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联想多彩的翅膀——如何写出“亮点”之一

展开联想多彩的翅膀——如何写出“亮点”之一

一、展开联想的彩翼──如何写出“亮点”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陈倩[1](2021)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研究》文中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只有语言技能的学习,缺少中国文化的熏陶,容易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对外汉语教学既要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也不可忽视文化内涵的提升。我国古诗词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在语言技能与文化内涵两方面,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知识。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进行古诗词教学,对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以及提升汉语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古诗词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现如今对外汉语古诗词教材以及教学的开发尚未成熟,仍在探索阶段。教材在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将分析古诗词教学的定位,确定对外汉语古诗词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将现有的古诗词教材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的建设问题。本文共划分成六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选题缘由等内容展开阐述。第二部分从时代背景及语言文化要素方面探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诗词教材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和原则。诗词教材编写需以教育学、心理学、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教学大纲和等级大纲为纲要,跨文化交际理论为特色进行编写,符合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等原则。第三部分是针对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对外汉语古诗词教材进行现状的剖析与总结,主要从编排体例、语言要素教学、文化要素教学、多媒体配套资源等方面对现有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值得借鉴的地方与不足之处。第四部分是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通过对有教学经验的汉语教师,以及汉语高级水平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的看法和建议。第五部分是针对理论依据和调查结果对对外汉语高级阶段诗词教材编写提出相关建议。第六部分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阐述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尹红斌[2](2019)在《初中散文审美体验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散文是美的语言艺术,在现代社会承担着以符号形式表现审美的任务。散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审美体验活动,审美体验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心理过程,是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审美方式。散文审美体验教学是让学生在基于文本的深层次精神对话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情感的流淌,获得思想的启迪,提升审美境界。本论文结合“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对审美体验视野下的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进行研究。绪论包括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几个部分。第一章对“散文”“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层次”等概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散文审美体验教学的特征。第二章对初中散文审美体验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了课标对散文审美体验教学的要求及散文的美点。第三章设计了初中散文审美体验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呈现了问卷调查结果。然后分析研究了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归纳了主要原因。第四章为初中散文审美体验教学实施策略研究。共有三个方面的实践策略:遵循审美体验的生发路径;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缘境生情;提升学生散文审美体验的策略。以上策略的提出,旨在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有关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些借鉴。

吴彧[3](2018)在《利用视听活动优化小学习作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首先对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视听活动进行了概述,界定了小学视听活动的概念和类型,阐述了“读写听说相辅相成”这一语文教学的原则,论证了习作视听活动的重要性;其次,对目前视听活动能较好激发学生兴趣、提供丰富素材和渗透习作技巧以解决习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性进行论述,论证了习作视听活动的必要性,并对习作视听活动中还存在的目标定位不准确、学生观思分离及忽视课外视听活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习作视听活动要进行合理定位的思考,并以课内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视听习作课堂实例及写人、状物、写景、叙事四个方面的课外视听活动案例,对合理视听活动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优化应用进行研究,提出后续研究的方向。

