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线性规划,生态,空间,权衡。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王帝文,李飞雪,陈东[1](2019)在《基于Pareto最优和多目标粒子群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主要是研究土地资源在数量结构、空间布局及综合效益的优化,过程中需考虑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政策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很难得到最优方案,给土地利用配置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该文以常州市武进区为研究区,采用基于Pareto最优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构建了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分析了优化后的土地利用配置方案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上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利用粒子群在空间中的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并能在多目标控制和条件约束下进行全局优化处理,模型得到的一组符合Pareto最优的土地利用配置方案,能够提高土地的集聚度、适宜度以及区域整体的生态服务价值,从而为土地规划提供了具有不同数量和空间布局特征的方案支持。(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9期)
李红霞,熊丽玲[2](2019)在《湖北省低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又是重要的碳排放源和碳吸收汇。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来实现减排目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该文以湖北省为例,将低碳目标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相结合,应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构建研究区低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设置了模型的具体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以及模型数据的处理流程。最后对模型运算得到的多个低碳土地利用优化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实现优化方案的建议措施。(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21期)
卢嘉慧[3](2019)在《基于灰色线性规划和FLUS模型的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不断深入对土地利用变化、分布特征和格局的研究,对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研究也日渐重视。随着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矛盾日益加剧,亟需进行土地利用优化包括从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的研究。边境地区自然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地理区位特殊,具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战略意义。研究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对缓解复杂而多变的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协调各类土地资源需求,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土地利用优化的理论、模型,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生态服务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确定采用灰色线性规划和FLUS模型,开展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基于广西边境地区2007年、2012年、2017年遥感影像数据解译成果,分析广西边境地区2007-2017年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得出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规律。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目标,根据广西边境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相关数据的可操作性,设置12个约束条件,构建灰色线性规划模型,求解出2022年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结果;运用FLUS模型,由灰色线性规划模型求解的土地利用优化方案作为总量控制,对广西边境地区2017年土地利用数据、8个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以及1个限制性因子进行空间布局优化,求解出广西边境地区2022年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并以此提出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优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以林地、耕地、其他用地为主。2007-2017年,耕地、园地、草地、林地面积呈持续减少的态势,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呈持续增加的态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呈现上下波动态势。从土地利用变化面积与幅度来看,耕地减少的面积最多,草地面积减幅最大;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幅明显,变化率由6.16%增长至9.88%。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来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1.664%;广西边境地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0%,属于极缓慢变化型。从土地利用转移变化上看,流入量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主要以耕地、林地、草地、园地、其他用地的流入为主;流出量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主要转变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其他用地、耕地。2007-2017年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率不断增大,城镇扩张的趋势明显,建设占用耕地、园地、林地以及草地,大量农用地呈现非农化流失。(2)研究得到广西边境地区2022年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为:耕地面积为352689.90hm~2、园地面积为72774.64hm~2、林地面积为985228.00hm~2、草地面积为69001.69hm~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47565.39hm~2、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2801.98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56322.16hm~2、其他用地面积为190757.77hm~2。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3800234.33万元,对比2017年,增加了1834.34万元。动态的图斑转移显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林地、其他用地的转化,主要分布在城镇周围,与原有的城镇用地连片。其他用地减少,主要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交通运输用地等,表明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红,史云扬,柯新利,郝晋珉,陈爱琪[4](2019)在《生态与经济协调目标下的郑州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建设用地占用生态用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目前中国土地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借助LANDSCAPE模型,开展生态与经济协调目标下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①在满足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以2008年为基期,模拟2020年土地利用布局时,优化情景下比规划情景下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0.3亿元和49亿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②两种情景下的模拟结果显示,建设用地配置向经济发展较快、生态效益较低的区域聚集。其中,优化情景下建设用地配置较多的区县为荥阳市、新密市及登封市;规划情景下建设用地配置较多的区县为金水区、惠济区、中牟县。优化情景下的建设用地布局更符合目前郑州市经济发展走向,对区域生态保护更为有利。③LANDSCAPE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传统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法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空间异质性考虑不够等问题,进而实现区域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周烨明[5](2019)在《对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土地,土地资源是我们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要素。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首先介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内涵,接着阐述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最后作出相关总结,希望通过相关的保护和治理,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得以优化配置并且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利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9年10期)
