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福[1]2004年在《不同结构甘蔗高产群体生长动态及生理研究》文中认为以新台糖22号为材料,通过对甘蔗种植行距为1.0m(处理A)、窄行宽株,行距为1.25m(处理B)、宽行窄株,行距1.5m(处理D)、宽窄行宽株,行距2.0m(处理C)、宽窄行窄株四种种植结构及其群体生长动态、生理生化特性、蔗茎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一、群体生长动态方面:发芽率最高是处理C,为71.9%,最低是处理D,为68.3%;分蘖率最高是处理A,为55.5%,最低是处理C,为41.8%;整个生育期生长速率最快是处理C,其次是处理B,最慢是处理A;叶面积指数最大的是处理A,其次是处理B,最小的是处理D;有效茎数最多是处理A,为6155条,最少是处理C,为5265条,处理A与处理C之间差异达1%极显着水平,其余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 二、生理生化方面: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酸性转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在各处理的表现均是分蘖期较高,伸长期最高,工艺成熟期低,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从伸长期到工艺成熟期是逐渐升高,到工艺成熟期达最高;日积干物量从分蘖期至成熟期的变化为低→高→低→高的双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结构甘蔗高产群体生长动态及其生理研究峰曲线变化,最大峰值出现在伸长盛期,第二个峰值在工艺成熟期。 叁、蔗茎产量及品质:每6“.7m,蔗茎产量最高是处理O,为91 69.87kg/666.7m,,最低是处理C,为7427.12kg/666.7m,,处理D与处理C之间差异达5%显着水平;蔗糖分最高是处理B,为1 5.46%,最低是处理D,为1 5.19%。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各处理的还原糖分较低,均低于0.1%;蔗汁重力纯度比较为A>C>B>O,重力纯度均超过86%以上。 本试验每666.7m,含糖量最高是处理O,为1 392.75kg,最低是处理C,1 138.58kg,处理。与处理C达5%显着水平;且含糖量均超“吨糖”。
欧丽萍[2]2005年在《绿肥压青改土对甘蔗高产群体光合生产及生理生化特性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新台糖22号为材料,通过选用叁种豆类作物:花生(处理A)、大豆(处理B)、绿豆(处理C)进行压青改土和一个不种植绿肥的对照处理(处理D),研究压青后对土壤肥力、甘蔗高产群体生长动态、光合生产相关指标、生理生化特性、蔗茎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 一、压青效果: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速效氮含量,A、B、C、D处理分别比压青前提高了6.30、2.01、9.86和1.36mg/kg,其中C处理提高的幅度最大;B处理在增加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方面的效应最明显,速效磷含量增加61.57mg/kg,比对照的增幅大5.53mg/kg,速效钾含量增加了31.57mg/kg,比对照的增幅大7.32mg/kg;花生压青处理能提高土坏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幅达0.03%;所有处理均不能有效提高土壤的pH值。 二、群体生长动态:发芽率最高是B处理,为51.4%,最低是A处理,为48.8%;分蘖率最高是B处理,为169.8%,最低是A处理,为123.5%;整个生育期生长速率最快是A、B处理,达1.62cm/d,其
王峰[3]2006年在《施肥技术对甘蔗生长及其产量品质的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甘蔗品种园林6号以及鱼粉有机—无机复混肥为试验材料,以不施肥处理为CK,根据施肥时期以及施肥方法的不同设五个施肥技术处理,以研究不同施肥技术对甘蔗高产群体生长动态、光合生产相关指标、生理生化特性、土壤肥力、蔗茎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一、群体生长动态:发芽率最高是B处理,为67.85%,其次CK处理65.47%,最低的为A处理,其出苗率为49.4%;分蘖率最高为D处理,为36.13%,其次为CK28.65%,最低的E处理仅为10.61%;各处理平均生长速度均高于CK,依次为B>C>E>A>D>CK。