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反应器填埋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填埋场,生物反应器,氧化亚氮,正交,生物降解,同位素,工况。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论文文献综述
陈霞,郑云明[1](2019)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在城镇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卫生填埋是当今消除城镇固体废物常见方法之一。由此产生的垃圾渗滤液是一种高浓度有机物废水。即便少量此类渗滤液也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垃圾渗滤液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在过去的几年中,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技术由于相对与其他处理方式有着显着的优势而被认为是垃圾渗滤液处理优先考虑的方法并已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各种类型的厌氧反应器与膜结合使用等方面。本文综述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在城市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潜力。对实验室小试规模中各种因素对AnMBR生物和过滤性能的影响进行评述。(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9年02期)
邱忠平,李明星,刘洋,唐建,王文灿[2](2019)在《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渗滤液回灌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渗滤液回灌量对好氧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回灌量时,好氧填埋场固相垃圾与渗滤液特性的变化趋势,填埋周期为122 d.结果表明,不同的渗滤液回灌下各反应器中填埋垃圾的含水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填埋过程中,回灌量为20%的反应器填埋垃圾中总有机质含量、(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比(Q)值与沉降量变化速度最快,至填埋结束时,总有机质含量与Q值较其他反应器低8.9%~14.6%和9.9%~16.9%,沉降量较其他反应器提高了6.6%~13.3%;在20%回灌量下,整个填埋周期填埋场所产渗滤液中的还原性有机物的量较10%、15%、30%和全回灌分别低9.8%、12.5%、17.8%和14.9%,氨氮在52 d,即降至25 mg/L,达到GB 16889—2008所规定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氨氮排放浓度值,较其他反应器提前7~21 d.(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曾韵敏,王里奥,胥腾屯,宋雪,胡超超[3](2018)在《中间覆盖层提升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气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填埋场中间覆盖层对提升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产气能力的影响,采用5组生物反应器进行填埋场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垃圾分层填埋有助于提升垃圾的产气速率。产气速率常数依次为聚丙烯酰胺(PAM)组(5.0%(质量分数,下同)石灰、0.1%PAM、94.9%土壤)>石灰组(5.0%石灰、95.0%土壤)>木屑组(5.0%石灰、5.0%木屑、90.0%土壤)>土壤组(100.0%土壤)>空白组(只装填生活垃圾)。(2)250d时空白组、土壤组、石灰组、木屑组和PAM组的累积产气量分别为1 510.03、1 850.38、1 946.64、1 650.76、2 498.61L。PAM组高出空白组65.5%。(3)垃圾覆盖层能显着提升垃圾的产CH_4能力,土壤组、石灰组、木屑组、PAM组产CH_4最高分别为63.25%(体积分数,下同)、64.16%、62.09%、70.83%,而空白组CH_4最高仅为39.14%。PAM组在垃圾装填60d后CH_4浓度迅速升高,比空白组提前90d进入快速产CH_4阶段。(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8年08期)
蒋国斌[4](2018)在《模拟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温室气体的总排放特性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与日俱增,目前超过60%的垃圾依靠填埋进行处置,而垃圾填埋场是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人为排放源之一,因此,减小垃圾填埋场的温室气体排放尤为必要。以渗滤液回灌为主要措施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具有加快垃圾降解和转化的速度和效率,有效减少渗滤液的体积和降低渗滤液污染物的浓度,实现填埋场的快速稳定化等优势。然而渗滤液回灌后,填埋体系的碳氮基质、含水率分布等均会发生改变,导致其温室气体排放特性也发生巨大变化。对厌氧或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CH_4或N_2O排放特性的研究也已表明,准好氧填埋场虽能减少CH_4排放,但对N_2O和CO_2却有增排效果。迄今为止,就不同类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对包含CH_4、N_2O和CO_2叁种温室气体的总排放特性的研究尚不多见,尤其对不同条件下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温室气体总排放特性、影响因素及微生物机理的研究更鲜有涉及。为此,采用室内模拟试验、高通量测序技术、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对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温室气体的总排放特性及机理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为垃圾填埋场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垃圾填埋技术的深化和拓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通过构建厌氧、准好氧和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室内模拟柱(ANBL、SABL和ABL),基于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长期监测了模拟柱运行465d期间温室气体(CH_4、N_2O和CO_2)排放通量及渗滤液水质。