武晓红[4](2016)在《唐五代诗词名物专题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唐五代诗词名物为研究对象,以唐五代诗词文本为文献依托。在充分挖掘原典的基础上,将出土文献、域外文献与传世图谱、考古实物相结合,对唐五代诗词名物进行了专题考证。尝试突破传统训诂研究和单纯文学解读的观察模式,进行对还原唐五代诗词原生文学环境,揭示特定文学现象有益,且能纠正唐宋而下注本讹误的研究。在总体关照与专题拓展相结合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综合与个案两条线索编排篇章结构,以深入探讨唐五代诗词文学和名物的具体关联问题。本文共计六章内容。主要致力于以下几方面的探讨:第一,唐五代诗词名物理论研究。本论文第一章,主要对诗词名物研究和传统名物研究的分野进行了理论架构和阐释。二者的研究范围、深度和研究方法都不同。诗词名物的研究,要格外注重占有一切有价值的材料,为解析文本而服务,以突出文学本位。同时,这一章对诗词名物和诗词意象作出概念上的界定和划分。对于二者相对区分又有所勾连的关系予以分析。阐明研究诗词名物,不能离开对于名物原生态特点的考证求索。第二,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研究。金银饰品的特点在于,其具有原始财富积累意义,又衬托出唐代积极向上、充沛自信的人文与社会姿态。金银饰品是唐五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在诗词之中有充分的表现。本论文第二章分类对唐五代诗词中出现的金银饰品作出考证,主要分为冠饰、发饰、耳饰、项饰、手饰、腰饰、衣饰几部分。又着重对金银饰品在诗词中于声色表现、意象传递、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艺术特征作出释读。第三,乐器名物与唐五代诗词研究。唐五代诗词中保存了大量的乐器诗,披露了唐五代乐器的形制、演变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特质。论文第三章按照吹乐、弹拨乐、打击乐三大类对乐器进行考证。其中,对诗词中"笛"的概念进行梳理,并对吹乐在文学作品中的趋同表现进行归纳。又在考证中提出一些具体观点,如"檀槽"不是架弦琴格;"金屑"不是指金属装饰;"促柱"不是急弦行为;《乐书》中记载的"大箜篌"和"小箜篌"是竖箜篌等。最后详细剖析了乐器名物在诗词中的拟声效果,情感呈现以及意境塑造途径。第四,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诗词研究。论文的第四章以《全唐诗》及《花间集》为底本,重点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几种闺闺阁物:屏风、枕头,窗、帘幕,灯、烛,香炉进行考证。尤其对闺中名物在唐五代诗词中的特殊表现,如"枕腻"、"背灯"等现象,以及闺中物事在文学表达中的情感特质作出深入解析。在文学的语境中,还原出真实的唐五代闺阁图景。第五,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篇中的名物研究。不同的诗人选择名物各有特点,运用名物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论文的第五章主要选取了三部唐五代时经典作品:温庭筠的《菩萨蛮》,白居易《长恨歌》和杜甫的《丽人行》,从名物角度对作品进行考与论的整体关照。论文在具体论证中有所突破,如对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小山"作出全新角度的考辨;详细解析"花钿"在不同文学语境下指代不同名物的现象;纠正古往今来对于杜甫诗中"珠压腰极"的注释讹误。第六,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物词考证诠释。论文的第六章遵循个案研究的思路,选取了唐五代诗词中具有丰富内涵的三个名物词:钗头凤、簪珥、蹙金,对其进行了名物实意上的考证,又对其体现的文学意义和演变,以及突出的文化内涵作出诠释。具体名物反映了时代环境的细节,由物性到理性,再到文学情性的渗透,是一种隐性的文学生产模式,本章即对此过程予以特别关注。

赵燕[5](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研究说明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朱长英[6](2016)在《地理空间对宋词影响之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文学与地理空间的不解之缘可追溯至《诗经》、《楚辞》的先秦时期。及至两宋,词与地理空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柔美婉约为主的词作风格、多涉南方山水的创作内容、词人多占籍南方的地理分布等现象都为这一密切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立论基础。宋室南渡的时代巨变在导致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同时,必然导致宋词创作在地理空间上的移位现象。尽管地理空间在词体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宋词研究依然偏重纵向的时间维度。鉴于此,本文选取"地理空间对宋词的影响之研究"为题,来探究环境与词人之间的关系,以增加空间维度上的宋词研究力度,力求在时空共筑的生态环境中科学把握和研究宋词。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论证地理空间对宋词的影响,以数理统计、文献史料为支撑,以词作为根基,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以点带面,避免限于静态和局部研究的偏颇,运用动态的、全局性的研究方法来分析两宋词人与地理空间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分析地理空间对宋词题材内容、风格特点、词学思想、词人心态等方面的影响,总结其规律性特点。本文共分三部分:引论部分、主体部分和结语部分。第一部分引论。在对"地理空间"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交代本选题的研究缘起,分析地理空间与宋词关系研究的现状,探求本选题的研究价值,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宏观研究,下编为个案研究,宏观研究的观点和结论建立在个案研究的坚实基础之上。上编宏观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地理空间对宋词题材内容的影响研究。地理空间对题材内容的影响有强弱之分,怀古咏史词、风土词、写景咏物词和羁旅仕宦词是受影响最大的题材内容。地理空间对怀古咏史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登临地这一特殊地理空间的选择取舍上;地理空间对风土类题材的影响通过一幅幅极具地方特色的社会民俗风情画展现出来;写景咏物词所写景物呈现出的流域文学差异是地理空间影响力的最主要表现;就羁旅仕宦词而言,由东向西、自北向南的空间移位趋势明显,是流动性极强的动态地理空间,带来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第二章为地理空间对宋词风格的影响研究。本文从影响地域差异的地貌、水文、生物、气候等多个要素中选取最强有力的气候要素为标准展开。地理空间对宋词整体风格的影响,体现为自北向南六个气候带中暖温带和亚热带词人分布最集中,两大气候带成为探析宋词整体风格的有力证据;地理空间对具体词人词风的影响,要从本籍和客籍两个地理空间入手:一者影响根深蒂固,一者影响受时间、心境等多方制约,二者之间会形成碰撞,进而产生新词风;金源词和南宋词均导源于北宋词,但在发展过程中与地理环境发生双向选择,清劲方刚成为金源词的主导词风,婉丽含蓄却则成为南宋词的主导词风。第三章为地理空间对宋代词学观念的影响研究。整体来说,地理空间对词学观念的影响远没有对题材内容和风格的影响直接有力,本章仅分析"词为艳科"和"自是一家"的词学观念与地理空间的关系。"词为艳科"观念借《花间集》而生,花间词人以蜀人或仕宦于蜀地者为主;蜀地经济发达、享乐之风兴盛,四川盆地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三点说明"词为艳科"观念的形成离不开蜀地的涵育之功。"自是一家"观点虽可从词体发展规律、词人所处社会环境、词人的禀赋气质等方面入手解读,但若忽视对密州一地的地理空间研究,这些解读就未免隔靴搔痒之嫌。第四章、第五章分析两种特殊的人地关系心态:乡土情结和恋阙情结。故乡具有生命源泉和生命归宿的双重内涵,终老他乡却是宋代词人较为普遍的生命状态,这与学养最深、最讲礼法的宋代士大夫形象并不一致,令人费解。两宋词人笔涉京都之作占全宋词五分之一强,恋阙心理已成宋词中普遍而典型的情感内容。本文对这两种词人心态分别加以梳理研究后,进一步分析故乡和京都这一组互为反方向的地理空间之间奇特而复杂的关系,探究两宋词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下编个案研究,共分六章。