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活动星系核研究

“变脸”活动星系核研究

论文摘要

光变是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AGN)的一个重要特征。观测发现绝大部分AGN在这种变化下保持原有特征,但少数在几年的时标上呈现宽发射线产生(turn-on)或者消失(turn-off)的现象,即所谓的“变脸”AGN(changing look AGN)。这种有类型转变现象的源在2010年之前只发现几例,但近年来随着时域巡天的开展以及大规模的重复光谱样本的增加,迄今为止“变脸”AGN已经增加到60多例。这类极端变化的源为检验AGN统一模型以及研究AGN与其宿主星系的共同演化提供了重要对象,成为近几年该方向的研究热点。在本博士论文中,我将介绍我在“变脸”AGN方面的一系列工作。首先,我们通过中红外的光变来判断类型转变的驱动机制。类型转变现象有两种主流解释:尘埃遮蔽变化或者吸积率突变。通过分析10个“变脸”AGN的WISE中红外近十年的光变曲线,我们发现它们在类型转变的过程中,其中红外波段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光变,且光变行为滞后响应于光学波段的变化。我们的分析表明中红外大幅度的光变、短暂的变化时标无法用尘埃遮蔽变化来解释;而中红外光变行为滞后响应于光学的特征恰好与吸积率大幅变化引起的尘埃回响一致,我们进而判定是黑洞吸积率的变化引起了 AGN的类型发生转变。同时,我们发现当AGN有“turn-on”现象发生时,中红外的颜色有从星系型转变为AGN型的趋势;反之,有“turn-off”现象发生时,则中红外颜色从AGN型变到星系型。另外,我们根据中红外的光变特征成功预言了其中四个“变脸”AGN会发生二次转变。其次,根据中红外光变存在滞后响应光学光变的现象,我们从Gaia变源数据库中选择了四个光学有显著变化且中红外有探测的源。这四个源都是AGN(其中两个为我们新认证的)。我们利用反响映射方法测出了中红外对光学的时间延迟,得到了尘埃环的平均尺度。我们发现中红外波段尘埃环没有明显的分层结构,且测得的尘埃环尺度与前人用近红外波段测得的结果一致,符合时延和光度的关系:△τ∞L0.5。寻找更多“变脸”AGN对于研究黑洞吸积物理、AGN和其宿主星系的共同演化、AGN宿主星系的性质有重要意义,因此有效地选择“变脸”AGN候选体至关重要。我们承接第一项工作,提出了用中红外流量和颜色变化来寻找“变脸”AGN的方法。我们从斯隆数字巡天(SDSS)的AGN光谱库出发,结合WISE中红外数据,筛选出300多个中红外有大变幅且颜色从AGN型变为星系型的“turn-off”候选源。我们对其中7个源进行后续光谱观测,发现6个源有宽线消失的现象(保守地认为其中3个确实发生了“turn-off”现象,另外3个由于光谱信噪比较低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将中红外光变和颜色变化相结合,可能是寻找“变脸”AGN非常高效的方法。该方法亦可以用于从星系样本中寻找“turn-on”的AGN。后续我们将对剩余“turn-off”样本以及新选择的“turn-on”样本进行观测,预期发现更多的“变脸”AGN。此外,在博士期间,我还参与并完成了 1.2米望远镜双通道成像仪的安装、调试工作。该设备主要用宽、窄带测光反响映射研究AGN宽线区的结构,检验R-L关系在高光度AGN中的行为以及该关系作为宇宙学距离测量的可靠性。我们完成了观测计划辅助程序以及数据处理的Pipeline。之后我们将对大样本的AGN开展观测。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简介
  •   1.1 活动星系核与统一模型
  •   1.2 “变脸”AGN
  •     1.2.1 “变脸”AGN的定义
  •     1.2.2 “变脸”AGN的历史和现状
  •     1.2.3 “变脸”AGN的搜寻方法
  •     1.2.4 “变脸”AGN的模型解释
  •   1.3 “变脸”AGN的研究意义
  •     1.3.1 对吸积物理的启示
  •     1.3.2 对AGN结构和演化的启示
  •   1.4 我的工作
  • 第2章 活动星系核类型转变机制判断
  •   2.1 WISE介绍
  •     2.1.1 WISE简介
  •     2.1.2 WISE/NEOWISE的数据处理
  •   2.2 Catalina巡天简介
  •     2.2.1 数据处理示例
  •   2.3 “变脸”AGN样本选取
  •   2.4 中红外光变分析
  •     2.4.1 “Turn-off” AGN
  •     2.4.2 “Turn-on” AGN
  •     2.4.3 中红外颜色变化
  •     2.4.4 剩余14个源的情况简介
  •   2.5 讨论
  •     2.5.1 中红外光变判断类型转变机制
  •     2.5.2 中红外提供更多信息
  •   2.6 小结
  • 第3章 中红外反响映射测量尘埃环尺度
  •   3.1 背景介绍
  •   3.2 Gaia简介
  •   3.3 数据获取
  •     3.3.1 光学光谱
  •   3.4 红外对光学的时延测量
  •   3.5 结果分析和讨论
  •     3.5.1 升华半径计算
  •     3.5.2 与近红外反响映射比较
  •     3.5.3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类型转变活动星系核搜寻
  •   4.1 背景简介
  •   4.2 目前寻找“变脸”AGN的进展
  •   4.3 样本来源与数据处理
  •     4.3.1 样本选择判据
  •     4.3.2 光学光谱
  •   4.4 结果分析
  •     4.4.1 信噪比对宽线测量影响
  •     4.4.2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1.2米望远镜双通道成像仪相关工作
  •   5.1 双通道成像仪简介
  •   5.2 滤光片装配
  •   5.3 科学目标
  •     5.3.1 反响映射的理论依据
  •     5.3.2 测光反响映射具体实现方法
  •   5.4 观测计划编排辅助程序简介
  •     5.4.1 目标源编排辅助程序
  •     5.4.2 观测模式辅助程序
  •   5.5 数据处理Pipeline介绍
  •     5.5.1 Pipeline的特点
  •     5.5.2 FITS数据文件名设置
  •     5.5.3 核心函数用法简介
  •   5.6 实际图像和处理结果展示
  •   5.7 小结和展望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盛振峰