研究发现:与ANBL相比,SABL和ABL的稳定化进程更快,脱氮效果更好,其渗滤液COD_(Cr)去除率分别为46.99%、97.69%和97.64%,TN去除率分别为9.42%、88.01%和70.25%,且渗滤液DOM中均主要存在高激发波长类色氨酸、紫外光区类富里酸和可见光区类富里酸3类物质;SABL、ABL和ANBL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CO_2当量计)分别为15630.07、12113.82、6051.92g,ANBL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是因其未到达产甲烷阶段;CH_4、CO_2和N_2O对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贡献比例范围分别为40.75%~67.56%、23.64%~50.71%和1.68%~8.79%,可推断当ANBL达到产甲烷阶段后,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大大增加。综合稳定化进程、脱氮效率、经济性和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几方面考虑,SABL为温室气体减排的适用技术。基于不同导气管管径(25、50、75mm)(SABL1#、SABL2#(5#)、SABL3#)和回灌频率(5天1次、3天1次、1天1次)(SABL4#、SABL5#(2#)、SABL6#)SABL模拟柱的构建,研究发现导气管管径的增大有利于加快SABL的稳定化进程;CH_4为SABL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源(其比例为71.42%~79.17%),CO_2次之(其比例为14.06%~21.90%),N_2O的贡献最小(其比例为6.77%~12.60%)。另外,填埋运行465d后,N_2O排放量大小为SABL1#>SABL6#>SABL2#(5#)>SABL4#>SABL3#,CH_4排放量大小为SABL6#>SABL2#(5#)>SABL1#>SABL4#>SABL3#,CO_2排放量大小为SABL6#>SABL4#>SABL3#>SABL1#>SABL2#(5#),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大小为SABL6#>SABL2#(5#)>SABL1#>SABL4#>SABL3#,其值分别为175517.27、144969.20、141719.76、129283.78、122766.91g。将SABL1#~6#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其渗滤液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填埋阶段影响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也不同。在第一、二阶段(填埋0-86d),SABL1#~3#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因素为填埋体温度和NH_4~+-N浓度,且SABL2#和SABL3#N_2O排放通量还与NO_3~--N浓度呈正相关;SABL4#~6#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因素为NO_3~--N浓度,且SABL4#和SABL5#N_2O排放通量还与NH_4~+-N浓度呈正相关;但SABL的N_2O排放通量与COD_(Cr)、TN浓度和CO_2排放通量均不显着相关。在第叁阶段(填埋87-234d),SABL1#~3#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因素为NH_4~+-N浓度,且SABL3#可通过调控COD_(Cr)、VFA、TN、NH_4~+-N和NO_3~--N浓度减少N_2O的释放。在第四阶段(填埋235-465d),SABL1#~6#的N_2O排放通量均很小,且与渗滤液指标的相关性均不高。另外,SABL1#~6#的CH_4排放通量与CO_2排放通量均在0.0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后者与pH和温度均呈正相关,且CH_4和CO_2排放通量与COD_(Cr)和VFA浓度均呈负相关。采用高通量测序剖析SABL1#~6#初步稳定阶段垃圾样品的群落结构和相对丰度,发现SABL样品均具有较高的微生物多样性,且菌门较类似(共有菌门为32个);当导气管管径发生变化时,SABL可形成特有菌门,但回灌频率的变化则无此现象产生。另外,SABL1#~6#样品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c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其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大小为:SABL3#(50.25%)>SABL2#(5#)(37.56%)>SABL4#(36.86%)>SABL6#(36.02%)>SABL1#(27.44%);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大小为:SABL1#(37.03%)>SABL3#(25.64%)>SABL4#(24.35%)>SABL6#(22.15%)>SABL2#(5#)(16.31%);另外,厚壁菌门(Firmicutes)也是主要菌门之一。SABL3#和6#样品的优势菌属均为γ-变形菌纲中的methylomicrobium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为13.61%和12.74%),属于I型甲烷氧化菌,利于甲烷的减排;SABL1#样品的优势菌属为vadinBC27-wastewater-sludge-group菌属(相对丰度为12.90%),其功能为降解大分子机物,表明其降解缓慢,温室气体释放周期长;而SABL2#(5#)和SABL4#样品中无明显优势菌属。(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公伟[5](2017)在《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N_2O产生途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相比传统垃圾填埋场,能够在快速降解有机物的同时,解决渗滤液中氨氮浓度累积问题,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有机物的消耗及氨氮的去除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其中氨氮的去除主要是经过微生物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然而,微生物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过程中均会释放N_2O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但目前对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N_2O产生的主要途径及贡献率尚不十分明确,因此,本实验通过高通量测序、~(15)N稳定同位素标记等技术对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N_2O产生途径及其贡献率进行研究,实验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在渗滤液水质分析方面,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具备快速降解有机物、同时解决高浓度氨氮累积问题的技术优势,实验运行至第255d时渗滤液出水指标已达基本稳定状态。在整个实验期间中,不同时期的渗滤液水质波动较大,渗滤液中高浓度COD_(cr)和高浓度氨氮等污染物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且去除效果较好。