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梅[1]2004年在《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外证券市场上会计造假案件纷至沓来,在证券市场扮演信息鉴定师角色的注册会计师成了众矢之的,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问题成为业界内外人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究竟是以行业自律性监管为主还是以政府监管为主,抑或是二者的结合?那么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究竟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做?这些正是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论文共八章,第一章文献综述。第二章绪论,是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论文的框架结构和研究目的。第叁章理论借鉴,论文主要借鉴的是管制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并界定了监管、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等概念及对相关的概念做了区分。第四章是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历史沿革与问题分析。第五章是对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首先分析了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的环境,其次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第六章分析比较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模式。第七章,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模式。最后一章,是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问题较为深入的研究,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模式,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希望能对现实的监管实践工作有所裨益。 论文因循传统的研究思路,沿着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分析——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逐步推进,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作为理论分析和研究设计的基础,并充分考虑中国的现实国情,在具体的问题分析中采用历史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 在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的规定性中,监管主体主要有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审计署等和职业团体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的内容包括对职业准入、职业规范、法律责任等进行监管。监管方式,是指监管主体如何进行监管。政府监管部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间接监管,即不直接干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而是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调控其执业行为:二是直接监管,指政府监管部门借助行政手段强制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行业自律组织主要是通过拟订独立审计准则、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执业检查和对违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自律性惩戒等措施来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 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主要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职业团体代行部分行政职能的监管阶段和政府监管与自律性监管相结合阶段。历史地看,职业团体的自我监管作用不显着,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准政府”机构,代行部分行政职能,政府机构在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中政府主导作用显着。 通过研究,作者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目前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问题重重:监管主体多元化、重复监管问题突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鱼..仁鱼.,.鱼.国鱼旦鱼.出;行业自律性监管机制弱化,不能充分发挥职业团体的自我监管作用;证券审计市场自发调节机制失灵,市场自发调节作用甚微;在具体的监管做法上,监管时间滞后,监管内容狭窄,监管缺乏持续性等问题重重。 第二,对于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问题的讨论我们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结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状况,以及证券市场的现状等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理解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问题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知表里不知究里。 第叁,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具体表现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与审计责任界限不清,对监管者授权不明,对监管体系及其变更的法律程序规定不清,对监管者权力具有制约功能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够,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衔接;第二方面,监管体制存在缺陷,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管工作还远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机制,职业团体定位困惑:第叁方面,证券审计市场机制不完善,证券审计市场的供求呈畸形,竞争机制呈崎形态势,价格机制实施上的缺陷;第四方面,理论支撑上的匾乏。 第四,从各国的监管实践看,不同的监管模式取决于具体的国情,没有固定的模式。而且监管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随着环境的变迁作相应地调整,但在一定时期内也要保持相对稳定。 第五,市场自发调节、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性监管叁种监管方式都是优劣参半,既不是相互排斥相互独立的,也不能完全以此代彼,而是相互补充相互辅助的,是共存的。市场自发调节离不开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性监管,政府监管需要市场自发调节、行业自律性监管的配合,行业自律性监管亦离不开市场调节、政府监管,关键在于如何把叁者很好地协调起来并扬长避短。 第六,依据我国国情对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宜采取政府监管、自我监管、市场调节的相机抉择模式,即根据时势的发展变化,相应地调整政府监管、自我监管、市场调节在证券市场注册会计?