贾宁凤,曹蓉,王晓雅[6](2019)在《区域生态和经济系统耦合效应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以山西省宁武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西省宁武县为研究区,通过多目标区间线性规划模型,建立关于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的耦合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从社会利益角度构建约束函数,基于不确定性区间理论,进行2016-2020年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结果表明:(1)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弹性区间较大的是其他农用地、林地和水域,分别为5 917.99hm~2、5 658.86hm~2和819.11hm~2。弹性区间较小的是耕地、自然保留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分别为179.62hm~2、2.25hm~2和13.6hm~2。(2)综合分析弹性区间和敏感度,将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四类:约束型指标、预测型指标、发展型指标和保护型指标,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水平。(3)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优化结构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在规划目标年,耕地和自然保留地呈现下降趋势,林地和建设用地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他农用地和水域的变化则较为灵活。(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马冰滢,黄姣,李双成[7](2019)在《基于生态-经济权衡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权衡关系,并利用该权衡关系协调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是解决城市群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难题的重要途径,已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论文针对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友好型协同发展的需求,设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化和经济价值最大化2种优化目标,每种目标下再设置"生态保护""统筹兼顾""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4种土地利用情景,采用CLUE-S模型模拟2025年京津冀城市群在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格局,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济价值在不同目标的各种情景下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相比2015年,2025年在不同目标不同情景下,各类土地利用面积的数量变化和空间格局均有较大不同,且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下不同情景的土地利用配置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生态目标生态保护情景下最大,为14423.58亿元;而经济价值则在经济目标经济发展情景下最大,为96771.49亿元。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上来看,生态用地中林地与草地的增加多出现在坝上高原和燕山与太行山山地,水体的增加则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研究认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间存在权衡关系,基于生态-经济权衡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结果对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实践工作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李益敏,管成文,郭丽琴,朱军,段亚苹[8](2018)在《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该文以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为研究区,将CLUE-S(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 extent)模型和生态敏感性分析应用于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以高度敏感区为CLUE-S模型中区域约束文件,突出研究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并以综合生态敏感性分区为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提出一种将生态敏感性融入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的过程和结果中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方法,并借助2006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对江川区自然发展情景和土地生态优化情景2种模式下202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优化配置,并基于生态敏感性分区对优化配置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情景下2025年江川区土地利用格局既有共同特征也存在差异。在2种情景下均有效的保护了原有林地、耕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格局,但新增林地、草地等空间分布格局不同。根据2025年2种情景与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在不同敏感性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情况表明,情景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于自然发展情景和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结果认为土地生态优化情景更为合理,该结果可为江川区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0期)
黄鑫,程文仕,焦利民[9](2018)在《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测度、时空异质性及优化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反映土地利用经济活动产生的生态影响,是监测经济发展状态、实现生态成本控制的关键要素。以2005、2010、2015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为对象,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借助空间统计及灰靶模型,在明确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基础上,分析中国省级行政单元效率水平及变化状态,并对其空间分异格局及资源配置有效度和产出能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除西藏外总体处于较低状态,呈现出西高东低、南北分异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国省级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显着的空间自相关性,局部范畴存在明显的"极化"特质,高高聚类在西北地区较为典型,低低聚类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一线的东南沿海地区。(3)东部地区资源配置有效度低于西部,存在明显的投入过剩问题;2005—2015年,各地产出效能有显着提升,低值区域向京津冀、长叁角和珠叁角为中心的辐射面集聚。(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刘菁华,李伟峰,周伟奇,韩立建,钱雨果[10](2018)在《权衡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效益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情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具有多重战略意义。然而,快速的城市扩张在提高社会、经济水平的同时,伴随着资源供求矛盾加深、耕地被侵占、生态退化,以及水、大气环境污染等众多突出问题,如何优化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目标的协同优化是京津冀规划管理与决策的关键。从土地覆盖/利用数量和空间布局两个重点方面出发,通过多目标优化模型和CLUE-S模型的构建,提出了多目标权衡下的土地扩张优化情景预案,以期为京津冀城市群扩张布局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一方面,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MOGA)可以很好地实现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及其与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等多目标的定量化求解,为决策人提供满足不同权衡目标的多种选择,并通过与CLUE-S模型相结合,实现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优化配置情景模拟;另一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优化方案中,林地的增加可以相对满足政策要求,增幅较大,耕地较未优化方案减幅放缓,符合耕地保有量的要求,同时,也从空间上减少了对重要生态用地的侵占。本研究的方法与结果可为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安全格局建设提供理论与应用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又是重要的碳排放源和碳吸收汇。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来实现减排目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该文以湖北省为例,将低碳目标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相结合,应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构建研究区低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设置了模型的具体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以及模型数据的处理流程。最后对模型运算得到的多个低碳土地利用优化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实现优化方案的建议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帝文,李飞雪,陈东.基于Pareto最优和多目标粒子群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2].李红霞,熊丽玲.湖北省低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J].科技资讯.2019
[3].卢嘉慧.基于灰色线性规划和FLUS模型的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
[4].陈红,史云扬,柯新利,郝晋珉,陈爱琪.生态与经济协调目标下的郑州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J].资源科学.2019
[5].周烨明.对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的认识[J].现代商业.2019
[6].贾宁凤,曹蓉,王晓雅.区域生态和经济系统耦合效应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以山西省宁武县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马冰滢,黄姣,李双成.基于生态-经济权衡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地理科学进展.2019
[8].李益敏,管成文,郭丽琴,朱军,段亚苹.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J].农业工程学报.2018
[9].黄鑫,程文仕,焦利民.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测度、时空异质性及优化配置[J].生态学杂志.2018
[10].刘菁华,李伟峰,周伟奇,韩立建,钱雨果.权衡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效益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情景分析[J].生态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