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最大为A处理3.82,其余各处理均高于CK 3.30的水平;有效茎数最多是D处理,达3567条/667m2,最少是A处理,仅为3177条/667m~2。但均高于CK3099条/667m~2。二、田间光合指标:不同施肥处理的甘蔗植株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变化相似,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各处理净光合速率前后变化不大,最高为C处理,其次为A、E处理,最低为B、D处理,且各处理均高于CK。叶温的变化与生育期内温度的变化一致且均低于CK。叁、与生长相关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含量、酸性转化酶活性等方面:各处理均表现为分蘖期较高,伸长初期有所降低,伸长盛期最高,工艺成熟期再度下降;硝酸还原酶活性在7月底最低,8月后升高,各处理最高为A处理,其次为B、E处理,最低为D处理,且各处理均高于CK;中性转化酶活性在7月底达到最高,8月底最低,各处理以D处理为最高,其次为E、B、A处理,最低的是C处理,各处理均较CK为高。四、施肥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种植中、后期土壤速效N平均含量以D处理为最高,最低为B处理,各处理依次为C>CK>E>A>B;土壤速效P平均含量依次为C>B>A>D>E>CK;土壤速效K平均含量依次为C>D>A>E>B>CK;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除C处理比种植前略微升高外,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下降;PH值除C和D有少许下降外,各处理pH值均明显升高。五、蔗茎产量及品质:处理间每666.7m~2的蔗茎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产量除A处理外均显着高于CK,其中处理D与CK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各处理666.7m~2蔗茎产量较CK提高百分比依次D40.94%>E 25.22%>B 24.98%>C 22.76%>A 11.80%;甘蔗蔗糖分最高的是D处理,为16.19%,最低的是CK处理,为14.96%;各处理的还原糖含量较低,且均低于CK0.25%;各处理蔗汁重力纯度均在88%以上;各处理666.7m~2含糖量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每666.7m~2含糖量均显着高于CK,并且处理B、C、D、E每666.7m~2含糖量与CK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处理A相对较差,各处理较CK每666.7m~2含糖量增加百分比分别为D 52.52%>E 31.41%>B 30.66%>C 26.36%>A19.34%。综合分析表明,各处理表现均优于CK,处理D、E最后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良好的品质,证明此两个处理较其它处理为优,在生理生化指标来看,各处理差异不大。同时,通过土壤肥力的分析,各处理对土壤均有一定的培肥效果,其中以处理C培肥效果较好。
陈超君, 徐建云, 陈传华, 梁海福[4]2004年在《甘蔗“吨糖田”不同种植模式群体生长动态及其产量和品质效应》文中提出本试验在增施有机肥及一般大田栽培管理条件下 ,研究相同种植密度不同种植模式的甘蔗“吨糖田”群体生长动态及其产量、品质效应。结果表明 :四种不同株行距的种植模式对甘蔗生长都有良好的促进效应 ,表现为发芽率高 ,分蘖发生早 ,有效伸长期长 ,伸长速度大 ,最适叶面积指数持续时间长 ,有效茎数多、蔗茎长、单茎重大、蔗糖分高、蔗汁品质优良。折每667m2达到蔗茎产量7 95~9 78吨、甘蔗蔗糖分15 19%~15 41 %、含糖量1 22~1 49吨的高产高糖水平。四种种植模式中 ,以D、A、B叁种种植模式较好 ,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均极显着或显着地高于C处理。综合各生长指标的表现 ,四种种植模式均适宜推广应用于“吨糖田”生产