陈秧秧[2]2017年在《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管制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证券市场上注册会计师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然而,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施以严苛管制成为当前国际主流趋势。英、美两国分别确立了以财务报告理事会(FRC)和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为核心的独立管制模式,取代行业自治传统。我国多部门管制模式使得监管资源分散,处罚效力不足,且重复管制致使成本迭加。从现实出发,现阶段我国应探寻政府主导下相对独立的管制架构,在会计信息编报、披露以及审计等叁个核心领域实现管制整合与突破。
余小梅, 谢丹, 张小红[3]2004年在《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问题分析》文中认为文章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会计监管、证券市场监管等概念进行了辨析 ,并分析了当前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杨玲[4]2007年在《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完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也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命之所在。但是,在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资本市场,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以及各项法律、制度都还不完善,上市公司频频发生会计舞弊事件,注册会计师成为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帮凶。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审计质量受到理论界、实务界和广大投资者广泛关注、批评和置疑。面对会计市场的国际竞争,如何保持审计独立性、如何提高审计质量,以促进注册会计师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首先对文献进行回顾与评价,总结审计本质、审计质量的涵义和审计质量的特点;其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从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以及审计技术方法叁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特殊的制度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普遍低下的现实,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验证;最后,采用供给需求分析方法,分析我国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现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刘宾[5]2015年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监督经济运行的社会有效方式,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重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注册会计师更应该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然而,从近些年发生的绿大地、胜景山河、万福生科等一系列审计造假案件中可以发现,注册会计师非但不制止企业财务造假行为,反而参与企业财务造假,这也折射出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声誉遭受严重打击,致使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公信力逐渐下滑。于是,关于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呼声再次响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册会计师在维护经济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如何保证注册会计师不受外部执业环境的影响,客观、公正地出具审计报告,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此,本文通过总结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的情况,重点从外部执业环境、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自身叁方面分析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并进一步对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主要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指出了文章的写作动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概述。本部分首先解释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接着阐述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第叁部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现状。本部分主要介绍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如参与审计造假、缺乏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等问题。第四部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影响及案例分析。本章首先列举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所带来的影响,接着通过真实的“绿大地”审计造假案例,来反映职业道德缺失给各方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五部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本部分主要从外部执业环境、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自身叁个层面对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分析发现,政府行政干预的影响、审计委托关系扭曲等问题成为了注册会计师违背职业道德的客观原因,而部分注册会计师自身职业道德观念较差则是导致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观因素。第六部分,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对策。本部分根据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主要包括优化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引导审计市场合理竞争、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等。从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内外部方面提出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以此来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做出贡献。第七部分,总结与展望。本部分对文章的内容作了总结,并交代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彭桃英[6]2005年在《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历了本世纪初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重大案例之后,人们对独立审计质量问题更加感到困惑。但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和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及资本市场的规模化发展,独立审计的作用却日益重要。因此,加强防范和不断解决独立审计中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从理论上说,审计质量既是审计信息的使用者和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及其产品的评价,也是审计市场行为主体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下行为的结果;防范和解决独立审计质量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实行适当的审计质量评价和有效的制度变革。而实际上,任何评价体系都难免存在不足,任何制度措施都会因相关行为主体的策略行为和环境的变化而难以持久有效。所以研究在变化的制度背景下审计质量的评价及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的关系,对于引导相关行为主体的市场行为和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表面上看,审计质量的评价是一个评价方法问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问题是一个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和审计报告的真实性问题。而实质上,这两类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和内在的行为逻辑,也反映了审计的技术特征,而且二者是不可分离的。本文试图在变化的制度背景下,比较系统地研究审计质量的评价及审计市场行为主体行为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我们在总结其他作者的零散研究成果和分析以往研究不足的基础上,着重集成地研究了叁大紧密相关的问题:(1) 审计质量的概念和审计质量的评价;(2) 审计质量问题产生和制约的机制,即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审计市场行为主体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共同决定审计质量的;(3) 改善我国独立审计质量的途径。 在导论(第一章)中,我们从列举目前国内外审计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和初步分析以往人们研究此类问题中的不足之处入手,选定了研究的问题,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主线和所采用的方法。我们也在这一部分里介绍了本文的核心思想、逻辑思路和论文结构。 在第二章里,我们首先依据ISO关于质量的理论,给出了我们对审计质量的定义。接着,我们从审计信息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审计质量的特征;再从审计信息的特征和审计质量的特征入手,定性地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我们在同时考虑审计服务供给者和评价者的基础上把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分为四大类:审计资源因素、审计环境(制度)因素、审计风险因素及审计行为因素,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模式。然后,我们评介、分析了各种评价审计质量的方法和模型,引入了审计质量评价的模糊数学方法。最后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角
