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多样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赖草草地,放牧,围封,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雄伟,李刚,董宽虎,赵祥[1](2019)在《放牧和围封对赖草草地群落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山西雁门关草地生态系统中放牧对赖草草地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至少5年的围栏封育,2017年和2018年草地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均高于放牧地。放牧样地丰富度指数高于围封样地,均匀度指数低于围封样地,差异不显着(P>0. 05);群落组分种的重要值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围封显着(P<0. 05)地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因此,建议对赖草草地采用适度放牧和短期围栏相结合的利用方式,这对维持草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草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利平,何思源,蒋样明,王拓,赵辉辉[2](2019)在《物种分布区特征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种分布区表征物种所能分布的最大面积和最大范围,是物种重要的生态学和进化学特征,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相关学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近20年来,基于更精确的数据和更先进的分析技术,物种分布区研究非常繁荣.在不同尺度、区域和类群的研究发现,物种分布区差异巨大,小分布区的物种多于大分布区的物种,物种分布区特征受物种扩散能力、种群密度、个体大小、气候、地形及土壤等因子的影响.在将来的研究中,需要更精确的大尺度物种分布数据,以生物自然地理区为研究对象,来探索物种分布区的格局及成因.物种分布区可以作为物种濒危状况的一个指示特征,指导保育策略的制定,但是具体的应用方式还需要在典型物种和典型区域上进一步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彭松耀,赖子尼,麦永湛[3](2019)在《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口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规律及退化机制,根据2015年1—12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次采样(受台风影响7月珠江口未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共获取大型底栖动物67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纲27种,节肢动物24种,软体动物12种,其它类群4种,主要是底栖鱼类、刺胞动物和纽形动物。2015年珠江口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的变化范围在8~1 192个·m~(-2)之间,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的高值出现在6月和9月的崖门(分别为1 192个·m~(-2)和1 048个·m~(-2))以及9月的虎跳门(1 048个·m~(-2)),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中华拟亮钩虾(Paraphotis sinensis)、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和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bescens)丰度较高。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在0. 02~42. 50 g·m~(-2)之间,生物量的高值出现在9月的崖门、5月的鸡啼门、2—3月的磨刀门及4月的蕉门,上述站位的生物量均大于30. 00 g·m~(-2),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黑龙江河篮蛤(P. amurensis)、凸壳肌蛤和日本大螯蜚生物量较高。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香浓威纳指数高值出现在3月鸡啼门,为2. 46;低值出现在10月磨刀门,为0. 21。香浓威纳指数均值在1. 11~1. 81之间。鸡啼门和虎跳门大型底栖动物香浓威纳指数值月际变化较稳定。运用ABC曲线对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扰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受到中等程度扰动,2—4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有受到中等程度干扰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2019年03期)
刘瑛[4](2019)在《西丰县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西丰县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为依据,分析西丰县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西丰生物多样性特征提出适合西丰县实际情况的治理措施。(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9年04期)
仇苏倩[5](2019)在《砒砂岩区不同林龄油松林林下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生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砒砂岩区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人工林生态修复是改良该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为探讨砒砂岩区不同林龄油松林生态特征(植被多样性、土壤持水、保肥性能)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以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选取合同沟小流域5a、10a、15a和20a油松林为研究对象,以自然草地为对照,通过野外生物学调查、土壤采集与室内测试,研究林龄对生物多样性、土壤持水保肥性能和土壤PSD特征的影响,并结合分形理论探讨土壤PSD和土壤持水保肥性能的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揭示不同林龄油松林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效应的差异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砒砂岩区不同林龄油松林林下草本植被密度、根系干重、林下草本α多样性指标均优于自然草地,随林龄增加植株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在5a~10a阶段各项指数增长幅度在所有生长阶段中均为最高,是油松林林下植被恢复和演替最快速的阶段。随林龄增加林下植被演替序列变化明显,植被演替方向为从禾本科—豆科—藜科植物并存,到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并存,最终发展为禾本科—豆科并存的群落配置,其伴生物种经历了由藜科→菊科→豆科的演替过程。(2)随林龄的增加,油松林土壤的中、细砂粒区间颗粒逐渐细化转移到粉粒区间。不同林龄对土壤PSD的影响有一定差异,油松PSD分布范围、离散程度和土壤细化程度均高于自然草地,并整体呈随林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Δα均值随林龄增加呈波浪式增长)。随土层深度增加,不同林龄油松林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分形参数变化规律各异。(3)油松林可以明显提高土壤的持水性能和养分含量,除5a生油松林饱和导水率低于自然草地外,其余油松林土壤持水性能均高于自然草地,在各持水性能指标中油松林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提升作用最大,5a和20a油松林表层土壤的持水性能优于深层土壤,10a、15a油松林与之相反。随林龄增加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明显增加,5a和10a生油松林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低于自然草地,15a、20a油松林与之相反。5a、10a和15a生油松林表层土壤碳、氮积累低于底层土壤,自然草地和20a油松林与之相反。(4)容重、田间持水量、饱和导水率和碳、氮含量及储量与土壤PSD分布特征及分形参数均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容重、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是影响土壤持水性能的最主要因素。黏粒和粉粒是决定本地区土壤持水性能及养分含量的细粒土壤,中细砂粒是决定本地区土壤持水性能及养分含量的粗粒土壤。(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5)
