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丽[1]2007年在《保险机制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小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瓶颈”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了我国金融界和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原理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并从与传统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方法完全不同的全新视角出发,尝试引入保险机制,拟通过保险业务的创新与拓展植入中小企业融资,降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改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的资信信息甄别机制,从而降低信贷、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通过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提供一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新途径,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本论文是在构建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背景下,对引入保险机制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一次尝试性的理论探索,针对保险机制植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关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与探讨。文章首先对保险机制植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释,然后基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深入剖析了保险机制植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接下来,从缓解信贷、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与融资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出发,提出引入保险机制;并按照保险与不同的融资渠道结合,即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来源的不同,设计了保险植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四种模式,即抵押贷款保险模式、担保机构保险模式、租赁信用保险模式和出口信用保险模式,重点探讨了这四种模式的基本内涵与思路、制度安排及其适用性,这是全文的主体。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分别从加强中小企业融资保险业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完善外部环境约束和理顺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关系叁个方面提出了保险机制植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对策建议。
张卓琳[2]2005年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虽然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稳定以及形成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所关注。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弱、经营风险大、抵押品不足、又缺乏良好的信用记录和信息透明度,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表现之一就是中小企业很难从信贷市场获得足够的间接融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都引入了信用担保制度,以便为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贷款信用支持,这是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典范,也是化解金融风险、改善融资环境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我国信贷市场上,信用担保机构的加入,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由于目前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尚处在进一步完善的阶段。而信用担保机构也由于前期机构体系设计中,在运作模式、资金来源和损失分担、风险控制,以及配套环境建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信用担保机构承担了巨大的担保损失风险,且运作效率普遍不高,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本论文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展开深入研究,试图找到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以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使信用担保这一公共产品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久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更好地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产生和发展的制度背景,因此本论文首先对这一制度背景进行分析,在清楚界定中小企业概念范围的基础之上,从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超边际分析和分工演进理论的角度解释了中小企业存在的意义和核心价值,并通过国内外有关数据的比较,分析了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特点。接着,基于信贷配给理论、均衡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笔者从信用担保机构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和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与管理两个方面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进行理论分析。并指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是为有发展潜力,但信用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支持,以帮助他们获得银行贷款,而不是为不良中小企业扶贫,进而提出了符合信用担保条件的中小企业的标准。
马玲[3]2007年在《浅析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若干法律问题》文中认为目前,中小企业大量涌现并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技术创新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融资难尤其突出,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应运而生。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建立了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起到了重要作用。与国外信用担保一二百年的发展历史相比,我国信用担保业起步较晚,仅仅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相关立法还存在很多不足,因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本文拟通过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分析,在总结其他国家信用担保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找出我国相关法律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修改现行法律中的缺陷,使中小企业在运作中有法可依,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简要概述了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问题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产生的背景,在界定中小企业范围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小企业的作用,以及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情况,通过对融资来源分析,进而找出融资难的原因以及解决的途径,引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二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在对信用担保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后,介绍了当前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的叁种模式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作用,并对国内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发展情况做一概括。第叁章: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制度比较分析。通过比较,找出其共同点,希望能够为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立法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第四章:我国信用担保立法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立法现状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如立法滞后,管理混乱等。第五章: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立法。针对我国当前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以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制度。包括修改担保法,加强信用立法,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门法律等。
张广宁[4]2009年在《破解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融资困境被公认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也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经济理论界、实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世界性难题。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地位已被国内许多学者认可和政府的重视,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力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而且也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除绪论部分外,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国内外文献综述。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市场失灵、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困境、克服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障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和制度环境方面对国外文献进行理论综述;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信息障碍及解决对策、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障碍及解决对策对国内文献进行理论综述。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虽然比较丰富,但是基于发达市场国家的背景,其所做出的理论解释和所提出的政策措施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实际。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关问题进行的研究也较多,但需要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备适用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的政策措施。第二章,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渠道和融资困境。