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气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互作用,青藏高原,通量,气候,水汽,地表,过程。
海气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詹剑锋[1](2019)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地理教学探讨——以“海—气相互作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项目式学习契合新课程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文章尝试运用项目式学习六个维度的设计框架来组织高中地理常态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建构地理核心概念知识体系,选择问题解决式的高阶认知策略和实践探究型学习实践方式,设计公开展示成果和评价量规,并进行全程评价。(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强,岳平,张良,王胜,张杰[2](2019)在《夏季风过渡区的陆-气相互作用:述评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季风过渡区是受夏季风影响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其陆-气相互作用对夏季风气候动力学过程响应明显,该区域的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夏季风活动的响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分析了中国夏季风过渡区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讨论了夏季风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初步推测了该地区陆-气相互作用对夏季风变化的响应机制。指出该地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包含了多重互馈机制、陆面水-热-生过程耦合、近地层到自由大气的多界面交换、季风多尺度作用和特殊的陆面水分循环等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同时,总结归纳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未来应该重点研究的7个方面,并初步给出了研究试验的基本思路。为未来系统深入研究夏季风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夏季风活动响应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卢健,崔国辉,李萍[3](2019)在《地-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研究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卢健 崔国辉 通讯员李萍报道5月14日凌晨2时,在海拔4350米的西藏阿里狮泉河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随着探空气球成功施放并进入万米高空收集大气垂直数据,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开展的“地-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9-05-20)
江洁,周天军,吴波,邹立维[4](2019)在《耦合模式FGOALS-s2海洋同化试验模拟的西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观测发现,西北太平洋区域夏季降水—SST存在显着的负相关,主要是由于El Ni?o衰减年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持续至夏季,该过程是检验耦合模式性能的重要参照标准。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期气候预测系统IAP-DecPreS,通过海洋同化试验、大气模式AMIP试验与观测结果的比较,评估海洋同化试验对西北太平洋夏季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特征的模拟影响。结果表明,海洋同化试验能够模拟出西北太平洋区域夏季降水—SST负相关,但负相关区域范围偏小。其与观测之间的最大差异出现在8月,西北太平洋负降水异常及异常反气旋位置偏东,强度偏弱。这是由于其模拟的El Ni?o衰减年夏季赤道东印度洋正降水异常偏弱且移动至赤道南侧,对流层增温偏弱,对西太平洋的遥相关作用偏弱。AMIP试验未考虑大气对海洋的反馈作用,不能再现西北太平洋降水—SST负相关,无法模拟出El Ni?o衰减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研究表明,海洋同化试验对西北太平洋区域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特征的模拟能力较AMIP试验有所提升,其对8月西北太平洋降水与环流场的模拟偏差与东赤道印度洋降水模拟偏差有关。(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车玉川,杨建才,刘冰鑫[5](2019)在《一次南海冷涌期间海气相互作用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2015年11月21-30日的一次长达10d的强冷涌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次冷涌过程中先后连续出现两次冷高压东移南下,造成华南大部分地区的较大幅度降温。冷空气由北向南传播,但风速的增加却并非如此,对南海风场的分析发现这种风速的变化显然不能单纯用冷高压或冷平流来解释。由于冷高压南下,改变了东亚大范围地区的气压场,以后风场向气压场调整。同时也发现影响南海海温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海面吸收的短波辐射、海面有效反射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水平平流和风应力旋度导致的Ekman抽吸6个物理过程。(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张海宏,苏永玲,姜海梅,晁红艳,苏文将[6](2018)在《积雪升华过程对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青海玉树隆宝地区2014年12月积雪升华过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积雪升华过程中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特征及积雪深度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雪和积雪升华过程中,高寒湿地浅层土壤温度在短时期内有所升高,而深层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对降雪过程的响应不敏感。积雪升华过程中净辐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平均值增加,向上短波辐射的日平均值减少。积雪逐渐升华导致地表吸收的能量增加,同时地表向大气传递的能量也随之增加。随着积雪的逐步升华,感热占比和潜热占比逐渐升高,而土壤热通量占比和热储存占比逐渐降低。积雪深度增加会导致地表反照率和地表比辐射率增大,感热输送系数减小。(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8年06期)