根据两宋各阶段词人的贡献大小,分别从北宋前期词坛、中期词坛、后期词坛、南渡词坛、南宋中期词坛、后期词坛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七位词人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以点带面,分析总结地理空间影响两宋词的表现及其规律性特点。北宋前期词坛,柳永的人生地图南起武夷、北及华阴、东濒定海、西至成都,其《乐章集》中仕宦漂泊的焦灼感显示出其思想体系并未能融合儒释老的不成熟状态,其"汴京情结"不容忽视。北宋中期词坛,苏轼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地理意义上的乡土概念日渐被精神层面的故乡概念取代,与此相应,其词学观念由"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渐变为词乃"诗之苗裔"的词学思想,题材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广程度,以陶渊明为参照,从时代环境、气质禀赋等因素切入,会发现苏轼大乡土情怀的独特性和人文价值。北宋中后期词坛,周邦彦词由软媚清丽向内敛沧桑的词风变化,既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又与地理空间的广阔性和丰富性有着密切联系。南渡词坛,朱敦儒与故乡洛阳的距离越大,词中凄凉孤苦的低沉情调就越浓厚,对南方流寓地的疏离感就越强烈,尤以岭南词为最。这种南北地域文化的碰撞实质上是对主流政治不舍之情的表现。南宋中期词坛,辛弃疾词中齐鲁地域色彩与信州山水共生,呈现出南北文化渗透融合的大趋势,并最终通过多样化的稼轩词风表现出来,传递出南宋词发展日渐多元的讯息。南宋后期词坛,刘克庄广阔开放的人生地图与吴文英局限于一隅的人生图景直接影响着二人的创作视野、词情内容和词学观念,呈现为开放式和内敛式两种宋词书写范式,显示出词坛分流的大趋势。第三部分余论。本部分总结强调地理空间对宋词发挥影响力时两个极为重要的研究维度,即广度和深度。从广度视角审视地理空间对宋词的影响,要重视词人对地理空间的拓展力度,这正是词体发展的重要表现。作家人生行迹的广度与词作的题材类型、风格特色的变化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从深度视角来审视地理空间对宋词的影响,要意识到地理空间对词人的影响深浅有别,考量深浅程度的标尺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外在地理空间与词人心灵世界发生的碰撞越激烈,其转化为文学地理空间的能动性就越大,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越强烈。重视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才能描绘出地理空间与宋词奇妙关系的生动画卷。

李建平[7](2015)在《中国现代诗歌叙述研究 ——以抒情诗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叙述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即使抒情诗亦是如此。本文运用叙述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国现代诗歌,力求通过对现代诗歌抒情与叙述问题的解析和中国现代诗歌叙述形态的历时性梳理,对中国现代诗歌叙述问题给予较为全面的考察与研究。论文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分上下两篇。导言部分主要论述了叙述学的基本理论与诗歌叙述研究的可能性、九十年代诗歌叙事性研究的基本概况以及国内外关于诗歌叙述学研究的萌芽、理论自觉和倡导等问题。上篇论述中国现代诗歌抒情与叙述问题。现代诗歌中的事与情、智呈现辩证关系,分别是“事隐情显”、“事显情中”、“事显智中”“事体呈现”。“事隐情显”即是从表达方式看诗歌基本是抒情,但抒情背后自有“本事”,这个“本事”激发了诗人的抒情冲动,亦即“缘事而发”。一般来说如果诗歌局限于“本事”没有升华,与真实作者太近,没有从个人感受上升为一种普泛性的情感,诗歌也就难以获得普遍的共鸣。“事隐情显”还可以表现为意象叙事和典故叙事。“事显情中”即是诗歌中有叙述和抒情,叙述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构成抒情、叙述的结合。这种类型诗歌的叙述形式有飞白跳跃性叙事、细节浓缩式叙事、铺陈式叙事等几种形式。“事显智中”就是诗歌中的事件叙述与智性传达结合在一起。“事体呈现”就是一首诗歌从表达方式来看全是叙述,事体类诗歌可分为事件叙述和事态叙述两种。事件叙述又有三种具体形态:象征化、智性化、抒情化。现代诗歌的抒情主体与叙述者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分别是:“我”的出现、“我”的弱化、“我”的含混。“我”的出现主要体现在郭沫若的诗歌中。郭沫若诗歌中强大的主体意识使中国诗歌开始真正突破古典诗歌的格律束缚,也使得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新诗的确立成为可能。“我”的弱化体现在象征派、新月派、九叶派等的诗歌中。“客观对应物”、“理性节制情感”、“新诗戏剧化”,都是为了达到表达上的客观、间接,避免主观情感的过分流露。“我”的含混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即是在同一个诗歌文本中,存在着“我”和“我们”两种抒情主体,但两种抒情主体似乎具有一致性。第二种情况则是“我”扩张为“我们”,“我”的扩张带来了诗歌叙事成分的减少和直陈的、决断式的陈述句的增加,议论色彩的强化,直至口号式的语句的出现。“我”的扩张其实恰恰是“我”的弱化,甚至是诗歌抒情主体的丧失。第一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个体的“我”向群体的“我们”或群体的“我们”向个体的“我”过渡期间。个体的“我”向群体的“我们”过渡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出现在20年代中后期,无产阶级文学开始出现,另外一种出现在30年代后期、40年代初,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一些带有现代倾向的诗人开始发生文学转型。第二种情况是“我”成为超我的“我们”,大都出现在革命诗歌之中,如二十年代中后期的革命文学之中。“我”的含混主要原因是诗歌中个人话语和革命话语的碰撞。“我”的含混反映了诗人在个性化、人格化的“我”与克隆人的“我”之间的摇摆不定、心灵挣扎。时间是叙述学研究的重要维度。诗歌中的时间呈现多种建构形态。诗歌中的速率能够影响诗歌的抒情效果。诗歌中的时间可以终止、可以逆行,可以压缩,通过时间的终止、逆行和压缩,诗人表达了对存在的思考、对时间神话的瓦解、对瞬间永恒的体悟。此外诗歌中时间可以循环、趋短、趋长、空间化,时间的不同建构可以使诗歌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现代诗歌中时间的不同建构方式,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也是修辞性的变化。空间也是叙述学研究的重要维度。诗歌中的空间也呈现多种建构形态,空间可以凝聚、扩展、投射、转向、幻化、增深、简化、隔离、改造、和选择等,不同的空间建构使诗歌呈现不同的情感趋向。诗歌空间的叙事功能在于诗歌空间的建构与诗歌主题的呈现是密不可分的,抑或说空间就是诗歌主题呈现的一个有机部分。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审美单元,具有空间特性,可以分为情境意象和主体意象,情境意象主要表示时间、地点或隐含着时间、地点的意象,主体意象表示叙事对象态度、行为等的意象。诗歌意象具有以下几方面叙述功能:情境意象的氛围濡染、意象的组接方式制约整首诗歌节奏、意象的牵引流动推动诗歌的叙述进程。下篇分别论述中国现代诗歌不同的叙述形态。胡适的《尝试集》进行新诗尝试的主要手段是由传统的诗化变为散文化,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方法:运用白话古体诗和词曲体式进行创作,与传统格律诗相比,古体诗和词曲更接近天然口语。