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民[1]2003年在《中学新教师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地把教师培养与发展列为面向21世纪的园丁工程。本文所说的中学新教师,是指高校毕业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他们是基础教育战线的生力军,是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 如何缩短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期,使他们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胜任中学教师的工作,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从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文化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四方面分析了高师毕业生的素质现状,对照21世纪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从改革高等师范教育、加强师德建设、岗位培训、创新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培养新教师的途径。
王芳[2]2003年在《中学新教师培养制度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每年都有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加入教师行列,给中小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师范教育体制中实践环节比较缺乏,导致新教师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对新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通过对兰州市部分中学新教师培养制度的深入调查,揭示了目前中学新教师培养制度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不足,进而对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学新教师培养制度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入职阶段是新教师成长的奠基阶段和任职学校担负着新教师培养的职责和义务两个方面,深入阐述了新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及学校建立新教师培养制度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第叁部分对我国和兰州市目前的新教师培养制度进行了陈述,深入分析了兰州市中学新教师培养制度的现状,归纳总结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在前文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充分认识建立新教师培养制度的重要性、不断完善新教师培养的内容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法、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对构建中学新教师培养制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刘朝锋[3]2016年在《综合化背景下美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卓越的教育取决于卓越的教师。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们要“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大学参与”已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不管是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2014年9月18日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己迫在眉睫。教师教育的开放化是伴随着大学升格为教师培养机构逐步深入的。如果说传统的师范教育更加强调的是师范性和实践性的话,那么大学参与教师培养以后,教师教育需要更加重视其学术性和理论性。就我国来说,在由封闭型师范教育向开放型教师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开放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出现了如下问题:1)传统的高水平大学并未真正参与教师教育或者说参与程度比较低,学术性强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2)传统的师范大学中教师教育存在边缘化的倾向,在努力拔高学术性的同时,师范性遭到削弱。在此背景下,各高校都在探讨新形势下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问题,以确保教师培养质量。许多高校为此进行了内部组织体制改革,如设立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部、师范中心等等。那么,我们无法回避且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综合化的背景下,面对开放性的教师培养理念,大学如何有效的培养教师呢?当然,教师的培养是复杂的,从培养的对象来说,就包括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等,本研究拟通过对美国四所不同类型大学里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分析,探究他们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是如何按照自己的路径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有何特色,又有哪些趋同的东西,从而尝试提出一些大学里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参考建议,为大学有效的教师培养提供指导,具体包括以下六章内容:第一章,美国大学作为教师培养机构的历史探析。在本章中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梳理了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一百多年时间里,大学进行教师培养的历史脉络;其次,讨论了美国大学开展教师培养的两类路径,具体又分为叁种方式;最后,总结了大学开展教师培养的几种模式,并对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二章,恩波利亚大学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本章以恩波利亚州立大学(ESU)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二关系五要素”的分析框架下,从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恩波利亚州立大学教师学院的历史发展,再现了教师学院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有哪些继承和发展;2)以五要素为基,梳理了恩波利亚州立大学里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帮助我们全面的了解初等教育项目的内容;3)在“二关系”(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学术性与专业性关系)的视角下,对ESU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度探析和重新解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二关系五要素”的分析框架下,从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弗吉尼亚大学柯里学院的历史发展;2)以五要素为基,梳理了弗吉尼亚大学柯里学院教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3)在“二关系”的视角下,对弗吉尼亚大学柯里学院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度探析和重新解构。第四章,斯坦福大学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本章以斯坦福大学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二关系五要素”的分析框架下,从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历史发展;2)以五要素为基,梳理了斯坦福大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3)在“二关系”的视角下,对斯坦福大学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度探析和重新解构。第五章,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本章以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二关系五要素”的分析框架下,从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研究院的历史发展;2)以五要素为基,梳理了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教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3)在“二关系”的视角下,对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度探析和重新解构。第六章,综合化背景下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策略探究。本章通过比较美国不同路径下四所大学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尝试提出一些关于大学有效培养教师的策略建议。本章主要包括叁方面内容:首先,在“二关系五要素”分析框架下,比较分析了四所大学里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共性和差异性;其次,在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四所不同大学里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多样性中的规律”,进而尝试提出大学有效培养小学教师的策略建议;最后,结合四所大学开展教师培养模式的内容,对未来几年美国教师教育走势做出了简单预测。
