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喉镜在喉部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余建军[1](2021)在《内镜辅助下改良环甲膜入路在支撑喉镜暴露困难患者喉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改良环甲膜入路喉手术在困难气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其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选取自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安徽省舒城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住院并进行喉部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声带息肉、任克氏水肿、喉乳头状瘤及早期喉癌(T1、T2)等,共376例。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测量上下切牙间距(CM)、颈围(CM)、头颈屈伸度、体质量指数(BMI)、下颏至甲状软骨间距离(CM)和Mallampati分级、Yamamoto分级及咬上唇试验,以及其他术前常规检查,将上下切牙间距小于4cm,颈围大于40cm,颈部后仰角小于30度,体质量指数BMI大于25,下颏至甲状软骨间距离小于6 cm,Mallampati分级III级或以上,Yamamoto分级III级或以上,咬上唇试验III级作为支撑喉镜暴露困难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将存在支撑喉镜暴露困难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重点准备与沟通,在常规支撑喉镜手术不能完成手术,且不适合纤维电子喉镜下切除的广基病变时,立即改用内镜辅助下改良环甲膜入路进行手术。376例患者全部采用全身麻醉,在足量肌松的条件下插入支撑喉镜进行手术,共有19例出现支撑喉镜下声门暴露困难,其中7例声带息肉患者,5例采用角度镜加压喉勉强暴露,用自行加工弯曲后的翘头钳切除息肉,2例较小息肉改为电子喉镜下切除,其余12例采用改良环甲膜入路完成手术,其中任克氏水肿3例,喉乳头状瘤2例,声带白斑3例,喉鳞状细胞癌2例,巨大声带息肉1例,声带囊肿1例。手术方法为支撑喉镜暴露失败后,给患者垫肩,使头轻度后仰(颈椎病患者不强求体位),定位环甲膜后,平环甲膜上下正中横行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口约2cm;暴露颈白线,于颈白线处正中切开,暴露环甲膜上颈深筋膜;处理环甲膜血管:于环甲膜水平正中线二侧0.5-1cm,缝扎环甲血管,同时于环状软骨上缘下部正中缝合一针,缝扎环甲血管与甲状腺血管形成交通支;切开环甲膜及完成手术:用电刀于正中线切开环甲膜表面的颈深筋膜,并沿环甲膜表面向两侧分离或切除部分颈深筋膜,暴露环甲膜,最后用刀片平环甲膜上下正中横行切开约1cm(根据需要可适当延长),用两齿小号中耳乳突撑开器适当撑开切口,根据暴露情况选择45°或70°鼻内窥镜自下向上伸入,显像系统监视下用等离子或喉显微器械完成手术;切口缝合:术毕环甲膜缝合两针,皮肤及皮下组织可以不一期缝合,切口辅料加压包扎,一般一周后自愈,年轻患者可以在确定咳嗽不漏气后再对位缝合皮肤切口。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视野暴露满意,术后无一例出现出血、窒息及声门、声门下狭窄,声音恢复满意。结论:支撑喉镜的暴露与上下切牙间距、颈围、头颈屈伸度、体质量指数(BMI)、下颏至甲状软骨间距离和Mallampati分级等有明显相关性,可以用于预测支撑喉镜手术发生困难的概率,环甲膜入路不作为喉部手术的常规选择,但对于常规入路暴露困难的困难气道患者,与软管镜、弧形镜及喉裂开等手术方式相比较,在声门及声门下广基病变的治疗上,明显优于其他手术方式,对于常规手术入路不能暴露的患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值得临床推广。
王继国[2](2021)在《电子鼻咽喉镜在耳鼻咽喉科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文中提出耳鼻咽喉科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因众多、预后差等特点,同时由于耳、鼻、咽喉部解剖结构特殊,形态结构小且不规则,易给耳鼻咽喉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带来较大风险,因此在治疗中需首选辅助性疗法。近年来,电子鼻咽喉镜开始被广泛用于耳鼻咽喉科疾病患者的诊疗中,其因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能够直接显示病变大小、形态及部位,利于作为诊疗的依据。
陈秋桓,李琴,金焕庭,苏志坚,叶继才,黄华剑,邱海东[3](2020)在《动态喉镜检查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于动态喉镜在嗓音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及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发音障碍患者。分别包括慢性喉炎,痉挛性发音障碍,癔症患者(功能性发音障碍为一组);声带囊肿、声带白斑,早期声带癌患者,声带手术后发音嘶哑(有器质性病变为另一组)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行电子喉镜及动态喉镜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与诊断符合率。结果电子喉镜声门区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为94.0 %,非声门区的病变诊断准确率为98.0 %,总计喉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为96.0 %,电子喉镜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8.0 %,良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8.0 %,良恶性病变的误诊率为2.0 %,诊断良恶性病变一致性98.0 %;动态喉镜声门区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为96.0 %,非声门区的病变诊断准确率为100.0 %,总计喉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为98.0 %,动态喉镜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100.0 %,良性病变的灵敏度为100.0 %,良恶性病变的误诊率为0.0 %,诊断良恶性病变一致性100.0 %。动态喉镜在良恶性病变的误诊率低于电子喉镜,诊断喉部病变的准确率、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率均高于电子喉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喉镜和电子喉镜在嗓音疾病中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但动态喉镜要的效果高于电子喉镜。
张雷[4](2020)在《电子鼻咽喉镜在耳鼻咽喉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并了解电子鼻咽喉镜在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重要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地收集了2015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部病人的既往病例资料。结果:发现耳鼻咽喉病变10847例:1种疾病占比人数为4899人,其中5861人为同时拥有2种及2种以上疾病,未见明显不适症状患者87例。耳鼻咽喉异物者61例,异物产生创面者1例,咽喉部未见异物者9例,1例为异物已进入食道。功能性发音障碍6例,鼻部病变471例,鼻咽病变803例,口腔及口咽病变191例,喉及喉咽病变9169例,气管病变175例。在电子鼻咽喉镜下行手术及活检治疗528例、取异物50例。1408例可疑肿瘤病人占比为12.98%。喉咽及鼻咽病人为9972人,占比为92.26%。结论:电子鼻咽喉镜在我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术前术后的复查、肿瘤病人的筛检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该检查方法安全无创,特异性强,无辐射,有利于我科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治疗,为疾病的三早预防提供了帮助。