    导师: 王挺贵,蒋凝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类型转变,变脸,中红外光变,尘埃反响映射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天文学

    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分类号: P157.6

    DOI: 10.27517/d.cnki.gzkju.2019.000062

    总页数: 106

    文件大小: 8489K

    下载量: 56

    相关论文文献

    • [1].活动星系核的X射线流[J]. 现代物理知识 2020(02)
    • [2].活动星系核[J]. 科学观察 2020(04)
    • [3].黑洞的模样[J]. 飞碟探索 2016(01)
    • [4].信息技术与天体物理研究生课程整合——以“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课程为例[J]. 大学物理 2013(06)
    • [5].活动星系核动量驱动反馈机制的研究[J]. 天文研究与技术 2016(01)
    • [6].活动星系核光谱与测光反响映射比较[J]. 科技视界 2018(36)
    • [7].致力于中国时域天文在活动星系核领域的前沿研究——记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特聘研究员张雪光[J].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05)
    • [8].高红移低光度活动星系核的研究进展[J]. 天文学进展 2017(01)
    • [9].活动星系核与光速改变(英文)[J]. Science Bulletin 2020(04)
    • [10].Blazar的光变观测研究分析[J]. 赤子(上中旬) 2017(02)
    • [11].水脉泽寄主活动星系核的吸积率(英文)[J]. 天文研究与技术 2010(03)
    • [12].爱因斯坦探针在活动星系核研究领域的科学机遇[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8(03)
    • [13].活动星系核X射线本征谱指数与爱丁顿比关系的研究进展[J]. 天文学进展 2017(04)
    • [14].双活动星系核寄主星系的光谱合成分析[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01)
    • [15].我刊“活动星系核研究”荣获第四届云南期刊优秀栏目奖[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16].活动星系核能谱演化的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17].活动星系核FeⅡ发射线的研究进展[J]. 天文学进展 2019(02)
    • [18].动态[J]. 科学中国人 2019(02)
    • [19].蝎虎天体的射电辐射与寄主星系亮度的关系(英文)[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20].MCG-6-30-15的铁Kα线的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 [21].我国科学家在北天区发现21个新的变脸类星体[J]. 石河子科技 2018(05)
    • [22].4C 21.35的γ射线光变特征及其与射电光变的相关性[J]. 天文学进展 2014(04)
    • [23].SDSS J125438.25+114105.8的光学微光变观测[J]. 天文学进展 2011(04)
    • [24].活动星系核喷流与吸积盘辐射的相关性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 2008(03)
    • [25].喷流内粒子同步加速辐射数值解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26].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类星体(三):活动星系核及其观测特征[J]. 自然杂志 2016(01)
    • [27].耀变体喷流多波段辐射性质的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28].活动星系核中的尘埃[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4(08)
    • [29].类星体的中红外光谱分析(英文)[J]. 天文研究与技术 2011(03)
    • [30].Blazar天体简介[J]. 科技展望 2015(33)

    标签:;  ;  ;  ;  ;  

    “变脸”活动星系核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