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变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力学,模型,弹性体,力学性能,基材,岩石,方根。
流变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乔炎亮,张江涛,张梅,翟鹏程[1](2019)在《磁流变弹性体动态力学性能实验及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MRE)是将磁性颗粒分散在橡胶类基体中制备而成的新型磁性智能复合材料。由于MRE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质与外加磁场大小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MRE磁场强度相关的本构模型,为MRE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制备了不同铁粒子含量(40wt%、50wt%和60wt%)的MRE试样,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磁学性能和形貌进行表征;采用流变仪对MRE试样进行了应变幅值扫描和频率扫描实验,分析了MRE材料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磁流变效应。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铁粒子含量增加,MRE材料的刚度、能量损耗和磁流变效应均有所增加;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MRE材料的刚度和能量损耗增加,直至达到饱和状态;应变幅值的增加所引起的Payne效应在磁场作用下增强;在相同磁场条件下,磁流变效应随着应变幅值和加载频率的增加而减弱。最后根据动态试验结果,分别采用Maier模型和分数阶模型表征MRE材料在磁场作用下的Payne效应和粘弹性性能。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模型能够反映不同磁场强度下MRE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与振幅、频率的变化关系。(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23)
李晓照,戚承志,邵珠山[2](2019)在《脆性岩石卸载流变失效的细观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围压卸载路径对于地下工程开挖过程围岩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微裂纹扩展对深部地下工程中脆性围岩流变失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耦合翼型裂纹模型、裂纹扩展法则及一个裂纹长度与应变关系,提出了一个宏细观力学模型.其中裂纹长度与应变关系通过宏细观损伤联系得到.然后,将一个围压卸载路径函数引入该宏细观力学模型,理论分析了围压卸载路径对裂纹扩展作用下下的脆性岩石流变特性的影响.通过围压分级卸载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并分析了模型参数对围压卸载下流变失效特性影响.研究了围压卸载后,继续加载时机及加载大小对流变特性影响.其对脆性围岩深大地下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贺茂勇,李振中,王玉龙,张保卫[3](2019)在《TPU/PDA–GF复合材料的力学和动态流变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巴胺对短切玻璃纤维(GF)进行表面改性,成功制备了聚多巴胺改性GF (PDA–GF),通过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GF复合材料和TPU/PDA–GF复合材料,研究了纤维含量和多巴胺溶液浓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纤维与TPU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弹性模量不断增加,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却不断降低;多巴胺溶液浓度为0.50g/L时所制备复合材料的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79.12,34.56MPa和495.77%,较TPU/GF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24.54%,45.52%和27.76%,且其拉伸弹性模量较TPU提高71.52%,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与TPU相当。动态流变测试结果显示,在低频区,TPU/PDA–GF复合材料的损耗模量、复数黏度和损耗角正切值明显高于TPU和TPU/GF复合材料,说明改性纤维与TPU基体树脂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同时也证实了此结论;同样在低频区,TPU/PDA–GF复合材料储能模量最小,结合Han曲线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TPU/PDA–GF复合材料内部存在一种网络结构使得其在测试条件下保持一种均相状态,Cole-Cole曲线的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9年10期)
