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对高级外语学习的影响

习语对高级外语学习的影响

一、惯用语句对外语学习高级阶段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沈倬丞[1](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阮氏兰(NGUYEN THI LAN)[2](2021)在《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教学在我们越南国家已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教学需求和教学形态也不同。但不管是方法手段上,或是策略上存在差异,最终的目标仍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越南的汉语教学事业,实现汉语教学过程效果的优化。然而,一位教师如何能实现汉语教学优化之目标?应从哪方面入手?据现代教学思想,从教学优化的角度来看,想达成教学优化之目标,必须要从教学优化设计做起,要清楚教学准备实施之前的依据,和所遵循相关过程等,来解决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优化”该词在教学中一般都指的是创设相关条件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来提高当前教学效率。提到“优化”这一说法,学术界研究者都以苏联着名的教育学家——尤·克·巴班斯基所提“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作为优化方案的根据。这一理论体系对世界学术界来讲,它并不陌生,该理论在很久以前,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苏联学者巴班斯基教授所提出来的一种全新教学学术理论体系。该理论主要运用在教学的理论研究之中,以现代教学系统理论的相关原则和方法,对教学理论体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求索。同时,该理论也获得学术界的共同观点,可以解决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学生的负担,解决教学效率偏低问题,使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好的效果。目前,通过文献检索方法和实际调查,笔者发现越南汉语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缺陷,面临着瓶颈问题,处于“无顶层设计缺支撑”状态,并与这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也不完善,急需现有一套标准、统一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流程方案,帮助每一位越南汉语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条件和教学任务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协调修改,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让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由此,笔者也是怀着笃行致远的目标,为改善越南高校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进行撰写本研究。在本研究中,笔者使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专业数据库、图书文献检索、调查问卷、非参与性课堂观察、综合数据的整理等工作手段。理论方面上,以二语习得理论、交际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汉语教学理论作为本研究的指导理论,其中,借鉴巴班斯基教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体系、汉语教学的理论(包括汉语教学设计理论)作为核心理论依据。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具体如下:第一章是从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去了解在过去中至今的越南汉语教学形态和状况,确认其中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二章是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情况进行实际调查,共调查了越南河内商业技术大学和越南河内首都大学两所学校的汉语教学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含学校现行汉语教师使用的教材来源、教学的目标、教学所用内容、教学的方法、教学课件、课堂活动组织等方面,以及汉语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汉语课堂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等,来了解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实施情况。第三章是根据目前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条件,经过分析原因,针对学校现存的问题试图为越南高校归纳制定,提供一套标准的、规范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方案。第四章是通过优化设计的应用实施研究,来验证笔者的观点,为确认笔者在探索解决方法过程中,更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第五章是笔者为促进实施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的方案提供的保障性建议。笔者是一位来自越南的汉语学习者,《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是笔者关注已久的课题,这一课题来源于笔者的汉语学习实践、教学实践和自身经历。在进行本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教学优化设计方案作为目标设计,明显有助提高越南教师对于汉语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习得效果,并且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笔者的观点,证明这一套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教学优化设计方案可以帮助教师们有效地展开教学工作,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衷心希望本研究能为越南的高校之中的汉语言教学优化研究方面的实施提出启示。在实践意义上,可应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低效的问题。在理论意义上,可弥补越南高校教学优化设计研究方面的不足,为越南汉语教师给予理论性的帮助。同时,能够为当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提供有一定价值性的参考依据。为推动和深化中国、越南两国之间的关系稳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到积极的贡献。

殷思涵[3](2020)在《中日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多元文化正在碰撞中表现出融合之势。英语作为各国沟通交流的工具,越来越受关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育,承上启下,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课程标准是引领教学的方向标,不仅有利于英语课程的有效实施,也对教师教育教学大有益处。中日是亚洲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日本作为与我国接壌的近邻,从古至今中日两国就有着十分紧密的文化往来。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更是接连获得诺贝尔奖,这与英语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和日本文部科学省2017年3月编订的《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为研究对象,对中日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两国课程标准的异同,以期能够发现日本课程标准的特色,为中国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编写和使用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的英语教学。本研究运用比较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编写理念、课程目标、内容体系、实施建议等四个方面着手,对中日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日两国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存在共同点,优缺点并存。优点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方面,两国设置的目标都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提出“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语言知识和技能方面,两国课程标准都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基础性作用;情感方面,两国课程标准都强调对情感态度的培养;文化意识及价值观方面,两国旨在通过学习英语课程,加深对外国文化背景的理解,培养国际意识;实施建议方面,两国都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因素;缺点表现为:两国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不够全面,没有区分出明显地域的差异性;两国课程标准在语言能力的设置方面不够平衡;两国课程标准在对语法教学的叙述上还存在机械训练的影子。也存在许多不同点,如:课程目标的理念不同;对语言技能的要求不同;语言知识的目标及精细度不同;对情感态度的培养方式不同;文化意识的表述不同;提出实施建议的角度不同。在上述比较分析基础之上,探究两国课程标准的优势与不足,对中国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编写和教学有诸多启示。对于课程标准编写者来说,课程编制应加强英语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科间的衔接性;在注重文化多元化的同时,也应加深我国传统文化的塑造;给学校、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注重课程的情境性,突出实践性。同时,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需要,循序渐进进行教学;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运用多种形式,灵活多变进行授课;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评价,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这两国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并不是要比较出孰优孰劣,而是试图通过比较,找出两国课程标准的优缺点,学习日本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优点来弥补我国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相应薄弱的地方,为我国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建设提供可参照的依据。