于海杰[5]2016年在《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对机种甘蔗的生长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在机械化种植条件下,以甘蔗品种桂糖42号、甘蔗专用缓释肥和尿素、钙镁磷肥、氯化钾为供试材料,根据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的不同设置6个处理,以研究不同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对甘蔗群体生长动态、养分吸收、生理生化特性、蔗茎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筛选适用于机械化栽培的配套施肥技术,为完善甘蔗全程机械化栽培的农艺配套集成技术提供理论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群体生长动态不同处理对甘蔗的萌芽率、分蘖率影响不显着,缓释肥一次施肥法和氮磷钾配施两次施肥法均可提高甘蔗的整体幼苗素质,但以缓释肥一次施肥法效果较好。缓释肥能促进甘蔗生长,但对成茎率的影响不显着。2、+3叶片氮、磷、钾养分积累+3叶片全氮含量在分蘖期,氮磷钾配施以一次施肥法显着高于二次施肥法,伸长盛期缓释肥的二次施肥法显着高于一次施肥法,其他时期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磷主要影响甘蔗的生长后期,氮磷钾配施一次施肥法的+3叶片全磷含量明显高于二次施肥法,缓释肥施肥法处理间的差异不显着。在甘蔗生长期,施用缓释肥的+3叶片全钾含量较氮磷钾配施含量稍高,但差异不显着。3、生理生化特性(1)碳代谢相关的物质和酶分蘖期缓释肥叁次施肥法对叶绿素含量增加明显,生长后期缓释肥一次施肥法的效果较其他处理好。可溶性糖的含量在分蘖期不同处理差异较大,其中缓释肥的效果较氮磷钾配施好,不同施肥法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伸长盛期和末期酸性转化酶活性二次施肥法较一次、叁次施肥法活性高。中性转化酶活性在工艺成熟期氮磷钾配施二次施肥法的活性最高。(2)氮代谢相关的物质和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甘蔗生长前中期以缓释肥叁次施肥法最高,在工艺成熟期,缓释肥的酶活性高于氮磷钾配施。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分蘖期差别较大,尤其是氮磷钾配施,叁次施肥法含量明显高于两次、一次施肥法。(3)其他与生长相关的酶过氧化物酶到工艺成熟期氮磷钾配施二次施肥法的活性最低,可延缓甘蔗衰老,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多酚氧化酶与呼吸和抗病性有关,在伸长盛期,一次、叁次施肥法活性明显高于二次施肥法,但到工艺成熟期差异不显着。4、蔗茎产量和品质缓释肥叁次施肥法的产量最高,品质最好,其次是氮磷钾配施二次施肥法,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5、经济效益缓释肥一次施肥法收益最高,其次为氮磷钾二次施肥法。综合以上结果可得出,甘蔗机械化种植下,缓释肥一次施肥法是最优的施肥技术,既省时省力,又能增加收益,具有指导现实生产的重要意义。
谢金兰[6]2007年在《蔗叶还田对甘蔗生长和一些土壤理化性状的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甘蔗品种园林6号为供试品种,在田间试验条件和每667m~2施用尿素40kg、钙镁磷肥75kg、氯化钾15kg的施肥水平下,以不施蔗叶肥处理为对照(CK),根据不同的蔗叶处理方式以及不同的施用时期设4个蔗叶还田技术处理:1.利用甘蔗收获时遗留在蔗田的蔗叶(包括梢部),不作任何处理直接还田,作基肥(A处理);2.将甘蔗收获时遗留在蔗田的蔗叶(包括梢部)机械碎叶后直接还田,作基肥(B处理);3.将收获甘蔗后余下的稍部及枯叶堆沤腐熟后还田,作攻茎肥(C处理);4.将上造甘蔗9-10月份剥除的枯叶堆沤腐熟后还田,作基肥(D处理)。研究蔗叶还田对甘蔗群体生长动态、光合生产相关指标、生理生化特性、甘蔗的抗旱性、土壤理化性状、蔗茎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效应。结果表明:一、群体生长动态:萌芽率最高的是C处理,为54.20%,其次为A处理48.83%,最低的为D处理,为38.77%;分蘖率最高为CK处理,为31.83%,其次为C处理,为27.63%,最低的B处理仅为13.60%;各处理在整个伸长期的平均生长速率最快的是A、D处理,达1.90 cm/d,其次是B处理,为1.89 cm/d,最慢是CK处理1.84 cm/d;有效茎数最多是C处理,达4526条/666.7 m~2,其次是CK处理4304条/667 m~2,最少是B处理,仅为4176条/666.7 m~2。二、田间光合指标:各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着,在苗期、分蘖期含量较低,伸长盛期最高。不同处理的甘蔗植株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的变化相似:在苗期、分蘖期较低,伸长期升高,到伸长盛期达到最大值,伸长后期开始下降。D处理净光合速率从苗期到伸长盛期都比其它处理低,但在伸长后期(9月)比其它处理高。