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变形破坏论文_周保,马涛,张睿,张俊才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变形破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节理,力学,岩石,裂隙,倾角,塑性,地压。

后变形破坏论文文献综述

周保,马涛,张睿,张俊才[1](2016)在《青海东部黄河流域黄土斜坡开挖后变形破坏规律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青海东部黄土斜坡的开挖情况,采用FLAC软件模拟研究了不同坡度黄土斜坡开挖后的变形破坏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斜坡的最优开挖方案。结果表明:不同角度切坡后,20°斜坡仍稳定,30°斜坡整体稳定但开挖坡度很陡时前部出现变形,40°斜坡整体稳定但中前部出现较大变形甚至破坏,50°斜坡整体产生破坏;不同角度切坡3 m高时,20°斜坡可开挖至80°,30°斜坡可开挖至70°,40°斜坡不宜开挖,50°斜坡不能开挖;不同角度切坡6 m高时,20°斜坡可开挖至80°,30°斜坡可开挖至60°,40°斜坡不宜开挖,50°斜坡不能开挖。(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6年04期)

李树忱,汪雷,李术才,韩建新[2](2013)在《不同倾角贯穿节理类岩石试件峰后变形破坏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微机控制高刚度伺服试验机,开展预制贯穿节理类岩石试件的单轴压缩试验,系统研究贯穿节理类岩石试件峰后应力–应变曲线、破坏形式、峰后残余强度、峰后视泊松比等与裂隙倾角之间的关系。试验发现:(1)节理倾角为15°时,峰后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完整试件的基本相同,当节理倾角为30°,40°,50°,60°时,峰后应力–应变曲线与完整试件的差别很大;(2)峰值强度随着节理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峰后的残余强度也大致上随节理倾角增大而减小;(3)随着节理倾角的增大,含节理试件的泊松比也随之增大,而峰值强度后破坏阶段的视泊松比则随之变小;(4)试件峰后破坏模式随节理倾角的变化而不同,在倾角为15°时为劈裂破坏,倾角为50°,60°时为剪切破坏,倾角为30°,40°时为劈裂和剪切破坏的混合模式。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含单组全贯穿节理类岩石材料的加载破坏峰后力学和变形破坏特性。(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S2期)

汪雷[3](2013)在《贯穿裂隙岩体峰后变形破坏特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岩体本身就含多组不规则裂隙,工程中洞室开挖后,其周边通常会产生许多贯穿裂隙,贯穿裂隙的存在,不仅使围岩的各向异性十分显着,同时造成了围岩的不连续性,使围岩的强度降低,变形破坏更加复杂,直接影响洞室围岩的稳定。深部岩石工程中裂隙岩体峰后碎裂变形破坏行为,一方面引起了围岩破裂,另一方面也影响和改变了其周围的应力场。尽管围岩破裂,但破裂后的围岩在地应力或锚固作用下其周围应力场发生改变,仍然会形成与破裂相适应的稳定状态。因此分析裂隙对于岩体的稳定性和破坏性质的关系,着重分析含不同倾角贯穿裂隙岩体的峰值强度破坏之后的变形和破坏的性质,对峰后破坏的岩体进行加固保持其稳定性找寻合适对策有较强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室内试验方法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和常规叁轴压缩试验,研究不同倾角贯穿裂隙岩体峰后变形破坏的性质,并用经典岩石力学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裂隙岩体峰后变形破坏的性质,对岩石力学的相关理论具有较直观的试验验证,对深部岩石工程的洞室开挖的围岩稳定性的预测、锚固和事故分析起到一定参考价值。主要成果有:(1)通过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得到不同倾角贯穿裂隙岩体的全应力一应变曲线,得出不同倾角裂隙岩体峰值强度、泊松比、弹性模量、峰后视泊松比、体积变形等结果,其试验结果与岩石经典力学理论分析结果吻合很好,并且试验研究更为直观。做了多组不同的倾角的贯穿裂隙岩体试件单轴压缩试验,得出贯穿裂隙倾角对裂隙岩体峰后的破坏和变形特性影响较大。(2)通过常规叁轴压缩试验研究,得出不同倾角裂隙岩体在不同围压下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得出贯穿裂隙倾角和围压大小对岩体破坏形式的影响以及对峰后变形特性的影响。在不同的围压下对不同倾角贯穿裂隙岩体试件做叁轴压缩试验,较好的模拟了地下硐室开挖时地应力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3)基于Mohr-Coulomb强度准则,建立含一条不同倾角贯穿裂隙岩体破坏强度的本构关系,得出裂隙面倾角、岩石力学参数、裂隙力学参数、围压以及轴压几者之间共同影响裂隙岩体强度的相关规律。基于试验数据,根据裂隙岩体在不同围压和裂隙倾角时的不同峰后特性,将其峰后应力-应变关系简化为TYPE-A和TYPE-B两种类型,以应变作为应变软化参数,假设粘聚力,内摩擦角为应变的分段线性函数条件,给出裂隙岩体的峰后应力-应变关系式的求法。(4)在ANSYS中建立模型,导入FLAC3D软件中对以上的室内试验进行数值分析。对贯穿裂隙面采用结构面的处理方式,将改进后的裂隙岩体峰后特性的应力应变关系写进FISH语言,最后进行数值计算。数值分析得出的峰值强度、峰后应力应变曲线、破坏过程等随着倾角变化的规律与室内试验的结果有很好的相似度,说明建立的裂隙岩体峰后的应力应变关系结合FLCA3D能较好的对裂隙岩体峰后破坏变形性质进行模拟。(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5-20)

