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污泥论文_李超,高健磊,闫怡新,岳秋彩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解污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泥,剩余,脂肪酸,挥发性,碳源,宏基,陶粒。

水解污泥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高健磊,闫怡新,岳秋彩[1](2019)在《中性蛋白酶催化水解污泥提取蛋白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污泥二次污染问题并增加蛋白质来源,利用中性蛋白酶催化水解污泥提取蛋白质,分析了pH、酶浓度、反应时间、温度、底物含固率等因素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并确定酶作用时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pH=7.4、酶加量4 000 U/g污泥、反应时间4 h、温度50℃、含固率4%的条件下,污泥蛋白质提取达到27.4%,氨基酸含量为373 mg/L,多肽含量为912 mg/L;利用蛋白酶作为污泥处理剂获取蛋白质、氨基酸和多肽,具有探索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能源环境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张珣,于静洁,王少坡,邱春生[2](2019)在《高铁酸钾及低温热水解预处理剩余污泥对污泥水解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低温热水解和高铁酸钾对剩余污泥进行预处理,探讨两种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高铁酸钾联合低温热水解方法处理剩余污泥,同时考察了3种预处理方式下多糖、蛋白质及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的变化情况,为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低温热水解最佳反应条件为:80℃、24 h;高铁酸钾最佳反应条件为:投加量0.2 g/gTS、搅拌2 h;低温热水解、高铁酸钾、高铁酸钾联合低温热水解3种预处理方式均可有效促进剩余污泥的水解,经过预处理后的剩余污泥中SCOD、蛋白质和多糖大幅度提高;对剩余污泥破解效果表现为高铁酸钾联合低温热水解>低温热水解>高铁酸钾.(本文来源于《天津城建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洛阳建材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2019)在《我国首套污泥水解炭化循环利用成套装备投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1月,我国首套污泥水解炭化循环利用成套装备在太湖之滨的浙江湖州正式投产运行,每天可将200吨污泥转化为活性炭或陶粒产品,有效满足了太湖流域污泥治理需求。该成套装备由洛阳建材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浙江合泽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洛阳理工学院等单(本文来源于《中国工业报》期刊2019-09-24)

娄红春,王敏,严夏,袁衍超,张润雨[4](2019)在《水解反硝化+AO工艺污泥减量及菌群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采用水解反硝化+AO工艺处理城镇废水,系统连续运行九个半月,日处理量48m~3,期间无污泥外排。在系统出水达标前提下进行污泥减量研究,计算系统污泥产率系数来衡量污泥减量效果。整个试验阶段中,污泥产率系数为0.112gMLSS/gCOD,远低于所在污水厂的污泥产率。陶厄氏菌属与颗粒污泥的形成及污泥减量有关,红假单胞菌属、Methyloversatilis、短杆菌属、弓形感菌属、链球菌属和拟杆菌属等是污泥减量中的重要菌群。从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分析,GHs和CBMs两种活性酶能促进污泥减量。(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S1期)

