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异养细菌论文_胡欣,刘纪化,刘怀伟,庄光超,荀鲁盈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洋异养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菌,海洋,油污,无机,生长率,噬菌体,硝酸盐。

海洋异养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胡欣,刘纪化,刘怀伟,庄光超,荀鲁盈[1](2018)在《异养细菌硫代谢及其在海洋硫循环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的硫循环与碳循环、氮循环紧密相关,它们通过各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链接.海洋微生物由于其丰度高分布广、代谢途径多样、适应性强,因此在硫循环和碳、氮循环的耦合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许多沿海地区饱受低氧/缺氧等生态灾害的困扰,其特征之一是有毒硫化氢的产生和积累.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异养细菌的异化型硫氧化作用,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免受硫化氢的毒害具有积极作用.硫氧化细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极其多样的系统发育和代谢特征,在不同海洋生境中承担了重要的生态功能.文章在总结硫氧化微生物类群和代谢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硫元素和碳元素通过微生物代谢相互关联,并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过程和机制.硫氧化细菌代谢途径的研究,可洞悉微生物的硫代谢过程,亦有助于解析环境条件变化对海洋硫循环的影响,为研究海洋硫循环和碳循环的耦合关系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王阿楠[2](2018)在《海洋异养细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基因组、蛋白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型生物则是海洋中数量最大个体却最小的生命群体,海洋微型生物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十亿年,漫长的时间里,海洋微型生物贡献着庞大的生物量及生产力,联系着生命和非生命系统,在驱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海洋浮游病毒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以及浮游细菌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浮游生物群落,海洋病毒则是其中数量最多生命粒子,生物量仅次于原核生物,对于海洋病毒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直到九十年代其巨大的数量,重要的生态作用及地位才被人们认知,成为海洋生态学前沿研究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海洋中噬菌体的种类的多样性远远超出我们之前的认知。本论文选取分布广泛、环境适应性强的的典型海洋异养菌群Alteromonas(交替单胞菌),Roseobacter(玫瑰杆菌),Eythrobacter(赤杆菌)的代表菌株为宿主进行噬菌体的分离、生理生化性质研究以及基因组、蛋白组分析。主要结果如下:以Alteromonas(交替单胞菌)属两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生态型细菌为宿主进行噬菌体的分离和性质研究。Alteromonas macleodiiATCC 27126为全球表层海域代表性的“表层生态型”菌株;Alteromonas AltDE为南亚得里亚海1000m的深水层中分离得到的“深海生态型”菌株。本文成功分离到一株新的以Alteromonas macleodii ATCC 27126为宿主的长尾噬菌体RAV6062以及两株以AlteromonasAltDE为宿主的无尾噬菌体,并对RAV6062进行了生理参数的测定全基因组分析。研究证明RAV6062具有正二十面体的头部和长的不可伸缩的尾巴,对氯仿不敏感,可侵染其他与宿主进化关系相近的菌株,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RAV6062全基因组长度为42722bp,GC含量为54.72%,全基因组比对表明RAV6062属于比较新型的噬菌体,在73个编码蛋白的基因中,注释了 28个功能基因,其中除尾部、头部结构蛋白外,还具有关于噬菌体复制的相关编码基因,其中ORF4,ORF5,ORF6是叁个与Vibriophage相近的DNA聚合酶编码基因,同种属噬菌体vB_AspP-H4/4的基因组对比结果中也发现同源性高的尾部结构编码基因。根据噬菌体形态多样性,选取Dinoroseobacter shibae DFL12T以及Erythrobacter.litoralis DSM 8509及Erythrobacter sp.JL475 等 3 株细菌的 8 株噬菌体进行了全蛋白组的研究,每株噬菌体约鉴定得出16~35个功能蛋白,通过丰度的对比发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组成具有一致性,蛋白组结果显示噬菌体主要由尾部组装,噬菌体尾部蛋白,尾管蛋白,尾部纤维蛋白,头尾连接蛋白,主要衣壳蛋白,次要衣壳蛋白,头部形态相关蛋白,头部装饰蛋白及其他结构蛋白构成,参与噬菌体复制及代谢的相关酶类主要有单链DNA结合酶,DNA聚合酶,D-alanyl-D-丙氨酸羧化酶,RNA聚合酶,核糖核酸酶,终止酶等。