张惠,高苏亮,鲍文波,马宝红,任明洋[4](2019)在《填充油及聚丙烯对SEBS/PP材料的流变性能及力学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了不同类型的填充油,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填充油对材料的性能影响,并探讨了了聚丙烯的添加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填充油加入后,降低了SEBS的熔融粘度,明显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石蜡油优于环烷油,150#石蜡油适宜添加量为SEBS的25 wt%。当PP添加量为基体树脂的30 wt%时,O-SEBS/PP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21.0 MPa,断裂伸长率为878%,力学和加工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彭虎,张进秋,刘义乐,张建,彭志召[5](2019)在《基于改进双Sigmoid模型的磁流变减振器力学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款磁流变减振器(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MRD),并对其进行了性能试验。针对双sigmoid模型(Double Sigmoid Model, DSM)无法反映阻尼力与位移的关系、未考虑蓄能器刚度及偏置力影响等缺陷,提出一种改进型双sigmoid模型(Improved Double Sigmoid Model, IDSM)。对模型参数的含义、参数与电流及速度的关系以及参数的辨识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利用标准差对模型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IDSM在低速及高速、小电流及大电流条件下均与试验值具有较高的拟合度;最大速度0.52 m/s时,误差相对值仅为1.71%。IDSM具有参数少、模型精确且易于编程实现等优点,适用于工程领域。(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5期)
刘致远[6](2019)在《3D打印水泥基材料流变性能调控及力学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泥基材料3D打印是一种与传统水泥基材料制造工艺截然不同的新技术,由于其具有自由化、无人化、绿色环保等优势,被认为是水泥基材料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水泥基材料3D打印技术已在建筑建造和预制构件方面取得进展,在助力两极开发和外太空探索等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工艺原理的差异,3D打印水泥基材料性能要求与传统混凝土差异甚大,现有的力学性能、工作性能参数及实验方法难以直接应用于3D打印水泥基材料的性能表征;针对寒冷条件下水泥基材料3D打印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明显不足。本文针对3D打印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表征、流变特性、低温强度发展规律及抗冻耐久性进行了研究。(1)研究了化学外加剂对3D打印水泥基材料屈服应力及塑性粘度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聚羧酸减水剂掺量的增加,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均降低;随着淀粉醚掺量的增加,屈服应力先增加再降低,塑性粘度持续增高;随着粉状碱性速凝剂掺量的增加,屈服应力显着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打印材料的流变参数范围,可用于指导3D打印水泥基材料配合比设计。(2)研究了化学外加剂对3D打印水泥基材料抗压、抗折强度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增加粉状碱性速凝剂掺量会导致抗压、抗折强度下降;增加皂甙类引气剂掺量会导致抗压强度下降;随着淀粉醚增稠剂掺量的增加,抗压、抗折强度变化不大,但存在拐点。(3)研究测试了3D打印水泥基材料不同方向上的抗压、抗折强度,各龄期强度结果显示出3D水泥基材料存在明显的强度各向异性特征,抗压强度各向异性指数明显大于抗折强度各向异性指数,试件z方向抗压强度大于y方向抗压强度,且随着龄期的增加,这一趋势更加明显。(4)研究提出了十字交叉法评价3D打印水泥基材料的层间结合强度,用该方法测试层间拉伸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可以避免受力偏心等问题,原理清晰明确。十字交叉法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打印时间间隔的增加,层间拉伸强度下降,层间剪切强度先下降后上升。掺入玻璃纤维导致层间结合强度降低。(5)研究了不同打印环境温度下3D打印水泥基材料流变性能特点。实验结果表明,5℃时屈服应力比常温下高,0℃时不仅屈服应力上升,还会出现剪切增稠现象。通过调控减水剂和引气剂掺量改善了低温流变特性,满足低温下3D打印水泥基材料工作性要求。(6)研究了不同养护温度对3D打印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5℃低温养护会延缓水化,不利于强度发展,强度比标准养护时显着下降。与常温养护时不同,随速凝剂掺量增加,试件的抗压、抗折强度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层间结合强度,打印时间间隔较长时,这种效果更显着。(7)分析了3D打印水泥基材料的抗冻耐久性。质量损失及超声波相对动弹性模量结果表明,3D打印净浆试件具有良好的抗冻性,300次冻融循环仍未破坏,具有良好的抵抗表面剥落和内部损伤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期刊2019-06-28)
