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山西太原030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联合应用经阴道彩超和经腹部彩超诊断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78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分别采用经腹超声检测、经阴道超声检测、经腹+经阴道超声联合检测,对比三种诊断方法诊断符合率。结果:与经腹超声、经阴道超声检测相比,经腹超声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测检出率更高,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经腹超声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经腹超声、经阴道超声检测(χ2=27.898、17.735,P=0.000、0.000)。结论:经阴道彩超和经腹部彩超诊断妇产科急腹症符合率更高,漏诊误诊率明显降低,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妇产科急腹症;经腹超声;经阴道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225-02
妇产科急腹症是妇产科临床一类常见疾病的统称,又名“急性下腹痛”,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黄体囊肿破裂以及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等。此类疾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较快,而且预后较差。若诊治不及时,则会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超声是现阶段妇产科临床诊断急腹症的常用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重复性强,有力支持了妇产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1]。本研究就此探讨分析联合应用经阴道彩超和经腹部彩超诊断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78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32.4±3.3)岁;发病时间1~26h,平均发病时间为(5.4±1.1)h。入组对象均有性生活史,以恶心呕吐、阴道流血、不同程度腹痛、白带增多以及晕厥等症状就诊。
1.2方法
本次所用仪器为GEVolusonE8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频率为5MHz,经阴道探头频率为7MHz,经腹检查如下:适度充盈膀胱后保持仰卧位,对腹部耻骨联合上方展开多方位扫查,观察盆腹腔有无妊娠囊、积液以及异常包块,并对子宫和双侧附件区做重点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如下:排空膀胱后保持截石位,充分暴露会阴部分,探头涂抹耦合剂后套入保护膜,缓缓将探头推入阴道并与宫颈穹窿部紧贴,分别性纵切面、横切面和半环形扫查,全方位观察子宫体积、形态、宫腔内膜状况以及双侧附件部位。若有肿块,应仔细观察分析肿块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和内部回声,判断其中有无孕囊、胎芽、胎心音;另对子宫直肠凹陷部位进行探查,观察盆腹腔有无积液。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皮尔斯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P<0.05时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腹超声、经腹+经阴道超声两种诊断方法对妇科临床常见急腹症的检出率对比
与经腹超声相比,经腹超声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测检出率更高,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
2.3三种诊断符合率、漏诊/误诊率对比
78例患者中,经腹超声诊断符合率为64.1%(50/78),漏诊/误诊率为35.9%(28/78);经阴道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1.8%(56/78),漏诊/误诊率为28.2%(22/78);经腹超声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7.4%(76/78),漏诊/误诊率为2.6%(2/78),经腹超声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经腹超声、经阴道超声检测(χ2=27.898、17.735,P=0.000、0.000)。
3.讨论
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彩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医师结合B超诊断结果可及时判断患者内脏有无损伤,腹腔内部有无积液,以便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与切口入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经腹B超可明确病灶和周围脏器之间的相关性,强化检查膈下、脾周以及肝肾隐凹等部位,然后扫查盆腔脏器,确定病变性质,诊断准确性较高。但经腹B超用于诊断图像不典型类疾病时局限性较大,膀胱充盈效果不佳,受既往手术瘢痕、腹壁脂肪层以及肠腔气体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成像清晰度不佳,易导致误诊、漏诊[2]。本次研究以经腹超声和经阴道超声为对照,观察了二者联合检测在妇产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经腹与经阴道超声联合对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以及黄体囊肿破裂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一检测方法,漏诊误诊率更低(P<0.05)。综上所述,经阴道彩超和经腹部彩超诊断妇产科急腹症符合率更高,漏诊误诊率明显降低,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朱长富,侯秀昆,陶冶等.急诊超声诊断老年急腹症的临床应用及误诊原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2):3011-3012.
[2]宋琦炜.非外伤性急腹症患者超声及CT检查诊断与误漏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6,29(1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