叁、与甘蔗生长相关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硝酸还原酶活性、酸性转化酶活性方面:在苗期、分蘖期较低,伸长盛期较高(其中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的是C处理,酸性转化酶活性最高的是A处理。)到工艺成熟期,逐渐下降。中性转化酶在5~7月表现为较低,8月上旬达到最大值(CK处理为最高),之后下降。四、抗旱性:试验研究了与甘蔗抗旱性相关的田间土壤含水量、丙二醛、脯氨酸、细胞膜透性、相对含水量、气孔导度及青叶率等指标,并对各处理的抗旱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综合打分,分值越高,抗旱性越强,各处理抗旱性强弱依次为:D>C>A>CK>B。五、蔗地土壤的培肥效应:在甘蔗成熟期土壤测定中,各处理的土壤碱解N含量均有所上升,以C处理最高,上升了22.11mg/kg,最低为A处理,仅上升了1.00mg/kg;各处理的土壤速效P含量下降,下降最多的是B处理,降3.68mg/kg;土壤速效K含量除C处理略有增加外,其它处理均表现为下降,其中下降最多的是CK处理,降37.72 mg/kg;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A、C、D处理比种植前略微升高,CK、B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pH值除CK处理有少许下降外,各处理pH值均升高。土壤容重B、C、D处理较蔗叶还田前变小。六、蔗茎产量及品质:每666.7m~2的蔗茎产量最高的是C处理,为7993.5kg/666.7m~2,最低的是B处理,为7015.0 kg/666.7m~2,施用蔗叶肥的四个处理中,只有C处理的蔗茎产量与CK处理间差异显着;蔗糖分最高的是B处理,为15.21%,最低的是D处理,为15.07%;各处理的还原糖含量较低,均在0.25%以下;蔗汁重力纯度均在85%以上,各处理比较其高低排列顺序为A>D>C>B>CK。每666.7m~2含糖量最高的是C处理,为1207.82kg/666.7m~2,最低的是B处理,为1066.98kg/666.7m~2,各处理的含糖量均超过了“吨糖田”的标准,四个蔗叶肥处理中只有D处理与CK处理间达到差异显着。七、试验总结:蔗叶还田能培肥蔗地,促进甘蔗生长,提高甘蔗的抗旱性及品质,促进甘蔗的高产稳产。综合以上的各项调查结果,本试验中,以C处理对蔗地的培肥效应最好,其增产增糖效应也最显着。
宋日云[7]2008年在《蔗叶还田方法对宿根蔗抗旱性及一些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甘蔗品种园林6号为供试材料,研究新植蔗地不同蔗叶还田方法(A处理:甘蔗收获期蔗叶(梢)直接还田;B处理:甘蔗收获期蔗叶(梢)碎叶后直接还田;C处理:甘蔗收获期蔗叶(梢)堆沤还田;D处理:甘蔗生长后期枯叶堆沤还田)对宿根甘蔗的群体生长动态、生理生化特性、甘蔗抗旱性及土壤肥力指标、蔗茎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效应。结果如下:1、群体生长动态:发株率最高的是C处理,为132.1%,其次是A处理,为128.2%,最低的是CK处理,为115.5%;在整个伸长期内,平均伸长速度大小顺序为C处理>D处理>B处理>A处理>CK,以C处理的伸长速度最大;在整个生育期内,各个处理平均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为:C处理>A处理>B处理>D处理>CK处理。2、与生长相关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各个处理+1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在8月-9月份甘蔗伸长盛期比较高,在8月的调查中,D处理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为29.28μgNO_2~-·g~(-1)FW·h~(-1),其次为B处理,为26.84μgNO_2~-·g~(-1)FW·h~(-1);酸性转化酶的变化在6月份较低,最低的是CK处理,为42.56μg·g~(-1)FW·h~(-1),最高的B处理,为60.25μg·g~(-1)FW·h~(-1);从分蘖期开始酸性转化酶逐渐升高,到8月份甘蔗的伸长盛期,各个处理的酸性转化酶都达到了最大值,C处理的活性最强,为102.75μg·g~(-1)FW·h~(-1),其次是D处理,为100.24μg·g~(-1)FW·h~(-1);各处理的中性转化酶活性在整个伸长期都比较低,此时期氮代谢比较强而碳代谢相对较弱,进入工艺成熟期后,各处理中性转化酶活性逐渐升高,其中D处理、C处理、A处理中性转化酶活性都高于CK处理。3、甘蔗的抗旱性:通过丙二醛、脯氨酸、细胞质膜透性、可溶性糖、相对含水量几个与甘蔗抗旱性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和农艺性状来研究各处理的抗旱性。