张海宏,祁栋林,姜海梅[7](2018)在《积雪升华过程对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玉树隆宝地区2014年12月积雪升华过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积雪升华过程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特征及积雪深度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雪和积雪升华过程中,高寒湿地浅层土壤温度在短时期内有所升高,而深层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对降雪过程的响应不敏感。积雪升华过程中净辐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平均值增加,向上短波辐射的日平均值减少。由于积雪逐渐升华导致地表吸收的能量增加,同时地表向大气传递的能量也随之增加。随着积雪的逐步升华,感热占比和潜热占比逐渐升高,而土壤热通量占比和热储存占比逐渐降低。积雪深度增加会导致地表反照率和地表比辐射率增大,感热输送系数减小。(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期刊2018-10-24)
张嘉颖[8](2018)在《热带—副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和海洋动力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1月18~20日,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省气象局联合主办,气候变率及其可预报性研究项目(CLIVAR)、广州市科学科技协会及中国气象局广州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协办的亚印太地区大气—海洋科学大会(Conference on Atmospheric-Oceanic Sciences for Asia and Indo-Pacific Oceans)在广州市举行。本次会议以"热(本文来源于《国际学术动态》期刊2018年05期)
陈辰,韦志刚,董文杰,朱献,陈广宇[9](2018)在《珠海凤凰山陆气相互作用观测塔通量数据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广东省珠海凤凰山森林生态系统2015年的湍流原始数据,分析了各修正过程对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点较多,需要考虑去除;频率响应修正对通量结果影响不大;倾斜修正的影响在3%左右;超声虚温修正对感热通量的影响变化幅度达30%;WPL修正对碳通量结果影响可达25%左右。经过对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价,感热通量约有85%,潜热通量和碳通量约有80%的数据可用于通量分析。感热通量在1年中的变化幅度不大;潜热通量变化显着,尤其在季风后迅速增大;碳通量变化与森林下垫面密切相关,夏季变化幅度大,冬季变化较小。(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史得道,吴振玲,罗凯,左涛[10](2018)在《2015-04-28渤海海雾形成过程中的海气相互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Y和MTSAT卫星资料、ERA Interim再分析资料、黄渤海浮标站资料、黄渤海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对发生在2015年4月28—29日的渤海海雾成因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海雾形成过程中的海气相互作用。结果发现,近海面处大气低层逆温层抬升,大于90%的大湿度区向上、向西扩展,对海雾形成非常有利;海雾生成前、生成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东到东南风,有利于黄海水汽向渤海输送,海面上空有水汽通量大值区由渤海海峡向渤海中部移动,使得渤海上空水汽输送加强,提供了海雾形成所需的水汽;在海雾形成过程中渤海上空气温高于海温,风切变造成的海气界面湍流热交换为大气输送向海洋,使得冷海面上空暖湿空气降温冷却达到饱和形成海雾,是平流冷却雾。(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海气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夏季风过渡区是受夏季风影响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其陆-气相互作用对夏季风气候动力学过程响应明显,该区域的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夏季风活动的响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分析了中国夏季风过渡区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讨论了夏季风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初步推测了该地区陆-气相互作用对夏季风变化的响应机制。指出该地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包含了多重互馈机制、陆面水-热-生过程耦合、近地层到自由大气的多界面交换、季风多尺度作用和特殊的陆面水分循环等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同时,总结归纳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未来应该重点研究的7个方面,并初步给出了研究试验的基本思路。为未来系统深入研究夏季风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夏季风活动响应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气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詹剑锋.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地理教学探讨——以“海—气相互作用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
[2].张强,岳平,张良,王胜,张杰.夏季风过渡区的陆-气相互作用:述评与展望[J].气象学报.2019
[3].卢健,崔国辉,李萍.地-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研究启动[N].中国气象报.2019
[4].江洁,周天军,吴波,邹立维.耦合模式FGOALS-s2海洋同化试验模拟的西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特征[J].大气科学.2019
[5].车玉川,杨建才,刘冰鑫.一次南海冷涌期间海气相互作用特征分析[J].甘肃科技.2019
[6].张海宏,苏永玲,姜海梅,晁红艳,苏文将.积雪升华过程对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J].冰川冻土.2018
[7].张海宏,祁栋林,姜海梅.积雪升华过程对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2018
[8].张嘉颖.热带—副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和海洋动力过程[J].国际学术动态.2018
[9].陈辰,韦志刚,董文杰,朱献,陈广宇.珠海凤凰山陆气相互作用观测塔通量数据的质量控制与评价[J].热带气象学报.2018
[10].史得道,吴振玲,罗凯,左涛.2015-04-28渤海海雾形成过程中的海气相互作用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