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阐释论文_刘永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性阐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托马斯,诗歌,智慧,神秘主义,义理,文化,文论。

诗性阐释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丽[1](2019)在《诗性话语的生命阐释——读张骏翚诗集《秋天的眼》》一文中研究指出张骏翚的诗集《秋天的眼》用偏向于颓废的词汇,表达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歌中有叁个重要的关键词:其一是虚空,即对生命虚空的体验。诗人笔下的虚无、虚空的世界,是承担了太多的文化价值规范的社会。其二是死亡,诗人笔下的死亡是一种"向死而生",即"走向死亡的存在",遵循生命内在规律的存在,用自我的方式活着,以自我的旋律存在。其叁是植物,诗人正是从植物身上,参悟到了生存的意义所在。世界、生命和诗,叁者浇注于存在的大熔炉,融为一体。(本文来源于《写作》期刊2019年02期)

谭五昌[2](2019)在《汉字的诗性阐释与书写——评喻子涵的《汉字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是极致的语言艺术,诗美的元素首先由语言(汉字)来加以实现。喻子涵的散文诗以意象和语言的奇异、鲜活而独具特色,他独特的语言观,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向我们呈现了语言、存在与审美统一起来的动人景象。简单说来,喻子涵的语言观,既不是"诗使语言成为可能",也不是"诗到语言为止",而是语言(汉字)自被创造出的那一刻起,就如同一个千姿百态的舞者,蕴涵着丰富的诗性。他这样言(本文来源于《散文诗》期刊2019年05期)

孙士聪[3](2018)在《公共阐释与公共性的诗性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阐释论从阐释的个体性到社会性以至公共性的逻辑行程,前提性地预设了关于人的公共性的理解,而阐释主体、阐释客体与意义接受环节上的现实缺失与断裂提出了公共性衰落的问题。阿伦特、哈贝马斯、桑内特等代表性致思路径及其限度,凸显公共性问题域的生存结构的基础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其历史性具体化为无产阶级意识生成与阶级共同体建构的命题。在本土大众文化实践日益分化多元、公共性衰退的现实背景下,文学及其阐释有可能发挥其介入性、日常性、交往性特质,探索当代公共性的诗性建构。(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杨舒晴,邹忠民[4](2018)在《春祭中的盛开——电影《青春祭》的诗性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相对于作为主流样式的戏剧性电影,如暗流般涌动的诗性电影事实上也集聚成了另一种光影系列与影像传统。非主流的这条诗性电影之路,20世纪80年代关于电影语言现代化及民族化的讨论,才开始重视与审视。其中,导演张暖忻自觉的理论追求与充沛的艺术才情使她卓然于众。她执导的《青春祭》(1985),讲述的是李纯回望在云南傣寨度过的知青岁月的故事,一份诗性在春祭中茂盛地开放,并在中国电影史上持续(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8年09期)

尹文雯[5](2017)在《维柯诗性智慧观的中国化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有人类以来,我们从未停止过对于宇宙、自然和自身的探索,无论是从客观上的,还是主观上的,我们无一例外地运用自身的智慧和感觉进行研究,而这一点点的进步堆积起来,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在不断的前行。达尔文,在贝格尔号舰上进行了五年的环球旅行,在采集了相当大数量的植物动物样本后,于1859年推出了《物种起源》,当时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彻底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达尔文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大(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7年12期)

赵凤砚,刘智英[6](2017)在《道观文化的诗性智慧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道观文化是我国传统寺观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观是道士修仙问道的居所,既有现实中的宫殿祠庙,又有超现实的天界地狱。而这些文化空间为何会出现多样化的表征,主要由其内含诗性智慧的思维方式所致。因此,笔者提出了诗性智慧存在于道观文化中的叁个佐证。同时,对道观文化中的诗性智慧呈现的表征做了阐释,以求对超现实和现实中的道观文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起到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7年08期)

丁毅伟[7](2016)在《诗性隐喻的文化认知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性语言是各种语言的源头。诗性思维远远超越了我们日常的思维机制,诗性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更具深意的心理现象,研究从诗性隐喻出发,以夕阳为语料,旨在探寻诗性隐喻的深层内涵。研究显示诗性隐喻具有发现的深度,世界经验方式、思维方式、生命意识等方面所体现的诗性品质决定了夕阳诗性隐喻的多样性。诗性隐喻依靠认知力量的大彻大悟和比喻性语言的栩栩如生,充分发挥了人的想象力、创新力和认知力。(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11期)