秦道武[7]2007年在《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管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高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人类刚刚步入21世纪,注册会计师造假丑闻在全球爆发、扩散,对世界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信心,同时,也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和监管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原有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2002年11月,财政部颁布《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意见》(财会[2002]19号),正式终止了将注册会计师的行政管理职能委托给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做法,由财政部门履行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政管理职能,使注册会计师协会成为独立的行业组织。行政监管职能的收回,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管制度的正式确立。财政部收回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管职能以来,加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府监管,极大的恢复了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心,促进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目前的行政监管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从法律上、制度上为行政监管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行政监管应如何开展,行政监管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各监管部门如何协调,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追根溯源,本文从大量的文献中理清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理论的缘起和发展脉络,通过对审计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并运用制度变迁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来阐述政府监管的前提、目标和范围。通过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借鉴西方国家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经验,重点对法律规范、行政监管机制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对如何从法律上、制度上为行政监管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为注册会计师行政监管机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上,运用经济学理论、博弈理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机制进行分析。通过博弈模型、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调查问卷等进行分析研究,论证注册会计师行政监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角度上,从新的视角研究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机制,由目前国内外单一的监管模式转变为综合模式,使之监管形成一种机制,形成合力,对正确评价各种监管方式,引导监管部门实施高效、务实的监管具有重大意义,提升了监管的效果和水平,证实适度监管和建立一种有效监管机制的观点。对注册会计师行政监管机制进行了设计。建立注册会计师行政监管的协调机制,就是要求监管各方加强协调与配合,发挥各自和优势,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避免多头监管和重复检查,降低监管成本。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寻求一种有效的监管模式一直是各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首先,合理界定行政监管部门的职权范围,行政监管必须定位在政府行为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或监管成本低于监管收益的领域;其次,从体制上转变职能,以根除注册会计师行业违规执业行为;第叁,理顺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同时,协调行政监管部门的关系,形成监管合力;第四,及时修改现有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中与行政监管不相适应的部分;第五,明确行政监管的具体方式和内容,建立有效的行政监管协调机制。通过对会计师行业自律监管和政府行政监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分析,从而提出我国在现阶段有效而健全的管理体制应当是:“法律规范、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这种监管体制下,强调机制是多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设计了日常监管机制、监督检查机制、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机制、行业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机制、行政处罚机制、协调指导机制、行政监管与司法监管的协调机制等。研究证实这种监管机制的设计适合我国的国情,也是切实可行的,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归纳性,是解决实际注册会计师行政监管工作所急需的。
刘敏[8]2005年在《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及其制度改进研究》文中认为在安然——安达信事件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之后,各国对审计市场、特别是注册会计师监管模式进行大力改革。这引起了我国学术界、政府机构和实务界的密切关注,也推动了我国相应政策的变动,然而众多的政策变动对独立审计行业的影响很大。怎样改革现有的准入制度,使之不仅适合现行的社会环境,而且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亟待研究解决,对独立审计准入管制进行深入的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从市场准入管制理论分析入手,分析了独立审计准入管制的理论前提。而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制度的具体安排往往会影响到审计主体、审计客体,甚至审计报告相关使用者的行为,其显着的经济后果性也表明了独立审计准入管制的重要性。审计环境是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环境因素的分析为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制度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本文通过对美英日德等国独立审计准入管制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各国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资格管理、监管机构以及惩戒措施的不同特点,并立足我国国情,从中得到启示。然后,本文比较系统的考察我国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存在的若干现实问题,结合从国外管制制度中得到的启示,提出相应的有实际意义的改进对策。 本文的主要观点与创新点:(1)在从经济学意义上解释市场准入管制的基础上,论述独立审计准入管制的理论基础,从而为独立审计准入管制的实施提供依据;(2)系统地分析环境因素对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制度构建的影响;(3)通过对美英德日等国独立审计准入管制的发展及其现状的阐述和评价得到若干启示:管制制度的环境依赖性、管制制度的具体建立、法律机制的完善,为我国完善独立审计准入管制提供参考和借鉴;(4)针对我国独立审计准入管制的现实问题,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了若干有利于我国独立审计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丛玲玲[9]2005年在《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规范化的证券市场离不开规范化的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是证券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石。