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吸收量论文-王树林,刘文艺,祁虹,王燕,张谦

氮素吸收量论文-王树林,刘文艺,祁虹,王燕,张谦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素吸收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麦棉套作,施氮量,小麦,产量

氮素吸收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树林,刘文艺,祁虹,王燕,张谦[1](2015)在《麦棉套作模式下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麦棉套作模式下,设纯氮施用量45、90、135、180、225、270和315 kg/hm2计7个处理,以不施用氮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孕穗期小麦旗叶SPAD、植株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植株氮素含量和吸收量、籽料氮素含量和吸收量、小麦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施氮处理的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植株干重、植株氮素含量和吸收量基本呈增加趋势,小麦籽粒氮素吸收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施氮量225 kg/hm2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次之。施氮处理的上述指标值均跃CK,除植株干重外,施氮量180~315 kg/hm2处理的其他指标值差异均不显着,且基本显着跃其他施氮处理。施氮处理的氮素农学效率和生产效率均约CK,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施氮量270和315 kg/hm2处理的氮素农学效率显着约其他施氮处理,氮素生产效率显着约施氮量45~180 kg/hm2处理。综合考虑产量和成本,认为麦棉套作种植模式下小麦季的适宜施氮量为180~225 kg/hm2。(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苑俊丽,梁新强,李亮,叶玉适,傅朝栋[2](2014)在《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对高效氮肥响应的整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首次在大尺度范围定量研究高效氮肥施用对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的影响,以评估高效氮肥施用的经济效益并为高效氮肥在中国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48篇文献的大田试验数据资料,建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数据库,进而应用整合分析方法,比较分析高效氮肥施用对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的整体影响及高效氮肥的有利施用条件。【结果】与施用常规化肥相比,高效氮肥施用使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了7.5%(95%置信区间:6.7%—8.4%)和10.5%(95%置信区间:9.5%—11.4%)。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在碱性土壤(pH≥7.5)施用高效氮肥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了约10.5%和18.8%,其效果好于在酸性(pH≤6.5)和中性(pH 6.5—7.5)土壤上施用;包膜缓/控释氮肥较稳定性氮肥有效,尤其在氮素吸收量方面,硝化抑制剂与常规氮肥相比没有影响,而包膜缓/控释氮肥则使氮素吸收量提高17.9%;高效氮肥仅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较分次施入土壤分别提高了4.2%和7.5%,同时可以考虑将高效氮肥与常规肥料混合施用,既节省费用,又可以取得同样的增产效果;当施氮总量为120—180 kg·hm-2时,高效氮肥的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分别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提高6.5%和12.1%;就地域分布而言,在中国北方施用高效氮肥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较南方施用高效氮肥分别提高了3.4%和3.0%。【结论】在中国稻田中(尤其是碱性土壤)施用高效氮肥,尤其是包膜缓/控释氮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且控制施氮总量在120—180 kg·hm-2时,对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效果较好。在中国稻田中,硝化抑制剂,尤其是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对提高水稻氮素吸收量效果不佳;高效氮肥在中国稻田中的施用受水稻种植方式(直播或移栽)以及高效氮肥施肥方式(仅施高效氮肥或者与常规肥料混合施用)的影响较小;在中国北方施用高效氮肥效果可能更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7期)

朱静华,高伟,李明悦,李玉华[3](2013)在《氮素对甘蓝产量、硝酸盐含量及氮吸收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证蔬菜食用安全,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甘蓝产量、硝酸盐含量和氮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是提高甘蓝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各处理与N1处理比较,可增产9.2%以上,特别是处理N3,N4,N6,N7分别增产23.7%,20.9%,13.9%,34.8%;外叶硝酸盐含量是内叶(可食部分)的3倍左右,外叶和内叶(可食部分)中硝酸盐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甘蓝结球可食部分可以生吃,外叶部分硝酸盐含量较高,只能熟食;施N为162 kg/hm2是甘蓝最佳施氮量,可食部分中氮吸收量远远高于外叶,处理N7可食部分氮累积量最高;处理N1,N2氮素施用量表现为亏缺,其他处理氮素施用量都表现为盈余,并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的盈余量增多(处理N7除外);耕层土壤(0~20 cm)硝酸盐含量高于20~40 cm土层土壤,各土层中硝酸盐含量不稳定。(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7期)

