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庆乐, 刘杰[1]2001年在《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对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原则和评估方法等基本问题的研究,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实务工作的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企业未来获利能力,既包括现有基础上的获利能力,又包括潜在的、可转化为获利能力的获利机会,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等于企业现有基础上的获利能力的价值与潜在获利机会的价值之和。采用折现现金流法和基于期权理论的期权定价法相结合的方法,是评估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周江[2]2004年在《高新技术企业定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也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器。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企业的成长模式和发展特点。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频繁并购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发展,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价问题提出了理论和现实要求。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价值就是企业现有业务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与企业所拥有的获利机会的价值之和,即企业现有基础上的获利能力价值加上潜在的获利机会价值。高新技术企业定价是对高新技术企业整体价值进行判断、估计的过程。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呈现出加速趋势,企业外部环境愈加动荡和不确定,导致了高新技术企业定价的复杂性,使传统企业定价理论在高新技术企业定价中遇到诸多难题,传统企业定价理论不能有效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和发展潜力。因此,需要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建立新的定价理论框架,探讨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价方法和模型,在定价中对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 论文在传统企业定价理论的基础上,从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出发,借鉴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定价理论的科学成份,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定价的理论框架和模型。论文对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内涵进行了深化与扩展,弥补了传统企业价值观点对高新技术企业所拥有的潜在的获利机会的忽视,将企业所拥有的潜在的获利机会价值纳入到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分析中来:论文将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因素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定价的范畴中,构建了一个能较为准确计量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模型,得出一个适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定价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以推动我国相关业界作出科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学、合理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 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现代企业定价理论的合理内核和科学方法,注重理论性、科学性、指导性与创新性相结合,运用多学科集成的系统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定价进行了研究。 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构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在系统分析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对企业价值的分析和相关理论的回顾,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形成规律、形成途径及表现形式等特性;并对高新技术企业定价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研究;第叁章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定价的框架和模型。在对传统企业定价理论和方法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定价的基本思路和理论框架,综合应用现金流折现法、期权定价方法和环境因素评价法,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定价模型:第四章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定价中的技术资本因素。在对高新技术企业中技术资本的内涵及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技术资本在高新技术企业定价中的机理,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资本化的途径和模式:第五章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定价中的人力资本因素。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回顾的基础上,考察了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到智力资本的演进,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人力资本价值创造,并对高新技术企业定价中的人力资本价值实现进行了定量研究;第六章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定价中的环境因素。在对环境与高新技术企业定价动态关系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定价的影响;第七章在前面各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内部途径和外部环境提出了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定价机制的对策。 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1、论文将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因素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定价的范畴中,构建了一个能较为准确计量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模型;与以往从资产评估和财务分析的角度形成的研究成果相比,模型考虑的因素更为全面、计量更为准确。 2、论文应用期权定价理论对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内涵进行了深化与扩展,将企业所拥有的潜在的获利机会价值纳入到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分析体系中来,弥补了传统企业价值观点对高新技术企业所拥有的潜在的获利机会的忽视。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以往的研究把环境因素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定价的外生因素来考察;论文分析了环境因素给高新技术企业带来的潜在机会价值,将这种机会价值作为内生因素并纳入到高新技术企业定价模型中。 4、论文系统地分析了技术资本在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长中的机理,提出了技术资本促使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长的常规增长模式、超常增长模式和持续发展模式,并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资本化的技术产品模式、技术入股模式、技术抵押模式和技术贸易模式。 5、论文系统地分析了人力资本在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增值模式,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高专用性、特异质性、强显示性和可
王子义[3]2016年在《车联网项目风险投资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高新技术是在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是受到了知识社会创新2.0的推动出现的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以及被它催生出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状态。高新技术的出现是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的成果,它是先进生产力的外在表现,促进了经济形态的逐渐演变,使得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并且为其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通常情况下,高新技术的出现就是互联网技术和其他的行业相结合,但是这样的结合并不是很随意的,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这个平台,使得互联网可以和各个行业实现深度的融合,进而能够创建出崭新的发展生态。当下几乎所有传统行业都在向高新技术靠拢,而那些很早就转型为高新技术型的企业已经开始下一步布局——车联网行业。本文基于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车联网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借鉴软件工程与互联网运营风险评估的常规方法,从高新技术投资车联网行业各阶段存在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得出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车联网行业最优策略方案,为各转型企业提供相应管理参考:首先针对高新技术行业进行细致分析,包括运营方向,研发方案,市场定位等方面,接着根据风险评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建立风险评估指标并以层次分析法找出重点风险指标体系;然后将净现值法与实物期权法相结合得出风险投资价值判断公式;最后以车联网企业实例来进行上述风险评估和价值评估方法的论证,使得在风险投资车联网项目时,更准确的对投资方案进行甄选,并以此确立车联网项目风险投资的评价方法。