李刚,刘前结,胡国良[7](2019)在《磁流变阻尼器参数化力学模型的修正改进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流变阻尼器(MRD)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半主动振动控制系统中的智能装置,其力学模型的准确建立是系统设计的关键任务之一。对目前已有的各种MRD参数模型的修正改进型进行了详细综述,分析了各种参数模型建模方式的特点,可参照不同的设计与控制需求以采用所需的建模方案,从而发挥各自的优势,并讨论了MRD建模研究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认为还需要对磁流变液的微观机制和行为描述做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也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智能特性的MRD非参数模型在半主动控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11期)
赵鹏慧[8](2019)在《磁流变液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流变液(MRF)是一种结构性能可控的智能流体,有很出色的光学、力学等性能,使它在电子封装、医疗、阻尼抗震等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关于磁流变液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传统的粗粒化模拟方法,结合磁偶极子模型建立了关于磁流变液的粗粒化仿真模型,详细描述了磁流变液内部的各相互作用势。根据建立的粗粒化模型研究了磁流变液的在外加匀强磁场作用下微观结构的演化过程,以及磁流变液在转变为类固体结构后的压缩和剪切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和力学特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详细研究了在磁场作用下磁流变液微观结构的演化过程。磁性粒子在磁场作用下会产生沿着磁场方向的偶极矩,在偶极矩的作用下磁性粒子会沿着磁场方向聚集形成链状和簇状结构,在聚集过程中体系的势能会逐渐降低,体系的稳定性逐渐增强。同时磁性粒子的聚集行为还受到磁场强度和磁性粒子体积分数的影响,磁场强度的增大可以使磁性粒子聚集速度加快,聚集结构更加紧密、尺寸更大。磁性粒子体积分数的增大也可以使磁性粒子的聚集结构增大。其次,对磁性粒子聚集后的类固体结构的压缩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对于磁流变液类固体结构来说,当压缩方向沿着磁场方向时,压缩应力最大,且在压缩过程中,随着压缩应变的增大,磁性粒子结合更加紧密,磁性粒子间的磁性相互作用力增大,进而使磁流变液的抗压缩能力得到增强。磁场强度的增大以及磁性粒子体积分数的增大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抵抗压缩的能力以及压缩弹性模量和磁致弹性模量,在循环剪切过程中,压缩应力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而逐渐衰减,压缩应力的衰减量随磁场强度和磁性粒子体积分数增大而增大。同时,对磁性粒子聚集后的类固体结构进行了剪切模式下的仿真计算。对于磁流变液类固体结构来说,在剪切作用下,原来规整的磁性粒子链状或簇状结构经历了错位—重组—断裂的过程。此外,在剪切作用下,磁性粒子在剪切场方向会形成片层状、壁状结构,出现剪切分层的现象。磁场强度、磁性粒子体积分数的增大都可以使磁流变液类固体结构的剪切应力、剪切弹性模量以及屈服强度增加。在一定的剪切速率范围内,磁性粒子类固体结构的剪切应力随着剪切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剪切变形速率超过0.05ns~(-1)时,过大的剪切速率会导致剪切应力下降。在循环剪切作用下,体系中磁性粒子在第一次正向剪切中形成的片层状结构会沿着剪切方向发生移动聚集。循环次数的增加使得剪切应力的回环面积的减小,体系的抗剪切能力减弱,同时剪切过程中应力逐渐减小。磁场强度和磁性粒子体积分数的增大使循环剪切中应力回环面积逐渐增大,磁流变液的抗剪切性能、减震性能逐渐增强。(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6-04)
白骏[9](2019)在《岩石流变力学特性CT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的流变现象在岩石工程建设里相当常见,对于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在岩石工程、地下工程中存在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岩石的流变,特别是蠕变和应力松弛直接关系到岩石工程的长期稳定性,所以必须要进行岩石蠕变与应力松弛力学特性研究来满足当前工程的实际需要。针对微型试件以及流变细观损伤研究领域的不足,本文以微型石灰岩试件为研究对象,以“岩石流变力学特性CT试验研究”为主要研究课题,利用自主研制的微型单轴煤岩试验机结合太原理工大学高精度显微CT试验系统使用,进行了单轴压缩下的石灰岩蠕变和应力松弛全过程细观损伤发育的CT动态实时扫描试验,获得了大量的显微CT图像,通过对CT图像局部特征进行观测分析,利用不同位置的特征点距离变化和不同区域密度变化来识别微裂隙的演化,分析得到了石灰岩蠕变和应力松弛过程中的细观破坏规律。