2001年,美国爆发了“安然”等一系列大公司的财务舞弊案件以及近年来我国接二连叁曝光的“郑百文”、“银广夏”等公司的重大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使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问题成为当前理论界与实务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已经逐步走上规范的轨道,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仍然是比较严峻的,继续完善和发展该体系刻不容缓。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从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对目前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将该体系分为四个组成环节:法律规范、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行业以及财务报告体系,深入分析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本文围绕美国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的变化,从其成功经验中得到启示。第五部分是本文的解决问题部分,首先在启示的基础上对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的主体框架做以改进;其次,由于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的完善不免涉及监管方和被监管方的行为关系,因此运用博弈分析的经济学工具,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中监管部门、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叁方参与人行为两两进行博弈分析,为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现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的各部分环节做出进一步的完善。 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博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旨在进一步地完善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
刘维[10]2003年在《独立审计制度安排与注册会计师行为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详细分析了美国和我国独立审计制度变迁与注册会计师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力图构建本文的分析框架,第二至第五章以美国为背景阐述独立审计制度变迁与注册会计师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第六章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这一互动关系,各章分析思路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本章力图构建全文分析的理论框架。在简述新制度经济学发展之后,本章通过对人类行为基本假设、制度起源与制度构成、博弈论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安排与制度变迁、制度与组织的关系这些基本概念的阐述和梳理,给出了制度分析的基本框架。结合独立审计制度安排,笔者认为,在制度纵向变迁中,国家与注册会计师职业之间围绕着独立审计制度的成本效益不断进行的博弈是推动独立审计制度变迁的最主要原因,博弈各方力量对比是独立审计制度变迁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在横向制度安排中,有限理性经济人与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注册会计师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博弈和制度的成本效益衡量则是分析注册会计师行为的基本方法,制度安排的意图是否与注册会计师行为选择一致是判断独立审计制度绩效的标准。 第二章 本章主要阐述美国独立审计制度安排的起源。独立审计制度出台的过程经历了自愿安排和强制安排两个阶段的博弈。股份公司的出现是第一阶段博弈的基础,随着股份公司大规模出现,针对如何降低股份公司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所有者与管理者开始展开博弈,通过不断博弈发现,独立审计能够降低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这样,独立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首先在一些公司自愿形成;在第二阶段的博弈中,会计信息使用者集团、会计信息提供者集团、会计职业界和政府基于各自利益进行博弈,在社会意识形态和博弈各方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种博弈过程一波叁折,及至1929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才使得会计信息的价值被社会充分认可,独立审计终于成为美国证券市场法定制度安排。 第叁章 本章主要阐述美国独立审计监管制度安排与变迁。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博弈的基本规则,政府监管部门对会计职业的监管构成独立审计制度的最基本制度安排。美国独立审计监管制度的纵向变迁过程就是政府监管部门与会计职业围绕着各自成本效益不断博弈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证券法》出台之后,美国独立审计一直奉行“行业自律为主、政府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随着审计质量的下降,政府两度干预会计职业,但终未引起监管模式的变化;2001年安然事件及其系列财务丑闻爆发后,政府再度干预会计职业,会计职业的监管模式从行业自律为主转变为独立监管为主。对美国行业容摘H内餐摘登一-~--~自律为主的监管制度横向分析表明,行业自律的成功导致了会计职业势力日益增强,政府监管势力越来越弱,二者力量对比发生严重失衡是导致美国行业自律为主的监管模式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本章主要阐述美国独立审计的独立性制度安排与变迁。独立性是会计职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博弈的焦点,是独立审计制度安排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本章首先回顾独立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希冀通过独立性的学术探讨为下文分析提供理论基础,接着笔者开始描述独立性安排的变迁,独立性安排的纵向变迁就是政府监管部门与会计职业围绕着对独立性的不同认识所展开的博弈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转向对独立性的横向分析,在横向分析中,笔者提出,独立性程度是由注册会计师通过对独立性机制的利益取舍来决定,在分析中,笔者也发现目前独立性机制存在重大缺陷,为了解决这一缺陷,必须把独立性置于更广泛的范围加以分析和思考,重新构建独立性模式,独立性棋式的更新也要求对现行独立性安排进行改进。只有重新认识独立性,并以此为基础对现行独立性安排进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独立性问题。 第五章本章主要阐述美国独立审计的法律责任和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制度安排与变迁。美国独立审计法律责任制度安排是攀响审计独立性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则是独立审几计的法律责任制度安排在会计师事务所层次的重要体现。美国独立审计的法律责任变迁经历了复杂的变迁过程,习惯法下的民事责任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成文法下的法律责任变迁则较为曲折,总体经历了“叁起两落”的变迁过程,会计师事务所姐织形式的变迁是会计职业经营管理和法律责任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这两种制度安排的分析表明,合理的法律贵任和组织形式安排旗圈热颇会计取业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单纯考虑会计职业的利益或者会计娘表使用者的利益都是不可取的。 第六章本章主要阐述我国独立审计制度安排与变迁。本章通过回顾我国独立审计制度安排的纵向变迁后认为,作为转轨经济国家,我国独立审计制度变迁具有深深的行政烙印和特殊的路径依赖.之后,笔者绪合我国实际情况,从独立审计监管模式、独立性制度安排、独立审计的法律责任和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叁个方
参考文献:
[1]. 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问题研究[D]. 余小梅. 西南农业大学. 2004
[2]. 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管制模式比较研究[J]. 陈秧秧. 证券法苑. 2017
[3]. 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问题分析[J]. 余小梅, 谢丹, 张小红.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研究[D]. 杨玲. 江西理工大学. 2007
[5].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研究[D]. 刘宾. 江苏科技大学. 2015
[6]. 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关系研究[D]. 彭桃英. 中南大学. 2005
[7]. 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管机制研究[D]. 秦道武. 中南大学. 2007
[8]. 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及其制度改进研究[D]. 刘敏. 湖南大学. 2005
[9].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问题研究[D]. 丛玲玲. 沈阳工业大学. 2005
[10]. 独立审计制度安排与注册会计师行为问题研究[D]. 刘维. 厦门大学. 2003
标签:会计论文; 注册会计师论文; 会计论文; 行业自律论文; 职业道德论文;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独立性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法律主体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财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