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从需求和可得性视角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进行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目前中小企业外部主渠道仍然是银行贷款,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指的就是信贷难,由此使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陷入信贷困境。第叁章,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本文尝试建立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对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成因进行分层次研究,深入探寻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成因。首先,研究中小企业特征、信息环境和法治环境等对单一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按照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交易成本高的逻辑线索,分析中小企业信贷困境的成因。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导致信息内部化倾向更加明显、经营不稳定、信用缺失严重;我国社会征信体系和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尚不完善;相关法律和司法体系尚不健全,银行债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因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交易成本更高,从而导致银行“拒贷”或实行抵押型信贷,而抵押品的普遍缺乏必然导致中小企业信贷陷入困境。同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发达也是中小企业信贷难的重要原因。其次,分析金融管理体制,信贷市场结构等制度变量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重大影响。本文指出,我国国有垄断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存在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垄断地位还使银行倾向于提高贷款条件、缺乏获取企业信息及建立信用评估和监督体系的激励、采用财务报表型信贷和不动产抵押信贷,因而,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信息问题更为严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状况不理想,民间借贷也发展不足,也很不规范,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要。对商业银行信贷过度监管使银行治理结构和经营战略发生改变,导致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第四章,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国别和地区比较与借鉴。以美国、日本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为样本,对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指出,虽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各具特色,但是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体系,并辅之以必要的融资政策扶持体系和扶持措施,这是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经验。我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具体国情、经济体制、金融管理体制、金融体系等有着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特点,期望简单照搬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短期内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第五章,破解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分析。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政策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体系,以实现中小企业融资在商业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消除“金融抑制”,发展一大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地方性民营中小银行;发展各类直接融资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功能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扶持体系,并不断加强社会信用信息、法治等基础环境建设;建立以多层次、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为核心的政策扶持体系。短期内,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银行应进行组织结构创新,成立独立的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创新审批机制、激励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加大各大中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指标,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改革现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使部分符合条件的民间融资合法化,引导和规范其发展。从长远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应独立为中小企业法人银行;将原有地方中小银行改造成为产权多元化的中小企业银行;放松金融市场管制,发展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民营中小银行;发展各类资本市场。以最终建立起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体系。在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的基础上,应鼓励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信贷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关系型融资、发展动产质押融资、创新信用评级;建立、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短期内需要加大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而从长期看,应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型方向发展,建立以商业性担保机构、互助性担保机构为主体,政策性担保为辅的多元化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中小企业社会信用信息、法律和司法环境建设,不断推动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鼓励、推动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信息中介的建立。
陈凯慧[5]2003年在《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课题。对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化工业国家和地区,还是我国,都经历了一个不够重视到重视的过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过20 年以市场取向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从一元化已转向多元化,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迅速成长,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但是,在经济体制的转化过程中,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的矛盾不断发展,占据 GDP63%和工业增加值 74%的中小企业只取得信贷资产的30%,国有经济仍然占用 70%的信贷资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权益资产融资和债务融资两方面都存在着“缺口”,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失效。如何有效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消除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目前有效推进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论文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第一个层面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深入地剖析形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第二个层面便开始逐章针对融资困境形成原因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形成系统的、立体化的可操作的金融支持体系。 论文从实证的角度界定了中小企业的范畴,并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困境。目前存在的融资困境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重大的瓶颈因素。形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除了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的共性因素即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银企信息不对称所致的信贷配给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国特有的体制性原因和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因素:国有金融垄断条件下的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对称,对中小企业债务和权益资产融资歧视性政策,金融抑制下的利率管制,中小金融机构制度供给不足,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如抵押担保体系缺乏等。 论文介绍了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和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并利用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进行深入剖析,为寻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解决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在中小企业面临的整个金融缺口中,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整,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在寻求外源融资时主要依靠银行这一间接融资渠道,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收缩以及对应的中小金融机构的制度供给不足,使得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金融缺口是银行间接融资缺口,因此本文深入研究了如何通过国 I<WP=5>有银行、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中小金融机构等方面的金融创新,建立系统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体系。目前,在发达国家,非正式权益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和“第二板块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外中小企业的资本缺口。因此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建立与中小企业相对称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资本缺口的关键。本章主要从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建立二板市场、区域性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等方面来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金融有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之分。在目前我国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的条件下,非正式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正式金融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非正式金融。基于非正式金融的有用性和风险性的特点,如何实施诱导性制度变迁,使非正式金融从不规范到规范发展,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通过对信用担保的经济学分析,建立相关理论前提,并通过对各个国家信用担保体系的比较分析,寻求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对策。总之,要从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体系、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改造和完善非正式金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放松利率管制等方面来消除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利率管制等制约因素,从而形成一个包括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债务融资与权益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和不多层次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复合型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
