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硬皮肿腿蜂论文_马琴,邵林娟,杨桦

导读:本文包含了川硬皮肿腿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硬皮,天牛,生物防治,花椒,桑天牛,气味,基因。

川硬皮肿腿蜂论文文献综述

马琴,邵林娟,杨桦[1](2019)在《川硬皮肿腿蜂学习经历对花椒与虎天牛虫粪挥发物的行为反应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Y型嗅觉仪和触角电位仪,研究羽化初期川硬皮肿腿蜂对花椒挥发物、花椒虎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诱导的学习效应,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不同浓度花椒挥发物的行为反应,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川硬皮肿腿蜂防治花椒虎天牛效果的途径。结果表明:羽化期经历10 g·mL~(-1)花椒枝条挥发物诱导的川硬皮肿腿蜂对味源的行为反应率最高,达到66. 67%,与其余9种处理间存在显着差异(P <0. 05),其次是羽化期经历10 g·mL~(-1)虫粪木屑挥发物诱导的肿腿蜂,其对味源的行为反应率为64. 44%,而经历0. 01 g·mL~(-1)花椒枝条与虫粪木屑挥发物诱导的肿腿蜂反应率最低,表明经花椒挥发物和花椒虎天牛虫粪学习处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防治花椒虎天牛有正面影响,且花椒枝条挥发物在同类因素中对川硬皮肿腿蜂防治花椒虎天牛有最突出影响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郭燕飞,袭梅,李跃,蒋明[2](2019)在《黄粉虫蛹不同温度处理对人工繁育川硬皮肿腿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黄粉虫蛹不同温度处理对人工繁育川硬皮肿腿蜂的影响,该研究设置了5个处理温度(-10,-4,0,4,10℃)和3个处理时间(1,4,7 d)。通过比较川硬皮肿腿蜂在不同处理蛹上的寄生率、繁蜂成功率、单管繁蜂量和出蜂效率4个繁育指标,筛选最适于繁蜂的寄主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低温处理能够显着提高川硬皮肿腿蜂的繁殖效率。其中-4℃处理黄粉虫蛹7 d后繁育的川硬皮肿腿蜂的寄生率、繁蜂成功率、单管繁蜂量和出蜂效率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76.67%,66.67%和8.15,10.89头,可显着提高川硬皮肿腿蜂的繁育效果。因此,推荐以-4℃处理黄粉虫蛹7 d为最佳处理。(本文来源于《江苏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吴广,王蕊蕊,熊翅鸿,郭春晖,杨振德[3](2019)在《黄粉虫蛹不同处理方式对人工繁育川硬皮肿腿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乙醇和低温处理黄粉虫蛹后对繁育川硬皮肿腿蜂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或者没有乙醇处理,不同蛹龄的黄粉虫蛹均对肿腿蜂寄生效果有明显影响。肿腿蜂对蛹龄小的黄粉虫蛹寄生效果好,但对蛹龄大的黄粉虫蛹寄生率相对低,且不能寄生未经乙醇处理过的2日龄以后的黄粉虫蛹。用75%乙醇处理蛹龄0~12 h的黄粉虫蛹2 h可以显着提高肿腿蜂的产蜂量;-6℃低温冻藏黄粉虫初蛹24 h也可显着提高肿腿蜂的寄生效果,肿腿蜂出蜂率可达65%,平均产蜂量达21头左右。由此可见,黄粉虫蛹经过75%乙醇溶液处理或低温贮藏处理后,可明显提升肿腿蜂的寄生效果。(本文来源于《广西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赵正萍,颜学武,周刚,刘跃进[4](2018)在《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论述了川硬皮肿腿蜂生物生态学特性,重点阐述了川硬皮肿腿蜂的人工繁殖技术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川硬皮肿腿蜂进一步的研究及在生物防治领域的应用提供基础材料。(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陶园媛,向茂榕,刘昊泽,王理顺,何勇[5](2017)在《4株天牛致病菌对川硬皮肿腿蜂的毒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肿腿蜂携菌防治天牛,可发挥肿腿蜂主动搜索和病菌致病力强的优势,收到较单纯放蜂或喷施菌剂更好的效果。但需保证携带的病菌不会显着影响肿腿蜂的寄主搜索能力。