郭臣业,鲜学福,姜永东,王臣[4](2011)在《砂岩加载试验峰后变形、破坏与应变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认识峰后破裂岩样在连续载荷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应变能变化情况,利用MTS815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永川煤矿砂岩样进行叁轴等围压试验。在试验基础上提出岩样破裂比(r)概念,它反映峰后破裂岩样相对于完整岩样的破裂程度,r越小表示岩样破裂程度越高,r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岩样残余强度与峰值强度之比。结果分析表明:低围压作用下破裂比与其对应割线模量、轴向应变量、应变能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好;峰后破裂砂岩样在连续加载后,呈现"X"剪切破坏模式;岩石最大泊松比可通过峰后连续加载试验确定。研究结论对认识岩石突出和岩爆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S2期)

潘一山,徐秉业,岑章志[5](1999)在《冲击地压后变形破坏的梯度塑性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冲击地压后破坏问题,通过引入材料内部长度,建立了梯度塑性本构理论。对冲击地压的最简单模型,试件实验机系统给出了破坏变形局部化带宽度的解析解,与试验结果对照得到了煤和岩石的材料内部长度.(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9年05期)

后变形破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微机控制高刚度伺服试验机,开展预制贯穿节理类岩石试件的单轴压缩试验,系统研究贯穿节理类岩石试件峰后应力–应变曲线、破坏形式、峰后残余强度、峰后视泊松比等与裂隙倾角之间的关系。试验发现:(1)节理倾角为15°时,峰后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完整试件的基本相同,当节理倾角为30°,40°,50°,60°时,峰后应力–应变曲线与完整试件的差别很大;(2)峰值强度随着节理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峰后的残余强度也大致上随节理倾角增大而减小;(3)随着节理倾角的增大,含节理试件的泊松比也随之增大,而峰值强度后破坏阶段的视泊松比则随之变小;(4)试件峰后破坏模式随节理倾角的变化而不同,在倾角为15°时为劈裂破坏,倾角为50°,60°时为剪切破坏,倾角为30°,40°时为劈裂和剪切破坏的混合模式。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含单组全贯穿节理类岩石材料的加载破坏峰后力学和变形破坏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变形破坏论文参考文献

[1].周保,马涛,张睿,张俊才.青海东部黄河流域黄土斜坡开挖后变形破坏规律模拟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6

[2].李树忱,汪雷,李术才,韩建新.不同倾角贯穿节理类岩石试件峰后变形破坏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

[3].汪雷.贯穿裂隙岩体峰后变形破坏特性的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3

[4].郭臣业,鲜学福,姜永东,王臣.砂岩加载试验峰后变形、破坏与应变能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

[5].潘一山,徐秉业,岑章志.冲击地压后变形破坏的梯度塑性理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论文知识图

煤岩试样结构特征覆岩中有断层时开挖后力学模型煤岩单轴压缩变形破坏类型照片大直径盾构与常规盾构开挖面失稳破坏...不同埋深下大直径盾构隧道开挖面的破...开孔下方的耐压球壳凹陷变形形状

标签:;  ;  ;  ;  ;  ;  ;  

后变形破坏论文_周保,马涛,张睿,张俊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