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慧, 何平, 何兴兵, 李俊敏, 胡世俊[1]2004年在《濒危植物缙云卫矛种群数量动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运用静态生命表、种群年龄结构图及存活率曲线和死亡率曲线,研究了重庆特有濒危植物缙云卫矛在鸡公山和北温泉后山2个自然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了种群龄级的变化规律,预测了种群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这2个种群内,缙云卫矛的幼苗数量都较丰富,可以有效地进行种群更新,其年龄结构基本上呈钟型,属于稳定型的种群.种群的死亡率在9龄以前不高,比较稳定,以后死亡率开始升高,种群个体数急剧减少,到12~13龄时基本达到其最大生理寿命而死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导致缙云卫矛濒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为干扰因素以及由此产生的生境破碎化.
胡世俊, 何平, 张春平, 张益锋[2]2013年在《破碎生境中种群大小对缙云卫矛生殖成功的影响》文中认为生境破碎导致种群大小的降低,了解种群大小对生殖成功的影响对物种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 Yang)为重庆特有濒危植物,目前缙云卫矛种群已遭受了严重的生境破碎,种群小且多处于隔离状态。本文对位于重庆北碚的该物种6个种群的生殖成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种群的自然坐果率低,种群间坐果率差异极显着(P=0.002);种群大小与坐果率之间呈显着相关(r=0.837,P=0.038);种群大小与种群幼苗比例呈显着相关(P=0.045),较小的种群中一龄级幼苗的比例也较小。这表明生境破碎后小种群不利于该物种的生殖成功,导致小种群的坐果率与幼苗比例降低。对该物种的保护要提高小种群的座果率,改善小种群的更新。
窦全丽[3]2005年在《濒危植物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 Yang)生殖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 Yang)隶属于卫矛科卫矛属,为重庆特有植物,亦为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重庆北碚区北温泉、鸡公山及渝北区的东温泉内。本研究以缙云卫矛为研究对象,对其繁育系统、开花物候以及果实、种子形态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缙云卫矛濒危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旨在为缙云卫矛的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 缙云卫矛花两性,单花花期一般4~5天,依其形态和散粉特征可分为5个时期:散粉前期、散粉初期、散粉盛期、散粉末期、凋谢期。其开花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当时气候的影响。 ● 花粉活力在散粉后1~3d均在50%以上,最高可达97%以上,其花粉质量不存在严重缺陷,花粉质量不是导致该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 ● 在单花水平上为雌雄异熟,但雌雄性功能表达在时间序列上具一定的重迭期,提高了其同株异花授粉的几率。雌雄性功能表达在时间上的差异不是影响其结实率的主要原因。 ● 缙云卫矛花粉一胚珠比(P/O)约764~1340。依据Cruden(1977)的标准,可以推断其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类型。其杂交指数(OCI)为3,根据Dafni(1992)的标准判定其繁育系统为自交亲和,有时需要传粉者。两者的检测结果相一致。套袋和人工授粉等实验结果表明,缙云卫矛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自然条件下结实率为13.51%;自花授粉结实率则偏低(6.25%);人工异株异花授粉结实率最高,达78.95%;人工同株异花授粉次之(25%),而自然条件下异花授粉结实率与去雄套网袋处理下的结实率较接近。由此说明,该物种可能属自交亲和,但需要传粉者类型。
林永慧[4]2004年在《濒危植物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 Yang)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 Yang)是重庆特有种,目前处于濒危状态,主要分布于重庆北碚区缙云山、鸡公山及渝北区的东温泉内,生境多为慈竹林。本研究以缙云卫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叁个种群的野外调查,研究和分析了缙云卫矛的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种内和种间的竞争关系,并利用Logistic方程、Leslie矩阵及移动平均法模拟和预测了叁个种群的数量和结构动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缙云卫矛濒危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旨在为缙云卫矛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缙云卫矛叁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基本上呈钟型,幼苗数量均比较丰富,属于稳定型的种群。