本文首先介绍了岩石流变力学研究现状及CT技术的应用,随后对试验设备微型单轴煤岩试验机、高精度显微CT试验系统及两者间的结合使用进行了说明,并简单介绍了试验方法以及图像处理技术,下一步进行了石灰岩的蠕变与应力松弛CT试验。首先,制作了微型石灰岩试件并进行常规的单轴压缩试验,测得了石灰岩试件的瞬时破坏强度和极限应变,之后进行了多组分级增量加载下的蠕变试验,研究了石灰岩的蠕变特性,石灰岩试件变形表现出与时间相关的减速蠕变和稳态蠕变。进一步结合显微CT试验观测蠕变过程中的细观破坏规律。对CT图像分析的结果表明:石灰岩蠕变损伤扩展存在局部化现象,随着应力等级增加稳态蠕变段裂隙加速发育;裂隙更容易产生在低密度区域,在中低应力状态下试件内部密度降低,在较高应力状态下裂隙区域与非裂隙区域密度变化产生分化现象,最终导致了岩石破坏。在石灰岩试件的应力松弛试验中,先进行了多组分级加载下的应力松弛试验,研究了石灰岩的应力松弛特性。石灰岩应力松弛经历了快速、缓慢和稳定松弛叁个阶段,在试件破坏前,应力松弛量和剩余应力比随着应变水平增加,在最后一级应变下,应力迅速降低,应力松弛量增加明显,剩余应力比反而降低。进一步结合显微CT试验观测应力松弛过程中的细观破坏规律。对CT图像分析的结果表明:试件初期先发生扩容,之后再被压密,裂隙更容易产生在初始密度低的区域,石灰岩应力松弛损伤扩展随应变等级的增加而增加,在高应变等级下同样存在损伤演化的区域分化现象。本文在试验设计及试验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通过本文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能够对微型石灰岩试件的流变损伤规律进行较为简单的阐述,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柳彬,游世辉,赵树勋,曾宪任[10](2019)在《基于复杂网络的磁流变橡胶磁致压缩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磁流变橡胶在机车的主动减振及降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引入复杂网络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磁流变橡胶的磁致压缩力学性能。通过建立磁流变橡胶的RVE模型,利用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软件研究磁流变橡胶的静态磁致压缩力学性能;计算磁流变橡胶的磁性颗粒复杂网络特征参数;探索磁流变橡胶磁性颗粒复杂网络的特征参数与磁流变橡胶磁致压缩模量之间的关系;与实例研究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论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磁流变橡胶的磁致压缩模量与其磁性颗粒网络的特征参数有关,其磁致压缩模量的峰值是由磁性颗粒的复杂网络分形特征参数决定的。(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流变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围压卸载路径对于地下工程开挖过程围岩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微裂纹扩展对深部地下工程中脆性围岩流变失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耦合翼型裂纹模型、裂纹扩展法则及一个裂纹长度与应变关系,提出了一个宏细观力学模型.其中裂纹长度与应变关系通过宏细观损伤联系得到.然后,将一个围压卸载路径函数引入该宏细观力学模型,理论分析了围压卸载路径对裂纹扩展作用下下的脆性岩石流变特性的影响.通过围压分级卸载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并分析了模型参数对围压卸载下流变失效特性影响.研究了围压卸载后,继续加载时机及加载大小对流变特性影响.其对脆性围岩深大地下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变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乔炎亮,张江涛,张梅,翟鹏程.磁流变弹性体动态力学性能实验及本构模型研究[C].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2019
[2].李晓照,戚承志,邵珠山.脆性岩石卸载流变失效的细观力学模型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9
[3].贺茂勇,李振中,王玉龙,张保卫.TPU/PDA–GF复合材料的力学和动态流变性能[J].工程塑料应用.2019
[4].张惠,高苏亮,鲍文波,马宝红,任明洋.填充油及聚丙烯对SEBS/PP材料的流变性能及力学性能影响[J].辽宁化工.2019
[5].彭虎,张进秋,刘义乐,张建,彭志召.基于改进双Sigmoid模型的磁流变减振器力学建模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6].刘致远.3D打印水泥基材料流变性能调控及力学性能表征[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9
[7].李刚,刘前结,胡国良.磁流变阻尼器参数化力学模型的修正改进型研究进展[J].机床与液压.2019
[8].赵鹏慧.磁流变液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模拟研究[D].中北大学.2019
[9].白骏.岩石流变力学特性CT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10].柳彬,游世辉,赵树勋,曾宪任.基于复杂网络的磁流变橡胶磁致压缩力学性能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