宁鹏达[4]2008年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农业高新技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正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的新增长点,已成为支撑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实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农业高新技术的高投入、高风险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资金不足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风险资本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器和孵化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和制度创新,培育企业成长,优化经济结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风险资本的注入将成为解决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有效形式。由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风险大,面临着多种客观或主观风险因素的影响,其变动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极易导致企业投资延期、中止、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技术经济指标。因此,风险投资机构对农业高新技术项目企业的投资必须准确地预测风险,寻找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来降低投资决策的风险程度,这对企业项目投资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依据风险型投资决策理论,本文从风险投资机构的角度,针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和成长机制,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借鉴国内外的相关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决策理论文献,探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决策。阐述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风险的属性、识别及度量,在此基础上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决策的特征、风险报酬效应和决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运用期望效用理论和贝叶斯风险决策理论,建立了以期望贝叶斯风险值最小为决策准则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决策模型。最后通过实证分析验证该模型,结果表明通过新信息对先验决策进行修正,可以提高风险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朱少鹏[5]2008年在《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确立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高新技术园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空间载体,有关其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正成为区域经济研究关注的热点。但是传统的高新技术园区评价体系的设计大都存在着理论基础不强,设计思路不清晰的弱点,这也导致了评价结果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基于相关理论和高新技术园区评价体系的研究基础设计了一套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评价指标体系。论文以波特的钻石竞争力模型和创新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设计出了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钻石竞争力模型,并以经济学中的数据包络法作为计算方法解决了传统评价方法中权重设置的问题。论文中的指标体系将高新技术园区创新能力分为智力要素供给、市场需求、资本支持、企业和企业间联系以及政府支持五个模块,这五个模块以网络化的方式共同作用于园区的综合创新能力。论文通过对资料较为详实的3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进行评价检验,将其划分为了叁个集团,并通过对定量结果的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园区还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仅承担着一般经济开发区功能的现象。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所具备的基础条件,以及论文的内容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了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础,重点对创新理论和竞争力理论进行了介绍和总结。第叁部分归纳了已有的高科技产业的特点以及国内外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并对国内外高科技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第四部分从高新技术园区的创新能力竞争力出发,阐述了对创新成果有重要作用的影响因子,并构建了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钻石竞争力模型。第五部分根据高新技术园区竞争力模型、指标的科学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运用数据包络法(DEA)构建出了新的高新技术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第六部分为实证研究。笔者对统计数据较为齐备的3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了评价检验。结尾部分为结论与讨论,回顾了论文的主要成果与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深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伟强[6]2008年在《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和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作为知识的载体和创造者,知识员工更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赢得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机制存在许多缺陷和问题,造成了知识员工流失严重,总体短缺的状况。所以,研究建立一个科学的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方法激励知识员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西方激励理论、中国传统激励理论的指导下,从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等角度,利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以西安、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实证调研对象,把对知识员工激励问题研究的触角延伸到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域。本文在广泛吸取国内外众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学术成果基础上,梳理和归纳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因素及其作用规律。结合高新技术企业和知识员工的特点,对知识员工激励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究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的具体方式,寻求建立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一般规律和激励知识员工的现实对策,期望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激励知识员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本文由七个部分九章内容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知识员工激励研究动态,说明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第二章)阐述了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必须了解和把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特点,知识员工的涵义、范围、特征、分类,激励机制的内涵、特征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了管理学激励理论、经济学激励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中国传统激励思想对激励知识员工的重要指导作用。