刘江岳[4]2014年在《专业化: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学教师的培养面临着来自教师专业化理论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及学生就业困境加剧所带来的挑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达到专业化水平的中学教师,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在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指引下,如何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即是在教师专业化的价值立场中,运用系统论方法、国际比较方法、文献研究方法、访谈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发达国家的中学教师教育实践的特点,剖析我国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资格认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给出具体的改革对策建议。本文第二章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特点以及中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结构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首先从分析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入手。以社会功能、专业资质、专业制度这叁个方面的标准来衡量,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的确定性毋庸置疑。就中学教师而言,教师专业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叁个方面:其一,中学教师与其它学段教师在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及教育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二,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递进的特点,可以分为新手、适应与调整、胜任、熟练及专家五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专业水平;其叁,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组成。其中,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专业能力形成教师专业素养的特质,而专业品质把控教师专业素养的方向,呈现出“叁位一体、密不可分”的特色。中学教师的专业化需要通过职前教育来实现。中学教师职前教育需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如何检验培养的结果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立足于教师专业化的价值观并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本文第叁章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目标设定、模式选择、课程设置及对职前教师的资格认证等各个要素进行了概念的厘定和深入细致的分析。职前教育目标是教育理念和培养标准的具体体现,直接决定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在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目标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培养理念及培养标准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培养模式是为了达成特定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资源配置及教学过程组织方式,包含四个关键要素:培养人才的层次定位、专业准入标准的制定、培养过程的设计以及职前与职后的衔接等。课程设置是教师职前教育极为重要的核心部分,课程质量的高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实施的有效性等都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教师资格认证是对培养结果的检验,资格认证制度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教师教育的质量,影响到中学教师专业化的现实水准。分析发达国家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实践对我国能够提供一些参照和借鉴。考虑到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水平的先进性、教师教育制度的完善性以及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之间的可比性等,本文第四章选取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叁个发达国家作为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国际比较对象,梳理和分析了叁个国家的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目标制订、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师资格认证的特点。其中,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分析涉及到相关的教师职前教育机构,本章选取了美国的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英国的伦敦大学和澳大利亚的弗林德斯大学这叁所较有代表性的高校,对上述国家中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总结。在教师专业化的价值立场中,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实践作为参照,本文第五章分析了我国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在目标设定、模式设计、课程设置与资格认证方面所存在的偏差或滞后。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培养理念偏执、培养标准落伍、具体目标错位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培养途径上,存在主流培养模式单一、成熟性欠佳、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缺少连贯性等问题;在课程体系方面,既有某些课程要素的缺失,也有结构方面的不足;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由于起步较晚,存在着教师资格证书分类不合理,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偏低,资格证书有效期太长,资格认证组织系统不够完善等问题。鉴于上述诸多问题,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及教师教育机构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改革一直在推进之中,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的第二个十年,各种改革举措不断出台。本文第六章对2010年后,我国在中学教师职前教育方面的改革实践状况予以梳理和分析。无论是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试点,还是高校各自的教师教育改革实践,都表明我国在提升中学教师职前教育水平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改革的成绩固然令人振奋,但其中显露的不足更值得人们关注。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指导,基于以上的问题分析和比较借鉴,并运用了访谈方法征求了中学一线教师、校长、师范毕业生等群体的意见、建议和实际需求,本文第七章指出,中学教师职前教育体系的改革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指引之下,需要从目标、内容、模式到资格证书制度的整体推进: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应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并制定符合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并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职前培养目标;在培养模式上应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控性、灵活性、多元性、连贯性,以及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等特点;在培养内容上应改变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增加能够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教育专业课程,并对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在教师资格制度上应增强教师资格融通的合理性,提高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落实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配套服务措施,增强教师资格认证机构的专业性。