结果表明:蔗叶还田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和缓冲能力,增强了植物的抗逆性。处理A、B、C、D与CK相比,都能不同程度的提高甘蔗的抗旱性,其中C处理表现最好。4、对蔗地培肥效应:在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N、P、K含量测定结果中,蔗叶还田各处理比较对照CK,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其中C处理表现最好。各处理蔗地培肥效应综合评定显示:各处理的蔗地培肥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C处理>B处理>D处理>A处理>CK。5、蔗茎产量及品质:各处理甘蔗蔗糖分比较高,其中D、C处理的甘蔗蔗糖分最高,为15.5%和15.48%,甘蔗蔗糖分最低的是B处理,为14.27%;各处理每公顷的蔗茎产量和含糖量以C处理的最高,最低的为CK。6、试验结论:蔗叶还田能培肥蔗地,促进宿根甘蔗生长,提高甘蔗的抗旱性及品质,促进甘蔗的高产稳产。综合各项调查结果,本试验中,以C处理的抗旱性、蔗地培肥效应及对甘蔗的增产增糖效应最显着。
梁海福, 陈超君, 陈传华, 徐建云, 秦钢[8]2007年在《不同结构甘蔗群体生理动态变化及产量差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探讨甘蔗栽培的高糖高产理论,试验以新台糖22号为材料,研究甘蔗种植行距为1.0m(处理A)、窄行宽株,行距为1.25m(处理B)、宽行窄株,行距1.5m(处理D)、宽窄行宽株,行距2.0m(处理C)、宽窄行窄株四种种植结构及其群体生理生化动态变化及甘蔗产量之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生理生化指标,在各处理的表现均是分蘖期较高,伸长期最高,工艺成熟期低,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每666.7m~2蔗茎产量最高是处理D,为9170kg/666.7m~2,最低是处理C,为7427kg/666.7m~2,处理D与处理C之间差异达5%显着水平;蔗糖分最高是处理B,为15.5%,最低是处理D,为15.2%。
叶燕萍[9]2006年在《乙烯利促进甘蔗有效分蘖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田间试验、桶栽试验及实验室生理生化分析和田间生理生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分析不同浓度乙烯利对甘蔗分蘖期根系IAA氧化酶、阳离子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特征、根系形态学的效应及甘蔗植株叶片光响应曲线,比较200mg/L乙烯利叶面喷施和浸种对甘蔗分蘖期根系、主茎基部、分蘖茎的内源激素、IAA氧化酶、阳离子-过氧化物酶、阴离子-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特征、根系形态学的效应;以及对植株光合特性和营养元素吸收的效应,包括对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效应及植株根、茎、叶N、P、K含量的效应等。田间试验主要测定不同浓度乙烯利对ROC22、ROC16两个甘蔗品种新植蔗、ROC16宿根蔗群体结构、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和品质的效应。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甘蔗生长前期进行乙烯利处理促进甘蔗有效分蘖的生理生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 1) 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的甘蔗分蘖期根生长区阳离子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对照,IAA氧化酶活性分蘖前期低于对照;根系分枝多但伸长生长明显受抑制,蔗株早期分蘖明显比对照多,特别是大茎不耐旱品种ROC10。不论浸种或是叶面喷施,一定浓度乙烯利的处理在分蘖盛期主茎的阳离子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比对照的高,而分蘖茎尖的过氧化物酶也呈现同样的趋势,与分蘖的发生有同步的关系,相关性显着检验,达显着性相关。 2) 在分蘖发生初期,叶面喷施一定浓度乙烯利,甘蔗主茎的光合速率与对照相同或稍低于对照,在分蘖盛期表现高于对照,并有较高的水分利用率、光化学效率和较低的基础荧光。在形态学方面,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促进ROC22和ROC10前期须根的形成和茎基部分蘖的发生,400mg/L乙烯利的促进效果最明显。乙烯利处理促进前期分蘖芽的萌动和生长,对株高的效应则表现先稍有抑制(分蘖的两极时期)后促进,这些变化说明适当