焦昕鑫[4](2020)在《词块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应用文写作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的四大组成部分,其中写作是英语能力提升的重难点,写作要求学生对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性输出,体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最高环节。然而,笔者经过此次的英语教学实践和访谈,发现很多学生记了不少单词语法以及如何构思文章框架,但是英语写作仍会出现词不达意、句子不通顺的情况。长期以来,我国的常规教学法以单词、语法为中心,所以学生擅长做相关语法结构的选择题,但进行语言输出时,往往忽略选词的准确性,语言运用的得体性、流利度。由此可见,影响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主要原因并不单单是词汇的匮乏及语法知识薄弱,而是他们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不协调。词块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被人们记忆在脑海里,它可以是由一个或多个单词构成。词块是最小的输入输出语言单位,集语义、语法及语境为一体。近年来,随着词块研究的兴起,学者们将词块运用到教学之中。因此,词块教学法这一高效的教学方法由此诞生了。本研究以鲁南某高中学校的高二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实验班使用词块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并背诵词块,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做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掌握的词块。控制班进行常规的写作教学,没有特定对词块进行分类以及讲解词块功能。笔者以高二应用文写作为例,具体探讨三个问题:(1)词块教学法是否对高中生的英语应用文写作有影响?如果有,表现在哪些方面?(2)词块教学法对高、中、低不同水平的高中生英语应用文写作影响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呈现出何种差异性特点?(3)不同水平的高中生对词块教学法的态度如何?经过对两个班前后测作文总成绩比较分析,发现两个班的作文总成绩都有所提高,但实验班的进步值相对更大,观察学生的试卷,发现学生对词块的使用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文章中出现的错误明显减少。此外,对比实验班不同水平学生前后测成绩,发现词块教学法对高、中、低不同水平高中生英语写作影响力度不具一致性,其促进作用从低等水平学生、高水平学生、中水平学生依次递增。最后,实验前后的访谈对比结果表明,学生的写作速度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词块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词块使用意识和英语写作信心。本研究以词块理论、心理语言学和语言信息加工理论为理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词块、积累内化词块、运用强化词块和背诵检查词块,希望探索出一条能有效提高不同水平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新路子。

