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瘤苗论文_李晓玲,刘春雷,孙立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瘤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转染,基因,卡介苗,树突,细胞,小鼠,肝癌。

基因瘤苗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玲,刘春雷,孙立荣[1](2014)在《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HL-60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卡介苗(BCG)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基因转染表达HL-60细胞表面,研究其抗瘤作用和机制。方法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HSP70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pDisplay连接,构建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并利用脂质体2000将其转染HL-60细胞。HL-60细胞分为未转染的HL60-wt组、转染空载体pDisplay的HL60-pDisplay组、转染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的HL60-HSP70组,分别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培养72 h,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指数,ELISA法检测IFN-γ水平;各组HL-60细胞与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6 d后获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效应细胞,加入HL-60靶细胞以不同效靶比共培育12 h,LDH释放改良法检测CTL细胞杀伤活性。结果扩增获得的HSP70基因大小与理论值一致,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构建正确。HSP70表达在转染后的HL-60细胞表面。转染后的HL-60细胞,即HL60-HSP70组能明显促进异体T细胞扩增,该组CFSE阳性率、IFN-γ含量、CTL杀伤率均高于HL60-wt和HL60-pDisplay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效靶比增大,HL60-HSP70组CTL细胞杀伤活性逐渐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Display-HSP70,并制备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HL-60细胞瘤苗,HSP70基因转染后能明显增强HL-60细胞的免疫原性。(本文来源于《临床儿科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李晓玲[2](2013)在《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白血病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HL-60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目的构建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 HSP70)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基因转染表达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标准细胞株(HL-60)细胞表面,制备细胞膜表面修饰的瘤苗并研究其抗瘤作用和机制。方法(1) BCG HSP70基因重组载体构建及序列测定:利用PCR方法从卡介菌基因组中扩增出带酶切位点的BCG HSP70基因,与真核质粒表达载体pDisplay连接,构建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并进行DNA测序鉴定。(2)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HL-60细胞瘤苗的制备:利用脂质体2000将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转染HL-60细胞,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进行细胞表面修饰鉴定。(3)转染后的HL-60细胞抗原性检测:实验组分为3个亚组:1组:未进行转染的HL-60细胞组(HL60-wt);2组:转染空载体pDisplay的HL-60细胞组(HL60-pDisplay);3组:转染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的HL-60细胞组(HL60-HSP70);收获各组HL-60细胞,丝裂霉素C灭活后与同种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按照1:10比例混合培养72h,CFSE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指数,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FN-y水平;丝裂霉素C灭活后的HL-60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照1:10比例混合培养48h后,加入野生型HL-60细胞(效应细胞:靶细胞分别为10:1,20:1,40:1,80:1)共培育12h, LDH释放改良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1)PCR扩增获得的BCG HSP70基因大小与GeneBank公布的结核杆菌HSP70基因一致。