张萃华[4](2012)在《氮素基蘖穗肥施用比例对水稻产量及氮钾吸收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入比例对滨海稻区水稻产量及氮钾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2∶5∶3的处理,单产9.78 t/hm2,比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2∶4∶4、2∶6∶2、2∶8∶0的处理分别增产0.6%、3.4%和5.6%;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颖花数、干物质产量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氮钾吸收量均较高。因此,适当增加氮素穗肥施入比例,有利于水稻产量与氮钾吸收量的增加。(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2年04期)

李景波,苏乐旺,付立东[5](2011)在《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入比例对水稻产量及氮磷吸收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入比例对滨海稻区水稻产量及氮磷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蘖肥、穗肥比例2∶5∶3的B处理,获得了单产9.78thm2,比A(2∶4∶4)、C(2∶6∶2)和D(2∶8∶0)处理分别增产了0.6%、3.4%和5.6%;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颖花数、干物质产量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子粒产量百分比、氮磷吸收量均较高。因此适宜增加氮素穗肥施入比例有利于水稻产量与氮磷吸收量的增加。(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期刊2011年04期)

孙健,李志宏,张云贵,夏昊[6](2011)在《非豆科作物套种时间对减少烤烟后期氮素吸收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田间原位培养和室内好气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籽粒苋、黑麦草两种非豆科作物不同套种时间降低烤烟生长后期土壤氮素矿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苋、黑麦草两种非豆科作物与烤烟进行合理套种时,能参与竞争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田间试验条件下,烤烟移栽后35、49 d套种籽粒苋,49 d套种黑麦草,移栽后105 d氮素矿化分别减少了65.81%、54.57%和65.90%,与对照形成显着差异;室内培养条件下,烤烟移栽后49 d套种籽粒苋,移栽后49~77 d时显着降低了培养矿化量,有助于减少烤烟后期的氮素吸收。表明套种籽粒苋和黑麦草均对吸收植烟土壤过剩养分有一定的作用,以烤烟移栽后49 d套种黑麦草或籽粒苋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殷璀艳[7](2011)在《不同氮素吸收量与利用率油菜品种产量及氮素分配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于2008—2010年度分别以66份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分别以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以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表示)从低到高分为低、中、高叁种氮素吸收量类型和低、中、高叁种氮素利用率类型。分别研究了不同氮素吸收量类型和不同氮素利用率类型油菜品种的生物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含量、氮素总量和氮素分配比例的差异。研究结果对氮高效品种的筛选和培育以及合理栽培措施的制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油菜品种的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存在极显着的差异,2009和2010年高、中、低叁种氮素吸收量类型的品种数分别为20个和10个、34个和29个、12个和27个;高、中、低叁种氮素利用率类型的品种数分别为22个和9个、31个和34个、13个和23个2.不同氮素积累量类型间各品种的氮素积累量差异较大,高氮素积累量类型各品种的氮素积累量分别比中和低氮素积累量类型高7.56%-8.63%和16.20%-17.32%;但不同氮素积累量类型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差异极小,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不到1%。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也较大,高氮素利用率类型各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比中和低氮素利用率类型高14.51%~16.54%和7.33%-7.43%;但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间氮素吸收量差异也很小,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在3%以内。将不同油菜品种的氮素吸收量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进行相关分析,两者之间无显着的相关关系。可见高氮素吸收量类型的油菜品种并不一定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就低,同样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油菜品种对氮素的吸收量并不一定就少,因此也有可能选择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都高的油菜品种。3.不同氮素吸收量类型间各品种的茎枝干重、果壳干重、籽粒干重以及全株总干重都随氮素吸收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不同氮素利用率类型间各品种的茎枝干重、果壳干重和全株总干重与氮素利用率相关不显着,而籽粒干重与氮素利用率呈极显着正相关。4.单位面积上的角果数随氮素吸收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不同氮素吸收量类型间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而每角粒数和千粒重与氮素吸收量之间无显着的相关性。单位面积上的角果数随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呈增加趋势,各氮素利用率类型间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每角粒数与氮素利用率2009年呈极显着正相关,而2010年差异不显着;千粒重与氮素利用率间也没有显着差异。5.不同氮素吸收量油菜品种茎枝氮素含量、果壳氮素含量、籽粒氮素含量以及全株氮素含量随氮素吸收量的增加均呈下降的趋势,但茎枝和籽粒氮素含量与氮素吸收量之间相关不显着;果壳和全株氮素含量与氮素吸收量2009年相关不显着,而2010年相关显着。不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各器官以及全株的氮素含量与氮素利用率呈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不同氮素吸收量油菜品种成熟期茎枝、果壳和籽粒中的氮素总量都随全株氮素吸收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关均达极显着水平;不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茎枝氮素总量和果壳氮素总量随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呈减小的趋势,相关均达极显着水平;而籽粒氮素总量随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呈增加趋势,相关也达极显着水平。不同氮素吸收量油菜品种的茎枝、果壳和籽粒氮素总量占全株氮素总量的百分比随氮素吸收量增加而变化的幅度很小,相关均未达显着水平。不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茎枝和果壳氮素总量占全株氮素总量的百分比随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呈减小趋势,相关均达极显着水平;但籽粒氮素总量占全株氮素总量的百分比随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呈增加趋势,两年相关也均达极显着水平。6.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氮素吸收量与氮素利用率间无显着的相关关系,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两者对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较大,并且大小相近,说明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对油菜籽粒产量的影响都较大。本研究结果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高产品种其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都高,也并不是所有的低产品种其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都低。但是,油菜要获得高产其氮素吸收量一般要达到高或中,氮素利用率一般也要达到高或中,其中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一个高另一个中的油菜品种较易获得高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1-04-01)