唐建华[5](2020)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搭配是体现语言流利性与地道性的关键因素,是衡量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搭配习得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搭配中的重要类别“动名搭配”为研究对象,以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为切入点,首先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学习者自然输出的动名搭配包括正确部分和错误部分进行运用分析,以考察学习者对该类动词动名搭配的习得情况。然后,基于学习者对上述动名搭配的应用情况,反观汉语本体,阐释动名搭配形成的不同制约因素,为动名搭配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回归到动名搭配的教学实践,提出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并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本文共包含八部分。第一章主要对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和思路等进行阐释。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生成词库理论、隐喻与转喻理论及语块教学理论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语料库方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等。第二章是搭配研究综述,通过梳理国内外搭配尤其是动名搭配研究现状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而指出本文的搭配概念不是国外传统的狭义搭配观,而是包含自由搭配、受限搭配和固定搭配在内的更广义的搭配观,并指出汉语动名搭配习得研究在对语料库方法的运用和研究深度上有待加强。第三章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对动名搭配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分类,指出动名搭配是语言中动词项和名词项之间具有高频共现和相互期待关系的词语组合,并将动名搭配根据类推性强弱分为动名自由搭配、动名受限搭配和动名固定搭配三种类型。其中,动名受限搭配又可分为常规动名受限搭配与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同时,分析了动名搭配与语块的关系,认为语块是范畴概念,三种类型的动名搭配均属于语块,区别在于动名自由搭配是非典型语块,而动名受限搭配和固定搭配是典型语块。其二,描写了 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选择依据和在语料库中动名搭配的检索步骤。其三,阐述了对中介语语料库(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本族语语料库(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中的动名搭配进行对比分析的可行性。从第四章到第七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第四章主要根据不同动名搭配类型,以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为切入点,将学习者语料库中正确使用的动名搭配与本族语语料库中的动名搭配使用情况从搭配类型、动词义项、搭配名词语义类、搭配数目等维度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动名自由搭配习得效果较好,其次是动名受限搭配,再次是动名固定搭配。在动名自由搭配中,除个别动词外,学习者所使用的动词义项与本族语者差别不大。但搭配名词语义类对比显示二者仍存在差距,而且学习者对名词下位词的使用明显不足。另外,不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构成的动名自由搭配的习得不理想。在动名受限搭配中,由于其在开放性上不及自由搭配,在整体凸显性上不及固定搭配,导致学习者的动名受限搭配意识不强,在搭配各考察维度上与本族语者差距较大。另外,学习者对名词为目的、工具、处所、施事等宾语类型的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习得效果较差。而动名固定搭配由于多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要素,语义透明度较低,认知难度较大,导致学习者存在回避使用的问题,其搭配数目也远低于本族语者。第五章主要对语料库中错误使用的动名搭配进行偏误分析。在逐个分析10个动词的动名搭配偏误后,本文指出不同动名搭配类型并未呈现独特的偏误规律。无论是动名自由搭配、受限搭配还是固定搭配,其偏误均可归为词汇、句法和语用偏误三类。词汇偏误主要包括近音词、近形词、近义词(包括同译词、同素单双音节词等)以及同一语义场的相关词等引起的词汇混淆。句法偏误主要有助词误用、补语误用、语序偏误、词语漏用或冗余等。语用偏误指学习者因不了解动名搭配的使用条件而造成的与语境不符的情况,如在正式语境中用非正式搭配等。本章最后对学习者的动名搭配偏误进行了分层次归因,包括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其中,表层原因除了包括母语负迁移等常规因素外,本文认为媒介语负迁移也是造成偏误的重要原因,而深层原因在于学习者未建立起汉语动名搭配的概念认知系统。第六章主要是结合学习者的动名搭配习得偏误反观汉语本体,探讨汉语动名搭配的独特制约因素,以启发汉语动名搭配教学。本文认为,动名搭配类型不同,所受的制约因素也不尽相同。每种类型的动名搭配都包含其表层组合机制和深层生成机制。具体而言,动名自由搭配中的动名语义契合,名词能直接满足动词的语义要求,其组合主要受句法和语义限制,属于纯粹类型选择;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特点是,动名语义契合,其名词仍能直接满足动词的语义要求,但并非所有满足动词语义要求的名词均可与动词搭配,这表明此类搭配除受句法、语义限制外,也受语言惯用等规约因素的制约,也属于纯粹类型选择;而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在表面上动名语义不契合,但出于凸显焦点信息的语用动机和语言经济性的双重需要,动词会强迫利用名词的关涉信息或其功用角色来满足其对名词的语义要求,且语用动机和语言的经济性并不是非常规受限搭配成立的充分条件,规约原则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类搭配,使其既具强阐释性,又有弱预测性,属于类型强迫选择。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深层生成机制则是转喻认知方式。而动名固定搭配由于多出自历史典故,由本义引申出隐喻义,使得该类搭配中隐喻义的使用比本义的使用更常规化。由此可知,语言具有理据和规约双重原则,即理据原则体现的生成性与规约原则体现的程式性是语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交融,不可分割。但在二者发生冲突时,理据原则服从于规约原则。第七章主要结合语言的双重原则提出动名搭配教学建议。规约原则意味着将语言中约定俗成的动名搭配当作语块整体习得,理据原则意味着可适度阐释动名搭配产生理据。由于规约原则高于理据原则,本文提出既要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又要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其中,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主要包括加强动名搭配语块输入、引起学习者对其注意、强化整体习得意识和在句子语境中增强动名搭配语块输出四个环节。而对于动名搭配的理据阐释,主要关注易混淆词辨析、语义阐释以及与句法规则的结合等方面。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梳理主要内容,重申了主要观点和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语料库对比分析全面考察学习者对相关动词的动名搭配使用情况,为汉语动名搭配习得研究方法和内容提供借鉴;结合以名词语义特征分析为中心的生成词库理论和隐喻与转喻理论探讨不同类型动名搭配的产生机制,丰富和深化了动名搭配产生机制研究;提出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对两种教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希望能为对外汉语动名搭配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邵猛[6](2020)在《语块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以内蒙古根河市第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语块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恰当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语法、短语、词汇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应用文写作的正确性,有效帮助学生组织语篇,从而能有效帮助学生改善写作的连贯性并提升写作的逻辑性。本文旨在探讨语块教学对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带来的影响,具体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1.语块教学法运用到高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写作带来何种影响?2.语块教学法运用到高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给学生的写作态度带来何种变化?本文以内蒙古根河市第二中学(普通校高中)的一个普通文科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信息加工认知理论、可理解性输入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了将语块教学法运用在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行动研究。笔者收集了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文本,分析文本语块使用数量、语块使用准确性、语篇衔接词的的使用情况及写作成绩,通过问卷调查测量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态度,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及推断性的统计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在将语块教学法运用到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写作带来的影响方面:在语块教学法的指导下,高中生在应用文写作中的语块使用数量、文本准确率、篇章衔接类词汇使用情况、写作成绩四方面均得到了显着提高。2.运用语块教学法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后,学生对于应用文写作的自信心、重视程度、兴趣均有明显的提高,语块教学法的运用对学生的写作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改善了学生对英语应用文写作的态度。

