差异研究。本研究在中国民族调式体系中,考察了学前儿童对单一旋律要素中“调式”、“音区”和“速度”的偏好特点。同时,考虑到年龄、性别和气质类型差异可能对学前儿童音乐偏好产生的影响,因此,在偏好研究中也考察了这叁项个体差异。本研究的亮点在于,考察学前儿童对于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偏好差异,和西方调式体系相关研究结论在我国民族调式体系中的跨文化适用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对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总体偏好无差异,但在程度上,学前儿童对羽调式的偏好度最高,而对宫调式的偏好度最低;当单个考察“速度”和“音区”要素时,学前儿童更喜欢快速度和音区高的旋律,这一结论同西方相关研究结论一致;在“速度”与“音区”两者结合的音乐呈现方式的偏好上具有年龄差异,但无性别和气质差异。第叁章是对学前儿童音乐伴奏风格偏好的个体差异研究。本研究除了考虑单一旋律要素中的“调式”、“音域”要素外,更考虑了学前儿童对于多重整体要素中“风格”要素的偏好。在研究中,同样考虑了学前儿童的年龄、性别和气质类型差异。本研究的亮点在于,从音乐伴奏的角度考察学前儿童对于音乐风格的偏好,从而克服了在风格偏好研究中,无关音乐变量对研究结果可能的影响。同时,本研究选用的音乐伴奏风格与Brittin(2000)中所采用的风格类型一致,从而考察了其研究结果的跨文化适用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西文化背景对于学前儿童音乐风格的偏好具有影响。本研究得出了与西方此项研究中几近不同的结果,突出地反映在对Samba伴奏风格和Piano伴奏风格偏好度的差异中。此外,研究还发现性别差异对学前儿童音乐风格的偏好产生影响,而年龄和气质类型差异对音乐风格偏好无影响。第四章是研究启示与建议。本章在总结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在幼儿园开展音乐活动,尤其是开展音乐欣赏活动中音乐材料的选择、呈现以及呈现方式提供了参考方案,并且从如何走出儿童歌曲创作的误区、如何让老歌再现光华的角度,对改变我国目前不佳的儿童歌曲创作现状提出了有益建议。

张娣[5]2017年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文中指出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叁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叁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叁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阮婷[6]2017年在《3-6岁儿童五声音乐能力发展的特征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音乐教育价值观属于音乐教育哲学的范畴,对音乐教育的价值持有的视角和观点,会影响对音乐教育之目的和功能的认识,继而左右音乐教育的实践行动。然而,在音乐教育价值研究中存在着两个被忽视的问题。第一是在音乐教育价值研究中,大多都着眼于长期以来占世界音乐主流地位的音乐系统,即欧洲大小调音乐;而鲜有从音乐发展历程来考量音乐价值的研究,即五声音乐,或七声音乐的教育价值;第二是在音乐教育价值研究中,鲜有针对幼儿音乐教育价值的论述。关于音乐教育价值的研究多集中在于学校教育领域。幼儿音乐教育理论多是直观经验,缺乏对幼儿五声音乐能力发展的研究与论述。本研究锁定"五声音乐"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幼儿五声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以此求得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运用文献法,通过哲学思辨,探索幼儿五声音乐能力发展的特征;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运用实验法,探索将幼儿五声音乐能力发展特点运用于学前音乐教育的价值。在第一部分理论研究中,从智慧胚胎学、音乐心理学,以及音乐教育的视角,通过对音乐考古学、乐器史、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发展史、音乐教育理论、音乐人类学,以及艺术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的研究成果的借鉴与分析,对人类音乐和幼儿音乐认知心理的发展进行比较,梳理和分析幼儿五声音乐能力发展的特征,并得出幼儿五声音乐能力的发展是经历了由五声音乐到七声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第二部分实证研究中,通过对3-6岁学前儿童进行五声音乐能力的自然发展、音乐听觉能力和音乐调式感知能力发展的实验,以及运用五声音乐与七声音乐对3-6岁儿童进行节奏教学影响的研究,对幼儿五声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初步验证,并在将幼儿五声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运用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做了探索性的尝试。本研究从理论论述与实证测试两方面对幼儿五声音乐能力发展特征以及其在幼儿音乐教育的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幼儿五声音乐发展有其独特的特征,为五声音乐教育提供了依据;2.从五声音乐向七声音乐发展,这是幼儿音乐教育的方向;3.在学前阶段,幼儿音乐教育应更多关注幼儿音乐的自然发展规律,通过五声音乐的途径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本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如何开展幼儿音乐教育两点重要的启示与建议;1.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应充分重视幼儿五声音乐能力发展的规律对幼儿学习的价值;2.应积极建立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母语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体系。

