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皮微形态论文_孙卫卫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皮微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皮,形态,种子,凤仙花,纹饰,表皮,野豌豆。

种皮微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孙卫卫[1](2018)在《中国蝇子草属及其近缘植物(石竹科)的叶表皮及种皮微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竹科Caryophyllaceae植物以草本,单叶对生、茎节膨大、二歧聚伞花序、石竹型花冠、特立中央胎座和蒴果为关键识别特征,是一个较为自然的科。但是国内外学者关于石竹科下的蝇子草属Silene的范围界定问题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蝇子草属不包括女娄菜属Melandrium;还有部分人认为:蝇子草属包括女娄菜属、狗筋蔓属Cucubalus和剪秋罗属Lychnis部分植物,因为女娄菜属开始是从剪秋罗属中分离出来的,后来又转入了一部分蝇子草属和剪秋罗属植物,并且蝇子草属有一些种源于狗筋蔓属。本文通过对蝇子草属及其近缘植物:女娄菜属、剪秋罗属、狗筋蔓属、麦仙翁属Agrostemma部分种的叶表皮和种皮微形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为蝇子草属的范围界定及蝇子草属及其近缘植物的属、种间分类与亲缘关系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如下:1.叶表皮微形态借助光学显微镜对蝇子草属及其近缘的25种植物进行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有:1)蝇子草属及其近缘植物的叶表皮气孔器类型均有横列型,表现出一致性,说明5属近缘,支持将5属归入到同一个族——剪秋罗族Lychnideae;2)通过对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及气孔器类型方面的比较,支持把小花山蚂蚱草Silene jenisseensis f.parviflora作为山蚂蚱草S.jenisseensis一变型,长白山蚂蚱草S.jenisseensis var.oliganthella作为山蚂蚱草一变种,疏毛女娄菜Melandrium firmum f.pubescens作为粗壮女娄菜M.firmum的变种,长冠女娄菜M.apricum var.oldhamianum处理为女娄菜M.apricum一变种;不支持把无瓣女娄菜M.apetalum作为剪秋罗属植物;3)根据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推测各物种的演化程度:山蚂蚱草、细蝇子草S.gracilicaulis、长白山蚂蚱草、芒康蝇子草S.markamensis、小花山蚂蚱草较为原始;大蔓樱草S.pendula、红花女娄菜M.kermesinum、腺女娄菜M.glandulosum、浅裂剪秋罗Lychnis cognata、丝瓣剪秋罗L.wilfordii、狗筋蔓Cucubalus baccifer、麦仙翁Agrostemma githago较为进化;高雪轮S.armeria、鹤草S.fortunei、麦瓶草S.conoidea、蔓茎蝇子草S.repens、长柱蝇子草S.macrostyla、齿瓣蝇子草S.incisa、无鳞蝇子草S.esquamata、丛生蝇子草S.caespitella、粗壮女娄菜、疏毛女娄菜、长冠女娄菜、女娄菜、无瓣女娄菜则属于过渡类型,并推测相应属的演化趋势大致为:蝇子草属的一部分种类较为原始,剪秋罗属、狗筋蔓属、麦仙翁属较为进化,蝇子草属的另一部分种和女娄菜属则属于过渡类型。2.种皮微形态借助解剖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种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有:1)5属种子种子长宽比在1.01-1.45之间,形状多为肾形或圆肾形,侧扁或稍侧扁,颜色多为褐色;且5属种皮微形态特征具有一致性:a.各个物种种子的背面及侧面的种皮细胞均为齿轮状;b.腹面种皮细胞多数为短棒状兼齿轮状,少数仅为齿轮状,短棒状细胞均排列紧密,彼此之间没有齿,齿轮状细胞上均有乳头状突起;c.齿轮状细胞之间的齿和齿互相交叉,齿轮廓呈V字型或无规则型;d.对于每1个物种来说,侧面种皮细胞的齿数一般多于背面和腹面,说明5属应该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也支持将5属归入到同一个族——剪秋罗族。