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居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蒙古族,侗族,玉林市,瑶族,苗族,壮族。
聚居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蒋星梅,杨甫旺[1](2019)在《游艺民俗在民族村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与开发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苗侗聚居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游艺民俗是民间娱乐文化的总称,不但是民族地区村寨文化的重要组成,而且在村寨公共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针对贵州黔东南苗侗聚居区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村民缺少知情权、基础文化设施缺乏、传统文化濒临消失、公共娱乐文化开展较缺乏、村民缺少精神寄托、不良风气蔓延等问题。重新认识游艺民俗文化的价值与地位,将其作为民族村寨内源式发展的重要动力进行开发,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静[2](2019)在《黔西北苗族聚居区传统文化精神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苗族传统文化的孕育,在黔西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积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下,拥有肥沃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土壤,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契合之处。本文立足黔西北苗族聚居区苗族传统文化的情感纽带、精神关联、显着特征、表现形式,探析苗族传统文化隐性和显性的积极性表达。(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1期)
黄爱坤[3](2019)在《玉林市唯一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色文化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玉林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位于兴业县山心镇"十二俍村",具有聚、散、杂的居住特点。当地壮族在语言、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还保留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因子,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通过挖掘"十二俍村"特色文化和扶持"关键少数",有望助推民族特色文化的质变。(本文来源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忠南[4](2019)在《蒙古族聚居区农村小学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以及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规范、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理想化的人格形成等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应成为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民族地区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民族的心理特点和宗教习惯制约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千校一面”,学校精神建设更是一片空白。民族地区的学校就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劣势,因校制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特色学校,展现民族风采。因此要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使民族地区的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蒙古族聚居区W蒙古族中心小学的考察发现问题,尝试通过以小见大、以微见着的方式对当前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构建提出思考,从而为实现建设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环境文化为依托,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而努力。通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统计分析法法等方法,对蒙古族聚居区W蒙古族中心小学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现状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W蒙古族中心小学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情况、民族传统制度文化、民族传统物质文化、民族传统行为文化、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建设情况均处于一般水平,亟待进一步加强建设。第二,W蒙古族中心小学制度文化建设少共融机制,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相关的制度较少,使得学校民族传统制度文化建设重汉族文化,轻蒙古族传统文化,学校蒙古族传统制度文化建设亟需进一步加强。第叁,W蒙古族中心小学民族传统物质文化建设重普通装饰,缺少蒙古族民族特色,使得该校民族传统物质文化建设并不全面,学校建筑物和装饰以普通装饰为主,并没有将蒙古族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第四,W蒙古族中心小学民族传统行为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实质,没有定期开展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相关的节日活动,使得该校蒙古族传统行为文化建设不突出。第五,W蒙古族中心小学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建设重小学共性,轻蒙古族民族个性,使得该校蒙古族传统精神文化建设缺失。本研究给出的对策性建议:第一,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为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奠定基础;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文化活动;第叁,营造良好的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物质文化环境;第四,重构学校精神文化,打造蒙古族民族特色学校。(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05)
杨肖慧[5](2019)在《湖南侗族聚居地学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等主要科研方法,并尝试以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中心小学为例。通过对具有典型性的学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的研究,分析湖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接着分析了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把多元文化论、课程建设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从上述理论出发,从民族文化课程目标设定的准则、民族文化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原则、课程开发的主体和实施、民族文化课程的评价等方面建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框架。通过田野调查研究,收集田野点的自然、经济和文化信息。然后综合概述坪坦乡中心小学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情况,接着从成效和不足两个方面对其展开论述。坪坦乡中心小学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积极落实并形成品牌,其目标定位合理、课程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课程评价体系初具规模。但是也存在课程概念不清、实施力度不够、课程评价的主体和方式单一等问题。最后,从课程概念定义、课程综合规划、课程评价改革叁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9-05-01)