第叁部分(第叁章)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激励知识员工的经验、方法,以及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启示。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激励约束知识员工的方法主要有:薪酬激励机制、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市场竞争激励机制、道德声誉激励机制、人性化管理激励机制。这些机制既是对知识员工的激励,也是对知识员工的约束。第四部分(第四章)以实证调研为基础,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得到了西安、杨凌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对激励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总结出不同个体背景的知识员工对激励因素的感受程度和重要性认识规律。通过对西安、杨凌688名知识员工的网络调查与153名知识员工的问卷调查,得到了西安、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对激励因素的重要性排序:薪酬福利、领导素质、个人发展、企业发展。利用SPSS12.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因素分析、方差分析,并与国内外其它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出不同个体背景的知识员工对激励因素重要性的认识规律,分析了知识员工对各种激励因素的感受程度:知识员工的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工作性质、企业类型、工作地点等是影响他们对激励因素重要认识的调节变量。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第五部分(第五章)论述了激励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的原则,设计了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框架结构,对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优化组合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激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知识员工的策略,并对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效率进行了评价,建立了知识员工激励机制模型。结合实证调研结果,提出了在我国现有的体制环境下激励知识员工必须遵循的原则,设计了激励约束知识员工的五因素框架模式。对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优化组合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知识员工的激励策略。对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效率进行了评价,探讨了知识员工激励机制中的委托代理风险和控制力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动态博弈模型。第六部分(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根据实证调研,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激励约束知识员工的具体方法。根据知识员工的特点和需求,介绍了知识员工年薪制、知识员工福利计划、知识员工技术入股、知识员工股票期权、知识员工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的物质激励方案,重点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股票期权、技术入股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非物质激励知识员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在深入分析非物质激励知识员工的必要性、我国企业非物质激励知识员工误区的基础上,指出非物质激励知识员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用情感激励、工作(事业)激励、领导激励、创新激励、学习激励、企业文化激励、声誉激励的非物质激励知识员工方案。从激励与约束的关系、市场竞争的环境、知识员工的特点、企业激励成本四个方面分析了知识员工“约束”难的原因,提出了通过市场约束、产权约束、法律约束、企业绩效考核约束、社会舆论和社会道德约束知识员工的建议。第七部分(第九章)简要论述了全文的研究结论,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今后知识员工激励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李强[7]2005年在《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是知识经济的需要。高新技术产业既是知识经济的入口,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面对知识经济,世界各国都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际竞争的有力手段,并作出长远规划,突出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大趋势。重庆市要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本文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化机理为指导,对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进一步促进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集中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以及本文研究的思路。第二章进行理论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化由于其特殊性,需要有效的机制和良好的环境来生成、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转化机制、保护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是动力机制、转化机制、保护机制良性互动的结果,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是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化机制高效运行的外在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化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在动力和基础,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温床”,高新技术产业化要得到快速发展,就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保障有效机制的高效运行。第叁章分析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化现状。集中分析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机制运行情况和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化情况作了比较分析。第四章介绍了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成就,总结了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经验。第五章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理论的指导下,从高新技术产业化机制和环境角度,集中分析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文章的最后部分是促进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建议及结论。在借鉴了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经验、结合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现状、吸纳了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英爽[8]2008年在《国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国防工业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国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国防工业的主要承载者和主力军,不仅成为发展国防工业的主导要素,而且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和强军立国的驱动力。从比较国内外国防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来看,虽然我国国防工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生产经营管理落后,人员激励滞后,尚未形成精干、高效、相互协同的组织形式。这严重抑制了我国国防工业及其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形成。在此背景下,探析束缚我国国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解决途径,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本论文着力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运用高新技术理论、创新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等,采用比较分析和以能力为基础的平台方法,探析了我国国防企业一系列坎坷的改革历程,揭示了抑制我国国防工业及其企业发展的根源在于企业“自生能力”的缺失,并对“自生能力”进行了阐释和缺失的原因探析,得出了国防高新技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管理问题,是全员参与创新、增强内在活力和能力的管理问题。并针对国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行为的偏离,提出了创新资源观,并基于创新管理在创新行为基本层面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持续创新管理,针对解决国防高新技术企业自生能力形成的障碍,构建了持续创新管理体系,识别出持续创新管理所要提升的关键维度:持续创新战略、持续创新动力、持续创新能力,目的就在于纠正创新行为的偏离,带动国防高新技术企业内在能力的跨越,从而建设起国防工业及其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在对持续创新管理各关键维度研究上,采用系统分析结合实证分析、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持续创新战略、持续创新动力、持续创新能力对影响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形成的促进关系,揭示了各关键维度基于全员主体性的内在本质,给出相应的形成导向或驱动途径,并以此作为构建各关键维度激励模型及其为各模型运作选择主导要素的基础,确定提升国防高新技术企业各关键维度的结构组成,为持续创新管理强有力地促进企业形成自生能力以及自主创新体系,提供可实施性的途径。总之,国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管理研究,将创新过程的叁大主体:创新者、创新推动者、创新接受者,一起纳入研究框架,探讨倡导、推动进而带动叁大主体创新的过程,建立起国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管理体系及其提升其关键维度结构组成的构架,提供各关键维度及其各激励模型内部构成对持续创新管理绩效作用的路径,并针对国防高新技术企业迫切需要建立起自主创新体系的现实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国防高新技术企业形成自生能力以至形成自主创新体系提供了能力储备和积累的操作平台。