崔红英[7]2015年在《基于自主学习的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幼儿重要的生命活动,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首要价值是促进幼儿生命成长。所谓“生命成长”,其实质是个体以自主性为核心的积极人格成长。研究者对音乐教育变迁的历史考察和对自发音乐活动的现场考察均支持这一观点,同时发现,自主学习是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生命成长价值的有效途径。然而,对八省市幼儿园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对班级音乐教育的现场考察却发现,当今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幼儿的自主学习面临困境,究其原因,功利取向遮蔽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成长价值、工具理性忽视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组织驱动限制了教师的自主发展追求。基于此,研究者与优秀幼儿园教师合作进行行动研究,从探索音乐教育中幼儿自主学习的特征与机制入手,通过改革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建构“基于自主学习的幼儿园音乐课程”并付诸实施,不断丰富“基于自主学习的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研究发现,音乐教育中幼儿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为“学习内容的自我选择、学习任务的自我规划、学习行为的自我控制和学习结果的自我调节”;幼儿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中,“支持自主的教师”和“满足音乐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作为动力条件推动着幼儿自主学习,“生命成长取向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建构主义的幼儿音乐学习观”和“支持教师自主发展的园所教研文化”通过提升教师和教育活动的自主支持程度而影响幼儿自主学习。为验证以上发现,我们按照音乐教育中幼儿自主学习的特征,以促进师幼共同成长为目标,以融合多种学习经验的综合艺术活动为载体,以开放、对话和自主为原则,师幼共同建构了“基于自主学习的幼儿园音乐课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自主学习的幼儿园音乐课程”较好地支持了幼儿自主学习和师幼共同成长,从实践层面证明了“基于自主学习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实施的可行性。最后,研究者整合以上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各种信息,系统构建了“基于自主学习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模式”。

侯亚琪[8]2012年在《幼儿的旋律偏好与音乐教学取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音乐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审美观念、艺术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旋律是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选取适当的旋律素材让幼儿进行演绎和欣赏,对于幼儿音乐教学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幼儿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取材才能真正达到使幼儿倾听音乐感受和体验音乐,从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以促使幼儿真正喜爱音乐、理解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起源与研究设计该部分对研究的背景、起源、设计以及意义做出解释与描述,并对国内外研究做出了总结与归纳,从这些研究中得到启发并提出问题,指明了本研究的研究方向与目的,根据选题设计了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对幼儿偏好的测试结果与分析该部分依据对90名幼儿进行的测试,得到了具有一定说服力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和归纳出旋律的进行、旋律的音阶、旋律的音域叁个因素对幼儿音乐偏好的影响,发现幼儿对优质的旋律并无明显差异的结论,也由此引出了世界音乐教学的理念。第叁部分:幼儿旋律偏好与幼儿音乐教学取材之间的关系该部分从两个角度(特殊与一般)论述了幼儿旋律偏好与音乐教学取材之间的关系,指出从幼儿旋律偏好的一般性考虑,音乐教学应该从整体出发,“大而广”的取材,从幼儿旋律偏好的特殊性考虑,应在“大而全”的基础上“小而精”的依据幼儿的特殊偏好取材,以避免低效教学的出现。第四部分:针对幼儿旋律偏好与幼儿音乐教学取材之间的关系所采取的教学理念与对策该部分从宏观上提出幼儿音乐教学理念的调整,提出世界音乐教学的教育理念,从微观上提出与世界音乐教学理念所对应的教学策略,并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收尾。

