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学论文_佚名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人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鲁迅,文学,人学,国民性,性格,思潮,经典。

文学人学论文文献综述

佚名[1](2016)在《文学=人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是人学,这表明文学与人生、生活的密切关系。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史,人生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如爱与恨、生与死、成功与失败、个人与社会以及真、善、美与假、恶、丑等等,无不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可以说,人生(本文来源于《凉山文学》期刊2016年03期)

王金胜[2](2015)在《现代性与文学的自我认同——兼论当代中国的“文学—人学”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是创作主体实现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在现代性语境中,自我认同被赋予了浓厚的现代色彩,成为包括文学家在内的现代个体必然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因长期受反映论、工具论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和文论过分强调文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掌握"功能,而对主体在艺术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个性和品格,在对象中确证自我,实现对自身的"肯定"的一面重视不够。作为自我认同的文学是对"文学是人学"这一经典命题在新的时代文化视镜中的新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5年04期)

陈国恩,任毅[3](2015)在《当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潮研究的杰作——评肖向东新着《世纪穿行——当代中国文学思想主流与“人学”思潮之演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时叁年,江南大学文学院肖向东教授完成了他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世纪穿行——当代中国文学思想主流与"人学"思潮之演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以下简称《世纪穿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荣誉会长张炯先生在为该书所作《序》中说:"这是一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的着作,也是一部具有历史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内容厚重的、卓有个人精到见解的着作。"此评十分(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黄健[4](2013)在《鲁迅经典的“立人”价值——读叶继奋的《文学人学论视阈中的鲁迅经典》》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就对如何"立人"的思想学说予以了高度关注。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与好友许寿裳经常讨论叁个相关的问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在撰写《文化偏至论》时,他认真地考察了近代西方崛起的缘由,指出西方之强"则根柢在人",后来在《灯下漫笔》一文中,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本文来源于《上海鲁迅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黄健[5](2012)在《鲁迅经典的“立人”价值——读叶继奋的《文学人学论视阈中的鲁迅经典》》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就对如何"立人"的思想学说予以了高度关注。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与好友许寿裳经常讨论叁个相关的问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在撰写《文化偏至论》时,他认真地考察了近代西方崛起的缘由,指出西方之强"则根柢在人",后来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本文来源于《上海鲁迅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6](2012)在《《文学人学论视阈中的鲁迅经典》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叶继奋教授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鲁迅文学是博大精深的文化经典。鲁迅提出的"生存、温饱与发展"的目标,他对"最理想人性"的求索,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存在合理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超越的本质特征。但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鲁迅经典大众传播通道受阻。该着以全景式视野考察了新世纪以来鲁迅经典大(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陈婷婷,殷其雷[7](2011)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整体把握文学人物性格——与《文学、人学与语文教学》一文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文学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是一个难题,在文学研究领域和语文教学界都有不少争论,对一些基本问题也远没有达成共识。正因为此,当我们看到孙宗良、许爱春的《文学、人学与(本文来源于《语文学习》期刊2011年03期)

孙宗良,许爱春[8](2010)在《文学、人学与语文教学——从文学性格分析看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建构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即文学是全面地反映人、人的生命、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因而,文学创作是以整体的方式动态地进行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一门"人"学,它是培育人的学科,是帮助和教育"人"去认识人类,认识生命,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因此,以文学(本文来源于《语文学习》期刊2010年12期)