刘有煊[5](2018)在《电子喉镜在耳鼻喉科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分析及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电子喉镜在耳鼻喉科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临床分析及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耳鼻喉科疾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实施电子喉镜检查,对照组实施常规喉镜检查,分析诊断的价值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电子喉镜治疗后PSQI评分为(8. 73±1. 67)分,常规喉镜的PSQI评分为(11. 69±2. 0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临床总有效率为98. 33%。结论:针对耳鼻喉科疾病患者实施电子喉镜诊治的临床效果较为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其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
陈爱萍[6](2018)在《电子喉镜在喉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电子喉镜在喉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进行治疗的喉部疾病患者10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电子喉镜进行检查,对重度咽部疾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经检验,慢性喉炎51例,舌根部舌乳头增生32例,声带息肉11例,声带小结5例,会厌囊肿2例,会厌脓肿1例,后鼻孔息肉2例。未出现麻醉意外、喉痉挛等意外事件。重度咽部疾病经过治疗,已经痊愈。结论电子喉镜是喉部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有效工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李旺,谷京城[7](2016)在《电子喉镜在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的应用》文中认为喉部分切除术后,相应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患者在一定时间内的生活方式发生相应改变,呼吸、吞咽、发音、复发是术后关乎患者手术效果和生存质量最为重要的四个随访指标,对其的随访观察有利于术后进一步治疗和康复。电子喉镜是继间接喉镜、硬管喉镜、纤维喉镜后出现的新型诊断工具,其直观、方便、经济、动态、全面、可直接取病理等优点使其成为喉部分切除术后随访筛查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即以电子喉镜对喉功能及复发的观察特点做一综述,为耳鼻喉医生同道共鉴。
李柄君[8](2016)在《电子喉镜在喉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电子喉镜在喉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100名喉部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OLYMPUSENF-VT型电子鼻咽喉镜系统,对上述患者进行诊断并治疗。结果:本研究中的100例喉部疾病的患者均顺利通过电子喉镜检查,检查过程中均未发生麻醉意外,同时无喉痉挛等意外发生,研究中共发现8例声带息肉,7例声带小结,在经过电子喉镜的治疗后均已痊愈。结论:电子喉镜作为一种喉部疾病的诊断工具,具有较高的应用性,临床上值得推广。
林川耀,陆玲,朱光洁,高下,俞晨杰[9](2014)在《电子喉镜在咽喉部异物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电子喉镜在咽喉部异物诊断和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咽喉部异物6713例,其中传统方式诊断咽喉部异物3331例,并成功治疗2898例,电子喉镜诊断咽喉部异物1475例,并成功治疗1473例。统计异物在咽喉各部位概率及尖锐异物和非尖锐异物的诊断率。比较电子喉镜和传统方式治疗咽喉各部位异物的成功率。结果电子喉镜相比传统方式可以显着提高咽喉部尖锐异物的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非尖锐异物诊断率稍有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咽喉部尖锐异物的诊断率均显着高于非尖锐异物(P<0.05)。传统方式下咽喉部异物成功取出比例为87.00%,电子喉镜下咽喉部异物成功取出比例为99.86%。结论电子喉镜诊断和治疗咽喉部异物比传统方式有明显优势,具有照明充分、定位准确、操作精确的特点,是治疗咽喉部异物方便、快捷、有效的方法。
魏艳艳,庞富连,张清连[10](2014)在《电子喉镜在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护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电子喉镜在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配合的重要性。方法采用OLYMPUS OTV-SI型电子喉镜,配电脑图文工作站,并配活检钳、息肉钳等。对500例患有耳鼻咽喉症状的患者进行检查后作出诊断,对耳鼻咽喉部病变组织进行活检,咽喉部异物取出等治疗并做好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的护理。结果慢性咽喉炎92例,声带息肉73例,声带小结69例,咽部异物56例,腺样体肥大29例,声带麻痹17例,其他164例,均得到相应的适当处理。结论电子喉镜在耳鼻咽喉科疾病的诊治中用途广泛,其图像较纤维喉镜清晰,同时可锁定瞬间图像,与电脑连接保存图像数据资料,利于疾病的诊治,而全面、细致的护理是诊治耳鼻喉科疾病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电子喉镜在喉部疾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喉镜在喉部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辅助下改良环甲膜入路在支撑喉镜暴露困难患者喉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意义 |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2.3 手术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支撑喉镜手术历史 |
4.2 支撑喉镜手术现状 |
4.3 关于声门暴露 |
4.4 支撑喉镜暴露困难的原因分析 |
4.5 支撑喉镜暴露困难的处理策略 |
4.6 内镜辅助下改良环甲膜入路手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4.7 内镜辅助下改良环甲膜入路手术手术注意要点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习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综述 声门暴露困难的研究进展及处理策略 |
参考文献 |
