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CD40配体单克隆抗体干预重症肌无力的研究

抗CD40配体单克隆抗体干预重症肌无力的研究

莫雪安, 陈莉, 李劲频, 刘竞丽, 马朝桂[1]2005年在《抗CD40配体单克隆抗体干预重症肌无力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抗CD40配体单克隆抗体(CD40LmcAb)干预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MG患者25例和健康对照组16名,分离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用植物血凝素(PHA)和美洲商陆原(PWM)进行刺激,并用CD40LmcAb进行干预。PHA刺激组培养后收集上清检测γ干扰素(IFN γ)和白细胞介素4 (IL 4);PWM刺激组培养后收集上清检测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和抗突触前膜受体抗体(PsmRab)。比较MG患者两组中CD40LmcAb干预与否的差异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MG患者PBMC体外诱生AchRab(0 32±0 11)、PsmRab(0 28±0 11)、IFN γ[ (36 24±10 47)pg/ml]和IL 4水平[ (263 08±35 95)pg/ml]对比健康对照组显着增高[分别为(0 10±0 02), (0 15±0 03), (17 56±2 94)pg/ml和(190 00±6 50)pg/ml,P<0 01),CD40LmcAb干预后MG组的上述四项指标均基本降至健康对照组水平(P>0 05)。结论CD40LmcAb在体外能有效干预MG患者PBMC诱生AchRab、PsmRab、IFN γ和IL 4的水平。

莫雪安, 陈莉, 李劲频, 刘竞丽, 秦超[2]2004年在《抗CD40配体单克隆抗体干预重症肌无力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重症肌无力(MG)是T细胞依赖的抗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NMJ)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协同刺激分子CD40/CD40配体(CD40L)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是一条重要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其过度表达及功能异常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拟

陈莉[3]2003年在《抗CD40配体单克隆抗体干预重症肌无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⑴ 研究抗CD40配体单克隆抗体(CD40LmcAb)干预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效果和机制。⑵ 探讨MG的发病机制。方法:研究对象为25例MG患者。设健康对照16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组用刺激剂刺激进行单个核细胞培养:① PHA组:即用PHA刺激。培养后收集上清检测IFN-γ和IL-4。② PWM组:即用PWM刺激。培养后收集上清检测AchRab和Prsmab。比较两组中CD40LmcAb干预与否的差异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然后将25例患者按抗体阳性和抗体阴性、急性期和非急性期、胸腺增生和胸腺瘤叁种分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⑴ MG患者PBMC体外诱生AchRab、Prsmab、 IFN-γ和IL-4水平对比健康对照组显着增高(P=0.000),CD40LmcAb干预后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 MG患者无论AchRab阳性或阴性,刺激后对比健康对照组AchRab、Prsmab、IFN-γ和IL-4显着增高(P=0.000)。CD40LmcAb干预后抗体阳性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阴性组只有Prsmab对比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无论急<WP=5>性期组或非急性期组,刺激后对比健康对照组AchRab、Prsmab、IFN-γ和IL-4均增高(P<0.05)。CD40LmcAb干预后胸腺增生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瘤组IL-4和AchRab较健康对照组仍增高(P<0.05)。结论:⑴在体外实验中,CD40LmcAb能有效干预MG患者PBMC。⑵抗体阴性MG的AchRab、IFN-γ和IL-4可能还通过其它途径产生,存在其它发病机制。⑶ 在MG的发生、发展过程中Th细胞亚类出现不平衡,CD40—CD40L共刺激因子均起重要作用。⑷ 胸腺瘤MG的 IL-4和AchRab可能还通过其它途径产生,存在其它发病机制。

莫雪安, 陈莉, 李劲频, 刘竞丽[4]2004年在《CD40配体在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文中提出目的 研究 CD4 0配体 (CD4 0 L)在重症肌无力 (MG)患者主要致病因素产生中的作用 ,从而探讨CD4 0 L 在 MG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MG急性期组 10例 ,MG非急性期组 15例 ,设健康对照组 16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分组用植物血凝素 (PHA)和美洲商陆原 (PWM)刺激剂刺激进行单个核细胞培养 :(1)PHA组 :即用 PHA刺激。培养后收集上清检测 γ-干扰素 (IFN- γ)和白细胞介素 4 (IL- 4 ) ;(2 ) PWM组 :即用 PWM刺激。培养后收集上清检测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Ach Rab)和抗突触前膜受体抗体 (Psm Rab)。比较两组中抗CD4 0 L 单克隆抗体 (CD4 0 L m c Ab)干预与否的差异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无论 MG急性期组或 MG非急性期组 ,刺激后 Ach Rab、Psm Rab、IFN- γ和 IL- 4水平均比健康对照组显着增高 (P<0 .0 0 1)。MG急性期组 IFN- γ高于 MG非急性期组 (P<0 .0 5 ) ,MG非急性期组 IL- 4高于 MG急性期组 (P<0 .0 5 ) ,CD4 0 L mc Ab干预后 4种因素均基本降至健康对照组水平 (P>0 .0 5 )。结论 在 MG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Th细胞亚类出现不平衡 ,CD4 0 -CD4 0 L 共刺激因子均起重要作用