袁玮[9]2015年在《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大学科技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己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因此,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蓬勃发展,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已成为当代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科学前沿。本文以研究世界大学科技园区的空间规划发展历程为切入点,研究方法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将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建设现象放在当下我国城市转型与重构的背景下,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对知识时代的规划和设计策略的探讨,以及对南京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现实问题的梳理、分析和比较,寻找在转型过程中城市以及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矛盾及相应对策。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概括总结了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区空间规划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以及科技园区的相关概念、发展规律和研究理论,论述了大学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二部分:介绍了“知识城市”的概念和特征,从创新网络、产业发展、区位等方面概括论述了大学科技园与知识城市之间的关联;第叁部分:概括总结了大学科技园区以及研发创新类建筑的整合设计策略,通过案例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园区规划、建筑设计对创新空间发展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指出协作创新空间、非正式空间是此类建筑设计的关注点;第四部分:针对南京地区当前空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寻找目前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区空间规划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在转型期以政策失衡为特征的大规模的“科技地产”开发给南京的创新环境和社会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城市规划自身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建筑设计由于观念认识的不足,与城市发展的要求适应度降低,南京城市以及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与设计急需进行合理的思考和安排;第五部分:基于南京高新技术研发空间的发展规划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依照南京新一轮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借鉴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将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纳入区域和城市的范畴进行研究;二是城市空间规划应该对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有回应;叁是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和文化空间既有区别有联系,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良好的物质实体环境,为上述空间的发展提供保障;四是建设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需要重视城市文化的保护,重视创新文化氛围的创造。五是重视研发类建筑整合设计的对策和方法的研究。与此同时针对建议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吴皓[10]2007年在《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科技成果的转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分析成果转化效率低入手,并辅以抽样调查及数据分析,找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瓶颈环节,提出解决成果转化慢的办法和建议。全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问题。主要从国外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发展及现状说起,进一步介绍国内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发展及现状,然后介绍了国内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并提出了当前科技成果转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介绍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理论知识。主要介绍了科技成果的概念及市场特征,还有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依据及政策规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及重要意义第叁部分:介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及抽样调查结果。先对本次抽样调查的对象做了简要介绍,并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抽样调查的对象制作了调查问卷,再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对抽样调查结果进行了研究与数据分析。第四部分:提出了加快高新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措施与建议:(1)选好研究课题是关键环节,要做好选题立项,必须进行深入的论证,严格把关;(2)走产学研联合开发是加快成果开发的速度的最佳的成果开发机制;(3)为确保成果开发顺利进行,需建立与完善一系列的保证措施;(4)大力发展企业自主开发,自我转化的成果转化模式,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提高转化率的有效途径。第五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结论。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指出——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框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问题探析[J]. 左庆乐, 刘杰. 中国资产评估. 2001
[2]. 高新技术企业定价研究[D]. 周江. 四川大学. 2004
[3]. 车联网项目风险投资评价方法研究[D]. 王子义. 天津大学. 2016
[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决策研究[D]. 宁鹏达.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
[5]. 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朱少鹏.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6].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 王伟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7]. 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研究[D]. 李强. 重庆大学. 2005
[8]. 国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管理研究[D]. 英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9].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大学科技园研究[D]. 袁玮. 东南大学. 2015
[10]. 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 吴皓.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员工激励论文; 员工激励机制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企业价值评估论文; 激励模式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 科技园区论文; 科技成果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