酶切电泳和DNA测序证实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构建正确。(2)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检测证实BCG HSP70表达在转染后的HL-60细胞表面。(3)转染后的HL-60细胞免疫原性检测结果:①异体淋巴细胞增殖数:与实验HL60-wt组、HL60-pDisplay组比较,HL60-HSP70组能明显促进异体T细胞扩增(p<0.05);而HL60-pDisplay组与HL60-wt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细胞因子水平:HL60-wt组、HL60-pDisplay组、HL60-HSP70组IFN-y含量分别为(100.23±3.55)pg/ml,(102.68±3.23)pg/ml,(146.01±2.98)pg/ml。HL60-HSP70组明显高于HL60-wt组和HL60-pDisplay组(p<0.05), HL60-pDisplay组与HL60-wt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免疫活性细胞杀伤活性:当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固定,HL60-HSP70组的杀伤率明显高于HL60-wt组和HL60-pDisplay组(p<0.05), HL60-pDisplay组与HL60-wt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当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为10:1至80:1,HL60-HSP70组组内CTL细胞杀伤活性逐渐增强。结论1.成功构建了BCG HSP70的真核表达载体pDisplay-HSP70。2.将BCG HSP70成功转染到HL-60细胞膜表面,制备了膜表面表达BCGHSP70的HL-60细胞瘤苗。3.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HL-60细胞能促进异体淋巴细胞增殖,且分泌高水平的IFN-γ分子,以及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瘤活性,提示BCG HSP70基因转染后,能明显增强HL-60细胞的免疫原性。第二部分: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新鲜白血病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目的体外培养白血病细胞,并制备膜表面表达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 HSP70)的瘤苗,以进一步研究其抗瘤作用和机制。方法(1)新鲜白血病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鉴定:分离收集1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用含细胞因子(SC、FL、IL-3和IL-6)的无血清培养液Stemspan(?)体外培养,和15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含细胞因子(SCF、FL、 IL-3和IL-7)的无血清IMDM培养基体外培养,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表型测定验证所培养的白血病细胞。(2)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白血病细胞瘤苗的制备:利用脂质体2000将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转染到己被鉴定的白血病细胞,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进行细胞表面修饰鉴定。(3)转染后的白血病细胞免疫原性检测:实验组分为3个亚组:1组:未进行转染的白血病细胞组(wt-LC);2组:转染空载体pDisplay的白血病细胞组(pDisplay-LC);3组:转染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的白血病细胞组(HSP70-LC);收获各组白血病细胞,丝裂霉素C灭活后与获得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儿自体骨髓T淋巴细胞按1:10比例混合培养72h,CFSE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指数,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γ水平;丝裂霉素C灭活后的各组白血病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照1:10比例混合培养48h后,加入新鲜白血病细胞(效应细胞:靶细胞分别为10:1,20:1,40:1,80:1)共培育12h,LDH释放改良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1)短期培养的白血病细胞呈集落样悬浮生长,并保持增殖特性;在培养的1-10天,细胞增殖较快,以后逐渐变慢。悬浮培养第10天收集细胞进行免疫表型测定,15例AML细胞的CD13、CD33表达,与培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B-ALL细胞的CD19、CD10、CD22表达,与培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检测证实BCG HSP70表达在转染后的白血病细胞表面。(3)转染后的白血病细胞免疫原性检测结果:①自体淋巴细胞增殖:实验wt-LC组、pDisplay-LC组、HSP70-LC组CFSE阳性率分别为(17.55±0.32)%,(17.78±0.30)%,(31.67±1.28)%。