(2)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方面,垃圾稳定化前期的微生物多样性较后期高,前期Simpson指数为0.1-0.2,后期为0.3-0.6,其柱体中多样性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分布规律。实验运行期间硝化微生物所占比例极低,具有反硝化特性的微生物相对比例后期大于前期。(3)在N_2O产生变化规律方面,整个实验过程中除初始阶段N_2O产生量较高外,大部分时间内产量较低,后期出现N_2O累积现象。实验初始阶段为适应期,该时期微生物处于适应阶段,受初始条件的影响N_2O产量较大;随着微生物的逐渐适应,微生物菌群基本稳定,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强度处于均衡状态,N_2O产生相对稳定;后期受碳源的短缺的影响,N_2O产生量迅速增加出现累积现象,当NH_4~+-N浓度的逐渐降低,硝化菌体系与反硝化菌体系达到新的平衡,NO_x-N累积现象消失,N_2O产生减少。(4)在N_2O产生途径方面,反硝化作用过程成为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N_2O的主要来源,所占比例为79~92%;其次为硝化反应过程,所占比例为8~21%,其中以自养硝化为主。不同垃圾稳定化时期,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对N_2O产生与释放的贡献率有所不同,后期N_2O产量增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渗滤液出现NO_x~--N的积累,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垃圾的降解而发生了改变,且反硝化微生物所占比重升高,最终导致N_2O产量增加。(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李红[6](2017)在《农村生活垃圾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稳定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条件等方面,我国农村与城市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置不能简单套用现有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置方案。因此,开发一套经济可行的、适用于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快速稳定化技术无疑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本文根据农村的现状,设定了厌氧、准好氧以及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叁种适合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推广的填埋方案,通过群决策层次分析法对叁种填埋方案进行了比选。在室内开展了厌氧、准好氧和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对比模拟试验以及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在产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的最优工况试验,归纳了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主要污染物质的降解和迁移转化机理,分析了固相、液相以及气相指标的变化规律,探究了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运行策略。以层次分析法、重要指标筛选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基于GAHP与重要指标筛选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进行了稳定化评价。研究表明:(1)基于GAHP原理,从经济性、社会影响、环境影响和技术创新四个层次对厌氧填埋、准好氧填埋以及厌氧准好氧填埋叁个方案进行比选。叁个方案的层次总权重为(0.3128,0.3364,0.3508)T,优先顺序为:D3、D2、D1,厌氧准好氧填埋更适合在农村地区推广。(2)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R1、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R2、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厌氧单元R3-Ⅰ以及准好氧单元R3-Ⅱ中的生物可降解度(BDM)、全氮、可燃分和有机质下降范围分别为33.75%~67.99%、25.71%~54.29%、12.38%~48.65%和 27.60%~50.16%。四个填埋单元中垃圾含水率始终维持在65%~75%范围内,较高的含水率有利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R2、R3-Ⅰ以及R3-Ⅱ叁个单元对COD的去除率超过了 95%,而R1中COD的去除率仅为34.00%。R3-Ⅰ以及R3-Ⅱ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介于R1与R2之间。各填埋单元渗滤液中Fe的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R1、R3-Ⅰ、R3-Ⅱ和R2,Fe和Mn的浓度与COD、pH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R1和R3-Ⅰ单元中CO2、CH4和N2所占的体积分数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3)试验结束时,R1、R2、R3-Ⅰ以及R3-Ⅱ四个填埋单元中的沉降量分别为总填埋高度的16.63%、31.00%、17.75%以及28.78%。在厌氧单元,累积沉降量随填埋时间呈对数关系增长;在准好氧单元,累积沉降量随填埋时间呈线性关系增长。(4)在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厌氧单元和准好氧单元相互串联,形成了好氧区、兼氧区与厌氧区共存的空间结构,增加了填埋体系内部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污染物质能够伴随着渗滤液在叁个分区之间循环流动,在各种类型的微生物的综合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加快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5)采用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产酸阶段的最优工况为:回灌频率3d/次,回灌比例75%,渗滤液pH值调至8.0,不对渗滤液进行曝气;产甲烷阶段的最优工况为:回灌频率1d/次,回灌比例50%,回灌速率15 mL/min,不调节渗滤液pH。(6)固相指标BDM、有机质、液相指标COD以及沉降速率能够表征填埋场的稳定化程度。填埋]OOd后,填埋场的厌氧单元进入完全厌氧状态,四个核心表征指标的测定值随时间呈指数下降。在填埋480d后,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稳定化程度为比较稳定。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农村生活垃圾的快速稳定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7-10)