胡适此类诗歌已显示出一种单线递进的趋势,变成了一环一环的线性的因果关系的语义链,这正是散文语言的结构;句式增加了许多虚词,虚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句式的散文化特征,也增加了诗歌的口语色彩;通过增加人称、地点等词语对古典格律诗词进行稀释,增加诗歌的叙事性,进而增加其散文化特征;通过抽象的逻辑阐释、议论来说明抒情者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观点;通过叙述一个寓言、象征性的故事,增加诗歌的叙事性,进而增加其散文化特征。胡适特别推重最后一种类型,认为是他新诗进化的最高一步。胡适的翻译也与其创作一样经历了一个逐步挣脱旧体诗词的过程。胡适诗歌单线递进式的叙述程式、语言的散文化、增强故事性、通过抽象的逻辑阐释、议论来说明抒情者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观点,皆违反了诗歌的语句节奏原则、视觉直映原则乃至超分析性原则。反诗化的新诗尝试,自然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新诗,《尝试集》实际上是中国古典诗歌走向现代诗歌的过渡阶段,但胡适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筚路蓝缕的开拓者,其历史功绩不可抹杀。郭沫若诗剧中的人物可以称为意绪人物,具体表现为形象象征化、主体投射化、人物观念化、刻画写意化。与意绪人物相对应的就是诗剧采用了抒情特征。抒情特征首先表现在变情节结构为心理情绪结构;其次抒情特征还体现在郭沫若的诗剧弱化外在冲突,强化内心搏斗,或者说诗剧把外在的冲突心灵化;再者抒情特征还表现在诗剧注重自然景物的刻画;最后抒情特征还表现在主人公在舞台上直接陈述主题、主人公就是体现主题的直接形象以及作家的主观性不加掩饰的介入。郭沫若诗剧整体具有一种浓郁的抒情色彩,同时抒情色彩与不注重个性刻画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人物区别是模糊的,甚至没有区别。郭沫若的诗剧偏于诗而弱于剧,在诗剧的形式上更多受到传统杂剧和戏曲的影响。新月派诗歌在时空艺术上有自己独特的探索,在他们的诗歌中,诗歌叙事时间长短与故事时间没有必然联系。新月派诗人注意以不同空间“面”的营构来渲染特定的艺术效果。此外,为了渲染氛围、传情达意、营造意境,往往采用时空对比、聚集、交错等方法,创造一种惝恍繁复的意境,使诗歌意味更加繁富、多样、复杂。另外新月派诗歌还通过隐含作者和真实作者的不同关系使得诗歌呈现出抒情倾向、反讽倾向和智性倾向。艾青诗歌中的叙事可以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无我交织之境”三个类型,抒情诗多用想象性语言,这种想象来自于“我”的主观心理,我只抒发情感、宣泄感受,所以侧重话语时间而非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有过去、现在、将来之分,而话语时间只有现在,这样自然产生瞬时性和并置性。另外与小说、戏剧相比,抒情诗最接近“作者=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也就是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基本一致,艾青诗歌亦是如此。戴望舒、艾青是现代诗歌散文化的代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叙述性的散文化、口语化句式;由传统意象到散文化生活意象、由外物寄托、感物兴象到内心的直接陈述式呈现;独白和准对话性的结构、内在的叙事线索、环境氛围的渲染、人物形象的刻画。九叶诗派的诗歌呈现出戏剧化的特征,这种戏剧化的特征与视角运用关系密切,主体隐匿使诗歌获得了客观化的效果,避免了浪漫的感伤和现实的切近,反映现实又不粘滞于现实;主体的矛盾、分裂和冲突使诗歌中获得了丰富中的痛苦,痛苦中的丰富;主体的让渡和直接呈现则使诗歌既可以直接倾诉,同时又可以拉开距离,获得一种间离效果,一种客观化的呈现。穆旦诗歌具有复调叙述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其诗歌中多种“对位法”和“微型对白”的运用,穆旦通过复调的叙述,展示了自我和世界的分裂,传达了现代诗人荒原般的人生感受。结语部分则指出了本文的研究阈限主要是中国现代抒情诗,因为这更有可能为中国现代诗歌研究开辟一个新的理论视域。

陈氏绒(TRAN THI NHUNG)[8](2015)在《中越文体视阈下的《金云翘传》与《翘传》》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金云翘传》和越南喃诗传《翘传》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并比较这两个作品的文体特质。从文体视阈的比较《金云翘传》和《翘传》,有助于澄清甚而消弥中越两国学界对这两个作品之比较研究的一些对立意见,让中越两国学界和读者能更加客观公允、恰如其分地理解这两个国家的作品,了解两国文学之间的文化传承,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对越南古代文学的影响。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与两个作品的文体异同点有关。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绪论综述、评析中越学界对《金云翘传》和《翘传》比较研究现状,回顾学界对这两个作品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价值、主要论点、研究方法等。正文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探析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与喃诗传的特质,以及各自形成的文化文学背景,探析中国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对部分越南喃诗传作品的影响以及两国读者对长篇叙事诗的接受心理。本章首先对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和喃诗传体裁进行介绍,并指出才子佳人小说是以散文为主的小说、属于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叙事系统,而喃诗传是韵文体小说、属于越南文学传统长篇诗的叙事系统。其次,分析两种体裁形成之文化文学背景的相似处,指出都市发达、市民阶层增加、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的潮流、提高“才情”的思想是中国才子佳人小说和越南喃诗传兴起背景的相似之处。再次,解释中国才子佳人小说对越南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部分喃诗传作品的影响及原因,指出才子佳人小说符合于越南当时的“主情”文学思潮,符合作者“假借外国文学题材”来反映社会现实的需求,也符合了当时文人的进步思想。虽然是移植中国才子佳人小说,但越南文人并不全然套用原着的文体,而是在此基础上继承并发展越南文学的叙事传统以及越南的传统诗体,从而形成喃诗传作品。青心才人和阮攸选择不同的并符合时代风格的文体,体现出他们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造。中越两国读者的接受心理也是青心才人和阮攸选择不同文体的重要原因。第二章论析《金云翘传》与《翘传》的小说元素特质。《金云翘传》和《翘传》皆是小说,但前者是散文体小说,后者是韵文体小说。同是小说,阮攸的《翘传》继承了原着的全部人名、部分人物肖像的特点,人物主要行为、语言、心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的基本特色,还继承了主要故事情节与特色情节的描写。虽然如此,两者依然有自己的独特性。作为散文小说,《金云翘传》着重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来表现心理活动,比较注意情节的连贯性、细节的刻画,描写环境时多用直接描写等,这使作品中的社会语境更为真实。作为诗体小说,《翘传》善于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写景寄情,情节的跳跃性比较大,概括性叙述比较多、作品除去了一些精细的描写与相对粗放的情节,而以浓厚的抒情、恰当的议论等要素来弥补,通过对人物、情节、环境的诗化把对读者想象力的调动转化为对读者心灵感受的直接冲击,达到以少胜多、以简化繁的效果。第三章论述两作品的叙述艺术。从文体视阈看,《金云翘传》和《翘传》都是叙事类型的作品,但两者各具特色。《金云翘传》继承发挥中国古代叙事传统,展现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散文体的叙述艺术。