缙云卫矛的生理寿命不长,只有8~13a。其中东温泉种群的个体寿命远远低于其它两个种群,只有8a。种群从10龄(东温泉从6龄)以后个体数量急剧减少,个体消失很快,种群的死亡率很高,说明种群在10龄(东温泉从6龄)以后已经趋于衰老。 2、种群存活率曲线表明,鸡公山和东温泉的缙云卫矛种群存活率均呈对角线型,说明这两个种群属于稳定型,而北温泉种群的存活率曲线呈凹型,属于增长型种群。而从死亡率曲线图看,鸡公山种群的死亡率一开始比较低,以后一直比较稳定,个体在9龄以后死亡率开始升高,到12龄时达到种群内的最大生理寿命并死亡。北温泉种群的死亡率在幼苗时比较高,以后比较稳定,到10龄时开始下降,以后出现几次波动,个体在13龄时达到种群的最大生理寿命,死亡率急剧升高并最终消失。而东温泉的死亡率则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渐增,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濒危植物络云卫矛《Euo砂。,chtoran,h oides Yaog)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3、用Leshe矩阵模型定量预测叁个种群未来20a的数量与年龄结构变化的结果显示,北温泉绪云卫矛种群数量在未来4a内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以后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这其中幼龄个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老龄个体的比例越来越小。东温泉种群数量基木上比较稳定,在未来20a内的增长速度很慢,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所占比例变化也不大。鸡公山绪云卫矛种群在未来20a内数量有较快的增长趋势,其中最主要的是幼龄个体数量的急剧增加,中龄和老龄个体数量的变化幅度不如幼龄个体大。 给云卫矛叁个种群的净增殖率均大于1,内察增长率均为正,都表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叁个种群的世代长度约为6一7a,世代交替的时间较短。 4、移动平均法对叁个种群未来数量的增长趋势预测的结果表明,在未来2a、5a内,绪乞.卫矛叁个种群各个年龄级的数量都呈增长的趋势。运用Logistic方程模拟种群在有限的资源环境里数量增长的发展趋势的结果表明,北温泉和鸡公山种群数量还没达到其生存环境的最大容纳量,种群数量将保持持续增长,东温泉种群数量则达到了其生存环境的稳定平衡点,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5、给云卫矛叁个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都是聚集型,这主要与物种本身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有关。对绪云卫矛叁个种群幼、中、老叁个年龄阶段分布格局的分析结果表明,除东温泉的老龄个体呈随机分布状态外,其它各龄级均呈聚集分布状态,其中幼龄个体的聚集强度最大,中龄个体次之,老龄个体最小,整个种群呈现出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演化的趋势。给云卫矛种群的主要伴生种除慈竹为聚集分布以外,其余均为随机分布状态。 6、对给云卫矛叁个种群所在群落内主要物种间的关联性及成对物种间的联结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绪云卫矛叁个群落内物种的总体关联都表现为不显着的负关联性,反映了整个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 成对物种间联结性的研究表明,北温泉群落内6个主要物种的巧个种对间的关联性中,有7个为正关联,8个为负关联,其中有2个种对表现为显着的负联结;鸡公山群落内8个主要物种的28个种对间的关联性中,有17个种对表现为正关联,11个种对为负关联。其中有4个种对为显着正联结,1个为显着负联结,1个为相对独立的关系。溯危植物绍云卫矛《Euo砂邢us chto姗tho少介5 Yang)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东温泉群落内4个主要物种的6个种对间的关联性中,有4个为正养联,2个为负关联,其中1个种对具有极显着正联结性。 7、绪云卫矛叁个种群所反映出的种内竞争较小。给云卫矛与慈竹的种间竞争最激烈,而给云卫矛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很小。 8、综合本研究可知,分布区域的狭窄、生境的破碎化、生存环境的异质性、人类高强度的干扰及种间的竞争等环境因子是导致给云卫矛濒危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保护其现有生存环境,防止高强度的人为干扰,恢复残存种群及进行迁地保护和建立种质基因库几个方面来对绪云卫矛进行保护。