HSP70-LC组明显高于wt-LC组和pDisplay-LC组(p<0.05), pDisplay-LC组与wt-LC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细胞因子水平:HSP70-LC组IFN-y含量为(140.30±4.46) pg/ml,明显高于wt-LC组((88.61±3.42)pg/ml)和pDisplay-LC组((88.96±3.43)pg/ml)(p<0.05);pDisplay-LC组与wt-LC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免疫活性细胞杀伤活性:固定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与实验、vt-LC组、pDisplay-LC组比较,HSP70-LC组能明显提高CTL细胞的杀伤活性,pDisplay-LC组与wt-LC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当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为10:1至80:1,HSP70-LC组组内CTL细胞杀伤活性逐渐增强。结论1.体外成功培养新鲜急性白血病细胞,短期培养可以明显增加白血病细胞数量,而对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影响不大,能够维持其生物学特性。2.将BCG HSP70成功转染到白血病细胞膜表面,制备了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白血病细胞瘤苗。3.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白血病细胞能促进自体淋巴细胞增殖,且分泌高水平的IFN-y分子,以及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瘤活性,提示BCG HSP70基因转染后,能明显增强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原性。第叁部分:HSP70基因转染对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免疫原性的研究目的探讨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 HSP70)基因转染对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L1210)致瘤原性及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2000将BCG HSP70基因转入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1210表面,获得高表达HSP70分子的L1210-HSP70细胞,作为肿瘤疫苗进行下列研究:(1)裸鼠及同系小鼠致瘤性实验:将L1210-HSP70细胞、转染空载体pDisplay的L1210细胞(L1210-neo)及其亲本细胞分别接种BALB/c裸鼠及同系DBA/2小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小鼠生存时间,IFN-y ELISPOT检测针对L1210细胞的IFN-y分泌Thl细胞,以及病理切片观察和CD8免疫组化检测。(2)制备荷L1210瘤DBA/2小鼠,对侧皮下分别接种PBS、L1210细胞、L1210-neo细胞及L1210-HSP70细胞,通过观察瘤体生长情况及小鼠生存时间,明确L1210-HSP70瘤苗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3)预先向DBA/2小鼠分别接种PBS、L1210细胞、L1210-neo细胞及L1210-HSP70细胞后,均用野生型L1210细胞攻击,通过观察瘤体生长情况及小鼠生存时间,明确L1210-HSP70瘤苗对L1210细胞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检测证实BCG HSP70表达在转染后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1210表面。(1)裸鼠致瘤性:L1210-HSP70细胞具有与野生型细胞同样的致瘤性,成瘤率100%。(2)同系小鼠致瘤性:L1210-HSP70组肿瘤生长缓慢或不成瘤,DBA/2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或长期存活,而L1210组、L1210-neo组全部成瘤,小鼠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采用IFN-γ ELISPOT检测试剂盒检测显示L1210组和L1210-neo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仅有很少量的特异性T细胞,而L1210-HSP70组针对L1210细胞的特异性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差异;L1210-HSP70组瘤体病理切片示点片状坏死区,呈彻底的凝固性坏死,且周边可见到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检测示大量CD8+T淋巴细胞浸润。(3)瘤苗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L210-HSP70组肿瘤生长受到显着抑制,瘤体平均直径明显减小,荷瘤小鼠生存时间明显延长。而PBS组、L1210组和L1210-neo组肿瘤生长无差异,小鼠生存时间亦无明显差异。(4)抗肿瘤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L210-HSP70组肿瘤出瘤时间明显延长,生长受到显着抑制,瘤体平均直径明显减小,荷瘤小鼠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结论1.BCG HSP70基因转染能有效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激活特异性T细胞,降低肿瘤细胞的致瘤性。2. BCG HSP70基因转染具有提高宿主抗瘤免疫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3-04-28)