《翘传》不仅继承原着的叙述艺术而还承袭并发扬越南文学叙事传统,展示喃诗传体裁的叙述艺术。阮攸吸收了原着的第三人称讲述形式,继承原着的地理空间、实在空间、梦境空间,线性时间、定命时间描写,还继承原着的三阶段结构——以女主角的十五年坎坷生活为主线,采取故事套故事的叙事结构。在继承原着的同时,阮攸《翘传》在叙事艺术方面有不少独特之处。我们认为,叙事视角的转换就是《翘传》与原着的最大区别之处。原着主要采用全知叙事视角来陈述故事,《翘传》则有叙事视角转换的现象。这种转变表现在叙述者以人物内视角来陈述故事,而这种转变使得作品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刻画作品的“内感空间”、“内感时间”以及感伤情调。因为《翘传》是用诗歌讲故事,所以它的叙述时间、叙述空间、叙述调子都由作品中的比喻、表象意象构成。第四章专论《金云翘传》与《翘传》的表达体式。首先,通过深入研究《金云翘传》的表达体式,作者发现作品继承了前代章回体小说的表达体式,即以分回标目的形式划分叙事段落,并继承“说话”艺术的叙事方式,采用韵散结合的表达方式。其次,根据越南六八诗体的表达体式,考察阮攸《翘传》在表达体式方面的特色。最后探讨阮攸对原着表达体式的处理手法,指出两者如何在表达体式方面地展现两种体裁的不同特质。如果说《金云翘传》继承发挥了中国章回体小说的表达体式,受讲史、说书、说话等传统的影响,《翘传》则继承发扬了越南传统六八诗体的表达体式,继承了越南俗语歌谣六八诗体与越南吟曲的双七六八诗体传统。这两种表达体式展示了两个国家的文学传统,以及文学体裁的独特性。第五章从文体视阈探讨两作品的叙述语言特色。文体支配着每个作品的叙述语言,体现着各自的特质以及后者对前者的继承。阮攸从《金云翘传》中直接继承的词语不多,借用的词语大多是名词,其余则是一些固定词组、或者是越南语中从中国借用的普通汉越词。阮攸《翘传》也继承了一些与原着相似的修辞手法,如用典、排比、对偶等。两部作品的语言风格有相似之处,即语言通俗化、追求诗意美,这也体现着《金云翘传》与《翘传》的通俗性质。但是因为二者源于不同的语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体,所以他们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很多差异。《金云翘传》有“散韵相间”的语言特点,《翘传》则更多的讲求韵。《金云翘传》中有说书体痕迹的语言特点,《翘传》则尽量弱化此一特点,转关之处更为隐蔽,不着痕迹。《金云翘传》倾向于语言平实朴素、《翘传》则善于运用凝练、形象、诗化、富有音乐性以及情感的语言。两个作品在使用修辞手法上也不尽相同。同样是使用对偶、排比、用典等修辞手法,《金云翘传》是根据章回体小说和中国古典诗词曲赋的传统来运用,而《翘传》除了继承中国文学传统之外还根据越南人习惯爱好、按照六八诗体的格律来运用。《翘传》明显体现了作者在再创造过程中力求语言民族化的努力。

吴正阳[9](2014)在《无法成其美的“美” ——论金波儿童诗》文中提出金波的儿童诗是中国原创儿童诗的代表之一,以往论者在谈及金波儿童诗时,几乎一致给予好评,直言其诗美。本文从金波儿童诗文本出发,结合自身阅读经验和感受,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认为金波儿童诗的“美”很多时候无法成其美。金波儿童诗“美”的意象和意境,有向古典诗词借鉴吸收的努力,但并没有赋予它们崭新的含义,反而陷入僵化。他儿童诗的意象和意境可以用“绿树红花蓝天金太阳”来概括,它们显露的弊端就是“单调重复,陈词滥调”,“矫揉虚饰,感情空泛”,“浅露直白,缺乏想象力”。金波的儿童诗除了向古典诗词借鉴吸收之外,在形式创造方面,更多地是向传统儿歌获取资源。他的儿歌创作成绩优于他的儿童诗创作,而从儿歌到儿童诗,又显露出诗意的扩大稀释,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出他诗艺的欠缺。而十四行儿童诗,是金波形式创造的一大创新之举,但通过分析,认为他的十四行儿童诗只是徒具形式的“创新”。金波是以写歌词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他写歌词的经验无疑影响了他的儿童诗创作,他的儿童诗常带有强烈的音乐感。这音乐感既来自外在的音乐曲式结构,也有内在的音韵、节奏、旋律构造。从儿童诗的角度来说,金波儿童诗强烈的音乐感是值得赞许的一方面。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是,他的很多儿童诗过于像歌词,而失去诗本该有的特质,只能成为“二流的诗”。金波较多诗作收入于不同教材,但收入教材并不能说明他诗作本身的艺术之高,就是代表汉语之美。教材总是有着另外的考虑,金波儿童诗显着的主流审美意识形态就是其中之一。而对金波儿童诗的批评,涉及到儿童为什么需要诗,和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诗,也即优秀儿童诗的标准。本文提出几种可能,不是定论,只是为了显示诗之可能性。儿童读诗,也需要和明白诗丰富的可能性。不管是金波本人还是他的诗作,都可能是一个时代的过去,他的所得所失都应成为后来者的借鉴。而本文批评的方向也是向着一个可能的未来方向。只有不断积淀、更新,中国原创儿童诗才能融于世界优秀儿童诗传统,成为其中灿烂的一部分。

冯建玲[10](2014)在《江苏高考背景下的高三作文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高考作文是对考生语文能力与思想认识能力的综合考查,是最能体现考生语文素养的。高考作文与高三作文教学关系十分密切,高考作文的权威性,决定着它是高三作文教学效果最权威的反馈,也是整个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面镜子,它指导制约着高三作文教学的发展方向。高考作文这个指挥棒对中学作文教学尤其是高三作文教学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使高考作文与高三作文教学产生良性互动,以高考作文来指导、检验、推动高三作文教学。在这篇论文中,笔者着眼于江苏高考作文和高三作文教学,主要研究了四个问题:一,研究江苏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和发展。主要从命题内容角度对近十年高考作文进行系统梳理,总结高考作文命题的特征,梳理出命题内容的变化轨迹。二,对江苏近十年典型的高考优秀作文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如何让考场作文提档升格。三,分析江苏高三作文教学的现状,立足当前,对高三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力求在教与学两方面为高三作文教学探索一条改革之路。四,研究江苏高考作文对高三作文教学的启示和思考。从高考作文命题与作文教学改革得到使二者良性互动的启示与思考,提出对高三作文教学改革的实施建议。这些问题的研究主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也参考了诸多前辈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其他同仁的好的方法和经验,笔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尝试性的建议,以期为今后的高三作文教学提供一条新思路,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同时能给同仁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二、展开联想的彩翼──如何写出“亮点”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展开联想的彩翼──如何写出“亮点”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3.1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成果
        1.3.2 对外汉语诗词教学研究成果
        1.3.3 对外汉语诗词教材研究成果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二章 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及编写原则探讨
    2.1 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建设的必要性探讨
        2.1.1 时代背景