赵峰辉,于德爽,刘杰,陈光辉,张帆[5](2019)在《温度对超磁分离初沉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磁分离后初沉污泥作为研究对象,在维持初始pH在7.4~7.8的条件下,分别控制温度在20、25、30和35℃,探究温度对超磁分离初沉污泥厌氧水解酸化产物及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加速了超磁分离初沉污泥的水解酸化。35℃时,SCOD在第3天即达到峰值970.32 mg·L~(-1),VFAs也达到峰值295.9 mg·L~(-1),此时,VFAs中含量最高的为乙酸217.1 mg·L~(-1),乙酸占比为73.3%;而25℃时,其占比为68%。超磁分离初沉污泥水解酸化获取内碳源的同时还伴随着N元素的释放,且温度越高,TN和NH_4~+-N的释放越明显。由于系统中聚合氯化铝((Al_2(OH)_nCl_(6-n))_m,PAC)的存在,所以并没有P元素的释放。在30℃的反应温度下,超磁分离初沉污泥水解酸化即可以获取更多的碳源,又可以避免产生过高的N、P负荷。(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枘枘[6](2019)在《环氧丙烷皂化废水剩余污泥的水解酸化及利用污泥菌群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飞速发展,污泥的产量也在不断增长,至2020年污泥的产量预计达到六千万吨(80%含水率)。以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水解酸化液为底物合成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对实现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减量化利用,对减少PHA的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水解酸化液的产量及组分会受到剩余污泥的组分及水解酸化的预处理技术的影响,而PHA的合成及PHA单体组成又会受到水解酸化液组分的影响。因此,本论文探究了不同来源的污泥相互作用及生物法预处理剩余污泥对厌氧消化产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影响,并利用不同的条件驯化剩余污泥,探究对PHA合成效率及PHA组成的影响,为利用污泥厌氧消化生成的实际水解酸化液合成PHA奠定基础。环氧丙烷(PO)皂化废水剩余污泥与生活污泥按照不同质量比进行混合。从厌氧消化产VFAs的结果可以看出只使用PO皂化废水剩余污泥厌氧消化产VFAs效果最佳,第20天时,VFAs的积累量最大,约为4295.11 mg/L。在该条件下,乙酸与丙酸在VFAs中所占比例较高,占VFAs总量的比例均为40.00%左右,故两者比例约为1:1。因此选择PO皂化废水剩余污泥为材料,进一步探究生物法预处理对其厌氧消化产VFAs产量及组成的影响。在60℃条件下,从PO皂化废水剩余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具有蛋白酶活性的菌株L30,通过形态观察、特性研究以及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鉴定菌株L30为Bacillus tequilensis。通过对嗜热菌预处理技术促进剩余污泥水解酸化产酸的性能进行研究,得出使用嗜热菌B.tequilensis L30的菌液处理剩余污泥,产生的VFAs的最大值为5770.65mg/L,比对照组的最大值提高了34.66%。同时,确定了菌液的最佳投加比例为10%(V/V),VFAs浓度达到6519.04 mg/L,约为对照组的1.35倍。水解酸化液仍以乙酸和丙酸为主,比例约为1:1。分别利用两个序批式反应器(SBR),一个SBR装置以乙酸钠为唯一碳源,另一个SBR装置以乙酸钠:丙酸钠为1:1配制培养基,剩余污泥进行驯化35天后发酵积累PHA。结果显示,使用乙酸钠为唯一碳源驯化后,污泥的最大PHA积累量占细胞干重的34.37%,PHA单体主要是3-羟基丁酸(3HB),占95%以上。而利用乙酸钠与丙酸钠驯化后剩余污泥的最大PHA积累量为细胞干重的51.23%,3-羟基戊酸(3HV)的比例增加,约占30%左右,在PHA合成最大值时,3HB和3HV按照质量比,约为2:1。采用叁代测序中的单分子实时测序(SMRT)技术分析剩余污泥驯化前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驯化前后都是污泥群落中的优势微生物,利用乙酸钠驯化后的污泥(AccAS)和利用乙酸钠和丙酸钠驯化后的污泥(PrAccAS)该种群分别比驯化前(OriAS)提高了52.28%、55.23%,并且该种群中的多数细菌已被鉴定为能够合成PHA。在属水平上,显着减少的是Tessaracoccus由驯化前的31.87%,在AccAS和PrAccAS分别减少至3.63%、1.50%。显着提高的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由驯化前的0.0025%,在AccAS和PrAccAS分别增加至24.35%、3.22%,另外,在PrAccAS中,优势属还有Phycisphaera和固氮弧菌属(Azoarcus),由驯化前的0.06%、未检测到分别增加至9.32%、47.68%。这些增加的菌属具有合成PHA的能力,而一些不能适应驯化环境的菌属逐渐被淘汰。本研究将为实现PO皂化废水剩余污泥厌氧消化产酸和PHA合成组合技术提供有益参考,为降低污泥的处理成本和综合利用工业废水剩余污泥提供一条新途径。(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徐学信[7](2019)在《超声—水解酸化剩余污泥强化污水生物脱氮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污泥处理技术作为一项百年工艺,是现如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污水处理技术,但由于我国城镇生活污水的低碳氮比,以及伴随污水生物处理大量的剩余污泥难以处理处置等问题的存在,成为了制约其工艺发展的瓶颈。将剩余污泥进行预处理作为碳源回用污水处理系统强化污水脱氮效能,在实现剩余污泥减量化的基础上对剩余污泥进行资源化利用,符合现阶段我国的水环境需求。本课题采用济南光大水务一厂的曝气池回流活性污泥进行超声溶胞预处理,并对其进行厌氧水解酸化。从污泥液相中污泥溶胞率、污泥溶出基质、污泥粒径等角度出发,考察剩余污泥超声-水解酸化(Ultrasound-Hydrolysis Acidification,UHA)处理最佳溶胞工况参数。