李海平,郭荣,李灵芝,曹阳[8](2010)在《氮素对温室番茄果实发育及其氮吸收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华北地区连栋温室栽培条件下番茄水培适宜的氮素管理方法,试验设4个处理:N5(扭送素浓度5mmol/L)、N10、N15和N30。其他营养元素的浓度是根据华南农业大学番茄营养液配方配制。比较不同处理间番茄每克鲜果实形成干物质的量、果实鲜重与其直径的关系、植株积累的生物量、产量和氮吸收量等。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营养液中氮素浓度越大,果实中每克鲜物质形成的干物质越多。处理N5、N10和N15中,每克鲜果实形成的干物质量分别是0.0733g、0.0804g和0.1316g。继续增加营养液中氮素浓度,每克鲜果实形成的干物质量却降低了,处理N30仅为0.0913g。其他几个指标显示相同的趋势。4个处理中植株的总干重依次为189.1、293.9、734.1和488.2g/m2。产量依次为3.68、6.55、15.50和11.01kg/m2。果实每克干物质的氮吸收量分别是0.0231g、0.0237g、0.0242g和0.0235g。果实鲜重与其直径成幂指数关系,氮素浓度对果实鲜重与其直径的关系影响不大。因此,番茄水培适宜的氮素浓度为15mmol/L。(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刘代平,宋海星,官春云,刘强,陈社员[9](2006)在《油菜生物量与氮素吸收量及生理效率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油菜科学施用氮肥提供依据,对油菜生长期间干物质累积、氮素吸收量及氮素生理效率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菜生物量随生育期延长而持续增加,其变化动态可用S曲线方程拟合;对干物质累积方程求导得到其累积速率,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速率不同,最大累积速率出现在播种后126~156 d;氮素累积量从苗期到抽薹期增长较快,抽薹末期到开花末期有所下降,开花末期以后缓慢上升;随着生育期的进程植株含氮量持续下降,进入生殖生长期后生殖器官含氮量明显高于营养器官;氮素生理效率在开花期以前变化较小,开花期以后明显增加,在角果形成期达最高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魏秀梅,左东峰[10](1996)在《冬小麦氮肥深浅追施对氮素利用率和磷钾吸收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深浅追施的碳铵、硫铵、尿素在碳酸盐土壤中的损失和冬小麦对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分配。结果表明,肥料氮素利用率和损失率呈极显着负相关。碳铵浅追,虽立即浇水,氮素损失率仍达40%以上;碳铵深施有利于作物对磷素的吸收。冬小麦所吸收的氮磷富集于籽粒中,而所吸收的钾素绝大多数分配于茎叶之中。(本文来源于《核农学通报》期刊1996年05期)

