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长文(富阳市场口镇中学,浙江杭州311400)
农村中小学教学衔接是长期以来人们议论的话题,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对语文学习感到不适应,出现了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这不仅影响语文教学质量,而且还将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提升产生消极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课程目标九年一贯制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与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并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但是,如何处理好后两个阶段的“互相联系与螺旋上升”,也就是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问题,始终是围绕中学语文教学的难题。
初中不是小学的简单继续,而在学习内容、知识难度,都更上一层。在初中新生活开始的时候,如果学生缺乏心理准备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出现不适应。但是,长期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分家,各自为政,缺乏沟通联系。而学生在初一的学习既是其小学学习的飞跃,又是其初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在客观上起着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与过渡作用,能否搞好初一年级教学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增减和学习质量升降,影响到学生初中三年学习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讲,这影响了学生一生发展的走向。
二、初一语文教学衔接的实施措施
针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几个原因,笔者认为,需要教师“瞻前顾后”,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才能让中小学教与学达到自然、顺畅衔接的目的。
(一)系统熟悉教材,注重于知识重点的衔接
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很多内容在小学学过。例如小学已经学了《少年闰土》,而在初中仍要学习《故乡》。事实上,《少年闰土》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通过外貌描写,体会人物特点。在这篇课文中,鲁迅先生仍以闰土为主要人物,对中年闰土的外貌、动作和神态都有着传神而深刻的刻画,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反差之极大的对比描写,揭露当时社会对农村小农经济的破坏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一环节,假如小学教师能够大胆地进行拓展,提问学生是否想知道这样一个健康可爱少年闰土长大是什么样子,命运如何?然后将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读给或者在屏幕中展示出来。这样一来,学生读完后必定要问,为什么闰土会变化那么大?教师可以乘机引导学生去阅读《故乡》,既拓宽了阅读面,更为今后初中阶段的学习作一个漂亮的伏笔。因此,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语文教师,都应该大致了解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文篇目,熟悉中小学语文教材主要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整体的全面的思想统领教材,尽量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才能正确处理教材,灵活驾驭教材,在教学中做到有详有略,从而促进教学衔接,提高教学效率。
(二)深入了解学生,方便于情感意志的衔接
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各阶段学生的特点是教育学生的前提;而各年段各类学生的特点,还包含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语文学习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给予解决。
为了对每一学生进行综合了解,我在教初一年级的时候,一是让学生填写《学生信息表》,了解学生的家庭、兴趣、特长等,另一方面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小学的表现、各门学科的学习情况以及进入初中以后的心理状况。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谈话辅导,激励学生,使他们在心理上无所顾虑,尽快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且也方便了以后的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
(三)把握教学方法,落实于知识内容的衔接
1.在学习习惯上与小学衔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在初一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适当降低难度;在教学进程上应放慢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采用半扶半放方式,让学生有个适应过渡的阶段,增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自信心。总之,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
2.在教学方法上与小学衔接,增进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务必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1)举行小竞赛。例如在教生字词时,我经常举行“记忆力比赛”,看谁在最短时间内记住生字的读音和写法,在紧张的竞赛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又如在复习古诗时,组织各小组在黑板上进行默写与接力赛。为了获胜,学生对每个字、每个词、乃至标点符号的正确与否都相当关注,在不知不觉中对这部分知识加深了印象。
(2)在情境中品味文章。中小学生学习心理、思维方式、思维特点有很大区别。如: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学生则处于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小学生处在感性认识阶段,中学生则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小学到初中是一个心理飞跃时期。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他们的认知规律为出发点,让学生进入情景,在情景中品味文章。
(3)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是一种极为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它既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我组织全体同学组成各种小组分工合作:编剧组负责编写剧本:导演组负责研究角色特点,安排演员进行排练:演员组在导演指导下结合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把角色演绎出来:剧务组负责筹备、制作剧中所需的道具及布景;观众组要在观看表演后对各小组的工作作出评价,发表自己的观后感。
(四)培养学习习惯,强化于思维方式的衔接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升入中学后能迅速适应中学的学习。
1.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字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看书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2.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精讲精练。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
4.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师生换位,是促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能者为师,互教互学,能提高其学习兴趣及主动性,使先学一步的学生在前引路,使落后半拍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同学那里得到更直接的帮助。这样有助于摒弃教师自我中心,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意识,既改善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三、效果与体会
实践表明,通过在中小学教学衔接方面的探索,我取得了一定的收效。我所任班级的学生都能比较快地适应中学学习,并能掌握一些适合中学学习的学习方法。因此,只要教师能在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等方面做好衔接,就能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当然,要真正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衔接,只依靠初中语文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小学教师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中小学语文教师共同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才能较好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任务,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