孙立荣,李晓玲,孙妍[3](2012)在《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HL-60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 HSP70)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基因转染表达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标准细胞株(HL-60)细胞表面,制备细胞膜表面修饰的瘤苗并研究其抗瘤作用和机制。方法利用脂质体2000将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转染HL-60细胞,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表面修饰鉴定;转染后的HL-60细胞抗原性检测:实验组分为3个亚组:1组:未进行转染的HL-60细胞组(HL60-wt);2组:转染空载体pDisplay的HL-60细胞组(HL60-pDisplay);(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期刊2012-09-13)

孙立荣,李晓玲,赵艳霞,李学荣[4](2012)在《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新鲜白血病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体外培养白血病细胞,并制备膜表面表达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 HSP70)的瘤苗,以进一步研究其抗瘤作用和机制。方法(1)体外分离培养1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和15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利用脂质体2000将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转染到已被鉴定的白血病细胞,免疫荧光单克(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期刊2012-09-13)

张国明,朱涛,庞作良[5](2012)在《转GM-CFS基因瘤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Lewis肺癌C57BL/6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探讨转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瘤苗抑制Lewis肺癌的作用。方法 5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5组,A组为生理盐水组,B组为顺铂组,C组为恩度组,D组为恩度与顺铂联用组,E组为瘤苗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质量情况,描绘肿瘤生长曲线,称小鼠体质量及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结果治疗后第23天B,C,D,E组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均小于A组(P<0.05),D,E组小于B,C组(P<0.05),D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E组抑瘤率分别为32.19%,55.08%,54.30%,均高于C组(21.96%)(P<0.05);A,C,E组小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组大于B,D组(P<0.05),B组小于D组(P<0.05)。结论转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瘤苗对Lewis肺癌的抑瘤作用优于单用顺铂治疗,且不减轻小鼠体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郄春花,李顺天,曹武奎,陆伟,李秀梅[6](2012)在《Hyper-il-6基因转染的瘤苗诱导的抗小鼠肝癌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稳定表达Hyper-IL-6基因的小鼠肝癌细胞克隆株制备基因瘤苗,探讨Hyper-IL-6用于诱导抗肝癌主动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用脂质体法将Hyper-IL-6基因导入小鼠肝癌细胞系MM45T.Li,通过G418筛选获得抗性细胞克隆制备基因瘤苗,RT-PCR法验证目的基因的表达。体内实验观察野生型小鼠肝癌细胞及Hyper-IL-6基因瘤苗的成瘤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2-05-03)

幸思忠,薛冀苏,李鹤平,赖伏虎,黄呈辉[7](2012)在《HSP70-HBsAg基因修饰DC瘤苗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SP70-HBsAg嵌合基因修饰DC瘤苗对肝癌动物模型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用重组腺病毒介导HSP70-HBsAg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构建HSP70-HBsAg-DC瘤苗后,采用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和瘤体注射叁种途径向荷瘤小鼠回输HSP70-HBsAg-DC瘤苗,比较观察HSP70-HBsAg-DC瘤苗对实验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和免疫保护作用。结果皮下注射HSP70-HBsAg-DC瘤苗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瘤体内注射、尾静脉注射(P<0.05),HSP70-HBsAg-DC瘤苗组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注射HSP70-HBsAg-DC瘤苗可能是实验性肝癌最佳的免疫途径。HSP70-HBsAg-DC瘤苗对肝癌荷瘤小鼠产生有明显的免疫治疗作用,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较强的抗肝癌免疫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2年03期)

郄春花,李顺天,曹武奎,李秀梅,陆伟[8](2011)在《Hyper-IL-6基因转染的瘤苗诱导的抗小鼠肝癌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稳定表达Hyper-IL-6基因的小鼠肝癌细胞克隆株制备基因瘤苗,探讨Hyper-IL-6用于诱导抗肝癌主动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用脂质体法将Hyper-IL-6基因导入小鼠肝癌细胞系MM45 T.Li,通过G418筛选获得抗性细胞克隆制备基因瘤苗,Western-blot法验证目的基因的表达。体内实验观察野生型及Hyper-IL-6基因瘤苗的成瘤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 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表明,我们筛选到的小鼠肝癌细胞克隆株中存在Hyper-IL-6的表达,而野生型不表达。体内成瘤实验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肝癌细胞相比,Hyper-IL-6基因修饰肿瘤细胞MM45T-HIL-6的成瘤性显着下降;与接种野生型肝癌细胞的小鼠相比,接种MM45T-HIL-6瘤苗的小鼠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物实验结果表明,Hyper-IL-6基因瘤苗能够诱导小鼠抗肝癌主动免疫反应,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T细胞活化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1-10-28)

陈东晓,朱远丰[9](2011)在《负载HPV18E7基因树突状细胞瘤苗抗食管癌细胞的体外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食管癌细胞EC-109的HPV类型进行测定,检测活化后CTL抗肿瘤的细胞毒活力。方法斑点杂交技术检测食管癌细胞EC-109的HPV类型,MTT方法检测细胞毒活力。结果 LAK、DC、E7-DC细胞均能有效地杀伤食管癌EC-109细胞,细胞毒活性分别为17.72%、32.93%、49.67%,但以E7-DC杀伤力最强。与DC组相比较有显着统计意义。结论负载HPV18E7的DC与未转染的DC比较具有更强的杀伤食管癌细胞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1年24期)