马德震[5]2011年在《提高中学新政治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文中指出当社会进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们对教育的期望与关切就会逐渐的升高。当前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信息知识更新速度已经成几何状增长。十年前,社会上对普及义务教育非常的重视,演变到现在已经是对教育品质的重视了。尤其是近几年社会对教育的品质关心的越来越殷切,教育改革也迫在眉睫。教育改革的最主要因素在于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教育的品质关键也在教师。虽然影响教育质量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在于负责教学任务的教师。本文所着眼的就是在学校中负责教学的新政治教师,他们是未来中学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中坚力量。他们自身既有强烈的优势也有明显的弱势,如何能够扬长避短,提高其教学水平是目前最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新政治教师的培养重要性谈起,之后从国内外的研究中,解读对新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许多关键词。再通过问卷调查,从新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学校对于新教师的培养、职前教育、社会对新教师的关注几个方面得到当前新政治教师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其中包括:1、社会因素的制约。2、教师培训不足。3、所在学校的制约。4、自身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对以上原因的分析给如何提高新政治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1、国家加大对新教师的关注。⑴加大青年政治教师的社会影响力。⑵打破“主、副科”的观念,保证平等性。⑶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水平,保证积极性。2、加强新教师入职教育。3、各高师范院校加强技能培训。4、学校为新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⑴实施和完善校本培训制度。⑵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制度。⑶对新教师人性化管理。5、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⑴通过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提升本学科的综合性。⑵提高个人专业素质。⑶加强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何雪利[6]2007年在《职前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职前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很多新教师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实际的教学问题而无所适从,无法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往往需要叁到五年左右的时间来适应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逐渐胜任教学工作。为了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提高新教师的入职适应性,本研究认为职前教师教育要从课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培养职前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围绕这一目的,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提出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培养职前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必要性,并围绕新教师的教学需求、职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应用这些方面进行文献查阅和梳理,确定职前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四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调控能力。2、根据职前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内容框架编制问卷和访谈提纲,实施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随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而提升,尤其是教龄五年以内教师的这种变化最为明显。教龄五年以内的教师在教学基本能力的四个层面上都非常欠缺,通过访谈了解具体的表现以及新教师提高自身教学基本能力的途径,为职前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培养方案的设计提供现实依据。3、通过对中学一线教师、领导的访谈了解到当前高师院校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使用方面存在理论陈旧、方法落后、无法在课程教学中培养职前教师的教学能力等弊端。为此,本研究从培养职前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角度出发,结合一线教师的建议,设置教育理论与心理类课程、教学研究与方法技能类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做中学”、“例中学”的教学思想,使用启发式讲授法、试教法、微格教学法、视频案例教学法、网络学习、虚拟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4、职前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高等师范院校政策、办学导向的支持,任课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硬件和软件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等等。旨在培养职前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还需要经过长期的验证,本研究结合已有研究者对试教法和视频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
韩裕[7]2013年在《中学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国家和社会对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阶段,中学教师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和压力,对于作为刚刚入职的新教师而言更是如此。我国现阶段地区中学优质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严重地制约着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中学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关注地区中学新教师,关注其教学能力的发展,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迫切的希望。本文首先阐述了论文研究的主要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果,在弄清中学新教师教学能力概念、构成以及发展内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总体设计和研究思路。本着调查研究的成本效益原则以及就近原则,笔者通过分析宜昌市地区中学的分布以及办学性质,按照重点与非重点、公办与民办的划分标准,选取了5所中学新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结合领导访谈获得对这5所学校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相关维度的原始数据,运用Excel2003数据库软件结合频度、百分比等方法对数据结果进行处理、汇总,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基于文献梳理和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中学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统揽全局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学校、社会、教师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对于中学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也要从多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实现中学新教师个体的发展和推动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
张彤[8]2016年在《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文中指出2004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于2012年在全国全面推行。伴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实施的研究也不断深化,但是基于学校层面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研究还不多。为此,本项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依据国家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以下简称《方案》),以一个普通高中L中学为研究个案,考察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状况,分析课程实施中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探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以期提出有效的实施高中课程的建议。本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L中学的课程实施状况的深入分析,剖析出学校层面课程实施的若干核心问题。为探索学校如何有效地落实国家制定的《方案》,L中学把握实施过程中的众多因素,以《方案》为依据,以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学校文化为依托,以学校现有条件和现状为基础,力争创造性地在学校层面做好课程体系构建,促进课程实施。L中学的课程实施是基于多年形成的学校理念与文化特征,以“构建唤醒心灵课程体系”为主线开展的。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依据《方案》的要求,将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特色的灵魂,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满足社会和家长的需求。