其中结构蛋白的相对丰度均在60%以上,其中主要衣壳蛋白含量最高,占比约30%~70%,其次是通道蛋白及尾部蛋白,占比2%~10%之间,DNA复制及调节生命活动的酶类占比非常少,绝大多数不足1%。(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刘倡[3](2018)在《典型海洋异养细菌类群生长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严重,研究海洋微型生物在全球尺度上对碳循环乃至气候调节的作用,变得愈发的重要而迫切。海洋异养细菌是海洋微型生物群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海洋玫瑰杆菌类群是海洋异养细菌的主要优势类群,是我们研究海洋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模式生物。海洋异养细菌可以吸收利用营养盐与溶解有机碳,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生物量—一颗粒有机碳,该过程称为细菌生产力。细菌生长率与细菌生产力息息相关,可指征不同细菌类群的生存策略以及其对海洋固碳、储碳的相对贡献。因此,研究细菌生长率,对进一步认识海洋微食物环和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等微型生物介导的碳循环过程至关重要。由于现有的几种估算自然海区细菌生长率的方法所得到的细菌群落平均生长率差异很大,而且无法准确测定群落内单个种群的平均生长率。因此,计算异养细菌生长率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通过探讨玫瑰杆菌类群生长率与其16SrRNA:rDNA之间的关系,为估算海洋异养细菌生长率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1)本研究从自然海区水体样品中分离得到六株玫瑰杆菌,研究其在纯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率和16SrRNA:rDNA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六株玫瑰杆菌生长率与其16S rRNA:rDNA之间的关系虽然在个体水平上存在差异,但在总体水平上呈显着正相关关系;(2)根据纯培养实验得到的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的生长率与其16S rRNA:rDNA的关系式,估算九龙江表层沉积物、长江口表层水体和表层沉积物、南海北部表层和次表层水体以及西太平洋表层水体中玫瑰杆菌类群的平均生长率。研究得到南海北部水体的玫瑰杆菌类群生长率为0.43 ±0.57 d-1,大大高于西太低纬海区(0.02±0.03 d-1);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的玫瑰杆菌类群生长率为0.29±0.41 d-1,略高于九龙江表层沉积物(0.23±0.26 d-1)。此外,对比各研究区域内玫瑰杆菌类群与总细菌群落的16SrRNA:rDNA后发现,在本研究的大部分区域(即九龙江表层沉积物、南海北部及西太低纬海区水体)中,玫瑰杆菌类群的16S rRNA:rDNA小于总细菌群落。这表明在某些自然生境中玫瑰杆菌类群生长率小于细菌群落平均生长率;(3)菌株 JL30074T分离自东北印度洋(4°30.041'S,95°31.946'E)1500 m深的海水,通过对其表型、生理生化特征以及系统发育特征进行相关研究,其结果表明:JL30074T(=JCM31906-T=CGMCC1.16124T)为Rhodospiillceae 科的新属,并将其命名为Secretiobacterium indicum gen.nov.,sp.nov。(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姜学霞,焦念志[4](2016)在《海洋异养细菌硝酸盐同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硝酸盐同化是指把硝酸盐还原分解并最终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氮的过程.最近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研究发现异养细菌的硝酸盐同化基因(nas A)普遍存在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比较基因组学揭示了硝酸盐同化系统的基因排列存在种间差别,基因调节系统具有多样性.对这类微生物及其作用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不但有助于充分认识硝酸盐同化过程及其生态意义,更能深入了解异养细菌在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集中总结和讨论异养细菌同化硝酸盐有关的研究进展,认识异养细菌硝酸还原作用的具体过程及其生态意义,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起到引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王健鑫,刘雪珠,陶诗[5](2013)在《海洋酸化对异养细菌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环境变化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大气CO2浓度升高是导致环境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上部混合层浅化等)的主要元凶,2010年全球CO2排放量首次突破100亿t(10.0 Pg±0.9 Pg),大气CO2浓度达到(389.63±0.13)×10-6,并继续以年平均约3%的速率递增[1],全球大气环境恶化的趋势更加严峻。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吸收了人类CO2排放量的30%~40%[2,3],(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3年11期)