        2.1.2 对外汉语学科指导性教学大纲的要求
        2.1.3 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促进汉语教学的特殊性
    2.2 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编写的原则
        2.2.1 针对性原则
        2.2.2 科学性原则
        2.2.3 实用性原则
        2.2.4 趣味性原则
第三章 现有诗词教材对比分析
    3.1 对外汉语古诗词教材概况
    3.2 编排体例
        3.2.1 章节、篇目
        3.2.2 生字词
        3.2.3 注释与拓展阅读
        3.2.4 翻译
        3.2.5 练习
    3.3 教材配套
    3.4 诗词教材编写情况总结
第四章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4.1 教师版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内容
    4.2 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问卷调查及分析
        4.2.1 学生基本情况
        4.2.2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编写建议
    5.1 课文选编:致广大而尽精微
    5.2 生字、注释及翻译:紧扣大纲,有的放矢
    5.3 课后练习:编排科学,丰富多样
    5.4 增强教材实用性
        5.4.1 教材编写要体现相关教学法
        5.4.2 积极开发配套资源
        5.4.3 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5.5 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5.5.1 选取新奇独特的诗词
        5.5.2 重视插图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初中散文审美体验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散文审美体验教学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散文
        二、审美体验
        三、审美体验的层次
    第二节 散文审美体验教学的特征
        一、直觉性
        二、情感性
        三、体验性
        四、创造性
第二章 初中散文审美体验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节 课标对散文审美体验教学的要求
        一、课标对培养审美趣味的要求
        二、课标对培养审美能力的要求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散文审美体验内容
        一、形象美
        二、情感美
        三、意境美
        四、哲理美
        五、语言美
第三章 初中散文审美体验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归因
    第一节 初中散文审美体验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初中散文审美体验教学现状归因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第四章 初中散文审美体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遵循审美体验的发生路径
        一、唤起灵敏的直觉
        二、启发审美鉴赏
        三、指导审美创造
    第二节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一、与生活无痕链接,再现情境
        二、利用现代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三、利用课文插图,巧设情境
        四、以优化的语言,营造情境
    第三节 提升学生散文审美体验的策略
        一、解悟形象美的策略
        二、体悟情感美的策略
        三、领悟意境美的策略
        四、品析哲理美的策略
        五、品味语言美的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利用视听活动优化小学习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理论支撑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视听活动概述
    第一节 小学视听活动的概念和类型
        一、小学视听活动的概念
        二、活动的地点:校园活动和课外活动
        三、活动的凭借:传统媒体和现代化媒体
    第二节 读写听说相辅相成是语文教学的原则
        一、读写听说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视听活动是读写听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视听活动能使写顺利展开
    第三节 视听活动优化习作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激发学生兴趣
        二、提供丰富素材
        三、渗透习作技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视听活动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
        二、习作教学缺“料”的困惑
        三、学生习作不会表达
    第二节 目前视听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定位不准导致视听活动流于形式
        二、课堂视听活动中学生观察与思考的分裂
        三、师生忽视课外视听活动的利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理视听活动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优化应用
    第一节 对视听活动的合理定位
        一、选取精而有效的视听资源
        二、为视听活动建立明确的目标指向
        三、给予活动后的准确评价
    第二节 观思结合优化课堂视听活动应用
        一、第一学段课堂视听活动应用
        二、第二学段课堂视听活动应用
        三、第三学段课堂视听活动应用
    第三节 课外视听活动的展开
        一、写人视听活动的展开
        二、写景视听活动的展开
        三、状物视听活动的展开
        四、叙事视听活动的展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后记

(4)唐五代诗词名物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诗词名物研究与传统名物研究的分野
    第二节 诗词"名物"界定及与"意象"之辨
    第三节 "名物"研究综述及相关材料
    第四节 论文的总体目标与方法
第二章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
    第一节 唐五代诗词金银饰品的类别划分
        一 冠饰
        二 发饰
        三 耳饰
        四 项饰
        五 手饰
        六 腰饰
        七 衣饰
    第二节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艺术表现
        一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声色表现
        二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意象组合与传递
