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温分布型论文_王庆元,李琰,张楠,韩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温分布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温,环流,太平洋,夏季,大气,印度洋,反气旋。

海温分布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元,李琰,张楠,韩雪[1](2013)在《前期热带海温分布型对6月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环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前期热带海温分布型对6月西北太平洋异常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奇异值分解(SVD)的前期夏季、秋季至冬季热带海洋第一模态呈现出印度洋全海盆一致型海温异常和东太平洋西伸显着的ENSO事件,该模态与6月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气旋)环流场没有明显的关联。在第二模态中,前期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呈现为ENSO正位相向负位相转换特征,印度洋海表温度变化呈现出赤道东南印度洋(90~110°E,10°S~0°)显着的准IOD事件的变化特征。而这一联合模态与6月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场有显着关联。关联的可能原因是前期海温为El Ni o和正IOD时,横跨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的沃克环流的减弱导致在西太平洋-海洋大陆的负降水异常,在Matsuno-Gill效应下西北太平洋形成反气旋异常环流。同时由于两大洋的共同作用和局地海气相互作用使得该环流加强并维持到6月。(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谭言科,杜振彩[2](2006)在《印度洋海温变化的空间分布型和多重时间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最近50多年的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变化的空间分布型和多重时间尺度及其对海温异常的作用。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主要存在全海盆符号一致的单极和东、西部符号相反的偶极,单极既存在年代际增暖趋势,也存在年际振荡,偶极则以年际变化为主。在去掉由EOF重建的单极后,对17次典型偶极子个例的分析表明,偶极子的演变更象是一种翘翘板似的局地振荡。单极年代际变化缩短了偶极子的生命期,在冷期,印度洋海温经历了由负单极到正偶极再到负单极的演变,偶极子的异常信号最早出现在热带西印度洋;在暖期,印度洋海温经历了由正单极到正偶极再到正单极的演变,偶极子的异常信号最早出现在热带东印度洋。对年际时间尺度的变化而言,印度洋海温异常由负单极向正偶极再到正单极转换,偶极子位于一种单极向另一种单极的转换过程之中。(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6-10-01)

张增信,刘宣飞,滕代高[3](2005)在《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分布型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海温资料和NCEP/NCAR 49 a再分析的高度场、风场资料,利用EOF、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暖池SSTA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夏季暖池SSTA具有整体一致性分布和南北区域的反对称分布两种空间分布型。根据这两种分布型划分了夏季暖池海温正、负异常年,分析了相应年份的风场环流特征,结果表明:SSTA为一致性分布时,暖异常年850 hPa暖池区上空有一反气旋偏差环流,副热带地区西风和低纬度地区东风都得到加强,200 hPa南亚上空为一反气旋偏差环流,沃克环流得到加强;冷异常年则相反。当SSTA为南北反对称分布时,北暖南冷年850 hPa暖池区上空为一反气旋偏差环流,15°N附近东风气流和赤道附近西风气流增强,200 hPa反气旋偏差环流中心移到东亚大陆上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上升气流,降水明显增多,华北地区为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冷异常年则相反。(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胡桂芳[4](2005)在《山东夏季降水分布型与前期冬、春季大气环流及海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OF分解及合成分析原理,研究了山东夏季降水的基本分布型及其前期冬、春季大气环流及海温场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夏季降水分为六种基本分布型,不同的分布型其前冬、春大气环流及海温场演变特征各异:同少型表现为欧亚中高纬环流由冬至春从纬向型转为经向型,海温场则表现为黑潮区及赤道东太平洋区为大范围的正距平,而同多型则基本相反;北多型表现为前期冬季极涡向极地收缩,中高纬阻塞高压强且向北发展,阿留申低压较常年加深且向南伸展,北太平洋涛动较常年偏弱,在海温场上则表现为1月西风漂流区海温异常偏低,1月至4月黑潮区东部的海温偏高;东多型与西多型前冬、春高度场差异不明显,海温场上则表现为赤道中太平洋与东太平洋海温场差值由1月至4月改变了符号。(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05-10-01)