为了利用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病原菌防治松墨天牛,本文测定了4株松墨天牛致病菌的孢子粉和孢子悬浮剂对川硬皮肿腿蜂的毒力。结果表明:雌成蜂携带粉剂孢子的死亡率高于携带悬浮剂孢子的死亡率;当喷施孢子悬浮剂时,4个菌株的累计死亡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白僵菌对川硬皮肿腿蜂的毒力较绿僵菌高,致死速率也较绿僵菌大。研究结果可为川硬皮肿腿蜂携菌防治松墨天牛的菌种选择和剂型研发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朱晓庆[6](2017)在《川硬皮肿腿蜂气味结合蛋白OBP1、OBP2的结合特性与行为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寄生蜂主要利用嗅觉来进行信息交流,并在寄主定位、寻找配偶、产卵定位、躲避有害物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寄生蜂的嗅觉系统中,存在多种嗅觉蛋白,其中气味结合蛋白(OBPs)与气味分子的结合为寄生蜂和外界气味物质发生反应的第一步。为了研究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sichuanensisXiao)的嗅觉机制,明确其气味结合蛋白与寄主及环境挥发性气味物质的结合能力。本文利用已知的川硬皮肿腿蜂气味结合蛋白OBP1和OBP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重组质粒表达并纯化OBP1、OBP2蛋白,随后对纯化后的蛋白进行结合特性研究,同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雌成蜂对挥发性气味物质的趋性行为反应,分析两种气味结合蛋白的结合特性与肿腿蜂识别气味的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NCBI上登录的川硬皮肿腿蜂OBP1、OBP2基因序列,设计特性行引物,成功表达并纯化了 OBP1、OBP2蛋白,分别获得大小约为18kDa和20kDa的高纯度蛋白。(2)利用荧光竞争结合试验,解析了川硬皮肿腿蜂OBP1、OBP2与18种挥发性气味配体的结合能力。研究结果显示,OBP1、OBP2均主要与萜烯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结合性,而与烷类和醛类等几乎不结合。其中OBP1、OBP2蛋白均能够与其中7种气味配体结合(IC50不超过50μmol/L),OBP1与罗勒烯的结合性最好,结合常数为12.82 μmol/L,β-蒎烯次之,结合常数为15.57μmol/L;OBP2与(-)-α-蒎烯的结合性最好,结合常数为13.52 μmol/L,罗勒烯和β-蒎烯次之,结合常数分别为14.38μmol/L、14.51μmol//L。(3)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川硬皮肿腿蜂对18种挥发性气味标样的趋性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未经历学习的川硬皮肿腿蜂更趋向选择萜烯类化合物,而对烷类和醛类无明显的趋向选择,其中对莰烯、(+)-3-蒈烯、(+)-α-蒎烯、罗勒烯、(-)-α-蒎烯的选择率较高,达到60%,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P<0.05)。通过对羽化初期的川硬皮肿腿蜂进行学习处理,测定其对学习味源的趋向选择,结果表明学习处理能够增加川硬皮肿腿蜂的趋向选择率。(4)两种试验表明,在蛋白水平上川硬皮肿腿蜂亲和性强弱依次是罗勒烯、(-)-α-蒎烯、β-蒎烯、莰烯、(+)-3-蒈烯、(+)-α-蒎烯,而苯和β-石竹烯分别只于一种蛋白有亲和性;在行为趋向上的选择率达60%的有罗勒烯、莰烯、(-)-α-蒎烯、(+)-3-蒈烯、(+)-α-蒎烯。两种试验结果显示川硬皮肿腿蜂对罗勒烯、(-)-α-蒎烯、(+)-α-蒎烯、莰烯、(+)-3-蒈烯均具有较强的反应,表明OBP1、OBP2的选择性结合是肿腿蜂对气味趋向行为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何文惠,华启尧,魏福春,贾敏,唐军[7](2016)在《采用川硬皮肿腿蜂防治桑天牛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桑天牛是危害桑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分布广,危害严重。过去多采取化学农药防治,效果较差,在药效残留期间不能采摘桑叶饲养桑蚕,同时还不利于保护环境。而生物防治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本文就采用花绒寄甲防控桑天牛试验和林间防治的效果作一简要介绍。(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6年17期)