        三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情感寄托
第三章 乐器名物与唐五代诗词
    第一节 吹乐
        一 吹乐分类考证
        二 吹乐在唐五代诗词中的趋同表现
    第二节 弹拨乐
        一 琵琶考证(阮咸、曲项、五弦、胡琴)
        二 筝考证
        三 箜篌考证
    第三节 打击乐
        一 编钟、编磬
        二 方响
        三 鼓
    第四节 乐器在唐五代诗词中的声情艺术特点
        一 乐器拟声效果
        二 乐器的情感表现
        三 乐器传音与诗词意境的融合
第四章 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诗词
    第一节 屏、枕
        一 屏风
        二 颇黎枕
        三 山枕
    第二节 窗、帘
        一 纱窗、绿窗
        二 青琐
        三 绣帘
        四 珠帘
    第三节 灯、烛
        一 灯、烛概述
        二 背灯、背烛
    第四节 香
        一 麝香
        二 金鸭炉
        三 博山炉
    第五节 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词的情感特质
        一 "屏深"与"枕腻"
        二 "凭窗"与"卷帘"
        三 "背灯"与"香消"
第五章 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篇名物词探论
    第一节 温庭筠《菩萨蛮》名物意象探论
        一 《菩萨蛮》"小山"的再考辨
        二 名物视角下的温词创作特点:以《菩萨蛮》为例
        三 《菩萨蛮》词牌与名物关系
    第二节 白居易《长恨歌》名物举证释读
        一 《长恨歌》名物举例考证
        二 《长恨歌》名物运用技巧
        三 《长恨歌》名物的叙事性特征
    第三节 杜甫《丽人行》名物考释图证
        一 服饰之属:绣罗、蹙金、(?)叶、腰极
        二 宴饮之属:犀箸、翠釜、水精盘、鸾刀、八珍
        三 装饰之属:云幕、锦茵
第六章 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物词考证诠释
    第一节 "钗头凤"考:一个词调的形成、分合和演变考察
        一 从妇女首饰到词中意象
        二 从"撷芳词"到"钗头凤"
        三 "折红英"、"玉珑璁"与"惜分钗":词调异名的演化途径
    第二节 "簪珥"考:一个唐代诗词名物的文学代言
        一 "遗簪堕珥"的文献释义
        一 "簪珥"的名物实意
        三 "遗簪堕珥"的文学代言
    第三节 "蹙金"考:一个唐代诗词名物的文化解读
        一 唐代诗词中的"蹙金"
        一 "蹙金"的文献梳理
        三 "蹙金"实物及其宗教意涵
        四 "蹙金"与"盘金"、"缕金"、"贴金"
图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育杂志》
        1.3.2 儿童文学
        1.3.3 文学教育
        1.3.4 儿童文学教育
    1.4 理论基础
        1.4.1 儿童哲学
        1.4.2 教育学学理
        1.4.3 图式理论
        1.4.4 接受美学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活动史研究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5.4 个案研究法
    1.6 不足与创新
        1.6.1 不足之处
        1.6.2 创新之处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着——《儿童文学概论》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第8章 结语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地理空间对宋词影响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上编 宏观研究
    第一章 地理空间对宋词题材内容的影响
        第一节 怀古咏史词:登临怀古地的分布及特点
        第二节 风土类题材:展现浓郁的地域民俗文化
        第三节 写景咏物词:呈现明显的流域文学差异
        第四节 羁旅仕宦词:空间移位与地域文化交流
    第二章 地理空间对宋词风格的影响
        第一节 地理空间对宋词整体风格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空间对两宋词人词风的影响
        第三节 金源与南宋:南北词风不同论
    第三章 地理空间对宋代词学观念的影响
        第一节 "词为艳科"观念与蜀地
        第二节 "自是一家"观点与密州
    第四章 乡情结:地理空间视野下的词人心态之一
        第一节 北宋初期词坛的乡土情结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词坛的乡土情结
        第三节 南渡词坛的乡土情结
        第四节 南宋中兴词坛的乡土情结
        第五节 南宋后期词坛的乡土情结
    第五章 恋阙情结:地理空间视野下的词人心态之二
        第一节 宋词中恋阙情结的丰富内涵
        第二节 两宋词人恋阙情结的表达方式
        第三节 乡土情结与恋阙情结关系试论
下编 个案研究
    第一章 心恋魏阙 身在江湖—重绘《乐章集》的文学地图
        第一节 文学地图上的"帝京情结"
        第二节 从两浙路到淮南东路:选人心绪
        第三节 长江水运线上的漂泊之苦
        第四节 东南形胜:色彩明快的苏杭游宦词
        第五节 焦灼:文学地图上的思想情感
    第二章 此心安处是菟裘—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苏轼词解读
        第一节 苏轼乡土情结的变化
        第二节 苏轼词学观念的演变与地理空间之关系
        第三节 苏轼大乡土观念的独特意义
    第三章 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清真词》中的文学地图及其词风变化
        第一节 行旅词中的青年漫游
        第二节 由汴京到溧水:词风的转变与成熟
        第三节 "年来减尽风情":重返汴京和长安词
        第四节 清真词风转移与地理空间之关系
    第四章 从洛阳到嘉禾—地理空间对朱敦儒其人其词的影响
        第一节《樵歌》中的洛阳情结
        第二节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南奔词
        第三节 朱敦儒的隐逸情结与嘉禾
        第四节 自在的隐者:对距离的把握
    第五章 从齐鲁到信州—地理空间对稼轩词的影响及意义
        第一节 稼轩词中的齐鲁地域色彩
        第二节 信州山水与稼轩词
        第三节 南北文化渗透融合中的稼轩词风
    第六章 后村词与梦窗词—南宋后期词坛上的两种文学地理范式
        第一节 立体与单一:两种人生图景
        第二节 开阔与狭窄:两类文学地理空间
        第三节 开放与内敛:两种词学观念
        第四节 不同书写范式与相同生成背景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国现代诗歌叙述研究 ——以抒情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叙述理论与诗歌叙述
    二、关于九十年代诗歌叙事性研究
    三、诗歌叙述学的理论自觉与倡导
上篇、中国现代诗歌抒情与叙述问题
    第一章 现代诗歌:事与情或智
        一、事隐情显
        二、事显情中
        三、事显智中
        四、事体呈现