唐孝甲,唐学君[6](2019)在《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林下植被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湿地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及其与林分特征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湿地松人工林的郁闭度与生物量相关性显着,不同郁闭度下的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变化不显着;不同林龄阶段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20a后的林下植被比20a前有个突然增高的过程,呈现增加的趋势;可以通过调整林分密度、郁闭度等林分因子对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进行调控。(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冯沁薇,郝培尧,董丽,李雄[7](2019)在《基于栖息地的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特征与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湿地公园具有与湿地类似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对城市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不同地区的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研究,包括不同气候类型、使用年份和面积大小等不同方面,并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特别是鸟类栖息地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类分析。通过文献研究、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探索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体系的基本组成及其相关性。本文写作目的是建立适当的城市湿地公园栖息地评估标准,支持生态中国建设。(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9年01期)
仝淑萍,梁正伟,关法春,宗宪春,张永锋[8](2019)在《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羊草人工移栽草地生物多样性特征和生物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羊草(Leymus chinensis)移栽对松嫩平原盐碱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通过对比方法开展羊草移栽试验。结果表明:羊草移栽提高了草地群落的植物种类和密度,羊草移栽处理下植物总密度为566.20株·m~(-2),是对照(82.60株·m~(-2))的6.85倍,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羊草移栽处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f物种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对照,提高了群落生物多样性;除此之外,羊草移栽处理植物地上总生物量为357.77g·m~(-2),是对照(167.34g·m~(-2))的2.14倍,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说明移栽羊草提高了植物群落的生产力,进而大大增加了草地产出效益,羊草移栽处理总收入为3 938.00元·hm~(-2),是对照(534.40元·hm~(-2))的7.37倍,处理间差异极显着(P<0.01)。羊草移栽技术能够在提高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实现生产经济效益的倍增,是一项值得在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地区推广应用的技术模式。(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山丹,朱媛君,刘艳书,时忠杰,杨晓晖[9](2019)在《呼伦贝尔草原南缘植被类型分异及生物多样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呼伦贝尔草原为对象,对其南缘从东到西200 km范围内的植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并采用数量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内植被类型及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调查共发现98种植物,其中以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Gramineae)和百合科(Liliaceae)为主,其植物种数占全部物种数的52.58%。植物水分生态类型主要以旱生植物为主;植物生活型则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对呼伦贝尔草原南缘94个样地进行NMDS排序的结果表明,水热因子影响植被分布格局,其中降水是最主要因素;相似性分析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结果显示,荒漠草原群落与草甸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相异性最大,群落分离明显,与典型草原群落间也形成了显着差异。典型草原与草甸草原镶嵌分布,且草甸草原呈向典型草原转变的趋势,这表明日趋加剧的干旱气候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导致所有植被类型向旱生化方向演变。3种草原类型的Rényi多样性排序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为草甸草原最高,典型草原次之,荒漠草原最低,而优势度呈现与多样性相反的结果,整个研究区的生物多样性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从个体到群落向单一化和旱生化演变的趋势将严重影响呼伦贝尔草原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汪芳琳,高唯微,王风芹,纪娜娜,吴燕萍[10](2018)在《平天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保护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综合分析了安徽池州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主要动植物资源分布和湿地生境特征,探讨了影响平天湖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对策与建议:一是修复与完善平天湖湿地生境,控制周边农村面源污染;二是拓展海绵城市建设成果,限制城市污水排放;叁是创新湿地生态补偿制度,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四是依托《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最严格的湿地生态管控体制机制。(本文来源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生物多样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物种分布区表征物种所能分布的最大面积和最大范围,是物种重要的生态学和进化学特征,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相关学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近20年来,基于更精确的数据和更先进的分析技术,物种分布区研究非常繁荣.在不同尺度、区域和类群的研究发现,物种分布区差异巨大,小分布区的物种多于大分布区的物种,物种分布区特征受物种扩散能力、种群密度、个体大小、气候、地形及土壤等因子的影响.在将来的研究中,需要更精确的大尺度物种分布数据,以生物自然地理区为研究对象,来探索物种分布区的格局及成因.物种分布区可以作为物种濒危状况的一个指示特征,指导保育策略的制定,但是具体的应用方式还需要在典型物种和典型区域上进一步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多样性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雄伟,李刚,董宽虎,赵祥.放牧和围封对赖草草地群落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草学.2019
[2].李利平,何思源,蒋样明,王拓,赵辉辉.物种分布区特征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意义[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
[3].彭松耀,赖子尼,麦永湛.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J].海洋渔业.2019
[4].刘瑛.西丰县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2019
[5].仇苏倩.砒砂岩区不同林龄油松林林下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生态特征[D].山东农业大学.2019
[6].唐孝甲,唐学君.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J].农业与技术.2019
[7].冯沁薇,郝培尧,董丽,李雄.基于栖息地的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特征与指标研究[J].风景园林.2019
[8].仝淑萍,梁正伟,关法春,宗宪春,张永锋.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羊草人工移栽草地生物多样性特征和生物量[J].草地学报.2019
[9].山丹,朱媛君,刘艳书,时忠杰,杨晓晖.呼伦贝尔草原南缘植被类型分异及生物多样性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9
[10].汪芳琳,高唯微,王风芹,纪娜娜,吴燕萍.平天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保护对策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