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环境执法与环境司法实践显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问题背后存在深层次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自然保护地环境风险防范特殊属性的深度考量,以及对国外建立在国家公园法案、分级分类监管、社区管理基础上的三类自然保护地环境风险防范模式的深入探析,准确定位我国自然保护地环境风险防范制度设计,破解非单一环境要素下综合风险治理困境,有效应对空间相对封闭下自然保护地环境风险源排查隐蔽性及单一管理模式下自然保护地环境风险防范的外部性问题,推动相关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非协调性识别、以自然生态统一监管为导向的部门联动协同、环境风险防范公众参与逻辑冲突克服及公私合作机制衔接,打出自然保护地立体化、递进式、参与式环境风险防范制度及机制建设组合拳,多管齐下、精准定位、综合发力,开创自然保护地复合型环境风险防范的中国路径。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任颖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环境风险防范,协同治理
来源: 法治论坛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社会科学Ⅰ辑,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绿色发展法治研究中心
基金: 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项目“治理视角下环境监察法律问题研究”(2017WQNCX036),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广州环境监察协同治理研究”(2019GZGJ5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 X36;X820.4
页码: 46-59
总页数: 14
文件大小: 132K
下载量: 52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综合环境风险的砷污染场地优控筛选方法[J]. 中国环境监测 2019(06)
- [2].化学品仓库的环境风险[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0(06)
- [3].环境风险的识别和源强计算方法[J]. 广东化工 2020(17)
- [4].论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风险的普遍性与选择性[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9(04)
- [5].基于公众视角的中小化工企业环境风险研究[J].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5)
- [6].关于我国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的几点思考[J]. 环境保护 2018(15)
- [7].环评与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协同发展对策探析[J]. 环境影响评价 2017(01)
- [8].公众对区域突发环境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环境保护 2017(05)
- [9].基于大数据的水环境风险业务化评估与预警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17(02)
- [10].辽宁省近岸海域陆源水环境风险调查评估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7(07)
- [11].地方媒体在环境风险沟通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记者 2015(12)
- [12].三峡库区突发性水环境风险分区应用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11)
- [13].基于风险社会放大视角的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治理研究[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10)
- [1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风险防范的思考[J]. 环境与发展 2015(04)
- [15].环境风险场理论研究[J].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 2016(01)
- [16].安徽环境应急“十二五”盘点[J]. 绿色视野 2017(01)
- [17].国际[J]. 绿色视野 2017(04)
- [18].重庆市环境风险物质储存分布调查与建议[J]. 环保科技 2020(05)
- [19].浅谈环境风险防范现场检查与验收[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7(03)
- [20].城市居民对棕地环境风险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州市为例[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 [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15(02)
- [22].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宏观环境风险预警研究[J]. 经济纵横 2015(08)
- [23].论我国城市垃圾环境风险防范法律制度[J]. 北方经贸 2013(04)
- [24].如何守护“第一防线”——关于企业环境风险防范的思考[J]. 环境保护 2012(13)
- [25].江苏:积极防控环境风险 全面构建环境安全保障体系[J]. 环境保护 2012(21)
- [26].环境风险防范的法律界定和制度建构[J]. 理论学刊 2012(10)
- [27].浅谈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中填表的技术问题[J]. 山东化工 2011(12)
- [28].江苏省环科院积极为企业提供环境风险应急预案评审服务[J]. 环境科技 2010(02)
- [29].环境风险全过程评估与管理模式研究及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06)
- [30].摸清企业环境风险和化学品家底,遏制突发性污染事件上升势头 首次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启动[J]. 江苏氯碱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