唐翌姝[10](2011)在《1、细菌纳米磁小体为载体的基因疫苗研究2、同种异基因白细胞联合细胞瘤苗治疗肿瘤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NA疫苗是一种能激发抗原特异性免疫的方法。新型纳米材料细菌纳米磁小体(Bacterial Magnetic Particles,BMP)是趋磁性细菌体内依靠生物矿化法合成的磁性纳米颗粒,主要由磁核和包被磁核的脂质膜组成。BMP本身所特有的独特性质,使其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作为基因载体的应用还很少。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基因疫苗pSLC-E7-Fc作为模型,该疫苗是运用HPV-16E7作为靶抗原,两边分别与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和IgG Fc片段基因重组。应用BMP作为载体,连接pSLC-E7-Fc形成复合疫苗(BMP-V),进行肿瘤免疫治疗,优化BMP在体外和体内进行基因传递的条件。将BMP与DNA分别在生理盐水,pH=3,4,5,6,7,8,9的PBS中连接,结果表明与生理盐水相比,在pH=4~5的PBS中BMP连接DNA更加有效(96%vs79.5%,P<0.05)。电子显微镜显示BMP-V的大小和形态与未连接基因的BMP相似,仍然具有均质性,直径<100nm。半定量RT-PCR和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BMP-V在体外有效转染的条件是用600-mT磁场作用10min。小动物体内成像实验显示磁场在BMP-V在体内转染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免疫原性较差的小鼠TC-1肿瘤为模型,BMP-V治疗小鼠皮下肿瘤模型时,与对照PBS组相比,5μg BMP-V治疗小鼠组的肿瘤明显比对照PBS组小(P<0.05),生存期延长15.6天,但与其他剂量组(40μg,20μg,10μg)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BMP-V在小鼠体内治疗中能达到微克级。在BMP-V治疗小鼠肺转移模型中,磁场作用的最佳时间与体外转染条件相同,均为10min。而BMP-V免疫的最佳方式则是皮下注射+磁场作用,其肺重比PBS对照组明显小(296.56±64.209mg vs642.02±71.873mg,P<0.05),肿瘤结节明显减少(42.6±8.28387vs194.8±23.64849,P<0.05)。为分析BMP-V抗肿瘤效应的机制,进行了CTL活性检测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表明,与对照PBS组相比,BMP-V免疫的小鼠显示了E7特异的CTL活性。在其肿瘤中有大量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这说明BMP-V可诱导有效的抗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用ELISA方法检测,结果表明小鼠体内不会产生抗BMP的抗体,说明BMP无明显免疫原性,BMP-V产生的抗肿瘤效应是由所携带的基因疫苗pSLC-E7-Fe介导,BMP不会影响携带基因的效应。病理切片结果显示,BMP-V治疗小鼠的主要脏器与正常对照组无形态差异,说明BMP在体内应用对小鼠无毒副作用。因此,BMP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简便,安全的载体系统应用到基因传递中。本研究完善和拓展BMP在基因传递方面的应用,为BMP在体内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目的: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除了手术,化疗,放疗叁大常规疗法,生物疗法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及其他生物治疗手段已逐渐成为临床上重要而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普遍处于低下状态;而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移植物通常会刺激宿主产生强烈的细胞免疫反应。因此,利用同种异基因抗原治疗肿瘤,打破肿瘤患者的免疫低反应状态,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新途径。本研究探讨了MHC不相合同种异基因白细胞输注(Allogeneic Leukocyte Infusion, ALI)作为佐剂,联合细胞瘤苗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方法:利用丝裂霉素C (MMC)灭活的同种异基因白细胞输注联合细胞瘤苗治疗黑色素瘤(B16-F10),路易斯肺癌(LLC)和TC-1的荷瘤小鼠。皮下注射MMC灭活的同种异基因白细胞和细胞瘤苗混合体治疗TC-1荷瘤小鼠。流式细胞术分析黑色素瘤(B16-F10),路易斯肺癌(LLC)和TC-1肿瘤细胞表面的MHC-I分子表达。瘤内注射MMC灭活的同种异基因白细胞联合低剂量的环磷酰胺和细胞瘤苗治疗黑色素瘤(B16-F10),路易斯肺癌(LLC)和TC-1的荷瘤小鼠。结果:皮下注射不同比例的灭活TC-1细胞瘤苗和灭活的SP/BA混合体(1:3和1:9)后,比起PBS对照组,肿瘤体积有所减小,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而比起单纯TC-1细胞瘤苗组,肿瘤生长虽有所减缓,但是小鼠生存期却无明显延长。黑色素瘤(B16-F10),路易斯肺癌(LLC)和TC-1肿瘤细胞表面的MHC-I分子表达量分别是0.5%,1.2%,87.5%。瘤内注射MMC灭活的同种异基因白细胞联合低剂量的环磷酰胺和细胞瘤苗虽然治疗黑色素瘤(B16-F10)和路易斯肺癌(LLC)效果不明显,但是对于TC-1的荷瘤小鼠能产生明显的抗肿瘤效应。结论:灭活同种异基因白细胞输注可以诱发宿主体内大量淋巴细胞活化、增殖,释放大量Th1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促进机体产生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其能与环磷酰胺和细胞瘤苗联合,进而导致小鼠肿瘤生长延缓、生存期延长。该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疗法。(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1-04-27)