陈莉, 莫雪安, 郑金瓯, 苏承华[5]2004年在《CD40配体在血清AChRab阳性和阴性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中作用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研究CD40配体在血清阳性重症肌无力 (SPMG)和血清阴性重症肌无力 (SNMG)主要致病因素产生中的作用。结果 :无论SPMG或SNMG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后上清液中γ干扰素 (IFN γ)、白细胞介素 4(IL 4)、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AChRab)和抗突触前膜受体抗体 (Prsmab)均比健康对照组非常显着增高 (P =0 0 0 0 )。抗CD40L单克隆抗体 (anti CD40Lmonoclonalantibody ,CD40LMcAb)干预后 ,SPMG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SNMG组只有PsmRab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IFN γ、IL 4和AChRab的水平虽有所下降 ,但仍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SNMG的AChRab、IFN γ和IL 4可能还通过其他途径产生 ,存在其他发病机制。

于媛[6]2009年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体外共刺激信号阻断作用的研究及染色体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CTLA-4Ig及抗CD40L单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体外骨髓T细胞活化及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诱生水平影响的研究AA的确切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长期以来,造血干细胞异常、造血微环境异常以及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被认为是再障的叁个主要发病机制。其中免疫抑制治疗对多数再障患者有确切疗效使人们倾向于接受再障是针对造血干细胞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一观点。再障研究发现的诸多细胞免疫异常如T细胞亚群的变化(包括CD4/CD8比值降低,Th1/Th2漂移等)以及细胞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等也为这一学说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活化过程中需要抗原信号和共刺激信号分子的双重作用,阻断共刺激信号可诱导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无能。共刺激阻断剂用于移植耐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在体内、外试验中已经取得比较肯定的疗效。我们在前期关于再障T细胞早期激活及共刺激信号分子检测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用共刺激信号相关分子CTLA-4Ig、抗CD40LmAb诱导再障患者骨髓T细胞免疫无能,一方面加深对再障免疫发病机制的认识;另一方面,为探讨上述分子作为免疫调节剂治疗再障的潜能提供实验室研究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运用流式细胞分析及ELISA方法,研究CTLA-4Ig/抗CD40LmAb对骨髓T细胞体外增殖、活化及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诱生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目的:CTLA-4Ig和抗-CD40LmAb分别与B7和CD40L结合,抑制T细胞发挥效应所必需的共刺激信号的作用,从而诱导T细胞无能。细胞免疫异常是再障患者免疫发病机制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方法及ELISA方法,测定CTLA-4Ig/抗-CD40LmAb作用前后再障患者骨髓T细胞表型的变化及单个核细胞体外诱生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从而初步判断共刺激信号阻断对纠正再障异常细胞免疫的可能作用。材料和方法:1.再障患者48例,其中重型再障(SAA)20例,非重型再障(NSAA)28例。正常对照16例。2.无菌抽取患者髂后上棘骨髓8-10ml或胸骨骨髓约5ml,抽取正常对照骨髓5ml,肝素抗凝。3.密度-梯度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4.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1)再障患者BMMNCs分为3份:CTLA-4Ig组、抗-CD40LmAb(4F1)组、再障对照组,体外培养5d后,再加入PHA(20μg/ml),培养2d。2)正常对照组BMMNCs体外培养5d后,再加入PHA(20μg/ml),培养2d。3)收集细胞4)离心取上清,过滤分装,—20℃保存待检测。5.ELISA方法检测再障叁组及正常对照组细胞因子IL-2、IFN-γ、IL-10诱生水平6.流式细胞术分析上述再障叁组CD4~+/CD8~+/CD3~+、CD25~+、CD4~+CD25~+和CD8~+CD25~+表型细胞的变化。7.统计学处理结果:1.SAA及NSAA患者骨髓MNC诱生IL-2、IFN-γ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IL-10水平均较正常对照显着降低(P<0.05)2.SAA较NSAA患者骨髓MNC诱生IL-2、IFN-γ水平显著增高(P<0.05);但二者诱生IL-10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3.CTLA-4Ig和抗-CD40LmAb均可降低SAA、NSAA患者骨髓MNC培养上清诱生IL-2、IFN-γ水平水平(P<0.05),但较正常对照组仍显着性增高(P<0.05);4.CTLA-4Ig和抗-CD40LmAb均可增高SAA、NSAA患者骨髓MNC培养上清诱生IL-10水平(P<0.05),但较正常对照组仍有显着性差异(P<0.05);5.CTLA-4Ig和抗-CD40LmAb(4F1)均能够降低再障(包括重型和非重型)骨髓淋巴细胞群体中CD3+、CD4+、CDS+、CD25+、CD4+CD25+、CD8+CD25+细胞的比值,(P<0.05)。结论:1.CTLA-4Ig及抗-CD40LmAb(4F1)均能够降低再障患者体外BMMNC诱生IL-2、IFN-γ水平,提高IL-10诱生水平。2.CTLA-4Ig及抗-CD40LmAb(4F1)能够降低骨髓淋巴细胞群体中T淋巴细胞的比值,抑制再障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3.CTLA-4Ig及抗-CD40LmAb(4F1)能够降低T淋巴细胞活化标志CD25的表达,且CD4~+、CD8~+群体中CD25的表达均降低。第二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长期以来,造血干细胞异常、造血微环境异常以及免疫功能紊乱被认为是再障的叁个主要发病机制。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时代之前,血液学界传统上以及普遍接受的观念认为,再障不是一种克隆性疾病。再障患者恶性肿瘤发病率不高也支持这一观念。然而,近年来不少实验研究结果对“再障不是克隆性疾病”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认为异常的造血克隆可能并非继发发生,而是患者本身所固有的,只有当机体免疫受抑后,异常的造血克隆便得以扩展开来。目的:再障是否是克隆性疾病这一争论事关再障的疾病本质,且对今后再障的研究方向和诊治策略均将产生重要影响。故本实验应用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期验证再障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核型。材料和方法:1.再障患者25例,其中重型再障(SAA)10例,非重型再障(NSAA)15例。正常对照20例。2.无菌抽取患者髂后上棘骨髓或胸骨骨髓约5ml,抽取正常对照骨髓2ml,肝素抗凝。3.直接法(D)3.1.用0.2%肝素湿润之针筒抽取骨髓,根据细胞计数,将骨髓(约为培养法细胞数的3~4倍)加入20ml血清瓶中,加生理盐水至20ml;3.2加入秋水仙胺37℃温箱,1小时;3.3离心,弃上清液;3.4低渗:加入预温的贮存液,轻轻打匀,置37~0C30分钟;3.5固定:加入固定液固定,离心,配成细胞悬液,置4~0C保存;3.6气干法制片后,Giemsa染液染色,水洗,晾干后显微镜检。4.培养法(C_(24))4.1用0.2%肝素湿润之针筒抽取骨髓,注入取样瓶,在超净台内抽取标本计数有核细胞,无菌接种1640培养基内。37~0C恒温箱放置24小时;4.2-4.6同直接法。5.显微镜检结果:25例再障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均未发现异常核型结论:再障患者尚未发现异常核型,但样本数量有待进一步扩大及随访分析。