胡世俊[5]2007年在《生境片断化与隔离对濒危植物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 Yang)种群特征的影响》文中指出缙云卫矛为重庆特有濒危植物,其分布区多为旅游景区,人为干扰严重,一些种群遭受了严重的生境片断化,种群隔离程度增加。本文研究了片断化及隔离生境下的缙云卫矛种群的数量动态、生殖特征、种子萌发特征、形态特征、遗传特征,探讨了生境片断化及隔离对该物种的这些种群特征的影响。1.缙云山与鸡公山几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图及存活率曲线反映出种群越小,幼龄个体的比例也越小。最小的且处于隔离状态的板子沟种群各龄级的个体数量波动最大,表明该种群在面对环境等因素波动时不能维持一种“稳态”,种群波动越剧烈,则灭绝的可能性越高。各种群的存活曲线及生命表显示出,大种群的幼苗死亡率很高,种内的竞争及近交产生的低生活力的幼苗都可导致高死亡率,表明幼龄阶段是其生活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种群减小,其个体寿命有减小的趋势,寿命延长有助于生殖潜能的贮藏,有利于种群的稳定。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缙云卫矛各种群均处于衰退状态,大多数的种群表现出种群越小,种群数量下降越快的趋势。Leslie矩阵分析表明,种群越大,种群数量下降的越缓慢,种群密度对种群的衰退起到阻滞作用。综合表明生境片断化及隔离不利于缙云卫矛种群的增长。2.北温泉及鸡公山的种群表现出当种群变小时,平均每株果数增加,但缙云卫矛最小的板子沟种群每株果数及每果种子数均最小。野外调查发现缙云卫矛的传粉昆虫极少,人工补充授粉实验可显着提高座果率,表明缙云卫矛种群的生殖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花粉限制,自然状态下结果率很低,小种群及低密度的种群对昆虫的吸引较弱,因此花粉限制及近交的程度会更严重,北温泉P1种群的密度最大,生殖状况较好,表明种群密度对种群的生殖有调节作用。不同传粉方式产生的种子的萌发实验显示,种群内异花授粉的种子萌发率最高,自花授粉及种群间(鸡公山、北温泉两地间)异花授粉产生的种子的萌发率都较低,表明种群间的长期隔离已产生了远交衰退。以种子编制的种群生殖力表反映出:若不考虑种子萌发率、幼苗死亡率,则种群越小,种群增长越快;但若以种群中一龄幼苗的数量来编生殖力表,则反映出种群越大,增长越快。这表明片断化后,小种群为了达到更新成功,以增大生殖投入的方式来适应,由于小种群不可避免的近交衰退,实际上种群的增长率较低。但板子沟种群无论以种子编制的种群生殖力表还是以幼苗编制的生殖力表反映出的增长率都是最小的,表明当种群数量太小时,调节能力下降,增加生殖投入的能力也就十分微弱。种群的生殖值表也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种群越小,种群的生殖投入越高。3.选取缙云卫矛7个相互间有不同程度空间隔离的种群,对其种子萌发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果:7个种群的种子在实验室条件下萌发率差异极显着,种子萌发率与所处种群的大小呈极相关,大种群与小种群的种子萌发率差异达极显着水平,而各种群的种子萌发率与其所处生境的土壤因子相关性不显着。各种群的平均种子重量与种群大小及土壤条件均无关。小种群低萌发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近交衰退带来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引起的,而不是环境因素的影响。4.野生种群的形态分化表明,种群间的形态分化呈现出距离隔离模式,而从各种群的种子萌发出的幼苗在相同环境下表现出的形态分化并不与空间距离表现出严格的一致性,北温泉P2种群的幼苗的形态特征在聚类图上明显的偏离了北温泉P3种群的幼苗特征,推测可能是由小种群在传代过程中的遗传漂变引起。5.选取北温泉片断化后的叁个种群及处于隔离状态的板子沟种群,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ISSR实验结果表明:该物种缙云山的几个种群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大部分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种群的内部,小部分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种群之间,种群之间基因分化系数G_(ST)达0.4062;最小的板子沟种群,其遗传多样性最低,与其它种群间的基因流也最小;北温泉P2种群虽与其它种群间的基因流较高但其遗传多样性在所研究的北温泉叁个种群中最低,表明较强的基因流也改变不了近交等一系列小种群遗传学后果。北温泉P4种群在北温泉不是最大的种群,但其遗传多样性却是最高,可能与繁育系统有关,昆虫的传粉偏好、基因流、片断化之前本来就存在的亚种群结构、建群者效应等均会影响到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6.生境片断化及隔离不利于缙云卫矛种群的增长、生殖、遗传等,当种群的大小在某一最小种群之上或种群间隔离在一定范围内,种群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种群太小且又严重隔离时,种群的调节能力便会受到严重损害。缙云卫矛的传粉昆虫很稀少,且运动性不强,种子较大,扩散能力很弱,正因为如此,本文所选取的几个缙云卫矛的种群虽较近,但也能充分地表现出了对生境片断化的敏感性。7.停止对其生境的侵蚀坡坏是实施保护的第一步。缙云卫矛生殖过程中在严重的花粉限制,因此采用各种方法提高生境对传粉昆虫的吸引容纳能力尤其重要,可以偿试提高其生境物种多样性的方法来提高对昆虫的吸引。在没有远交衰退的种群间适当的改变基因流至历史水平。从种子到幼苗阶段是缙云卫矛生活史中一个薄弱环节,可以采用实验室辅助种子萌发,待幼苗长至一定大小时,再移植回原种群。有些野生种群无法进行恢复时,可以依据群体遗传学等理论进行迁地保护。