张增信[5](2004)在《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分布型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夏季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SSTA的EOF分析,发现夏季暖池区海温存在两种主要空间分布型,即SSTA的一致性分布和南北半球反对称分布。 当SSTA为一致性分布时,暖异常年,850hPa暖池区上空为一反气旋偏差环流,副热带地区西风和低纬度地区东风得到加强,长江中上游地区盛行偏南风气流;200hPa南亚上空为一反气旋偏差环流,长江中上游地区为北风;Walker环流加强,副热带高压偏强,经向垂直环流在25~35°N附近为上升气流,长江中上游地区降水偏多,是La Nina事件的多发年,对应的SOI指数偏高,冷异常年则相反。 当SSTA为南北半球反对称分布时,与SSTA北暖南冷分布相对应,850hPa暖池区上空为一反气旋偏差环流,15°N附近东风气流和赤道附近西风气流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盛行偏南风气流;200hPa反气旋偏差环流中心移到东亚大陆上空;副热带高压强度、西伸脊点都明显变强、西伸;Hadley环流得到发展,长江中下游(华北)地区为上升(下沉)气流,降水明显增多(减少),北冷南暖年则相反。 暖池区SSTA不同分布型与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夏季降水关系不同,SSTA的一致性分布与Hadley、Walker环流、ENSO循环及长江中上游地区降水关系较好,而SSTA南北反对称分布与Hadley环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关系较好。(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期刊2004-05-01)

魏凤英[6](2002)在《北太平洋海温分布型态的年际变化及其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研究北太平洋海温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遥相关结构时发现,夏季降水的多雨带位置与西风飘流区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并不十分显着,且相关符号有时会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但是发现北太平洋海温的某种特定配(本文来源于《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期刊2002-09-05)

魏凤英[7](2001)在《北太平洋海温分布型指数的年际变化及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预测中国夏季降水趋势分布的需要出发 ,定义了一个反映北太平洋海域表面温度变化的分布型指数。该指数较好地表征出海温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 ,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分布型式有较清晰的相关关系。在分析分布型指数变化特征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统计预测模式。模拟计算及 3 6个个例提前 6个月的预测试验结果表明 ,该模式可以较好地预测出北太平洋海温的变化趋势 ,为提前半年做出中国夏季降水趋势分布预测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01年06期)

林建,何金海[8](2000)在《海温分布型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经验正交函数 ( EOF)分解、奇异值分解 ( SVD)及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与东亚大气环流及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涝、旱年太平洋海温差值场从前一年秋季至当年夏季一直维持由西北向东南“+ - + -”分布特征 ,这种太平洋海温分布型与东亚 -太平洋遥相关型 ( EAP)密切相关 .旱涝年前期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使得低纬度对流活动有明显差异 ,而对流活动的异常分布又导致西太平洋副高及东亚大气环流的异常 ,从而影响长江中下游降水 .数值试验进一步表明 :长江中下游旱涝不仅与热带 ,同时也与中高纬太平洋的海温异常有关 .(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海温分布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最近50多年的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变化的空间分布型和多重时间尺度及其对海温异常的作用。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主要存在全海盆符号一致的单极和东、西部符号相反的偶极,单极既存在年代际增暖趋势,也存在年际振荡,偶极则以年际变化为主。在去掉由EOF重建的单极后,对17次典型偶极子个例的分析表明,偶极子的演变更象是一种翘翘板似的局地振荡。单极年代际变化缩短了偶极子的生命期,在冷期,印度洋海温经历了由负单极到正偶极再到负单极的演变,偶极子的异常信号最早出现在热带西印度洋;在暖期,印度洋海温经历了由正单极到正偶极再到正单极的演变,偶极子的异常信号最早出现在热带东印度洋。对年际时间尺度的变化而言,印度洋海温异常由负单极向正偶极再到正单极转换,偶极子位于一种单极向另一种单极的转换过程之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温分布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庆元,李琰,张楠,韩雪.前期热带海温分布型对6月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环流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13

[2].谭言科,杜振彩.印度洋海温变化的空间分布型和多重时间尺度[C].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2006

[3].张增信,刘宣飞,滕代高.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分布型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

[4].胡桂芳.山东夏季降水分布型与前期冬、春季大气环流及海温的关系[C].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5

[5].张增信.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分布型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D].南京气象学院.2004

[6].魏凤英.北太平洋海温分布型态的年际变化及其预测研究[C].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2002

[7].魏凤英.北太平洋海温分布型指数的年际变化及预测[J].气象学报.2001

[8].林建,何金海.海温分布型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00

论文知识图

前一年秋季(a)和当年夏季(b)海温分布前一年秋季(a)和当年夏季(b)海温分1951年1月~1998年12月北太平洋海温北太平洋海温分布型指数模拟和...海温分布型指数MK突变曲线海温分布型指数M K突变曲线

标签:;  ;  ;  ;  ;  ;  ;  

海温分布型论文_王庆元,李琰,张楠,韩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