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天人和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天人,董仲舒,量子,黄帝内经,尼勒克县,天人之际,宇宙论。
天人和一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天、人、蜂合一的新疆黑蜂故事馆》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黑蜂故事馆坐落于新疆伊犁河谷东部尼勒克县种蜂场,这里是天山深处着名的唐布拉草原,也是新疆黑蜂保护区。1957年8月,根据全国第一次养蜂工作会议精神,为了加快发展"新疆黑蜂"种群,新疆农业厅批准在尼勒克县建立种蜂繁育场并延续至今。2010年,伊犁百信草原蜂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天山黑蜂产(本文来源于《中国蜂业》期刊2019年04期)
焦流[2](2019)在《天人和一思想在茶具设计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精髓,一直贯穿着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即使是在现代科技化的今天,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我们的血液里。自古以来,人们也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各种人们所创造的物品无不透露出这一点一滴的哲学态度。本文中以茶具为载体,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在其设计中对审美及功能的影响。主要在外观方面分析其材质、颜色、外形以及装饰的特色,通过茶具外观设计是如何表现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9年02期)
牛道德[3](2019)在《简谈青铜器之一:国之重器 天人俱享》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有国之重器,最典型的"九鼎"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在这钟鸣鼎食的时代,皇室、贵族是青铜器的拥有者,铜器是"子子孙孙永宝用享"之器,是地位尊卑的象征。作为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礼治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王侯将相们所制造的青铜重器也被视为"受命于天"的代表,借以表明国家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大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铸鼎于荆山下,各象九州物"是一匡诸侯、统治中原的夏王朝立国的标志。而"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则是表明每(本文来源于《经济》期刊2019年01期)
胡静静[4](2018)在《对余英时《论天人之际》的一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余英时老师在《论天人之际》一书中,主要表达了如下思想:在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史上发生了"与巫的断裂"这一事件,而"与巫的断裂"通过儒、墨、道等思想流派表现出来;从哲学范畴上讲,又表现为"气化宇宙论"的出现以及"新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等。这一系列哲学的突破总体上说建立在叁代礼乐传统的文化背景之上,也就是说叁代礼乐传统走向一条巫与礼(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8年10期)
苏洪生[5](2018)在《武当道茶,天人和一——茶色茶香茶故事系列散文之二十二》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当道茶,又因其主产地有一座武当太和山,也称太和茶。道人饮此茶,心旷神怡,清心明目,心境平和气舒,人生至境,平和至极,谓之太和。中国素有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寺院禅茶、武当道茶四大特色名茶着称于世,而武当道茶与寺院禅茶并称我国两大宗教名茶,禅茶中有茶机,道茶中有(本文来源于《贵州茶叶》期刊2018年03期)
钟永圣[6](2018)在《略论量子感应、天人本一与广义相对论的同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量子力学关于物质由"迭加态"变成"确定态"所需要的"观察者介入"条件,和广义相对论关于"物质决定时空"的结论,简要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天人合一"观是建立在"天人本一的物理事实"基础上,从而判断量子迭加态、天人本一观和广义相对论具有理论实质上的同一性,它们能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奠定稳固圆融的哲学基础,能够对社会现象做出融通微观与宏观的更深刻的解释。以中国传统经济学理念来说,"薛定谔猫"的经济学含义意味着财富的增减实现就是特定的人或组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与其自身相适应的物理变化过程。对核心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对前沿科学成果的吸收,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创新构建的两个基本途径。(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张恒[7](2018)在《理学的发生:一个天人学视域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宋明理学是儒学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一期。以往以存在论为理论框架对理学发生问题的哲学解读有一定道理,但是忽视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实际上,理学"制造者"一方面承续魏晋"天人一体"观以反对佛道二教"裂天人为二"的做法,另一方面又借鉴佛教高度思辨的"体—相—用"思维以解决魏晋哲学"本—末"思维的缺陷。理学的核心使命是寻找"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体之本原,亦即人类生存之本原,它不单是存在论的,更是生存论的。理学家对生存本原的追问是通过性的二分、道的理化及性理合一实现的。(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期刊2018年03期)
刘泉[8](2018)在《有别·交胜·合一:张载天人思想的结构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载基于对人类实践行为的反思,从同知用、合内外两个层面论述了天人有别、交胜、合一的叁种关系,形成了完备且自洽的天人理论体系。其天人理论,既继承了孔孟儒学天人一体、天人相通的理论,也十分重视老子及其之后的天人有别、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观点。他对气化的天人理论也有所保留,反对天人惟气论以及阴阳五行的谶纬理论。张载认为,通过先识造化、穷神知化、与天地参的内省察进路,从而尽心知性知天,可以实现与本体贯通的天人境界。虽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境遇很难实现,但却不断警示人们: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道德修为、制度建设、智力开发,人类才能够在精神领域、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中无限趋近这一理想的生命境界。(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杨清虎[9](2017)在《人天合一:汉代天人观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其思维形态可以理解为多个阶段的动态过程,汉代恰好处在一个动态升华的关键时期。汉代开始,神本思想渐褪,对人的关注致使"天人合一"思想偏向于反映人的能动作用,尤其是儒家从"人"到"仁"思想的超越,直接成为"天人合一"理论走向深入的驱动力。"天人合一"中的"天"虽有中国哲学的本体地位,却又是为政治服务的"人为之天",是神学思潮影响下"天人合一"转型的产物。从对人关注的层面上,"天人合一"应为"人天合一",如此才易于理解汉代儒学的没落与兴盛、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服务统治者与服务民众等争议话题的矛盾与统一之症结。(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颜培正,常兴,相光鑫,张庆祥[10](2017)在《结合“天人相应”思想探析形神合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经》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是沟通天人之间联系的中介物质。气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生成了天地、万物,也生成了人类。因此自然界的日月运行、季节转换、气象等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即为"天人相应"。"天人相应"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观在中医学中的运用,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人们可通过对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参悟来探求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即通过分析天人关系的原理来探析形神关系的内涵,从而调节自身生命活动,而达到"形与神俱","天人合一"的和谐平衡,对于临床与养生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7年02期)
天人和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精髓,一直贯穿着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即使是在现代科技化的今天,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我们的血液里。自古以来,人们也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各种人们所创造的物品无不透露出这一点一滴的哲学态度。本文中以茶具为载体,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在其设计中对审美及功能的影响。主要在外观方面分析其材质、颜色、外形以及装饰的特色,通过茶具外观设计是如何表现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人和一论文参考文献
[1]..天、人、蜂合一的新疆黑蜂故事馆[J].中国蜂业.2019
[2].焦流.天人和一思想在茶具设计中的体现[J].西部皮革.2019
[3].牛道德.简谈青铜器之一:国之重器天人俱享[J].经济.2019
[4].胡静静.对余英时《论天人之际》的一种思考[J].中国图书评论.2018
[5].苏洪生.武当道茶,天人和一——茶色茶香茶故事系列散文之二十二[J].贵州茶叶.2018
[6].钟永圣.略论量子感应、天人本一与广义相对论的同一性[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张恒.理学的发生:一个天人学视域的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
[8].刘泉.有别·交胜·合一:张载天人思想的结构特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9].杨清虎.人天合一:汉代天人观解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10].颜培正,常兴,相光鑫,张庆祥.结合“天人相应”思想探析形神合一[J].吉林中医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