崔庆炜[6]2007年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一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发展壮大,目前己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支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其中最大的发展瓶颈就是融资困难。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但是一种经济运行现象,而且还是体制和制度缺陷和滞后的一种表现。本文尝试分析、借鉴、引用早期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与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中的某些观点结论,主要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个层次全面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特点,并探讨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动向;进而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行为进行实际和理论的探讨,全面、系统、深刻地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找出融资难的症结,并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了“融资结构失衡”、“融资行为受约束”是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深层次原因的理论观点。通过比较与借鉴国外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过高入手,特别是发展民间金融及利用境外资金,在层次性、操作性、现实性叁个层面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具体对策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并且初步构建起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框架及总体构思。具体的结构如下:第一章,回顾国内外相关理论并阐述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二章,从多方面总结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特点;第叁章,据上面表现出的现象,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及其原因分析;第四章,通过对国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制度和政策比较,从而总结出国际中小企业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第五章,根据所分析的结果,提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对策。
熊泽森[7]2009年在《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对外经济开放的扩大,中国的中小企业经过叁十年的拼搏,从弱小到强大,从不规范起步到规范发展,从发展缓慢到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已经越来越显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推动力。但是,目前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企业“融资难”。因此,论文有针对性地聚焦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认证,这对于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以中国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融资制度安排为主线,通过借鉴信贷配给理论、金融抑制理论、金融制度变迁理论、制度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等理论观点,运用理论分析与现状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剖析了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现状;从中观层面分析了银企之间制度不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关系;从宏观视角分析研究了信贷市场制度安排与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困境;从信贷需求主体和融资环境的视角分别独立考察了中小企业自身弱点和信用担保制度缺陷。最后,从制度创新视角构划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制度安排,旨在从中演绎出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基本构想,以期为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本论文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制度不同是形成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市场银企关系实质上表现为一种制度博弈关系,因而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信贷市场信贷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对称,是形成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需要培育信贷市场激励机制;完善信用担保制度,是缓解银行与企业不对称信息有效途径;中小企业自身制度安排缺陷是形成其信贷融资困难的一个根本原因,因而必需加强中小企业制度建设。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是个系统工程,从制度创新入手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康立[8]2007年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文中认为国际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中小企业在增进市场效率、提升经济增长、推动技术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及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征下,中小企业给国民经济赋予了发展与改革的双重意义。然而,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约束却成为钳制其发展潜力和速度的主要掣肘。在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下,银行信贷融资是对中小企业有实质性影响的主要外源融资形式。故而,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银行业结构变迁与整合、信贷担保制度构建都将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产生直接的冲击。因此,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为独特视角,立体而全面地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非对称信息特征为主线,通过借鉴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信息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信贷契约理论、信用担保理论等现代经济学前沿理论观点,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归纳与比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剖析商业银行合约设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相互关系;从宏观视角探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间的对应逻辑;从制度设计上考察信贷担保制度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功能重构。旨在从中演绎出重要的结论与有益的启迪,以期为我国处于转型期的银行业结构调整与中小企业良性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论文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概述。第2章着重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和融资缺口问题。中小企业作为一个多重相对性主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融资需求特征。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需要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体系来对应其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表现出更偏好内源融资,更依赖债务融资等特征。中小企业在外源融资中更易遭受“融资缺口”的困扰,其形成原因可以从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以及金融体制和政府管制等方面找到解答。第3章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分别从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叁个不同的视角,提炼出适合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理论观点。其中,在融资结构理论中,代理成本理论、信号理论和融资顺序理论对于解释中小企业信贷融资行为最具说服力。由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两个分析范式共同构成的金融中介理论,为解释商业银行的信息生产优势、监控和创建声誉机制功能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在企业规模、项目风险类型、抵押品价值量和区域因素等变量上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综合模型,为中小企业易成为银行信贷配给受害者这一信贷市场普遍现象,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第4章从非对称信息视角考察了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间的关系。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信息结构、银行业结构、利率体制、抵押和担保等因素都从不同方面影响中小企业的信贷合约设计。这些影响因素彼此关联,或导致信贷合约不易达成,或形成信贷合约低效均衡。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必须在完善银行竞争结构的基础上,改进银行对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的评估及风险管理技术,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吸收风险,并努力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第5章从相对优势理论、制度和贷款技术演进等多维视角,对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银行业结构包含银行业规模结构和银行业市场结构两个层面。国内外文献表明,银行业结构因大规模并购而导致的集约化趋势,对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产生的影响并不存在单一结论。通过综合权衡不同规模银行信息优势和风险分担优势,本文发现银行业规模扩张与中小企业融资困惑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小银行优势假说”正遭遇质疑。