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对象,将剩余污泥UHA产物作碳源汇入AAO系统,探究系统脱氮及污染物去除效能,并通过SEM、PCR电泳分析等技术对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状态及种类角度进行机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对剩余污泥超声溶胞试验表明,超声能够有效的对污泥细胞进行破碎,进而释放大量的有机质到液相中。不同声能密度下污泥的SCOD、蛋白质及多糖等有机质随时间的延续出现阶段性的增长变化:0~30min内的增长趋势为线性增长,30min之后趋势变缓。数据说明超声预处理能够对污泥絮体进行有效的破坏。通过对污泥粒径的分析,当声能密度作用大于1W/mL时,污泥粒径在30min内由260~300μm降至10~11μm,但随着时间继续延长,污泥粒径不在发生变化,说明超声处理甚于污泥存在一定的限值。为使得污水生物处理中微生物所需求的小分子易降解性碳源,本实验将超声处理的污泥分别在室温25℃条件下进行10d的水解酸化发现:挥发酸积累的最佳时间均在第7d,不同声能密度下的(0.50、0.80、1.00、1.60、2.00W/mL)挥发酸量分别为645、1012、1279、1413mg/L。通过对污泥溶出SCOD、污泥粒径、以及液相中挥发酸浓度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当液相中污泥粒径越小、SCOD浓度越高时,小分子易降解性碳源即挥发酸的浓度越多。为研究剩余污泥UHA产物的反硝化性能,将其与乙酸钠作碳源相比较分析UHA产物的反硝化效能发现:由于UHA产物中含有大量的小分子物质,为反硝化菌提供良好的碳源,有效的强化了反硝化菌的脱氮能力,对以UHA产物为碳源的反应器和以乙酸钠为碳源的反应器进行反硝化测试240min,UHA产物反应器的硝酸盐产量略高于乙酸钠,UHA产物反硝化速率为751.69mgNO_3-N/(mg MLSS·min)略低于乙酸钠反应器的反硝化速率为868.32mgNO_3-N/(mg MLSS·min),分析原因由于UHA产物内存在的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为其他异样菌提供碳源,阻碍了反硝化细菌的进一步强化。将剩余污泥UHA(1.50W/mL,30min,水解酸化7d)处理产物,作为碳源回用于AAO反应器,进行连续40d的周期运行发现:出水TN、氨氮浓度分别从UHA投加前的14.90mg/L和13.50mg/L降低至5.75mg/L和2.80mg/L,相对应的去除率从62.20%和62.60%提升到了88.93%和89.60%。通过对系统经SEM观察发现,UHA产物投加之后,缺氧区域杆状菌数目分布更加密集;好氧区域的微生物群落由表面凹陷的球菌变换为较为饱满的密集球状菌。采用PCR电泳分析技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测序分析发现:UHA产物的投加对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影响。Betaprote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等反硝化菌种随着UHA产物的投加而增加,强化了污水生物处理的脱氮效能。(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哲,林嘉薇,胡勇有[8](2019)在《热碱解-水解预处理剩余污泥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碱解-水解联合工艺预处理剩余污泥,可以实现污泥快速破胞,释放污泥细胞中的有机物,促进水解过程物质的转化,也有利于回收剩余污泥中的碳源.基于此优点,本研究考察了温度、p H、反应时间对剩余污泥热碱解破胞效果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热碱解条件.比较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0~120 h)下污泥水解过程中SCOD、挥发性脂肪酸(VFAs)、氮、磷、蛋白质和糖类的质量浓度的变化,分析了水解过程中物质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较高的p H(p H>11.0)、较高的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均有利于提高污泥破胞效果.适宜的热碱解条件为:热碱解破胞温度为70℃、初始p H=11.0,反应时间1.0 h.在该条件下,SCOD的质量浓度可超过10 500 mg/L,污泥溶胞率为44.0%.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时,VFAs和SCOD的质量浓度分别高于2 400 mg/L和5 800 mg/L.研究发现热碱解-水解反应约120 h达到平衡,此时蛋白质和糖类的质量浓度稳定在130 mg/L和190 mg/L左右,其中,氮、磷主要以NH4+-N和PO34-形式存在.热碱解-水解联合工艺通过加速污泥破胞,释放胞内有机物,能显着促进污泥的水解,为剩余污泥热碱解-水解预处理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孟凡静,毕学军,宋鹏,尹志轩[9](2019)在《不同类型污泥中非溶解性有机物水解产酸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化学生物絮凝污泥(以下简称絮凝污泥)、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3种污泥为基质,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污泥中的非溶解性有机物的水解产酸特性,并进一步考察了水解酸化产物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产量和组成。结果表明,与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相比,絮凝污泥的水解酸化性能最优,稳定运行期间,絮凝污泥单位质量挥发性悬浮固体(VSS)的VFAs产量为(410.3±26.8)mg/g,分别为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的1.2、1.9倍。此外,絮凝污泥水解酸化产生的VFAs结构最优,乙酸占VFAs的比例高达64.3%(质量分数),絮凝污泥水解产酸发酵液中C/N、C/P均远高于典型城镇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系统进水需求,可以作为后续生物脱氮除磷过程的优质补充碳源。(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3期)