揭恒[7](2017)在《废旧轮胎加筋对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稳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问题,现代卫生填埋技术是目前垃圾处置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生物反应器垃圾填埋场着眼于从垃圾的生化反应中获得绿色能源,并更有效地利用填埋空间,因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其研究和改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首次提出使用捆扎废旧轮胎在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形成垃圾体的“加强网络”,以提高垃圾的抗滑坡能力和渗滤液回灌效率;并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废旧轮胎加筋在生物反应器内部形成空间加筋网络的理念,通过研究渗流和边坡稳定分析时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双渗透介质模型、固体力学动量平衡方程和边坡稳定分析相耦合的计算模型,并制定了使用有限元软件COMSOL模拟时的耦合方法。(2)根据建立的计算模型,对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在水平沟槽(Horizontal Trench)中渗滤液的回灌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连续性渗滤液回灌时废旧轮胎加筋填埋场可提高回灌流速,并使渗滤液分布更加均匀,从而促进生化反应;而且,填埋场边坡稳定性分析显示加筋后边坡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3)考虑到渗滤液间歇式回灌的方式允许采用更高的注射压强而提高效率,本文对间歇回灌时废旧轮胎加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渗透效率相近的前提下,轮胎网的存在可以减少水平沟槽的数量,并且大大改善垃填埋场的边坡稳定性;同时,加筋可进一步提高注射压强。(4)在填埋实践中,渗滤液回灌也可采取竖井(Vertical Well)进行疏导,因此本文对竖井回灌时废旧轮胎加筋的效果进行了模拟,并研究垃圾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对渗滤液回灌的影响,以及竖井的构型配置。结果表明,垃圾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可以加快渗滤液的迁移、提高渗滤液分布的均匀性,采用浅层竖井和深层竖井相结合的方式为最优化的配置方式。本文研究发现废旧轮胎加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未来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设计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6-01)
邱纲[8](2017)在《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力学特性及其边坡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反应器填埋场能够加速填埋场内垃圾的降解,提高气体的产生速率,缩短垃圾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等。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核心技术是利用渗滤液对填埋场进行回灌,由于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相对于传统填埋场而言,有机质的降解速度和垃圾体的沉降进程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是,垃圾体内由于渗滤液的回灌,垃圾体的土工特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由于对随着垃圾体在生物降解的情况下,垃圾体土工特性变化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将十分不利于对填埋场稳定的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垃圾体随时间和降解程度改变的情况下,垃圾体强度参数的变化。通过两组八个反应器的室内试验,每组四个反应器的垃圾试样分别代表不同的降解阶段,并测量每一阶段反应器内甲烷的产量、pH值和挥发性固体含量等。利用叁轴压缩试验和共振柱试验对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内垃圾体的剪切强度和动力特性进行测定,并对垃圾体土工试验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内垃圾体的降解对垃圾体的剪切强度和动力参数有很大影响。垃圾体的内摩擦角由第一阶段的27.2°减小到第四阶段的18.7°;剪切模量由第一阶段的2.08MPa增加到第四阶段的12.89MPa。随着垃圾体降解进程的不断不深入,垃圾体内纤维的分解对垃圾体剪切强度和动力参数有很大的影响。在试验的基础之上,对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垃圾体的边坡稳定进行研究。把传统的极限平衡法与FLAC3D下的有限元法计算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垃圾体边坡稳定进行对比,同时分析了垃圾体在静力荷载和动力响应的条件下对垃圾场边坡稳定的影响。研究证明: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稳定性与随时间函数和降解程度改变的强度参数有关,而不是简单的利用垃圾体强度参数的平均值。(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7-05-18)
史朝霞[9](2017)在《不同类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氮污染物转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垃圾填埋依然是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的主要方式,但是其氮污染问题是渗滤液处理工程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根据填埋体氧分压不同,可将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分为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UABL)、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SABL)和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ABL)叁种。该叁种填埋体中由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其氮污染物的降解速率、转化途径以及去除效率等均有所差异,为此,本文基于室内模拟实验,建立UABL、SABL和ABL3个模拟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并分别对其氮污染物的转化特性进行分析,为今后填埋场氮污染的去除提供一定的实验参数和技术参考。