刘劲松[8](2016)在《从“诗性”阐释到“自性”发掘:明代词论的尊体之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中后期,词为小道的说法虽然还在延续,但已经不占主流,诚然,在明人的词论中还不时出现"词于不朽之业最为小乘"(俞彦《爰园词话》)、"词曲于道末矣"(陈霆《渚山堂词话序》)的论述,但并不表示他们对词体价值和功用的忽视,词论家们认为其"仍有不可废者"(陈子龙《安雅堂稿》),其推尊词体的意识还是很明显的。由于词(本文来源于《作为理论资源的中国文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二辑)》期刊2016-06-01)

姜士昌[9](2016)在《诗以载道:R.S.托马斯对圣经的诗性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R.S.托马斯的诗歌通过对圣经意象和故事的再现,诗意地阐释了其"自然神秘主义"宗教思想。托马斯把人类的本质需求界定为精神的完善和灵魂的提升,而非物质的享受。他认为,人类本性沦丧、精神瘫痪的根源就在于疏离自然、背弃上帝,走向了拜物的歧途;人类要重塑精神,实现救赎,必得复归自然。他强调,对神性的体验并非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求体验者主动修习心性,回归内在,培养宁静中等待的心态;也就是说,体验神性的自然之旅要渐渐内化为纯粹的心灵之旅,只有识得本心,才能获得救赎。(本文来源于《圣经文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林佳[10](2014)在《历史叙事中的修养小说及其诗性阐释——谷裕《德语修养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品读北京大学德语系谷裕教授的着作《德语修养小说研究》(Deutscher Bildungsroman)是一个无比愉悦的过程:众多知识点不断被阐明、照亮、交相辉映,有条不紊的理性运转伴随不断被唤起的对美、崇高、修养的激情,值得反复体验与回味。本着作由非常清晰的两部分内容构成:理论探讨和文本解读。它们分别完成了对"修养"和"修养小说"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含义的梳理和阐释以及对从中世纪到20世纪体现(本文来源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期刊2014年02期)

诗性阐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诗歌是极致的语言艺术,诗美的元素首先由语言(汉字)来加以实现。喻子涵的散文诗以意象和语言的奇异、鲜活而独具特色,他独特的语言观,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向我们呈现了语言、存在与审美统一起来的动人景象。简单说来,喻子涵的语言观,既不是"诗使语言成为可能",也不是"诗到语言为止",而是语言(汉字)自被创造出的那一刻起,就如同一个千姿百态的舞者,蕴涵着丰富的诗性。他这样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性阐释论文参考文献

[1].刘永丽.诗性话语的生命阐释——读张骏翚诗集《秋天的眼》[J].写作.2019

[2].谭五昌.汉字的诗性阐释与书写——评喻子涵的《汉字意象》[J].散文诗.2019

[3].孙士聪.公共阐释与公共性的诗性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18

[4].杨舒晴,邹忠民.春祭中的盛开——电影《青春祭》的诗性阐释[J].电影评介.2018

[5].尹文雯.维柯诗性智慧观的中国化阐释[J].文艺评论.2017

[6].赵凤砚,刘智英.道观文化的诗性智慧阐释[J].建筑与文化.2017

[7].丁毅伟.诗性隐喻的文化认知阐释[J].湖北社会科学.2016

[8].刘劲松.从“诗性”阐释到“自性”发掘:明代词论的尊体之说[C].作为理论资源的中国文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二辑).2016

[9].姜士昌.诗以载道:R.S.托马斯对圣经的诗性阐释[J].圣经文学研究.2016

[10].林佳.历史叙事中的修养小说及其诗性阐释——谷裕《德语修养小说研究》[J].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14

论文知识图

1 概念整合网络整合。新场馆选址于 2010 上海世展现人或社会的记忆图谱。《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2003-2005中国最美的书》《诗性的湘西——湘西审美文化

标签:;  ;  ;  ;  ;  ;  ;  

诗性阐释论文_刘永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