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势会发生消长,大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的优势和作用有加强趋势。因此,过分强调倚重发展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具有一定片面性。第6章探讨了信用担保制度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但其介入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依旧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信用担保制度的基本构架,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在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形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作为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机制的补充,具有一定必要性,但不能过分放大其作用。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运作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应在发展思路、组织结构和运作形式上科学定位及合理安排,才能更好地重塑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经济功能。第7章围绕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微观制约因素、我国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悖论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相关调查报告和问卷调查方式取得的数据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陷入困境之中。通过回归分析和检验发现,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的微观约束主要来源于贷款条件约束、财务指标约束和审批时滞约束。从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与银行业结构的关系上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歧视并非由银行业规模因素所致,而是由我国银行业所有制结构和治理结构不合理造成。一味强调通过创建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政策主张,可能将我国银行业改革带向误区。第8章剖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的制度根源并提出解困思路。阻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交易达成的各种制度因素,包括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缺失、银行业治理结构和竞争结构缺陷、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及信贷技术的滞后、金融抑制因素等。中国应从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政策中获取经验,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调整银行业结构、建立银行内部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中小企业信贷技术、建立多层次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政策法律体系等手段,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全面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融资特性;通过归纳与借鉴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偏好寻求有力的理论支撑;将信贷合约理论应用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分析,并推导出一些有价值的政策结论;从理论、制度、历史及技术进步等多维度视角,为研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提供了更为完整的解释框架;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功能重构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在实证分析环节,运用问卷调查和亲历基层访谈获取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及反映的真实信息,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囿于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本文较偏重理论分析而显计量分析不足。既有的回归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分析所选取的样本较为特殊,因此其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是一个覆盖面较广的课题,由于占有文献有限,本文仅选取了其中的某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较为粗浅的探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也将是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赵丹[9]2007年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加快,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讨论和关注。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甚至成为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我国的中小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已达99.8%;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正陷入越来越严重的困境,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瓶颈”。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时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复杂,要解决好该问题,必须首先分析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原因。本文尝试从企业自身、银行、政府及担保体系四个主体分别深入探讨了各方对中小企业融资难所应承担的责任。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小企业方面:自身资本金不足,财务制度和管理体制不健全,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不高,信用度低。第二,银行方面:抵押条件苛刻,贷款程序复杂,贷款成本高,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基层行授权有限,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缺陷。第叁,政府方面:法律不完善,行政干预过多,对民间金融政策过于简单,资本市场不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建设滞后。第四,担保体系方面:注册资本少,担保能力不足,担保体系构成不健全,担保制度不健全,担保损失补偿没有保障。通过分析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原因,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本文认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出路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企业方面:多渠道增加资本金;健全财务制度和推进公司治理进程;加快技术创新,广泛吸收高素质人才;加强自身信用意识。第二,银行方面:放宽抵押贷款条件;改进信贷管理制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完善信贷人员激励机制;金融产品创新,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业务。第叁,政府方面: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减少不正当干预;完善资本市场;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四,担保体系方面:明确政府在担保体系中的作用;强化业内协作,完善担保体系;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再担保制度。
凌智勇[10]2004年在《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文中认为自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突出的表现为它具有的制度探索和制度创新价值,所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融资体系和融资环境无疑是发展中小企业诸多外部条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本文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变迁及其绩效正是为了从理论和实证上解释为什么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改善。 现有文献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大部分致力于我国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息特征,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的探讨,在我看来,这还不够,它只能说明现象不能解释现象。本文从国家在中小企业、金融领域以及其它经济社会的制度安排入手,强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必须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制度创新,大力发展符合中小企业内在特征的中小民营金融机构,创造有利于企业融资的信用环境和提高监管能力,这些措施综合运用,相互影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本文认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不同于发达国家,它带有深深的转轨烙印,是国家整体制度安排的一部分。所以解决思路不能就融资论融资,而是要从制度设计入手,重视整体制度的变革。前阶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措施绩效差,其原因就在于思路比较局限。当然变革不是脱离我们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突
参考文献:
[1]. 保险机制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研究[D]. 曾小丽. 湖南大学. 2007
[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研究[D]. 张卓琳. 中南大学. 2005
[3].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若干法律问题[D]. 马玲. 四川大学. 2007
[4]. 破解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研究[D]. 张广宁. 辽宁大学. 2009
[5].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金融支持研究[D]. 陈凯慧. 华中科技大学. 2003
[6].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崔庆炜. 厦门大学. 2007
[7]. 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制度创新研究[D]. 熊泽森.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8].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D]. 康立.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9].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赵丹.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10]. 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D]. 凌智勇. 中南大学. 2004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信息不对称理论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贷配给论文; 中小商业银行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金融抑制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银行信用论文; 银行业论文; 结构化融资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融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