其中,蝇子草属和女娄菜属的种子侧面种皮细胞均为条状或乳头状突起,种皮细胞齿数均不超过20,而狗筋蔓属代表植物狗筋蔓种子表面突起不明显,浅裂剪秋罗、丝瓣剪秋罗以及麦仙翁的种子侧面有条状兼乳头状突起,且种皮细胞齿数一般为23-25齿,因此,蝇子草属和女娄菜属在此方面的特征明显不同于狗筋蔓属、剪秋罗属和麦仙翁属,结合蝇子草属和女娄菜属植物的宏观形态特征:花柱为3或5枚,蒴果6或10齿裂,蒴果裂齿数均为花柱数目的2倍,而麦仙翁属和剪秋罗属花柱均为5枚,蒴果裂齿(瓣)数均与花柱同数,狗筋蔓属花柱为3枚,蒴果呈浆果状,故认为蝇子草属与女娄菜属亲缘关系更为接近,支持将女娄菜属纳入到蝇子草属中,蝇子草属成为广义蝇子草属,并根据蝇子草属植物的种子背面有V型浅沟,而女娄菜属的种子无V型浅沟,支持在广义蝇子草属下建立女娄菜组Sect.Apricae。2)支持把长白山蚂蚱草处理为山蚂蚱草一变种,支持把疏毛女娄菜作为粗壮女娄菜的变种;不支持把大根女娄菜M.macrorhizum、多茎女娄菜M.multicaule、无瓣女娄菜纳入到剪秋罗属中。综合叶表皮微形态和种皮微形态两方面的研究,结果支持把蝇子草属、女娄菜属、剪秋罗属、狗筋蔓属、麦仙翁属5属放到剪秋罗族中的处理,其中蝇子草属与女娄菜属亲缘关系更为接近,支持把女娄菜属置于广义蝇子草属中,并建立女娄菜组。(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陈晓翠,陆嘉惠,韩春,宋凤,牛清东[2](2016)在《多裂骆驼蓬种皮微形态及其粘液特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多裂骆驼蓬种子扩散前(未脱落)和扩散后(土壤库)的种皮微形态及种皮粘液质的变化,本研究利用体式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该物种的种皮微形态、粘液特征及种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多裂骆驼蓬的种皮结构由1-3层薄壁细胞、1层栅栏状细胞和多层肉质化细胞组成;种皮纹饰由表皮细胞外切向壁的附属物向外突起形成,呈网纹状,多面体网眼底部具有许多分叉或不分叉的突起,为种皮的次要纹饰;网眼表面覆盖一层粘液薄膜,将网眼围成封闭的粘液腔,种子吸水后,粘液薄膜变成凝胶状,粘液腔内出现大量气泡,但经多次吸水-脱水后,粘液薄膜破裂逐渐消失,种皮变得疏松;扩散后种子的萌发率、平均发芽天数和幼根长均显着大于扩散前种子的。以上结果表明,种皮网纹状纹饰和粘液有助于种子在表面形成空气层,并粘附土壤,增加种子重量,提高干旱环境下种子的保水和粘附能力,避免种子裸露和活力的丧失;种皮粘液经过反复吸水、脱水和粘土后会逐渐释放到土壤中,有利于种子的锚定和萌发,是对极端荒漠环境的一种适应。(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张林静,郭慧,李晓花,梁同军,张梅[3](2016)在《凤仙花属总状花序组的种皮微形态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凤仙花属(Impatiens)总状花序组(sect.Racemosae Hook.f.et Thomson)23种植物的种子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总状花序组植物的种子为椭圆体形、倒卵形和狭卵形;长宽比多在1.4~2.3;种皮表面具网状纹饰和指状隆起两种类型,指状隆起又可分为排列疏松和紧密两类。该组的种皮微形态与宏观形态性状相关性较小,但网眼内是否有颗粒物、指状隆起的排列密度、隆起物上是否有颗粒状附属物或凹陷小孔等特征具有种水平上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对该组植物的种间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马羚,马逾英,古锐,李振斌,张彩虹[4](2014)在《藏药“榜间嘎保”基原植物花粉粒及种皮微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研究藏药"榜间嘎保"5种(6个类型)基原植物花粉粒及种皮微形态特征。方法:将花粉粒、种子自然风干,粘台、镀金后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各样品花粉粒属中等大小,孔沟3,而外壁纹饰及孔眼的疏密有区别;根据种子的形态可分为3个类型,凹窝表面纹饰、棱脊形态及宽度可作为鉴别种的参考依据。结论:为藏药"榜间嘎保"的基原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4年10期)