唤醒心灵课程体系落实体现在叁个维度:一是国家课程的自觉落实,力求保障学生发展的国家课程的全面落实,力求给学生较为充分的选择性,尤其是真正落实能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课程,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才能真正达到全面的唤醒心灵;二是加大校本课程的选择性,通过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用以体现课程选择性,力求让每个学生追求自由,放飞心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叁是以自主为核心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此支撑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在课堂上的落实,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表明,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中,以课程体系构建为载体的课程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它保障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正确,也保障了过程中的调控和反思;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不能简单照抄照搬《方案》的要求,要构建符合自身理念的课程体系,形成有灵魂的课程规划,保障学校发展特色的持续;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要依据学生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初步探索出了学校层面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一种模式,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将《方案》调试成一种适切的选择来构建课程体系,能够落实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能够体现学校的文化与特色,并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在研究中笔者还发现由于高中发展的限制因素众多而复杂,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方案》自身存在缺陷,如描述的清晰度不足等;行政部门在行动的引领、政策的给予、自主权的赋予等方面的力度不足;学校层面缺乏理念、自我规划意识淡薄等。
韩冬梅[9]2017年在《新入职地理教师课堂教学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新入职教师是指已经获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且刚投入教师职业并在一线岗位的教师,他们还处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初期,未达到成熟、高水平的阶段。最近几年,在少数民族地区,新入职教师教学适应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西藏各个中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新教师最初进入工作单位时,都会存在一个教学适应的阶段,即新教师的入职适应期。从适应期向专业教师的角色转变中,需要运用大量大学里熟知的理论和技能,以此来解决岗位中突发的问题,从单一师资生角色转向多重的教师角色的过程中,有些新手教师还存在不适应现象,诸多的不适都会影响教师个人的工作、学习,更甚者会让他们逃避进而转行,放弃教师生涯。在入职初期,新教师将面临着多方面具体的适应问题,比如课堂教学工作、班主任管理工作、人际环境等。新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的适应度将会影响自身的教学态度、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状况等,本文就围绕此系列问题展开相应的调查研究。笔者主修地理教育方向,接触了大量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发现由于从业时间不同,掌握的教学经验和技能不同,地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千变万化,其中新入职教师遇到的问题更为复杂多变。本次调研主要围绕着西藏各地区中学中新入职地理教师教学适应作为研究的重点,寻求他们在课堂教学适应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结合本区新入职地理教师适应教学的几点建议,为更好地新入职教师顺利通过适应期,提出良策。本论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问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总结了相关国内外研究概况、概念的界定。第叁部分则是本论文的主体,研究设计和过程。第四部分介绍了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携手相关部门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如下几点:1.西藏地区的新教师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计划和解决基本的职业适应问题,达到基本教学要求,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适应问题未能及时解决,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系列要求,如教学叁维目标的有效制定、对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适应难度。2.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不可或缺,尤其新入职地理教师更应该抓好此方面的工作,积极主动地为提升自身教学能力而努力,从而适应教学工作。3.西藏地区为促进新入职地理教师解决课堂教学适应性问题,应携手地方教育部门、高校、中学等多个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共同努力,积极做好新入职地理教师的引导工作以及职后的培训工作。
许婷婷[10]2010年在《支持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免费师范生电子学档研究》文中指出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6所部属师范院校中实行师范生免费政策。免费师范生要如何培养,才能实现国家推出这项政策的初衷——为中小学输送优质师资力量,培养未来的教育家,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此同时,在现代网络教学的积极介入下,教师教育体系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与发展,一个培养与培训相结合、学历与非学历相结合、网络教学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新体系正在形成中。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应遵循这一趋势,并侧重其师德和从教体验的培养,整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努力提升教师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通过阅读文献、实地调研与访谈,我们发现目前,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仍存在教学技能差,学校能为其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对中小学的教学、教研情况不甚了解,高校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教师需求有部分脱节之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免费师范生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可利用电子学档,在纵向上引领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的发展,在横向上支持对免费师范生的过程性评价,实现不断反思和终身学习,对促进其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分析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对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概念,电子学档的特点以及其对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支持作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然后对目前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进行了问卷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而后,笔者选取了成都市列五中学,通过实地调研、人物访谈等方式,了解入职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学校对新教师的培养模式。最后,通过对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分析和思考,笔者设计出支持免费师范生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电子学档系统,作为免费师范生培养师范技能途径的一种补充,同时,对电子学档的功能进行了拓展。
参考文献:
[1]. 中学新教师的培养研究[D]. 鞠民. 江西师范大学. 2003
[2]. 中学新教师培养制度研究[D]. 王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3]. 综合化背景下美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朝锋.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4]. 专业化: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研究[D]. 刘江岳. 苏州大学. 2014
[5]. 提高中学新政治教师教学能力研究[D]. 马德震.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6]. 职前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D]. 何雪利. 浙江师范大学. 2007
[7]. 中学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对策研究[D]. 韩裕. 西南大学. 2013
[8]. 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D]. 张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9]. 新入职地理教师课堂教学适应性研究[D]. 韩冬梅. 西藏大学. 2017
[10]. 支持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免费师范生电子学档研究[D]. 许婷婷. 西南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