(2)电子鼻咽喉镜在耳鼻咽喉科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鼻咽喉镜与其他窥镜的比较 |
2 电子鼻咽喉镜的优势 |
3 电子鼻咽喉镜在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
3.1 电子鼻咽喉镜在耳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
3.2 电子鼻咽喉镜在鼻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
3.3 电子鼻咽喉镜在咽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
3.4 电子鼻咽喉镜在喉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
4 小结 |
(3)动态喉镜检查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一般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测设备及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电子喉镜的诊断结果 |
2.2 电子喉镜诊断喉部病变的灵敏度 |
2.3 动态喉镜的诊断结果 |
2.4 动态喉镜诊断喉部病变的灵敏度 |
3. 讨论 |
(4)电子鼻咽喉镜在耳鼻咽喉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电子喉镜检查的适应症 |
1.2 电子喉镜检查的禁忌症 |
1.3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1.4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2.内容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术前准备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分析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电子喉镜在耳鼻喉科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分析及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判定标准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常规喉镜与电子喉镜之间比较的诊断准确率 |
2.2 常规喉镜与电子喉镜治疗后睡眠质量比较 |
2.3 电子喉镜治疗的临床治愈率 |
3 讨论 |
(6)电子喉镜在喉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电子喉镜检查疾病情况 |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
2.3 治疗情况 |
3 讨论 |
(7)电子喉镜在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喉镜的简介、用法及特点 |
1.1 检查及治疗方法 |
1.2 特点 |
2 部分喉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 |
3 电子喉镜对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功能的观察 |
3.1 电子喉镜对喉部分切除术后通气观察 |
3.2 电子喉镜对喉部分切除术后发音功能的观察 |
3.3 电子喉镜对喉部分切除术后吞咽功能的观察 |
4 电子喉镜对喉部分切除术后复发的观察 |
5 喉镜在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随访结果 |
5.1 优点 |
5.2 缺点 |
6 电子喉镜随访的未来发展 |
(8)电子喉镜在喉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及设备 |
1.2.1 使用方法 |
1.2.2 电子设备 |
2.结果 |
2.1电镜检查疾病情况 |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
2.3 重度咽部疾病治疗情况 |
3. 结果 |
(9)电子喉镜在咽喉部异物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设备 |
1.3 治疗方法 |
1.3.1 术前准备 |
1.3.2 手术方法 |
1.3.3 术后观察及随访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异物分布情况 |
2.2 尖锐异物和非尖锐异物相关诊断率分析 |
2.3 电子喉镜与传统方式治疗咽喉部异物比较 |
3 讨论 |
3.1 咽喉部异物嵌顿分析 |
3.2 电子喉镜的在咽喉部异物诊断的作用 |
3.3 电子喉镜提高尖锐异物诊断率分析 |
3.4 电子喉镜治疗咽喉部异物的优势 |
3.5 应用电子喉镜的经验和总结 |
(10)电子喉镜在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护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检查前准备 |
1.4 必要图像的留存 |
2 护理 |
2.1 检查前护理 |
2.1.1 心理护理 |
2.1.2 生理护理 |
2.2 检查中的护理 |
2.3 检查后的护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四、电子喉镜在喉部疾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辅助下改良环甲膜入路在支撑喉镜暴露困难患者喉手术中的应用[D]. 余建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电子鼻咽喉镜在耳鼻咽喉科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 王继国. 医疗装备, 2021(09)
- [3]动态喉镜检查的应用分析[J]. 陈秋桓,李琴,金焕庭,苏志坚,叶继才,黄华剑,邱海东.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20(02)
- [4]电子鼻咽喉镜在耳鼻咽喉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 张雷.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电子喉镜在耳鼻喉科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分析及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 刘有煊.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8(10)
- [6]电子喉镜在喉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 陈爱萍.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24)
- [7]电子喉镜在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的应用[J]. 李旺,谷京城.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6(06)
- [8]电子喉镜在喉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李柄君.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12)
- [9]电子喉镜在咽喉部异物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应用[J]. 林川耀,陆玲,朱光洁,高下,俞晨杰. 东南国防医药, 2014(06)
- [10]电子喉镜在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护理探讨[J]. 魏艳艳,庞富连,张清连. 基层医学论坛, 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