许冰[9]2012年在《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埃德温·戈登(Edwin E. Gordon,1927—)是美国当代着名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教育家。戈登从“儿童是如何学习音乐的”和根据学生的个别需要的视角出发,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学习理论”,受到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他被看作是与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和铃木等人齐名的音乐教育大师,在当代美国乃至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戈登音乐教学理论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对戈登生平及其学术发展轨迹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音乐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叁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性向—戈登音乐教育理论的基本依据;音乐听想—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音乐学习顺序—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戈登在音乐教育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及其建构的学习理论对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当今和未来的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主要体现在该理论独特的研究视角、科学的研究方法、开放的课程体系、有序的教学过程、严谨的逻辑推衍等方面。虽然该理论也存在若干局限,但对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研究而言,仍可提供诸多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吸收心理学成果,加强音乐教育实证研究;借鉴国外教育理论,积极探索本土音乐教学法;关注音乐本体教学,正确处理审美与双基的关系;重视幼儿早期教育,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等。

周平[10]2012年在《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的活动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国际新课程改革浪潮下,世界各国十分重视语言的学习和多样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欧盟提出MT+2语言发展框架(Mother Tongue Plus Two),并指出了早期教育发展多样化语言的优势和可能性。不同于其他国家作为事实课程、缺乏行政法律赋权及保障的状况,幼儿英语教育在西班牙是作为法定课程而设置。西班牙政府十分重视早期教育中外语的学习,自20世纪90年代,西班牙国家学前教育法令中就规定要以实验的性质在学前教育的第二阶段(3-6岁)教授幼儿外语;新世纪尤其2004年以来,西班牙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相继颁布的国家学前教育法以及各自治区的学前教育课程文件都明确指出在学前教育的第二阶段要开设一门外语课程,英语则因其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使用的普适性而成为西班牙幼儿外语课程的首选。西班牙为期不长的幼儿英语教育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孕育、试验和发展叁个时期。1978年西班牙民主《宪法》颁布到1996年国家学前教育法令赋权实验性质的幼儿英语教育的开设为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的孕育期;1996年人民党开始八年执政至2004年工社党重新上台后发布的国家学前法令中对幼儿英语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为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的试验期;2004年新课程改革至今为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的蓬勃发展期;幼儿英语教育在各自治区广泛开展,幼儿英语教育的课程逐步系统化和规范化,幼儿英语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整体的大幅度提高,各种不同设计理念的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系统化教材和课程资源呈现出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景象。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的设计系统、适用而富有特色,凸显了“幼儿化”特征,突出了“生活化”理念,关注“文化因子”,并坚持“活动取向”。活动是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的主体构成,是教程设计的基本取向,也是教材呈现的基本单位;各种类型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是幼儿英语教材设计的特色,也是幼儿英语教材尤其是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不同于中小学英语教材的最显着的特征。教师用书根据幼儿英语课堂的容量设计了不同功能的幼儿教育活动,学生用书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作为部分模块活动材料与其他活动材料一起配合教师用书的活动设计而存在;学生用书中的活动设计是教师用书中活动设计的重要组成,是作为教材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本研究以现象学、解释学为研究的方法论,以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材研究基本理论、语言学、文化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学、生态伦理学、美学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西班牙穆尔西亚地区广泛使用的八套幼儿英语教材作为研究的样本,选择活动设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系统解读了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发展状况,深度挖掘了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原理,全面展示了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结构形态,深刻剖析了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价值系统,对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内外部和深层结构做了全方位展示,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试图发现其活动设计的规律和特点,并构建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设计和幼儿英语教材分析的理论框架和评估的模板,以期对我国事实课程环境下的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设计以及幼儿英语教材的选择、使用和建设有所借鉴和启示。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原理表现在多个层面:从课程理念来看表现为基于学域分化的课程整合;从目标层面来看表现为二重多维结构的语言教育活动目标;从内容层面来看是基于外语媒介的语言与内容的整合学习;从教学策略来看是基于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支架式教学;从学习方式来看是基于幼儿语言学习特点的全身反应学习。