李鹏程[9](2009)在《论80年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潮与苏联文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平行研究方法观察80年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潮的兴起、演变及其与苏联文学的关系:在横向上,截取中、苏文学“人与历史”、“人与战争”、“人与民族”叁个相互独立的板块,深入探究苏联文学对中国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人学”勃兴的影响、苏联战争文学与中国80年代战争文学对“人”的发现的关系、以及中苏寻根文学对人性与民族性双向互动关系的思考;在纵向上,以“人学”主题的演变为线索,对整个80年代中国文学进行整体性扫描,用“人学”思想的理论视角重新认识80年代中国文学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内涵。本文共分叁章,第一章探讨8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人学”勃兴与苏联文学的关系,从人道主义的回归、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对理想主义精神的“人学”解读、对变革时代“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等四个方面对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人学”主题的演变加以梳理,进而揭示苏联文学对其的影响;第二章是苏联战争文学与80年代中国战争文学对“人”的发现,苏联战争文学的“人学”传统不但推动了中国80年代战争文学对传统英雄模式的消解,进而亦深入发掘了个体的战争心理、战争体验,重新思考人与战争的关系;第叁章是中苏寻根文学对人性与民族性双向互动关系的思考,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寻根文学”与苏联文学的“寻根热”虽然在产生的时代背景、所寻之“根”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截然不同,但是二者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思考人性与民族性的双向互动,在对民族性进行文化批判的同时,深入追寻造成民族悲剧的人性根源。本文追求的主要学术目标:运用比较文学的关系研究、影响研究等方法,从“人学”的角度入手,对80年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潮与苏联文学的关系进行整体性思考,一方面梳理出苏联文学对80年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潮的具体影响,另一方面在比较中提炼出80年代中国文学区别于苏联文学的文化特质以及在思想与艺术上的超越。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叁个结论:(一)在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中,苏联文学在文艺理论与创作思潮上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建构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二)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下,中苏文学都经历了一段对“人”的发现与再思考的文学探索过程,“人学”思潮与主题始终是一条贯穿中苏文学主轴的精神线索,80年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创作,事实上就生成在这样一个文学与文化背景之上。(叁)无论意识形态的差异如何,作为“人的文学”,中苏乃至东西方各民族文学都是在认同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对“人学”问题表现出相同的文化体认,这是中苏文学在精神上相融相通的一种文化本质的表现。“人学”被称为21世纪的显学,本文的研究既是对8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思路的一种拓展,也是探索中苏文学比较新路的一次尝试,相关研究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当代文学及其与前苏联文学的关系或有一定价值。(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9-07-01)

肖向东[10](2008)在《中西文化视域下当代中国文学“人学”主题的演变——对一个当代性文学思潮的历史扫描》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而"人学"思潮始终是导引文学进行这一运演的主流形态,"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既是五四文学未竟的主题,也是新时期文学在一个新的文化起点上掀起的一次对于未来中国具有深远影响和伟大意义的文化革命,作为一个具有不断再生功能的永恒主题,新时期文学的"人学"思潮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历史与现实、超越他者与自身的方式完成了它沟通历史、链接世界的文化使命。(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文学人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学是创作主体实现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在现代性语境中,自我认同被赋予了浓厚的现代色彩,成为包括文学家在内的现代个体必然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因长期受反映论、工具论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和文论过分强调文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掌握"功能,而对主体在艺术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个性和品格,在对象中确证自我,实现对自身的"肯定"的一面重视不够。作为自我认同的文学是对"文学是人学"这一经典命题在新的时代文化视镜中的新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人学论文参考文献

[1].佚名.文学=人学[J].凉山文学.2016

[2].王金胜.现代性与文学的自我认同——兼论当代中国的“文学—人学”论[J].东方论坛.2015

[3].陈国恩,任毅.当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潮研究的杰作——评肖向东新着《世纪穿行——当代中国文学思想主流与“人学”思潮之演进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4].黄健.鲁迅经典的“立人”价值——读叶继奋的《文学人学论视阈中的鲁迅经典》[J].上海鲁迅研究.2013

[5].黄健.鲁迅经典的“立人”价值——读叶继奋的《文学人学论视阈中的鲁迅经典》[J].上海鲁迅研究.2012

[6]..《文学人学论视阈中的鲁迅经典》简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

[7].陈婷婷,殷其雷.语文教学中如何整体把握文学人物性格——与《文学、人学与语文教学》一文商榷[J].语文学习.2011

[8].孙宗良,许爱春.文学、人学与语文教学——从文学性格分析看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建构性特征[J].语文学习.2010

[9].李鹏程.论80年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潮与苏联文学的关系[D].江南大学.2009

[10].肖向东.中西文化视域下当代中国文学“人学”主题的演变——对一个当代性文学思潮的历史扫描[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论文知识图

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科研课题200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

标签:;  ;  ;  ;  ;  ;  ;  

文学人学论文_佚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