罗艺[10]2014年在《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甘蔗生长效应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使用的是中机美诺两行甘蔗种植机,根据机械的规格、品种特点、当地土壤情况以及前人对甘蔗行距的研究成果设置了1.0m、1.1m、1.2m、1.3m四个种植行距。通过分析机械种植和人工种植两种方式以及四个种植行距对甘蔗农艺性状、生理生化指标、产量及品质等各方面的影响,探寻适宜机械种植的最佳行距规格,进而加深对先进甘蔗种植机械适用性的了解,完善与甘蔗机械化种植相配套的农艺技术储备,为推广甘蔗机械种植技术,促进甘蔗高产和全程机械化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方式对甘蔗生长效应的研究本试验研究表明,与人工种植方式相比,机械种植方式的甘蔗出苗数低,缺苗断行率高,导致收获时有效植株不足而减产,这将成为限制其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机械种植方式在下种时对蔗地的土壤压实作用在浅土层的表现不明显,在深层土壤表现突出。而土壤紧实度的增加,影响了甘蔗根系生长,根系对氮素的吸收能力的下降,导致机械种植处理的甘蔗月伸长量及生理生化指标等在前期的表现稍弱于人工种植方式,而后期的生长过程中这种不利因素逐渐消除,蔗株在中后期生长旺盛,后劲足。最终机械种植处理的甘蔗茎径、单茎重表现均略优于人工种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有效茎数较少造成的减产,蔗茎产量虽低于人工种植方式但差异不显着。在甘蔗品质上,其蔗糖分含量、蔗汁锤度均高于人工种植方式,单位面积含糖量也高于人工种植处理但差异不显着。可见,两种种植方式对甘蔗生长效应的影响差异不大。2、不同种植行距对甘蔗生长效应的研究本试验研究表明,在依照当地大面积生产实际下种量的前提下,不同行距处理666.7m2甘蔗的出苗情况表现为1.1m处理>1.0m处理>1.2m处理>1.3m处理,缺苗断行率表现为1.0m处理>1.3m处理>1.2m处理>1.1m处理。各行距处理的月伸长量以及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根系活力四个生理生化指标从分蘖期至伸长期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在伸长期表现最佳,在成熟期逐渐降到最小,各处理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甘蔗生长前期四个生理指标还表现出随行距加大稍有增加的趋势。不同行距处理各时期各土层的土壤容重均没有显着性差异。从产量和品质性状上看,1.1m行距处理茎长最高,单茎重较高,单位面积有效茎数、产量、含糖量均最高,甘蔗蔗糖分、蔗汁锤度表现均最高,蔗汁简纯度、蔗汁重力纯度、甘蔗纤维份较好,蔗汁还原糖分含量较低,是本试验四个行距处理中综合表现最优的行距。
参考文献:
[1]. 不同结构甘蔗高产群体生长动态及生理研究[D]. 梁海福. 广西大学. 2004
[2]. 绿肥压青改土对甘蔗高产群体光合生产及生理生化特性的效应研究[D]. 欧丽萍. 广西大学. 2005
[3]. 施肥技术对甘蔗生长及其产量品质的效应研究[D]. 王峰. 广西大学. 2006
[4]. 甘蔗“吨糖田”不同种植模式群体生长动态及其产量和品质效应[J]. 陈超君, 徐建云, 陈传华, 梁海福. 广西蔗糖. 2004
[5]. 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对机种甘蔗的生长效应研究[D]. 于海杰. 广西大学. 2016
[6]. 蔗叶还田对甘蔗生长和一些土壤理化性状的效应研究[D]. 谢金兰. 广西大学. 2007
[7]. 蔗叶还田方法对宿根蔗抗旱性及一些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D]. 宋日云. 广西大学. 2008
[8]. 不同结构甘蔗群体生理动态变化及产量差异[J]. 梁海福, 陈超君, 陈传华, 徐建云, 秦钢.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9]. 乙烯利促进甘蔗有效分蘖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D]. 叶燕萍. 广西大学. 2006
[10].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甘蔗生长效应的研究[D]. 罗艺. 广西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