氮素吸收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运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首次在大尺度范围定量研究高效氮肥施用对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的影响,以评估高效氮肥施用的经济效益并为高效氮肥在中国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48篇文献的大田试验数据资料,建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数据库,进而应用整合分析方法,比较分析高效氮肥施用对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的整体影响及高效氮肥的有利施用条件。【结果】与施用常规化肥相比,高效氮肥施用使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了7.5%(95%置信区间:6.7%—8.4%)和10.5%(95%置信区间:9.5%—11.4%)。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在碱性土壤(pH≥7.5)施用高效氮肥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了约10.5%和18.8%,其效果好于在酸性(pH≤6.5)和中性(pH 6.5—7.5)土壤上施用;包膜缓/控释氮肥较稳定性氮肥有效,尤其在氮素吸收量方面,硝化抑制剂与常规氮肥相比没有影响,而包膜缓/控释氮肥则使氮素吸收量提高17.9%;高效氮肥仅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较分次施入土壤分别提高了4.2%和7.5%,同时可以考虑将高效氮肥与常规肥料混合施用,既节省费用,又可以取得同样的增产效果;当施氮总量为120—180 kg·hm-2时,高效氮肥的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分别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提高6.5%和12.1%;就地域分布而言,在中国北方施用高效氮肥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较南方施用高效氮肥分别提高了3.4%和3.0%。【结论】在中国稻田中(尤其是碱性土壤)施用高效氮肥,尤其是包膜缓/控释氮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且控制施氮总量在120—180 kg·hm-2时,对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效果较好。在中国稻田中,硝化抑制剂,尤其是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对提高水稻氮素吸收量效果不佳;高效氮肥在中国稻田中的施用受水稻种植方式(直播或移栽)以及高效氮肥施肥方式(仅施高效氮肥或者与常规肥料混合施用)的影响较小;在中国北方施用高效氮肥效果可能更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素吸收量论文参考文献

[1].王树林,刘文艺,祁虹,王燕,张谦.麦棉套作模式下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15

[2].苑俊丽,梁新强,李亮,叶玉适,傅朝栋.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对高效氮肥响应的整合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4

[3].朱静华,高伟,李明悦,李玉华.氮素对甘蓝产量、硝酸盐含量及氮吸收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3

[4].张萃华.氮素基蘖穗肥施用比例对水稻产量及氮钾吸收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

[5].李景波,苏乐旺,付立东.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入比例对水稻产量及氮磷吸收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2011

[6].孙健,李志宏,张云贵,夏昊.非豆科作物套种时间对减少烤烟后期氮素吸收量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

[7].殷璀艳.不同氮素吸收量与利用率油菜品种产量及氮素分配的差异[D].扬州大学.2011

[8].李海平,郭荣,李灵芝,曹阳.氮素对温室番茄果实发育及其氮吸收量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0

[9].刘代平,宋海星,官春云,刘强,陈社员.油菜生物量与氮素吸收量及生理效率的动态变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0].魏秀梅,左东峰.冬小麦氮肥深浅追施对氮素利用率和磷钾吸收量的影响[J].核农学通报.1996

标签:;  ;  ;  ;  

氮素吸收量论文-王树林,刘文艺,祁虹,王燕,张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