耿清格[6](2019)在《民族聚居区饮食文化空间的生产与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竞争与城市博弈日渐激烈的背景下,城市文化资本正在成为中国各城市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在各类文化中,少数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多元异质性在旅游市场中极富资本潜能。因此,国内部分城市依托原有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生产出了各类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以提升城市的旅游市场竞争力。作为城市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区的典范,北京市牛街民族特色美食的发展模式对于其他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旅游开发具有深刻的参考意义。鉴于此,本文针对牛街饮食文化空间的生产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牛街饮食文化空间的多维生产格局;(2)多行为主体对牛街饮食文化空间生产的认同倾向;(3)牛街饮食文化空间的生产模式和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牛街饮食文化空间的生产可以解构为“物质-社会-文化”叁元空间的生产:(1)物质空间:经过当地危房改造之后,牛街大街的空间格局和使用功能都发生了较为显着的变化。改造以前,牛街主街较为狭窄,并且是多重功能复合迭加的。改造之后,牛街主街被全面拓宽,同时街道功能变得相对单一。此外,民族特色美食街的建筑整体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复古、仿古建筑较少;(2)社会空间:物质空间的重构直接触发了社会空间的重构。首先,社会空间生产的主体变得更为多样化,且随着游客的参与,本地居民逐渐成为了空间生产使用权力的让渡者。第二,是主体交往的社会化倾向。老牛街居民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改造之后,主体交往多以商业目的行为为主,主体间的关系也变得具有“社会性”;(3)文化空间:为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延续,牛街通过重构自身的文化秩序调整了原有的文化空间,目前牛街的文化秩序已经具备较为鲜明的政治与资本特征。同时,民族特色美食街的经营者以物质空间作为媒介,将本土文化符号作为材料,通过符号编码为游客创造了一个具有商业特色的文化空间。对于牛街饮食文化空间的多维生产,空间里的各行为主体表现出了不同的认同倾向。首先,街道管理者视角下的空间生产认同主要来自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并且政治认同的构成要素要明显多于文化认同的要素。其次,当地居民对于饮食文化空间的认同多来源于本土文化,是基于人文主义、内生而非外来的。尽管街道管理者与当地居民对于空间的认同倾向有所差异,但双方对于饮食文化空间的生产具有一致性需求,因此双方都对于民族特色美食街的生产都持有积极的态度。最后,经调查发现,饮食文化认同是游客进行消费行为的核心动力,而游客消费需求的增加又是将牛街饮食文化空间推向扩大生产的重要原因。牛街饮食文化空间的生产机制可以分解为国家经济制度过渡、城市文化资本的空间实践以及民族政策的实施叁个主要要素:(1)经历了民国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及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探索期,牛街大街在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熟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化空间;(2)牛街民族特色美食街将自身独特的饮食文化转化为城市文化资本,并以空间为媒介将其再生产,助力本市参与旅游市场竞争,从而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3)地方保护性民族政策为牛街饮食文化空间的生产抵御了外来文化及资本的入侵,为民族特色美食街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牛街民族特色美食街能够较好地保护本地文化,并成功进行饮食文化空间生产的重要条件有叁个,可以为其他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经济提供参考:(1)发展切合本地少数民族居民需要的产业;(2)将本地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独特且具有竞争力的城市文化资本;(3)争取政府的民族政策扶持。(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潘雁飞[7](2019)在《论潇贺古道瑶族聚居区族群特质及“瑶文化”元素的现代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从梳理潇贺古道及瑶族聚居区的特点特质出发,沿波探流讨源,从文化角度归纳了潇贺古道的瑶文化特征:根源性、多元性、融合性、本真性。瑶族文化元素要在当代社会有效呈现与传承,须通过挖掘、研究、认识、提炼、升华、创意几个程序,尝试建立原生态"瑶文化"活态传承保护区,使瑶族文化生态与诗意生活相结合,进而达到多途径有效传播之目的。(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蔡慧,张阳[8](2019)在《政府与客家聚居区的文化产业政策落地研究——以南康百家祠建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康百家姓和谐城是在南康市政府和谐思想、文化理念的引领下,以宗祠为基础,以百家姓文化为特色建造的和谐城,这种和谐思想对宗族管理,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性作用。通过进一步研究,综合与清末官方对宗祠持否定态度情况,反映出官方对宗祠好恶态度取决于时代背景与宗祠功能导向的关系。百家姓和谐城案例比较好地说明了政府的正面策略对于宗祠的建成很重要,政府通过当代文化理念、和谐思想的合理运用,逐步将略带敏感的宗祠文化进行脱敏处理,这种文化创意直到完全符合当代政治理念、社会理念,并成功使文化政策落地。(本文来源于《景德镇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余贞凯,王志明[9](2019)在《多民族聚居区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路径研究——以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民族聚居区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所涉及的多数项目已经成为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软实力,而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进一步把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由此形成观光与农业、休闲与农村、度假与农业发展的模式与业务类型,可不断增强村寨发展的活力,有利于多民族聚居区走上乡村经济文化兴盛之路。(本文来源于《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俊[10](2018)在《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以云南新平县花腰傣聚居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新平县花腰傣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及保护实践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民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歌舞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成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花腰傣聚居区旅游发展对文化保护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文化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不协调,文化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内涵弱化、破坏甚至面临失传。因此,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既要兼顾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正确处理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才能推动两者良性循环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民族论坛》期刊2018年04期)
聚居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苗族传统文化的孕育,在黔西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积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下,拥有肥沃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土壤,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契合之处。本文立足黔西北苗族聚居区苗族传统文化的情感纽带、精神关联、显着特征、表现形式,探析苗族传统文化隐性和显性的积极性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居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蒋星梅,杨甫旺.游艺民俗在民族村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与开发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苗侗聚居区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
[2].王静.黔西北苗族聚居区传统文化精神探析[J].名作欣赏.2019
[3].黄爱坤.玉林市唯一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色文化建设[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9
[4].刘忠南.蒙古族聚居区农村小学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9
[5].杨肖慧.湖南侗族聚居地学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6].耿清格.民族聚居区饮食文化空间的生产与认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7].潘雁飞.论潇贺古道瑶族聚居区族群特质及“瑶文化”元素的现代呈现[J].贵州民族研究.2019
[8].蔡慧,张阳.政府与客家聚居区的文化产业政策落地研究——以南康百家祠建设为例[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9
[9].余贞凯,王志明.多民族聚居区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路径研究——以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
[10].王俊.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以云南新平县花腰傣聚居区为例[J].民族论坛.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