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培养

重庆市两江中学401120

摘要: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而历史学科人文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历史学科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的地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与人格教育密切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了《课程标准》。

关键词:历史课程人格培养

德国学者赫尔巴特指出:“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学习历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初中历史教育有利于塑造初中学生健全的人格。

下面我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素养是对学生人格培养的灵魂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有人说家庭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也就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民主型的父母会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活泼、直爽、自立、善交往与合作等。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场所,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后天环境因素。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不同的教师对学生实施不同的影响,学生就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有的果断、独立、有气魄,有的自信、自尊、自强,有的孤僻、懦弱、敏感、多疑、固执、暴躁等。不好的人格特征不仅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也对精神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一个教师的客观公正、平等民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先决条件,而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素养就是对学生人格培养的灵魂。

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除了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具有精深的历史专业知识,并能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懂得教育规律,“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在历史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凭借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素养形成的人格魅力,因材施教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格培养。

二、历史课程标准赋予了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培养责任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标准还要求历史教学由传授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而历史学科人文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历史学科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的地位。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与人格教育密切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了《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要特别注意其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和外人无法观察与干预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这种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性,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尽量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这说明基础教育改革已经从人的发展本身去关心学科的发展了,这也是历史的进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把握课程标准的精髓,担负起对学生人格培养的责任。

三、改革教学方法,重塑学生健康人格

为了更好地实现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教学中,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学目标也因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的开展,历史教学方法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不同时期的学生成长发育的特点作为改革教学方法的依据。

如今,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技术手段,辅助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加入一些图形图像以及视频音频内容来进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对于初中生而言,历史是生动的,但同时也是“枯燥”的。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以及对于历史人物的理解等,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通过课程的教学讲述给学生。教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述,还原真实的历史,让学生在掌握具体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一个健全的认识体系,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自己的内心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评价标准。

一味的讲述有时并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很容易“迷失”在枯燥的讲述之中。因此,教师在讲述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分组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讲述新的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在课程中设置问题,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共同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对历史知识中的问题进行共同的讨论。教师也要加入到对问题的小组讨论中,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互相探讨,营造一种热烈、欢快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教师也容易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不足和偏差,他们容易受到一些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这些不良思想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不容易表现出来。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利用这种问题讨论的方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学生,方便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历史倾向,消除不良影响。

四、自然和谐的关系是培养学生人格的基石

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还要注意到几种和谐关系的处理:

1.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和谐。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作为教师必须做到”立志有恒;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爱护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的道德修养“,才可能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材施教,重视主体的个别差异。“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和谐,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充满自信,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发展的方向,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优化发展。

2.人格教育目标与评价的和谐。

人格教育目标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我们在评价目标时也要注意整体性的特点。“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总得说来,健全的人格需要不断地磨炼和培养,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教育也只是一个局部的学生人格培养教育,但我们只要站在自己的教育岗位,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那份责任,面向全体学生,就能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未来,国家的建设需要全面的人才,不仅要求他们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把文化知识的教学和人格的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不断调节教学方法手段,更好地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标签:;  ;  ;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