基因瘤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HL-60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目的构建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 HSP70)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基因转染表达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标准细胞株(HL-60)细胞表面,制备细胞膜表面修饰的瘤苗并研究其抗瘤作用和机制。方法(1) BCG HSP70基因重组载体构建及序列测定:利用PCR方法从卡介菌基因组中扩增出带酶切位点的BCG HSP70基因,与真核质粒表达载体pDisplay连接,构建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并进行DNA测序鉴定。(2)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HL-60细胞瘤苗的制备:利用脂质体2000将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转染HL-60细胞,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进行细胞表面修饰鉴定。(3)转染后的HL-60细胞抗原性检测:实验组分为3个亚组:1组:未进行转染的HL-60细胞组(HL60-wt);2组:转染空载体pDisplay的HL-60细胞组(HL60-pDisplay);3组:转染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的HL-60细胞组(HL60-HSP70);收获各组HL-60细胞,丝裂霉素C灭活后与同种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按照1:10比例混合培养72h,CFSE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指数,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FN-y水平;丝裂霉素C灭活后的HL-60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照1:10比例混合培养48h后,加入野生型HL-60细胞(效应细胞:靶细胞分别为10:1,20:1,40:1,80:1)共培育12h, LDH释放改良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1)PCR扩增获得的BCG HSP70基因大小与GeneBank公布的结核杆菌HSP70基因一致。酶切电泳和DNA测序证实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构建正确。(2)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检测证实BCG HSP70表达在转染后的HL-60细胞表面。(3)转染后的HL-60细胞免疫原性检测结果:①异体淋巴细胞增殖数:与实验HL60-wt组、HL60-pDisplay组比较,HL60-HSP70组能明显促进异体T细胞扩增(p<0.05);而HL60-pDisplay组与HL60-wt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细胞因子水平:HL60-wt组、HL60-pDisplay组、HL60-HSP70组IFN-y含量分别为(100.23±3.55)pg/ml,(102.68±3.23)pg/ml,(146.01±2.98)pg/ml。HL60-HSP70组明显高于HL60-wt组和HL60-pDisplay组(p<0.05), HL60-pDisplay组与HL60-wt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免疫活性细胞杀伤活性:当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固定,HL60-HSP70组的杀伤率明显高于HL60-wt组和HL60-pDisplay组(p<0.05), HL60-pDisplay组与HL60-wt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当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为10:1至80:1,HL60-HSP70组组内CTL细胞杀伤活性逐渐增强。结论1.成功构建了BCG HSP70的真核表达载体pDisplay-HSP70。2.将BCG HSP70成功转染到HL-60细胞膜表面,制备了膜表面表达BCGHSP70的HL-60细胞瘤苗。3.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HL-60细胞能促进异体淋巴细胞增殖,且分泌高水平的IFN-γ分子,以及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瘤活性,提示BCG HSP70基因转染后,能明显增强HL-60细胞的免疫原性。第二部分: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新鲜白血病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目的体外培养白血病细胞,并制备膜表面表达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 HSP70)的瘤苗,以进一步研究其抗瘤作用和机制。方法(1)新鲜白血病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鉴定:分离收集1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用含细胞因子(SC、FL、IL-3和IL-6)的无血清培养液Stemspan(?)体外培养,和15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含细胞因子(SCF、FL、 IL-3和IL-7)的无血清IMDM培养基体外培养,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表型测定验证所培养的白血病细胞。(2)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白血病细胞瘤苗的制备:利用脂质体2000将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转染到己被鉴定的白血病细胞,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进行细胞表面修饰鉴定。(3)转染后的白血病细胞免疫原性检测:实验组分为3个亚组:1组:未进行转染的白血病细胞组(wt-LC);2组:转染空载体pDisplay的白血病细胞组(pDisplay-LC);3组:转染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的白血病细胞组(HSP70-LC);收获各组白血病细胞,丝裂霉素C灭活后与获得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儿自体骨髓T淋巴细胞按1:10比例混合培养72h,CFSE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指数,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γ水平;丝裂霉素C灭活后的各组白血病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照1:10比例混合培养48h后,加入新鲜白血病细胞(效应细胞:靶细胞分别为10:1,20:1,40:1,80:1)共培育12h,LDH释放改良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1)短期培养的白血病细胞呈集落样悬浮生长,并保持增殖特性;在培养的1-10天,细胞增殖较快,以后逐渐变慢。