胡世俊[6]2004年在《濒危植物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 Yang)生态遗传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处于濒危状态的缙云卫矛为研究对象,在测定了各种群的生存环境因子基础上,从形态和等位酶两个层次采用多种数量分析方法对缙云卫矛7个种群97个个体的29项形态指标及6种等位酶反映出的生态遗传分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形态分化的方差分析表明,在所研究的29项形态指标中有8个性状的变异达显着水平,6个达极显着水平,说明个体之间在形态上有一定程度的分化。 ● 在所研究的形态性状中,其差异程度表现出:营养器官的变异大于生殖器官的变异,所测量的生殖器官性状的变异均没达到显着水平,这说明形态分化主要表现在营养器官特征上,也说明营养器官受环境影响较大。 ● 对所测量的形态特征的数据在个体水平上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同一种群的个体并不是完全有序地聚在一起,而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常无序地聚在一起,同时也有一些大的表征群不出现某些种群的个体,说明部分种群间有一定的分化,这也反映了种群内部个体间的遗传异质性或由于种群内部微生境的差异导致的种群内个体间的形态异质性。 ● 对形态数据在种群水平上进行聚类结果表明,东温泉的两个种群与其它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分化,这种分化可能与它们之间的地理隔离有关。 ● 形态分化与环境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29个形态性状中,有26个性状的第一影响因子是全钾的含量。从总体上看,对形态性状影响最大的几个环境因子是全钾、土壤pH值、海拔、吸湿水的含量。可见,影响缙云卫矛生长的主要的主导因子来自于土壤条件。 ● 检测了6个酶系统,它们是: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酯酶、淀粉酶、苹果酸脱氢酶。共检出酶谱带42条,等位基因位点15个,其中多态位点12个,单态位点3个,多态位点百分数P=80%,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溯危植物姗云卫矛‘及心砂侧侈动2~tho,’山5 Yang)生态遗传分化研究A=1 .8个,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有效数为Ae=1.13。平均预期杂合度He二0.416,实际杂合度H0=0.774.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种群间的基因分化水平不高,其Gst二0.206,表明其遗传多样性大都来自于种群内部,而仅有20.战的遗传多样性来自于种群之间,种群间的遗传距离都很小,Nm=0 .964;表明种群间有一定强度的基因流..位点杂合度与环境因子的灰色关联度表明,各位点杂合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来说影响较大的主要的几个环境因子是全钾、pH值、海拔,这与前面形态特征与环境因子灰色关联度分析所得结论基本一致。.通过酶谱带分析及从各位点的杂合度来看,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仍较高,但其种群已呈岛屿状分布,这将不利于种群间的墓因交流,将会导致杂合度的降低、遗传多样性下降。.通过对等位酶二态数据的聚类分析表明,不同种群的个体常混聚在一起,表明种群内部个体遗传异质性较高,与通过基因分化系数得出的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种群内部这一结论一致。对基因频率及遗传一致度的聚类分析表明种群5与其它种群的分化相对较大。.形态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种群6、7与其它种群分化较大,但等位酶分析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并不大,这说明绪云卫矛在形态上受环境影响较大。
胡世俊, 何平, 王瑞波, 方兴[7]2007年在《濒危植物缙云卫矛不同种群的种子萌发研究》文中认为选取重庆特有濒危植物缙云卫矛7个相互间有不同程度空间隔离的种群,对其种子萌发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个种群的种子在实验室条件下萌发率差异极显着,种子萌发率与所处种群的大小呈极相关,大种群与小种群的种子萌发率差异达极显着水平,而各种群的种子萌发率与其所处生境的土壤因子相关性不显着。各种群的平均种子质量与种群大小及土壤条件均无关,说明种群平均种子质量是一个较为稳定的不易受影响的参数。小种群低萌发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近交衰退带来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引起的,而不是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要长期保护这些小种群,应将种群统计因素与种群遗传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增加种群中个体数目,扩大种群,提高种子萌发率,促进种群更新,才能有效地维持这些小种群的生存发展。
秦凤, 邓洪平, 万义耀, 周光林, 王茜[8]2012年在《重庆市特有模式植物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伴生维管植物区系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在详细调查重庆市特有模式植物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生存现状的基础上,对与其竞争生存空间及营养成分的伴生维管植物的生长型组成和区系成分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种类相对而言较为丰富,地理成分较为复杂.②蕨类植物区系古老,种子植物优势科性质明显.③区系组成以热带成分为主,具有一定的向温带过渡的性质.④对缙云卫矛威胁最大的伴生种(竞争种)中,乔木以慈竹和毛桐为主,灌木以红雾水葛和柃木为主,草本以冷水花和楼梯草为主;藤本植物鸡矢藤和厚果崖豆藤等也对缙云卫矛有较大影响.