佚名[7]2005年在《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年第3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指出(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AADH分泌不当综合征Fisher综合征合并一过性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一例报告(周丽,詹霞)(8):487阿苯达唑丙硫咪唑治疗重度脑囊虫病初始剂量探讨(袁治,丁永忠,潘亚文等)(8):524阿尔茨海默病α1-抗糜蛋白酶对类淀

佚名[8]2010年在《自身免疫病》文中研究指明CD40信号对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腺上皮细胞ICAM-1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曹建平~1李萍~2陈伟~1孙英慧~1陶顺艳~1蔺迪~1马东初~11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辽宁沈阳1100162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辽宁省沈阳市110001通过研究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唾液腺上皮细胞CD40、ICAM-1/CD54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揭示ss患者唾液腺上皮细胞异常免疫活化的发病机制。通过贴壁法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唾液腺上皮细胞,传叁代后在IFN-γ及抗-CD40单抗分别孵育24小时后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RT-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S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唾液腺上皮

佚名[9]2005年在《神经系统疾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52181 认知功能电话问卷修订版在认知功能损害早期测查中的应用/盂超…∥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1).-30~33 有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组64例,对照组52例为社区健康老人,由2名神经科医师独立、盲法检查认知功能电话问卷修订版(TICS-m)。结果TICS-m各部分面访与电话访问的Pearson相关系数在0.79~0.96之间;TICS-m诊断痴呆(<28分)和轻度认知功能损害(<33分)的敏感性分别

参考文献:

[1]. 抗CD40配体单克隆抗体干预重症肌无力的研究[J]. 莫雪安, 陈莉, 李劲频, 刘竞丽, 马朝桂.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

[2]. 抗CD40配体单克隆抗体干预重症肌无力的研究[C]. 莫雪安, 陈莉, 李劲频, 刘竞丽, 秦超. 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4

[3]. 抗CD40配体单克隆抗体干预重症肌无力的研究[D]. 陈莉. 广西医科大学. 2003

[4]. CD40配体在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J]. 莫雪安, 陈莉, 李劲频, 刘竞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5]. CD40配体在血清AChRab阳性和阴性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中作用的探讨[J]. 陈莉, 莫雪安, 郑金瓯, 苏承华.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4

[6].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体外共刺激信号阻断作用的研究及染色体分析[D]. 于媛. 山东大学. 2009

[7].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年第38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

[8]. 自身免疫病[C]. 佚名. 第七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0

[9]. 神经系统疾病[J]. 佚名.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2005

标签:;  ;  ;  ;  ;  ;  ;  ;  

抗CD40配体单克隆抗体干预重症肌无力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