游偲,曲良,马帅,周斌,唐学玺[6](2013)在《实验室条件和模拟自然环境下海洋异养细菌对溢油污染响应特征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实验室条件和模拟自然环境条件下,石油浓度为0.45 mg/L时,海水中异养细菌的数量[可培养异养菌数和细菌丰度(AODC,bacteria from acridine orange viable counts)]以及脱氢酶活性对溢油污染的响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条件下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模拟自然环境条件下,可培养异养菌数、细菌丰度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均在培养的最初7 d内大幅下降,14 d时又开始上升,之后维持在较低的稳定水平;而实验室条件下,可培养异养菌数在最初7 d内大量增加之后变化幅度较小,细菌丰度则在培养周期内一直呈上升趋势。此外,两种条件下细菌脱氢酶活性变化基本一致,均在最初7 d内大幅上升,7~14 d时开始下降到较低水平,之后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高小玉,樊景凤,陈佳莹,林凤翱,明红霞[7](2013)在《大连“7.16”溢油事故对海洋石油烃降解菌和异养细菌丰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大连新港"7.16"输油管道爆炸溢油事故发生后石油污染以及其他环境因子的改变对大连湾海区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细菌丰度的影响,本研究在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期间对大连湾表层海水和沉积物先后开展了石油烃降解菌丰度、异养细菌丰度和石油烃含量以及海水主要环境因子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在溢油事故发生后,大连湾海区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尤其是湾口和湾中部的石油烃降解菌和异养细菌丰度显着增长,但高含量的石油污染会不同程度抑制其生长;事故发生1 a后,石油烃含量有所下降,石油烃降解菌和异养细菌丰度较事故初期回落1~2个数量级;石油烃含量对石油烃降解菌丰度和异养细菌丰度的影响显着,而营养盐、溶解氧等其他环境因子对其影响不显着。因此,在排除溶解氧、营养盐对细菌丰度的影响之后,用石油烃降解菌丰度和异养细菌丰度可以客观反映石油烃的污染程度。(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游偲[8](2012)在《海洋异养细菌对溢油污染响应特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油污染是一种全球性的、严重的海洋污染。近年来,随着海上石油开采业和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海上溢油污染事故频繁发生,污染规模也不断扩大,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类群,海洋异养细菌在溢油发生后会对石油污染物作出一系列响应。本文以勃西原油为污染用油,采用实验室研究与模拟自然环境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分子、细胞、种群和群落水平探讨海洋浮游异养细菌对溢油污染的响应特征,以期为进一步了解溢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和治理海洋溢油污染提供实验依据和决策参考。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观察可培养异样细菌数、细菌丰度、细菌脱氢酶和细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研究指标在96h和28d试验周期中的变化,探讨溢油污染对异养细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低石油浓度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细菌数更有效的增长,而1.35μg·mL~(-1)浓度组细菌数相对较低,可培养异养细菌数与细菌丰度与石油浓度均无明显相关性;细菌脱氢酶活性总体随培养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特征,低浓度组(0.05和0.15μg/mL)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0.45和1.35μg/mL浓度组细菌脱氢酶活性在培养48h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并呈持续上升趋势直至培养第14d下降到与各组持平并保持稳定。在培养24h时,细菌SOD活性被诱导上升,且高石油浓度组(0.45和1.35μg/mL)对SOD活性诱导作用显着(P<0.05),而经过长时间培养后,不同石油污染物对细菌SOD酶活力均无显着影响(P>0.05)。在模拟自然环境试验条件下,分析比较细菌在石油污染前后群落结构在28d内的变化,同时观察可培养菌数、石油降解菌数、细菌丰度和细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可培养异养菌数、细菌丰度和细菌生物量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均在培养的最初7d内大幅下降,14d时又开始上升,之后维持在较低的稳定水平,这与实验室条件下可培养异养菌数、细菌丰度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石油降解菌数量则随培养时间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利用ARDRA法分析细菌群落结构在污染前后变化发现:天然海水样品中的细菌菌群主要包括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ε-变形菌纲(ε-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而石油污染28d后,海水中的优势菌群由ε-Proteobacteria演替为γ-Proteobacteria,细菌群落结构在石油污染较长时间后变得更为复杂,Cycloclasticus pugetii,Thalassospira sp.,Alcaligenes sp.,Roseobacter sp.以及Alteromonas sp.等与石油降解有关的菌群显现出来,同时在石油污染28d样品中出现大量未鉴定的细菌。细菌平均体积的变化趋势从侧面体现了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石油污染使得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细菌多样性明显高于天然海水样品。(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2-03-01)