陈春燕[8](2015)在《学习经历对川硬皮肿腿蜂气味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 Xiao),属肿腿蜂科(Bethylidae)天牛肿腿蜂属(Scleroderma),是一种能寄生多种钻蛀性害虫的天敌昆虫,具有重要的生物防治价值。昆虫通过感知空气中的挥发性气味物质指导其行为反应,这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寄主植物挥发出的多种气味物质组成的化学图谱,二是昆虫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和识别机制,只有对这两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害虫防治的实践中。近年来,国内对昆虫感受气味物质的行为化学模式的研究较多,但是昆虫气味结合蛋白及其与气味识别的关系研究较少,对寄生蜂的相关研究则更少。因此,我们利用Y型行为仪测试不同日龄的川硬皮肿腿蜂经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处理后的行为反应,研究川硬皮肿腿蜂对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挥发性气味的学习效应;根据已报道的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气味结合蛋白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法获得编码川硬皮肿腿蜂两种气味结合蛋白的cDNA片段,并对其进行基因克隆;利用SYBR Green Ⅰ荧光染料法,采用Real-Time PCR比较Ct值的相对定量法获得川硬皮肿腿蜂不同部位、不同日龄经历及未经历云斑天牛虫粪木屑的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转录表达谱,研究其基因表达规律,初步探索川硬皮肿腿蜂学习效应对气味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日龄川硬皮肿腿蜂对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的学习效应经历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气味处理后的肿腿蜂与未经历气味处理的肿腿蜂相比,前者对该气味的选择率均得到提高。川硬皮肿腿蜂在羽化和成虫初期(1、2日龄)对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气味学习效应逐渐增强,在羽化后第2日学习效应最强,而在羽化后第4-10日学习效应减弱,在羽化后第12日学习效应又显着增强。2.川硬皮肿腿蜂OBP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根据已经报道的管氏肿腿蜂Sgua-OBP1和Sgua-OBP2基因设计引物,克隆分析了编码川硬皮肿腿蜂气味结合蛋白Ssic-OBP1和Ssic-OBP2的cDNA (GenBank序列号分别为:KM924438和KM924439)。根据测序结果和结构分析表明,川硬皮肿腿Ssic-OBP1基因包含1个长为40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33个氨基酸残基;Ssic-OBP2基因包含1个长为42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39个氨基酸残基。Ssic-OBP1与Ssic-OBP2蛋白均成酸性,前者分子量约为14.4 kD,后者分子量约为15.7 kD,均含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主要由6个α螺旋组成,具有气味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推定的Ssic-OBP1氨基酸序列与管氏肿腿蜂Sgua-OBP1具有98%的相似性,与其它亲缘关系的昆虫较远的昆虫相似性均低于49%。Ssic-OBP2与管氏肿腿蜂Sgua-OBP2的相似性高达99%,与其它亲缘关系较远的昆虫相似性低于39%,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亲缘关系越近,气味结合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越高。3.川硬皮肿腿蜂Ssic-OBP1和Ssic-OBP2在成虫各组织的表达两种气味结合蛋白均为全身分布蛋白,其中Ssic-OBP1在肿腿蜂触角高丰度表达而低丰度地表达于其他组织(如头部、胸部、腹部、足);Ssic-OBP2高丰度地表达于肿腿蜂的触角而在胸部、腹部、足中低丰度表达,在头部的表达次于触角但高于其它组织。4.不同日龄及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OBPs基因的转录表达研究未经历过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气味的肿腿蜂头部和触角内的两种气味结合蛋白,随着羽化后日龄的增加,表达量变化不大,而经历过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气味的肿腿蜂头部和触角内的两种气味结合蛋白,在羽化后1、2日表达量先逐渐上调到羽化后第2日达到最大,然后到羽化后第4日表达量急剧下调,直到羽化后第10日都较低丰度的稳定表达,在第12日又急剧上调。两种不同处理方式的肿腿蜂气味结合蛋白表达量比较发现,Ssic-OBP1和Ssic-OBP2蛋白在经历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气味后,表达量增加,说明这两种蛋白可能为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s,主要作用于寄主相关挥发性气味等,在寄主搜索定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两种气味结合蛋白可能可与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挥发物中的某种或某类物质特异性结合,在经历相关气味后导致相应蛋白的表达增加。两种蛋白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与川硬皮肿腿蜂经历相同气味后的学习效应变化趋势相似,说明川硬皮肿腿蜂的学习效果好坏与两种气味结合蛋白的多少可能有关。(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达启林[9](2015)在《引用川硬皮肿腿蜂防治天牛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 Xiao)是一种能有效地防治部分天牛、吉丁虫、象甲等林木钻蛀性害虫的优良小型寄生蜂。通过进行室内接种和室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对锈斑楔天牛的幼虫有寄生,室内寄生率达57.14%;小蜂的释放量越大对天牛的控制效果越好,以放蜂量300头·株-1的防效最佳,校正后的天牛幼虫寄生率达到11.29%。(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5年01期)