悬浮培养第10天收集细胞进行免疫表型测定,15例AML细胞的CD13、CD33表达,与培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B-ALL细胞的CD19、CD10、CD22表达,与培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检测证实BCG HSP70表达在转染后的白血病细胞表面。(3)转染后的白血病细胞免疫原性检测结果:①自体淋巴细胞增殖:实验wt-LC组、pDisplay-LC组、HSP70-LC组CFSE阳性率分别为(17.55±0.32)%,(17.78±0.30)%,(31.67±1.28)%。HSP70-LC组明显高于wt-LC组和pDisplay-LC组(p<0.05), pDisplay-LC组与wt-LC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细胞因子水平:HSP70-LC组IFN-y含量为(140.30±4.46) pg/ml,明显高于wt-LC组((88.61±3.42)pg/ml)和pDisplay-LC组((88.96±3.43)pg/ml)(p<0.05);pDisplay-LC组与wt-LC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免疫活性细胞杀伤活性:固定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与实验、vt-LC组、pDisplay-LC组比较,HSP70-LC组能明显提高CTL细胞的杀伤活性,pDisplay-LC组与wt-LC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当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为10:1至80:1,HSP70-LC组组内CTL细胞杀伤活性逐渐增强。结论1.体外成功培养新鲜急性白血病细胞,短期培养可以明显增加白血病细胞数量,而对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影响不大,能够维持其生物学特性。2.将BCG HSP70成功转染到白血病细胞膜表面,制备了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白血病细胞瘤苗。3.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白血病细胞能促进自体淋巴细胞增殖,且分泌高水平的IFN-y分子,以及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瘤活性,提示BCG HSP70基因转染后,能明显增强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原性。第叁部分:HSP70基因转染对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免疫原性的研究目的探讨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 HSP70)基因转染对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L1210)致瘤原性及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2000将BCG HSP70基因转入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1210表面,获得高表达HSP70分子的L1210-HSP70细胞,作为肿瘤疫苗进行下列研究:(1)裸鼠及同系小鼠致瘤性实验:将L1210-HSP70细胞、转染空载体pDisplay的L1210细胞(L1210-neo)及其亲本细胞分别接种BALB/c裸鼠及同系DBA/2小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小鼠生存时间,IFN-y ELISPOT检测针对L1210细胞的IFN-y分泌Thl细胞,以及病理切片观察和CD8免疫组化检测。(2)制备荷L1210瘤DBA/2小鼠,对侧皮下分别接种PBS、L1210细胞、L1210-neo细胞及L1210-HSP70细胞,通过观察瘤体生长情况及小鼠生存时间,明确L1210-HSP70瘤苗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3)预先向DBA/2小鼠分别接种PBS、L1210细胞、L1210-neo细胞及L1210-HSP70细胞后,均用野生型L1210细胞攻击,通过观察瘤体生长情况及小鼠生存时间,明确L1210-HSP70瘤苗对L1210细胞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检测证实BCG HSP70表达在转染后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1210表面。(1)裸鼠致瘤性:L1210-HSP70细胞具有与野生型细胞同样的致瘤性,成瘤率100%。(2)同系小鼠致瘤性:L1210-HSP70组肿瘤生长缓慢或不成瘤,DBA/2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或长期存活,而L1210组、L1210-neo组全部成瘤,小鼠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采用IFN-γ ELISPOT检测试剂盒检测显示L1210组和L1210-neo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仅有很少量的特异性T细胞,而L1210-HSP70组针对L1210细胞的特异性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差异;L1210-HSP70组瘤体病理切片示点片状坏死区,呈彻底的凝固性坏死,且周边可见到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检测示大量CD8+T淋巴细胞浸润。(3)瘤苗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L210-HSP70组肿瘤生长受到显着抑制,瘤体平均直径明显减小,荷瘤小鼠生存时间明显延长。而PBS组、L1210组和L1210-neo组肿瘤生长无差异,小鼠生存时间亦无明显差异。(4)抗肿瘤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L210-HSP70组肿瘤出瘤时间明显延长,生长受到显着抑制,瘤体平均直径明显减小,荷瘤小鼠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结论1.BCG HSP70基因转染能有效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激活特异性T细胞,降低肿瘤细胞的致瘤性。2. BCG HSP70基因转染具有提高宿主抗瘤免疫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瘤苗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玲,刘春雷,孙立荣.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HL-60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4