连子如,王江涛[9](2010)在《东海原甲藻和海洋异养细菌对磷酸盐的竞争吸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微型藻类与海洋细菌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微型藻类是引起赤潮的主要生物,其与海洋细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藻、菌既可相互促进生长,又可相互抑制以至于杀灭对方。这种复杂的生态关系因藻种及菌种的不同而异,并受到环境等因素(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王秋璐,周燕遐,王江涛,袁泽轶[10](2010)在《海洋异养细菌对无机氮吸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着眼于海洋异养细菌对无机氮的吸收研究,在不同的海区和河流中,通过对环境因素的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环境影响因子作用下,异养细菌对无机氮吸收具有选择性,同时也发现,这与异养细菌本身的生理特性也有一定关系。(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0年02期)

海洋异养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型生物则是海洋中数量最大个体却最小的生命群体,海洋微型生物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十亿年,漫长的时间里,海洋微型生物贡献着庞大的生物量及生产力,联系着生命和非生命系统,在驱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海洋浮游病毒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以及浮游细菌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浮游生物群落,海洋病毒则是其中数量最多生命粒子,生物量仅次于原核生物,对于海洋病毒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直到九十年代其巨大的数量,重要的生态作用及地位才被人们认知,成为海洋生态学前沿研究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海洋中噬菌体的种类的多样性远远超出我们之前的认知。本论文选取分布广泛、环境适应性强的的典型海洋异养菌群Alteromonas(交替单胞菌),Roseobacter(玫瑰杆菌),Eythrobacter(赤杆菌)的代表菌株为宿主进行噬菌体的分离、生理生化性质研究以及基因组、蛋白组分析。主要结果如下:以Alteromonas(交替单胞菌)属两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生态型细菌为宿主进行噬菌体的分离和性质研究。Alteromonas macleodiiATCC 27126为全球表层海域代表性的“表层生态型”菌株;Alteromonas AltDE为南亚得里亚海1000m的深水层中分离得到的“深海生态型”菌株。本文成功分离到一株新的以Alteromonas macleodii ATCC 27126为宿主的长尾噬菌体RAV6062以及两株以AlteromonasAltDE为宿主的无尾噬菌体,并对RAV6062进行了生理参数的测定全基因组分析。研究证明RAV6062具有正二十面体的头部和长的不可伸缩的尾巴,对氯仿不敏感,可侵染其他与宿主进化关系相近的菌株,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RAV6062全基因组长度为42722bp,GC含量为54.72%,全基因组比对表明RAV6062属于比较新型的噬菌体,在73个编码蛋白的基因中,注释了 28个功能基因,其中除尾部、头部结构蛋白外,还具有关于噬菌体复制的相关编码基因,其中ORF4,ORF5,ORF6是叁个与Vibriophage相近的DNA聚合酶编码基因,同种属噬菌体vB_AspP-H4/4的基因组对比结果中也发现同源性高的尾部结构编码基因。根据噬菌体形态多样性,选取Dinoroseobacter shibae DFL12T以及Erythrobacter.litoralis DSM 8509及Erythrobacter sp.JL475 等 3 株细菌的 8 株噬菌体进行了全蛋白组的研究,每株噬菌体约鉴定得出16~35个功能蛋白,通过丰度的对比发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组成具有一致性,蛋白组结果显示噬菌体主要由尾部组装,噬菌体尾部蛋白,尾管蛋白,尾部纤维蛋白,头尾连接蛋白,主要衣壳蛋白,次要衣壳蛋白,头部形态相关蛋白,头部装饰蛋白及其他结构蛋白构成,参与噬菌体复制及代谢的相关酶类主要有单链DNA结合酶,DNA聚合酶,D-alanyl-D-丙氨酸羧化酶,RNA聚合酶,核糖核酸酶,终止酶等。其中结构蛋白的相对丰度均在60%以上,其中主要衣壳蛋白含量最高,占比约30%~70%,其次是通道蛋白及尾部蛋白,占比2%~10%之间,DNA复制及调节生命活动的酶类占比非常少,绝大多数不足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洋异养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胡欣,刘纪化,刘怀伟,庄光超,荀鲁盈.异养细菌硫代谢及其在海洋硫循环中的作用[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

[2].王阿楠.海洋异养细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基因组、蛋白组分析[D].厦门大学.2018

[3].刘倡.典型海洋异养细菌类群生长率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8

[4].姜学霞,焦念志.海洋异养细菌硝酸盐同化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

[5].王健鑫,刘雪珠,陶诗.海洋酸化对异养细菌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13

[6].游偲,曲良,马帅,周斌,唐学玺.实验室条件和模拟自然环境下海洋异养细菌对溢油污染响应特征的比较[J].海洋环境科学.2013

[7].高小玉,樊景凤,陈佳莹,林凤翱,明红霞.大连“7.16”溢油事故对海洋石油烃降解菌和异养细菌丰度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3

[8].游偲.海洋异养细菌对溢油污染响应特征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9].连子如,王江涛.东海原甲藻和海洋异养细菌对磷酸盐的竞争吸收[J].水生生物学报.2010

[10].王秋璐,周燕遐,王江涛,袁泽轶.海洋异养细菌对无机氮吸收的研究[J].海洋通报.2010

论文知识图

异养浮游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天然水体中自养藻类和异养细菌间的关...海洋碳库形成的主要过程机制[16]种植-养殖系统各处理塘(1~10)异养菌总数...海洋碳循环涉及的主要生物过程[16]1 不同终浓度分散剂对淡水沉积物(a)、海...

标签:;  ;  ;  ;  ;  ;  ;  

海洋异养细菌论文_胡欣,刘纪化,刘怀伟,庄光超,荀鲁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