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母题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艺片,关系,编目,孔雀东南飞,形而上,乡愁,婆媳。
母题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闵媛春[1](2018)在《叩问“真实”:电影《无问西东》的母题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问西东》继《芳华》后成为又一现象级电影,其叙事结构采用非常巧妙的串联故事线的方式对四个时代的清华学子予以呈现,故事讲述上互相独立,又相互承接,紧扣一个关于"真实"的共同主题。本文试图遵循影片叩问"真实"这一母题,通过视听语言、叙事结构、现实主义叁个方面来剖析影片是如何从始至终彰显"真实"这一核心要素的。(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8年07期)
王立[2](2016)在《《孔雀东南飞》:婆媳矛盾母题的经典本土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古代婆媳矛盾故事,经由中古汉译佛经等传入中土,或为《孔雀东南飞》来源,叙述婆媳矛盾生成与化解,印度侧重两代人的不理解因素,而《孔雀东南飞》则侧重如何营构家庭和谐气氛。结尾的连理树、"双飞鸟"属生命意志变形后的延续,也带有女性自杀带来的连带后果,以美丽传说转移分散舆论注意和心理调适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6年10期)
王利丽,高慧[3](2016)在《仙侠题材电视剧“人神遇合”母题的情节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神遇合"母题是仙侠题材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叙事桥段,这一类型的电视剧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母题,出于仙侠剧表现主题的需要,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情节表现形式。(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6年15期)
宋阳[4](2016)在《全新离散空间的建构——论美国华裔诗歌中的“在路上”母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华裔诗歌刻画了迁移、流亡和旅行叁种主要的"在路上"行为。它们反映了华裔充满动态感和流动性的生活空间,是对离散群体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同时,"在路上"母题常流露着空间错置感,它始终围绕着家园这一中心话题并逐渐演化出了两个紧密联系又判然不同的两个主题:"路为(wèi)家"——为了家园而"在路上"和"路为(wéi)家"——以脚下的路为家园。在离散经历的催化下,有着悠久文学传统和深远影响的西方文学"在路上"书写迸发出了别样的光彩与神韵,成为一种全新的离散空间书写。(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李又芳[5](2016)在《时间迷宫的建构——论契里柯绘画中的母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契里柯被称作是形而上学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画作以其营造的永恒宁静的悠远气息,神秘空奥的玄想意境而让人流连其中,痴迷忘返。他所描绘的那一个个永恒的迷一样的国度仿佛来自于人类之梦的最深处。时间在他的画里不再是线性流逝,过去和将来都丧失了意义,唯有永恒在幽暗的阴影中泛着神秘的光辉。契里柯所建构的时间迷宫有几个固定的元素,它们是画家偏爱的母题,这些元素常常以各种相近但又有所变异的形式拼接组合。它们频现在契的画作中,就像是契里柯永远抹不去的梦魇,是彼岸超然的众神,是神秘本身,正是它们构成了契里柯之绘画那种超越限时间与空间之外的廓然寥落的风格。(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中)》期刊2016年04期)
陈佳冀[6](2016)在《中国文学“动物报恩”母题的当代叙事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文学历史传承与类型衍生中的一个重要叙事原型——"动物报恩"母题,横亘在文学历史有关"动物叙事"的讲述脉络中,发展至当代,其展现了新的叙事姿态、模式框架与价值诉求。作为中国当代动物小说诸多叙事类型当中的一大主类,"报恩"类叙事更多选择以狼、狗等动物形象为主述对象,以拯救报恩为核心讲述母题,把叙述的重心导向对动物的忠与义的伦理品性的讴歌和颂扬上,进而抒发作家积极的情感表达与明确的价值判断的作品。从现代叙事学的意义上,结合类型学的研究范式对"报恩"模式的情感范畴、叙述表征与类型特质的总体梳理,"陷困+解救"的主述结构及其情感逻辑的生发机制,类型当中的角色担当与类型细化以及悲剧性结局的价值指向等四个层面展开相应的探讨。最终实则力求深入对这一主述模式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考察当中,研究本身将张显"动物报恩"类主述叙事类型特质及其在动物小说创作乃至当代文学整体格局中所具备的独特价值意义。(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王宪昭[7](2015)在《论中国神话母题编码体例的建构——以《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构中国神话母题编码体例是中国神话学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可以作为这项工作的积极尝试。该编目应用母题学、资料学、类型学等研究方法,以公开出版的中国各民族1万余篇神话为母题析出对象,对中国神话母题编码的方法、结构、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以适用于当今中国神话研究,并为中国神话宏观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5年02期)