研究表明:实验运行300d后,UABL柱仍处于产酸阶段,SABL和ABL柱已基本趋于稳定。通过对各监测指标降解动力学分析表明,UABL、SABL和ABL柱渗滤液CODCr的去除分别符合对数-指数复合模型、线性-指数复合模型、线性-指数复合模型,去除速率分别为0.01232 d-1、0.02795 d-1、0.0392 d-1;VFA的去除分别符合对数-指数复合模型、对数-指数复合模型、线性-指数复合模型,去除速率分别为0.00544d-1、0.03018d-1、0.03225d-1;总氮和氨氮去除分别符合对数-指数复合模型、线性-指数复合模型、线性-指数复合模型,其中总氮的去除速率分别为0.00459d-1、0.01142d-1、0.0206d-1,氨氮的去除速率分别为0.00389d-1、0.0099d-1、0.0188d-1。各指标的降解动力学表明不同类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为:UABL<SABL<ABL。另外,叁维荧光分析和元素分析也表明ABL柱的腐殖化程度最好,SABL柱的腐殖化程度次之,UABL柱的腐殖化程度最差。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UABL、SABL和ABL柱渗滤液中氮类指标与有机物指标均大部分线性相关,且各填埋柱渗滤液总氮与氨氮均为高度线性相关,表明该叁种填埋场渗滤液中主要氮污染物均为氨氮,氨氮变化趋势左右着总氮的变化趋势,所以两者表现为同步增减。实验结束时,UABL、SABL和ABL柱固相总氮剩余率分别为86.96%、80.38%、63.98%,总氮液化率分别为0.71%、0.18%、0.17%,总氮气化率分别为12.33%、19.43%、35.84%,表明SABL柱脱氮率为UABL柱的1.57倍,ABL柱脱氮率为SABL柱的1.84倍。又由于N20排放通量为SABL>ABL>UABL,表明SABL不利于温室气体(N20)的减排。另外,UABL、SABL和ABL垃圾中氮的原子数百分比分别为2.58%、2.37%、1.99%,表明垃圾稳定化程度越好,垃圾氮含量越低,其氮的转化程度越高。(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李红,郑敏,刘丹[10](2017)在《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酸期最优工况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厌氧、好氧以及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特点,结合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开展了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产酸期最优工况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表明,影响COD去除率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回灌频率、p H、曝气时间以及回灌比例;影响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因素依次为p H、回灌比例、回灌频率以及曝气时间。由综合平衡法分析得出在回灌频率3 d/次,回灌比例75%,p H值调节为8.0,渗滤液回灌前曝气10 min时,对于产酸阶段的厌氧-准好氧联合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运行情况最佳。(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7年12期)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渗滤液回灌量对好氧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回灌量时,好氧填埋场固相垃圾与渗滤液特性的变化趋势,填埋周期为122 d.结果表明,不同的渗滤液回灌下各反应器中填埋垃圾的含水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填埋过程中,回灌量为20%的反应器填埋垃圾中总有机质含量、(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比(Q)值与沉降量变化速度最快,至填埋结束时,总有机质含量与Q值较其他反应器低8.9%~14.6%和9.9%~16.9%,沉降量较其他反应器提高了6.6%~13.3%;在20%回灌量下,整个填埋周期填埋场所产渗滤液中的还原性有机物的量较10%、15%、30%和全回灌分别低9.8%、12.5%、17.8%和14.9%,氨氮在52 d,即降至25 mg/L,达到GB 16889—2008所规定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氨氮排放浓度值,较其他反应器提前7~21 d.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论文参考文献
[1].陈霞,郑云明.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在城镇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综述[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
[2].邱忠平,李明星,刘洋,唐建,王文灿.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渗滤液回灌量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9
[3].曾韵敏,王里奥,胥腾屯,宋雪,胡超超.中间覆盖层提升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气能力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8
[4].蒋国斌.模拟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温室气体的总排放特性及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5].李公伟.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N_2O产生途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7
[6].李红.农村生活垃圾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稳定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7].揭恒.废旧轮胎加筋对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稳定的影响[D].江苏大学.2017
[8].邱纲.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力学特性及其边坡稳定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7
[9].史朝霞.不同类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氮污染物转化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10].李红,郑敏,刘丹.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酸期最优工况试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