[2].李晓玲.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白血病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3

[3].孙立荣,李晓玲,孙妍.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HL-60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2012

[4].孙立荣,李晓玲,赵艳霞,李学荣.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新鲜白血病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2012

[5].张国明,朱涛,庞作良.转GM-CFS基因瘤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实验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

[6].郄春花,李顺天,曹武奎,陆伟,李秀梅.Hyper-il-6基因转染的瘤苗诱导的抗小鼠肝癌实验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2

[7].幸思忠,薛冀苏,李鹤平,赖伏虎,黄呈辉.HSP70-HBsAg基因修饰DC瘤苗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当代医学.2012

[8].郄春花,李顺天,曹武奎,李秀梅,陆伟.Hyper-IL-6基因转染的瘤苗诱导的抗小鼠肝癌实验研究[C].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1

[9].陈东晓,朱远丰.负载HPV18E7基因树突状细胞瘤苗抗食管癌细胞的体外实验[J].中外医学研究.2011

[10].唐翌姝.1、细菌纳米磁小体为载体的基因疫苗研究2、同种异基因白细胞联合细胞瘤苗治疗肿瘤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论文知识图

RMA转基因瘤苗接种后肿瘤生长情...接种转基因瘤苗细胞后不同时间...医药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的突出成果(1)QBC939细胞导入B7-1基因后刺激外周血T...基因修饰瘤苗免疫小鼠肿瘤预防实验医药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的突出成果(4)

标签:;  ;  ;  ;  ;  ;  ;  

基因瘤苗论文_李晓玲,刘春雷,孙立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