    第二章 现代诗歌抒情主体与叙述者
        一、“我”的出现
        二、“我”的弱化
        三、“我”的含混
    第三章 现代诗歌时间建构与叙述
        一、时间与叙述
        二、时间建构的多种形态
        三、时间建构的本质
    第四章 现代诗歌空间建构与叙述
        一、空间与叙述
        二、空间建构的多种形态
        三、空间建构的本质
    第五章 现代诗歌意象与叙述
        一、诗歌意象的空间特征
        二、现代诗歌的意象类型
        三、现代诗歌意象的叙述功能
下篇、中国现代诗歌叙述形态分论
    第一章 初创期的诗歌叙述形式或类型
        一、胡适诗歌:叙述方式的衍变
        二、郭沫若诗剧:意绪人物和抒情特征
    第二章 现代格律诗的叙述方式
        一、新月派诗歌:时空诗学
        二、新月派诗歌:叙述方式和艺术倾向
    第三章 现代散文化诗歌的叙事形态
        一、艾青诗歌:我、叙事形态、叙事功能
        二、戴望舒、艾青诗歌:散文化、小说化
    第四章 现代诗歌戏剧化的叙述特征
        一、九叶诗派:叙述主体与戏剧化
        二、穆旦诗歌:复调叙述
结语
主要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中越文体视阈下的《金云翘传》与《翘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关于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与喃诗传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和喃诗传比较
    第二节 两国读者对长篇叙事诗的接受心理比较
第二章 《金云翘传》和《翘传》小说元素的异同
    第一节 《金云翘传》与《翘传》的人物塑造
    第二节 《金云翘传》与《翘传》的情节
    第三节 《金云翘传》与《翘传》的环境描写
第三章 《金云翘传》和《翘传》的叙述艺术之同异
    第一节 叙述者与叙述视角
    第二节 叙述结构
    第三节 叙述空间与叙述时间
    第四节 叙述调子
第四章 《金云翘传》与《翘传》的表达体式之比较
    第一节 《金云翘传》的表达体式特点
    第二节 《翘传》的六八诗体特点
    第三节 阮攸对《金云翘传》表达体式的改写
第五章 《金云翘传》与《翘传》叙述语言特色
    第一节 《翘传》对《金云翘传》叙述语言的承袭与近似
    第二节 《金云翘传》与《翘传》的叙述语言艺术区别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无法成其美的“美” ——论金波儿童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绿树红花蓝天金太阳——金波儿童诗的意象和意境
    第一节 集中而鲜明的意象
    第二节 陷入困境的意境
第二章 形式创造的得失——金波儿童诗的形式
    第一节 中国儿童诗的传统
    第二节 金波儿歌对传统儿歌的借鉴和吸收
    第三节 诗意的扩大稀释——从儿歌到儿童诗
    第四节 徒具形式的“创新”——金波十四行儿童诗
第三章 写词人的诗作——金波儿童诗的歌词化
    第一节 儿童诗的音乐性
    第二节 金波儿童诗的音乐性构造
    第三节 “二流的诗”——金波儿童诗向歌词的靠拢
第四章 从为什么读诗到读什么诗——儿童诗的可能性
    第一节 教材里的金波儿童诗
    第二节 儿童为什么需要诗
    第三节 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诗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江苏高考背景下的高三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高考作文的研究现状
        (二) 作文教学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江苏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节 江苏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
        一、江苏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回顾
        二、江苏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和内容的分析
    第二节 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
        一、江苏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
        二、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江苏近十年高考优秀作文评析
    第一节 江苏近十年高考典型优秀作文欣赏
    第二节 江苏近十年高考优秀作文评析
        一、记叙文“亮点”的打造
        二、议论文“亮点”的打造
第三章 江苏高三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第一节 江苏高三作文教学的现状
    第二节 江苏高三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一、学生方面
        二、教师方面
第四章 江苏高考作文对高三作文教学的启示与思考
    第一节 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三作文教学的影响
        一、高考作文命题指导着高三作文教学
        二、高考作文命题制约着高三作文教学
    第二节 高考作文对高三作文教学的启示
        一、要客观地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并顺应趋势
        二、将高考作为教学的“指南”,但只是方向而不是目的
        三、寻求系统的作文教学体系,将高考作文教学化,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第三节 对高三作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高三作文教学的理念与原则
        二、高三作文教学需处理好的几组关系
        三、高三作文教学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展开联想的彩翼──如何写出“亮点”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研究[D]. 陈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初中散文审美体验教学策略研究[D]. 尹红斌. 杭州师范大学, 2019(12)
  • [3]利用视听活动优化小学习作教学研究[D]. 吴彧. 苏州大学, 2018(04)
  • [4]唐五代诗词名物专题研究[D]. 武晓红. 浙江大学, 2016(07)
  • [5]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6]地理空间对宋词影响之研究[D]. 朱长英.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6)
  • [7]中国现代诗歌叙述研究 ——以抒情诗为中心[D]. 李建平. 山东大学, 2015(12)
  • [8]中越文体视阈下的《金云翘传》与《翘传》[D]. 陈氏绒(TRAN THI NHUNG).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 [9]无法成其美的“美” ——论金波儿童诗[D]. 吴正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2)
  • [10]江苏高考背景下的高三作文教学研究[D]. 冯建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展开联想多彩的翅膀——如何写出“亮点”之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