雒宏佳[5](2014)在《中国野豌豆属植物叶表皮、种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野豌豆属(Vicia L.)植物为豆科(Leguminosae)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拉丁美洲也有分布。本属约200余种,在欧洲、高加索、中国的分布种类最多,我国有43种5变种,广布于全国各区,西北、华北、西南较多,在华南和台湾地区该属植物分布较少,仅1种。野豌豆属植物植株形态多变,变异幅度难以掌握,在属下分类等级变动很多。为明晰种间差异,本文从野豌豆属植物的叶表皮、种皮微形态和小叶脉序特征这叁个方面寻找证据,结果如下:(1)野豌豆属植物气孔器分布有叁种情况——仅存在于上表皮、仅存在于下表皮、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器,形状为椭圆形、卵圆形,类型均为无规则;叶表皮细胞形状有无规则形和多边形2种,垂周壁式样有深波状、浅波状和平直-弓形;表皮角质层纹饰微形态多样,大多数植物叶片表面不具有腺毛或仅中脉有,少数植物叶片表面具腺毛;部分叶表皮上有柔毛,少数种类无毛。野豌豆属植物叶表皮的这些微形态特征,在传统的分组模式上无意义,但可为探讨本属种间的分类学及亲缘关系提供一定的佐证。(2)野豌豆属植物的小叶叶形为长圆形、卵形、披针形至线性,两侧对称;叶尖圆、平截或渐尖;叶缘全缘,无齿无腺体(仅牯岭野豌豆具齿);一级脉构架羽状,有简单弓形脉、花环状弓形脉及真曲脉叁种类型;主脉粗度纤细、中等、粗或者很粗;粗二级脉与中脉一般下延连接,两侧对称,多数具晶状鞘,部分叁级脉、四级脉甚至五级脉都有晶状鞘;二级间脉常见或少见,通常短于或长于下端粗二级脉的一半;叁级脉多为结网形;叶脉级数一般为4级,少数3级或5级;脉间区发育状况由差到良,网眼多数具游离端小脉;游离端小脉末端1~2次分支,少数多次分支或不分支;边缘末级脉多为叁级脉,少数具叁级以上脉。(3)种皮微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的野豌豆属植物种皮的表面纹饰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区别:共同点即①所有野豌豆属种皮纹饰仅有初级纹饰无次级纹饰,②初级纹饰是由疣状物、圆头状物、多皱环状或是光滑的五边形单体组成;不同点即单体的形态各异。野豌豆属植物种皮初级纹饰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多样性,其属下同组不同种的种皮可由不同的初级纹饰组成也可由相同的初级纹饰组成,不同组之间的种也有具有相同的初级纹饰,显示出该属的保守程度较低,因此依据种皮初级纹饰类型解释该属目前的分组显然是不合适的。但种皮纹饰却在某些种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在种的水平上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综上所述,叶表皮微形态、小叶脉序和种皮微形态证据不支持现有的分组模式,但可为区分种提供有价值的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蔡秀珍,易任远,庄远红,丛义艳,旷仁平[6](2013)在《凤仙花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在系统分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凤仙花属(Impatiens L.)植物花部形态变异极为复杂,分类十分困难,其种子微形态特征可为种间划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扫描电镜对24种凤仙花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种皮纹饰可归入网状型(含细网状亚型、粗网状亚型、负网状亚型、龙骨状亚型和条纹状亚型5种亚型)和隆起型(含指状隆起亚型、簇状隆起亚型和鳞片状隆起亚型3种亚型)两大类型;其网眼形状、网眼深度、网脊粗细、隆起物形状、衍生物密度等方面呈现出种间多样性,可用于类群的比较和鉴别。探讨了种皮微形态在凤仙花属内的系统分类学意义,推测了种皮纹饰的可能演化路线,认为网状结构为原始性状,其余纹饰结构为衍生性状,结合分子系统发育资料、花粉形态和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为属内一些种系统位置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高庆波,张发起,付鹏程,刑睿,李印虎[7](2013)在《青海省五种葱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扫描电镜对分布于青海省的葱属植物5种9个自然居群的种子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葱属植物种子颜色为黑色,属中型种子,其形态为卵形或近球形,表面纹饰均为梯形,但突起的种皮细胞在形态、排列及次级纹饰等方面存在种间甚至种内差异,且较为显着,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徐瑛,刘丽,张建成,张慧丽[8](2010)在《4种一品红亚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镜(SEM)对大戟属一品红亚属(Subgen.Poinsettia)的4种草本植物种子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显示:(1)在光学显微镜下,4种植物种子外形较为一致,为倒卵形至宽倒卵形,表面具瘤突.(2)SEM观察发现,4种植物的种子外种皮表面纹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其中猩猩草种子表面纹饰为鳞片状,齿裂大戟为棒状、刺状,E.davidii为横棒状、疣状,而白苞猩猩草种子表面是由分泌层形成的疣状突起或假孔穴组成.