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双层结构要素。外部结构要素主要包括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组织和活动的评价;内部结构要素主要包括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对象、活动的环境和活动的规则。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具有一般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的共同要素,也有作为活动设计的个案所具有的特殊参与要素。这些特殊要素主要表现在:文本作为教育活动设计的载体;活动主体成为活动设计的客体;主题作为活动设计的统摄者;图画作为活动材料的主体构成;活动设计对语言的规范与制约;活动设计对文化的采择和适应;活动设计对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本研究所选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样本的活动设计中,共清理出幼儿英语教育活动13417个;在对相应幼儿英语教育活动的地位作用、表现形式、组织形式、活动区域等组织性变量,语言训练项目、语言技能训练、认知和发展功能等功能性变量,以及使用的活动材料、整合领域、语言表现形式等结构性变量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类整理,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了活动类型。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类型在总体分布、年龄组纵向分布以及教材间的横向分布上表现出一系列共性和个性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一致性和差异性共存、规律性和偶然性共显两个方面。活动类型分布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年龄组和不同教材中呈现的活动类型的一致性,各活动类型在教材中呈现比例的一致性以及所表现出的不同出版社或教材编撰人员课程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活动类型分布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个别年龄组或个别教材中出现的特色活动类型,各年龄组及各套教材中活动数量的不均衡分布,年龄组之间各活动类型所占比例产生的变化,各套教材中各活动类型所占比例产生的变化以及不同选用者(主要指教师)教材选用标准和依据的差异性。活动类型分布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年龄组纵向活动类型分布变化趋势呈现的规律性,根据教材选用情况排列的各套教材中活动类型横向分布变化趋势呈现的规律性;其偶然性主要表现在年龄组活动类型百分比变化并非表现出绝对一致性趋势,而是在呈现出上下摆动的不确定现象;根据教材选用情况排列的各套教材中各类型活动百分比的不规则变化也揭示出影响教材选用的-些偶然性因素。教材活动设计存在一个深层结构——价值系统,对教材活动设计表层的内外部结构发挥着核心的指导作用;价值系统充分体现带有主体意向性的活动设计者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作用渗透在语言、生态伦理、健康、文化、社会性、审美等各个发展维度并表现出一定的功能取向性。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语言发展诉求主要体现在:以趣味性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外语学习的兴趣;以听说技能训练为主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交际能力;以情景创设促进幼儿对语言的整体感知;以各种媒介的综合利用打造幼儿语言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生态伦理关涉主要体现在:通过自然事物认知体悟生命的多样化存在;通过体验性学习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通过渗透性教育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启蒙。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文化浸润主要体现在:文化浸润中感受目的语文化传统;文化浸润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浸润中进行国际理解启蒙教育;文化浸润中培养国际公民意识。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健康引领主要体现在:利用生活化活动内容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利用动感活动形式促进幼儿肌肉动作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利用情绪认知和移情训练促进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的发展。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社会性关照主要体现在:“从物质自我”到“社会自我”——个体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的发展;从“亲子”到“同伴”——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和良好社会情感的激发;从“身份”到“规则”——社会角色认同和行为道德规范的养成。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审美蕴涵主要表现在:图画设计体现色彩美;舞蹈运动展现动态美;歌谣活动中感受旋律美;手工制作中体验创造美;活动意境中体悟和谐美。总体来看,作为特定阶段外语学习的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规划方案,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阶段、其他领域或其他风格活动设计的独特的设计特点。这些设计特点主要表现为启蒙性、综合性、适切性和艺术性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5-6岁儿童歌曲偏好现状研究[D]. 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 上海市幼儿园儿歌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陈爱芬.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音乐素材选用的调查研究[D]. 金鑫.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4]. 学前儿童音乐偏好的差异性研究[D]. 阮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 童年的“消逝”与“绽放”[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

[6]. 3-6岁儿童五声音乐能力发展的特征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D]. 阮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7]. 基于自主学习的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D]. 崔红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8]. 幼儿的旋律偏好与音乐教学取材的研究[D]. 侯亚琪. 重庆师范大学. 2012

[9]. 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研究[D]. 许冰.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0].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的活动设计研究[D]. 周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幼儿园5-6岁儿童歌曲偏好现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