胡霞,尹鹏,周祖基,王智勇,廖金花[10](2014)在《川硬皮肿腿蜂的复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大量用作实验室繁殖的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 Xiao种蜂,并提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sinoauster Gressitt的生物防治效果,在室内进行双条杉天牛人工养殖的基础上,开展了川硬皮肿腿蜂复壮技术的研究,并进行室内放蜂试验检验复壮前后川硬皮肿腿蜂的搜索寄生能力差异。结果发现,在双条杉天牛的实验室饲养过程中,发现该天牛各虫态出现的时间均比野外环境下早10天左右。通过对川蜂进行连续叁代复壮并进行室内放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野外收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双条杉天牛的平均搜索率为39.33%,寄生率为37.33%,复壮后的川蜂平均搜索率为38.11%,寄生率为34.4%,两者在对双条杉天牛的搜索寄生能力上没有显着的差异。而黄粉虫繁殖的川蜂平均搜索率为30%,寄生率为24.4%,搜索寄生能力存在明显的退化现象。(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川硬皮肿腿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黄粉虫蛹不同温度处理对人工繁育川硬皮肿腿蜂的影响,该研究设置了5个处理温度(-10,-4,0,4,10℃)和3个处理时间(1,4,7 d)。通过比较川硬皮肿腿蜂在不同处理蛹上的寄生率、繁蜂成功率、单管繁蜂量和出蜂效率4个繁育指标,筛选最适于繁蜂的寄主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低温处理能够显着提高川硬皮肿腿蜂的繁殖效率。其中-4℃处理黄粉虫蛹7 d后繁育的川硬皮肿腿蜂的寄生率、繁蜂成功率、单管繁蜂量和出蜂效率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76.67%,66.67%和8.15,10.89头,可显着提高川硬皮肿腿蜂的繁育效果。因此,推荐以-4℃处理黄粉虫蛹7 d为最佳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硬皮肿腿蜂论文参考文献

[1].马琴,邵林娟,杨桦.川硬皮肿腿蜂学习经历对花椒与虎天牛虫粪挥发物的行为反应测定[J].四川林业科技.2019

[2].郭燕飞,袭梅,李跃,蒋明.黄粉虫蛹不同温度处理对人工繁育川硬皮肿腿蜂的影响[J].江苏林业科技.2019

[3].吴广,王蕊蕊,熊翅鸿,郭春晖,杨振德.黄粉虫蛹不同处理方式对人工繁育川硬皮肿腿蜂的影响[J].广西林业科学.2019

[4].赵正萍,颜学武,周刚,刘跃进.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18

[5].陶园媛,向茂榕,刘昊泽,王理顺,何勇.4株天牛致病菌对川硬皮肿腿蜂的毒力测定[J].四川林业科技.2017

[6].朱晓庆.川硬皮肿腿蜂气味结合蛋白OBP1、OBP2的结合特性与行为验证[D].四川农业大学.2017

[7].何文惠,华启尧,魏福春,贾敏,唐军.采用川硬皮肿腿蜂防治桑天牛的初步研究[J].农技服务.2016

[8].陈春燕.学习经历对川硬皮肿腿蜂气味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

[9].达启林.引用川硬皮肿腿蜂防治天牛试验[J].防护林科技.2015

[10].胡霞,尹鹏,周祖基,王智勇,廖金花.川硬皮肿腿蜂的复壮技术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随机引物A19、B16、F1、B17、D20扩增~#...川硬皮肿腿蜂寄生经历与产卵准...川硬皮肿腿蜂寄生经历与寄生搜...~10川硬皮肿腿蜂触角超微结构培育后的川硬皮肿腿蜂对松褐天...川硬皮肿腿蜂触角感器电镜扫描...

标签:;  ;  ;  ;  ;  ;  ;  

川硬皮肿腿蜂论文_马琴,邵林娟,杨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