许玉庆[8](2014)在《现代中国乡愁的开拓与建构——论《巨流河》对中国文学乡愁母题的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愁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中人们赋予了她独特的美学特质。台湾学者齐邦媛的《巨流河》通过一家人在一个世纪中的漂泊、奋斗历程,创造了不同于以往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乡愁叙事,对现代民族国家、精神家园和现代人格进行了开拓创新,体现出鲜明的独创性特质。(本文来源于《石家庄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杨击,吴桐[9](2013)在《母题制造和框架建构:“宝马撞人案”媒介报道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结合西方文艺理论和吉姆森的框架理论,探讨媒介报道"制造母题"和"建构框架"的能力。大众媒介关于"宝马撞人案"的报道中,特定的"主题思想"、"意象"、"情节行动"反复出现,构成母题(motif)。同时,媒介报道通过不同类型的象征元素,建构报道框架,形成对"宝马撞人案"的"诠释包裹"(interpretive package),塑造公众对"宝马撞人案"及社会贫富差距的"集体理解"(collective sense-making)。(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3年03期)
任卫东[10](2013)在《建构异者,表现我者——以卡夫卡为例解读德语文学中的中国母题》一文中研究指出17、18世纪,欧洲开始对中国感兴趣并研究中国,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国热"。此后,中国母题就不断在德语文学中出现。到19世纪末,欧洲和德国的中国热达到了顶峰。中国母题在许多德语作家的作品得到集中体现。由此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如此多的作家喜欢选用中国母题?本文将以卡夫卡为例说明,德语作家选用中国母题的意图并不在于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因其极度的陌生性,使他们能够随意建构出自己的中国图像。他们在借助自己的中国图像表达他们想表达的意义的同时,不仅能够给读者留下更强烈的印象,而且能够促使读者思考,并使他们获得新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德语人文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母题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印度古代婆媳矛盾故事,经由中古汉译佛经等传入中土,或为《孔雀东南飞》来源,叙述婆媳矛盾生成与化解,印度侧重两代人的不理解因素,而《孔雀东南飞》则侧重如何营构家庭和谐气氛。结尾的连理树、"双飞鸟"属生命意志变形后的延续,也带有女性自杀带来的连带后果,以美丽传说转移分散舆论注意和心理调适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母题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闵媛春.叩问“真实”:电影《无问西东》的母题建构[J].东南传播.2018
[2].王立.《孔雀东南飞》:婆媳矛盾母题的经典本土建构[J].学术交流.2016
[3].王利丽,高慧.仙侠题材电视剧“人神遇合”母题的情节建构[J].西部广播电视.2016
[4].宋阳.全新离散空间的建构——论美国华裔诗歌中的“在路上”母题[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李又芳.时间迷宫的建构——论契里柯绘画中的母题[J].美与时代(中).2016
[6].陈佳冀.中国文学“动物报恩”母题的当代叙事建构[J].宁夏社会科学.2016
[7].王宪昭.论中国神话母题编码体例的建构——以《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
[8].许玉庆.现代中国乡愁的开拓与建构——论《巨流河》对中国文学乡愁母题的创新[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4
[9].杨击,吴桐.母题制造和框架建构:“宝马撞人案”媒介报道话语分析[J].新闻大学.2013
[10].任卫东.建构异者,表现我者——以卡夫卡为例解读德语文学中的中国母题[J].德语人文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