研究表明,4种一品红亚属植物种子微形态特征在种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并可作为检疫鉴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王玲,张秀珍,仲轶,马喜娟,杨传平[9](2010)在《4种百里香属植物种皮微形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龙江省野生地被百里香属植物东北百里香(Thymus mandschuricus Ronn.)、显脉百里香(Thymus nervulosus Klok.)、兴凯百里香(Thymus przewalskii Nakai)、兴安百里香(Thymus dahuricus Serg.)4个种为研究对象,对种子微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百里香属植物种子表面微形态在种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同一类群进行分类时应选择同一面;种皮初级雕纹都是无方向性的,兴凯百里香种皮腹面为网纹纹饰,东北百里香的为嚼烂状纹饰,负网纹纹饰的显脉百里香网眼形状为近不规则四边形或不规则五边形,兴安百里香网眼形状为近圆形,种间差异明显。本结果可为百里香属的植物分类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陈旭波,于明,刘全儒[10](2010)在《华北地区繁缕属种皮微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华北地区繁缕属18种2变种以及同亚科5属6种的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繁缕属种皮细胞均为齿轮状,所研究的类群可大致分为以下2种类型:1)具有蛛丝状或颗粒状附属物,缺少次级纹饰;2)具有蛛丝状或颗粒状附属物的同时,表面具瘤状突起.种皮微形态特征所做的类型划分与传统的属下组的划分并不吻合,因此,不能作为分组的鉴别性状.种皮细胞齿的数目和种皮纹饰等在部分种类中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种类划分和探讨亲缘关系的依据.繁缕亚科其他5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同样出现齿轮状结构,说明齿轮结构可能是这些类群的共有祖征.(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种皮微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多裂骆驼蓬种子扩散前(未脱落)和扩散后(土壤库)的种皮微形态及种皮粘液质的变化,本研究利用体式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该物种的种皮微形态、粘液特征及种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多裂骆驼蓬的种皮结构由1-3层薄壁细胞、1层栅栏状细胞和多层肉质化细胞组成;种皮纹饰由表皮细胞外切向壁的附属物向外突起形成,呈网纹状,多面体网眼底部具有许多分叉或不分叉的突起,为种皮的次要纹饰;网眼表面覆盖一层粘液薄膜,将网眼围成封闭的粘液腔,种子吸水后,粘液薄膜变成凝胶状,粘液腔内出现大量气泡,但经多次吸水-脱水后,粘液薄膜破裂逐渐消失,种皮变得疏松;扩散后种子的萌发率、平均发芽天数和幼根长均显着大于扩散前种子的。以上结果表明,种皮网纹状纹饰和粘液有助于种子在表面形成空气层,并粘附土壤,增加种子重量,提高干旱环境下种子的保水和粘附能力,避免种子裸露和活力的丧失;种皮粘液经过反复吸水、脱水和粘土后会逐渐释放到土壤中,有利于种子的锚定和萌发,是对极端荒漠环境的一种适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皮微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孙卫卫.中国蝇子草属及其近缘植物(石竹科)的叶表皮及种皮微形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2].陈晓翠,陆嘉惠,韩春,宋凤,牛清东.多裂骆驼蓬种皮微形态及其粘液特征的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张林静,郭慧,李晓花,梁同军,张梅.凤仙花属总状花序组的种皮微形态观察研究[J].园艺学报.2016

[4].马羚,马逾英,古锐,李振斌,张彩虹.藏药“榜间嘎保”基原植物花粉粒及种皮微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J].中药材.2014

[5].雒宏佳.中国野豌豆属植物叶表皮、种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6].蔡秀珍,易任远,庄远红,丛义艳,旷仁平.凤仙花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在系统分类中的应用[J].园艺学报.2013

[7].高庆波,张发起,付鹏程,刑睿,李印虎.青海省五种葱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3

[8].徐瑛,刘丽,张建成,张慧丽.4种一品红亚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比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0

[9].王玲,张秀珍,仲轶,马喜娟,杨传平.4种百里香属植物种皮微形态比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

[10].陈旭波,于明,刘全儒.华北地区繁缕属种皮微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论文知识图

舟果荠(A)和光果舟果荠(B)种皮微形种皮微形态:粗壮女娄菜1a、背面...种皮微形态:腺女娄菜1a、背面观...种皮微形态:长白山蚂蚱草1a、背...种皮微形态:芒康蝇子草1a、背面...种皮微形态:疏毛女娄菜1a、背面...

标签:;  ;  ;  ;  ;  ;  ;  

种皮微形态论文_孙卫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