刘悦,郭亮,孙健,张增帅,廖倩茹[10](2018)在《嗜热菌预处理对含盐污泥的水解及减量化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盐度废水可以产生于多种途径,如沿海城市用海水冲厕产生含盐生活污水,食品加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含盐工业污水。这些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会产生大量含盐污泥,污泥中的盐度给后续污泥处理增加了难度。嗜热菌预处理技术(S-TE)可以高效破解污泥絮体和微生物细胞,将其中的有机物释放到液相中,使后续处理更为高效。本文通过测定水解过程中污泥底物的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有机物(DOM)中SCOD、蛋白质和糖的浓度变化,并利用叁维荧光光谱技术(EEM)结合积分区域分析法(FRI)分析了底物EPS和DOM中有机物的成分及含量变化,探究了不同盐度(0.0%~4.0%)的污泥经S-TE预处理后的水解效果。通过测定污泥总悬浮固体(TSS)和挥发性悬浮固体(VSS)的变化,分析了污泥的减量效果。结果表明,低盐度条件(1.0%~2.0%)有利于污泥水解过程中有机物的释放;2.0%盐度条件下得到的水解液的可生化性最好;随着盐度的升高,污泥减量化效果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S2期)

水解污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别采用低温热水解和高铁酸钾对剩余污泥进行预处理,探讨两种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高铁酸钾联合低温热水解方法处理剩余污泥,同时考察了3种预处理方式下多糖、蛋白质及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的变化情况,为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低温热水解最佳反应条件为:80℃、24 h;高铁酸钾最佳反应条件为:投加量0.2 g/gTS、搅拌2 h;低温热水解、高铁酸钾、高铁酸钾联合低温热水解3种预处理方式均可有效促进剩余污泥的水解,经过预处理后的剩余污泥中SCOD、蛋白质和多糖大幅度提高;对剩余污泥破解效果表现为高铁酸钾联合低温热水解>低温热水解>高铁酸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解污泥论文参考文献

[1].李超,高健磊,闫怡新,岳秋彩.中性蛋白酶催化水解污泥提取蛋白质的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9

[2].张珣,于静洁,王少坡,邱春生.高铁酸钾及低温热水解预处理剩余污泥对污泥水解效果的影响[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9

[3].洛阳建材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我国首套污泥水解炭化循环利用成套装备投运[N].中国工业报.2019

[4].娄红春,王敏,严夏,袁衍超,张润雨.水解反硝化+AO工艺污泥减量及菌群解析[J].给水排水.2019

[5].赵峰辉,于德爽,刘杰,陈光辉,张帆.温度对超磁分离初沉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9

[6].李枘枘.环氧丙烷皂化废水剩余污泥的水解酸化及利用污泥菌群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9

[7].徐学信.超声—水解酸化剩余污泥强化污水生物脱氮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8].李哲,林嘉薇,胡勇有.热碱解-水解预处理剩余污泥的效果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孟凡静,毕学军,宋鹏,尹志轩.不同类型污泥中非溶解性有机物水解产酸特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10].刘悦,郭亮,孙健,张增帅,廖倩茹.嗜热菌预处理对含盐污泥的水解及减量化效果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不同实验条件下发酵瓶顶空气体中H2、...进水.AS-累积的污泥.EF-出水.WS-剩余...不同反应器在厌氧消化过程中液相SCOD...后置反应及水解酸化处理前后污泥TBO...不同废铁屑添加量对磷的吸附影响2-4 剩余污泥预处理体系示意图.

标签:;  ;  ;  ;  ;  ;  ;  

水解污泥论文_李超,高健磊,闫怡新,岳秋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