胡世俊, 何平, 邓洪平, 张仁波, 林永慧[9]2013年在《重庆特有植物缙云卫矛濒危原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叁峡库区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 Yang)为重庆地区特有濒危植物。本文综述了该物种濒危原因的研究进展。缙云卫矛的生境所受的人为干扰较大,生境遭受了严重的破碎化。种子较大,花较小,野外观察发现该物种的传粉昆虫很少。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缙云卫矛种群间分化大,表明该物种的花粉、种子扩散较弱。小种群的座果率较大种群的低,补充授粉实验能显着提高座果率,表明小种群存在着花粉限制。种子萌发实验表明小种群的种子萌发率比大种群的低,表明小种群存在着近交衰退;种子易腐烂,这些现象说明种子到幼苗阶段可能是小种群生活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缙云卫矛对生境要求特殊,生长缓慢,竞争力弱。对该物种的保护首先是生境的保护、提高种群植株数量。
张仁波, 窦全丽, 何平, 肖宜安, 刘云[10]2006年在《濒危植物缙云卫矛繁育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运用花粉萌发、联苯胺-过氧化氢法、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和套袋实验等方法,对缙云卫矛(Eu-onymuschloranthoidesYang)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缙云卫矛花粉-胚珠比为764~1340,杂交指数等于3,结合人工授粉和套袋实验结果可以确定该物种的繁育系统属于自交亲和,有时需要传粉者。根据套袋实验及实地观察可以推测该物种以风媒传粉为主。其花粉活力较高,持续时间较长,花粉质量可能不是导致该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其雌雄性功能表达具一定的重迭期,提高了同株异花授粉的几率,雌雄性功能表达在时间上的差异不是影响其结实率的主要原因。气候条件对传粉过程的限制可能是导致该物种濒危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濒危植物缙云卫矛种群数量动态分析[J]. 林永慧, 何平, 何兴兵, 李俊敏, 胡世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 破碎生境中种群大小对缙云卫矛生殖成功的影响[J]. 胡世俊, 何平, 张春平, 张益锋. 生态学杂志. 2013
[3]. 濒危植物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 Yang)生殖生态学研究[D]. 窦全丽. 西南师范大学. 2005
[4]. 濒危植物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 Yang)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D]. 林永慧.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5]. 生境片断化与隔离对濒危植物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 Yang)种群特征的影响[D]. 胡世俊. 西南大学. 2007
[6]. 濒危植物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 Yang)生态遗传分化研究[D]. 胡世俊.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7]. 濒危植物缙云卫矛不同种群的种子萌发研究[J]. 胡世俊, 何平, 王瑞波, 方兴. 林业科学. 2007
[8]. 重庆市特有模式植物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伴生维管植物区系特征分析[J]. 秦凤, 邓洪平, 万义耀, 周光林, 王茜.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9]. 重庆特有植物缙云卫矛濒危原因研究进展[J]. 胡世俊, 何平, 邓洪平, 张仁波, 林永慧.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0]. 濒危植物缙云卫矛繁育系统研究[J]. 张仁波, 窦全丽, 何平, 肖宜安, 刘云. 广西植物. 2006
标签:生物学论文; 卫矛论文; 缙云论文; 种子植物论文; 遗传多样性论文; 种子萌发论文; 物种多样性论文; 科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