陈磊[7](2020)在《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英语愈发成为国际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学习也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初中英语学习与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写作作为重要的学习方面之一,需要初中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重视。在写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象,其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是较为普遍的一方面。所谓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将自身母语的影响带入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的现象。母语迁移现象有正负两方面之分,当母语的语言规则与目标语一致时,母语语言规则会对目标语产生积极影响,即母语正迁移;反之,当母语语言规则与目标语不一致时,母语规则会对目标语产生消极影响,即母语负迁移(寮菲,1998)。母语负迁移会使学生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例如词汇使用问题(崔淑丽,温艳荣,2015;郭晓燕,2000)、句法构成问题(牛梦亚,2017;何琴,2004)、语篇结构问题(王文宇,王立非,2014;Amdt,1987)、写作思维与习惯问题(廖为应,2004;郎红琴,袁彩虹,2000)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被及时处理掉,不仅会影响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英语写作部分的发挥,也会逐步损耗掉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笔者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Lado(1957)的对比分析理论、Corder(1971)的偏误分析理论、Selinker(1972)的中介语理论以及戴炜栋和束定芳(1994)的相关理论综述为指导,通过作文材料分析、问卷法、访谈法对吉林七中初三年级全体学生及在校英语教师展开调查,以期探讨初中生英语写作中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类别、原因和改善对策。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如下:(1)初中生英语写作中会出现哪些母语负迁移现象?(2)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原因有哪些?(3)针对改善母语负迁移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哪些建议?本论文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笔者将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论文结构三方面对本研究与论文进行整体介绍;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将从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现状三个角度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进一步阐述;第三部分为研究过程与方法,根据所提出的研究问题,笔者利用作文材料分析的方法对吉林七中全体初三年级学生的两次考试——第一次月考和期中考试中的作文试卷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该校全体初三学生和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采用访谈法对相关学生和英语教师进行访谈,进而了解初中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第四部分为研究结果与讨论部分,笔者将对学生的作文试卷、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原因及改善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论,笔者将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对本研究进行反思并总结研究的局限性,进而根据研究局限性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吉林七中初三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情况并不理想,写作中各种形式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如词汇负迁移、句法负迁移、语篇负迁移等现象频出,其原因也不尽相同。例如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写作练习量不足、英语教师对学生作文批改不认真等原因都会造成母语负迁移现象。尽管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类型多样、形成的原因复杂且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学生与教师双方的努力仍可以总结出改善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相关建议以促进英语写作学习。

马丽[8](2020)在《韩国语委婉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委婉语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活动的润滑剂。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考虑到文化、礼仪、宗教、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人们往往避免使用令人不悦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取而代之的是闪烁其词,能使人感到愉快、舒适的说法,即委婉语。委婉语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教学意义,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既有研究从多层面、多角度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然而,关于韩国语委婉语这一神秘宝藏,还有很多领域有待探寻,相关研究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例如,对委婉语定义和范畴的界定不够统一和明确;概括分析居多,系统研究成果较少;宏观研究较多,个案分析不足;没有统一的语料来源,等等。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韩国语委婉语的概念和范畴进行重新界定与划分,从形式、语义、功能三个方面系统梳理韩国语词汇委婉语、句式委婉语的构成方式、语义变化与社会功能,并在具体语境中对其进行动态分析,尝试建立韩国语委婉语理论体系。主要有以下研究发现:第一,本文在分析既有定义不足的基础上,将委婉语重新定义为:在具体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吉、不洁、不礼、不适的内容,使用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进行间接表述,从而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在此基础上,指出委婉语的范畴包括词汇委婉语、句式委婉语、语篇委婉语三部分。词汇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吉、不洁、不礼、不适的词汇或短语,使用其他词汇、短语间接表述敬畏对象、死亡、疾病、性、生理现象、身体条件缺憾、社会生活缺憾、政治与经济的消极方面等内容,从而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词汇委婉语的对象和范围是相对固定、有限的。句式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礼和有负担的言语行为,使用句类转换、句式转换、句子成分添加等语法手段和迂回表达、省略、提示等语用手段,间接表述请求、命令、提问、劝说、指责、拒绝等意图,从而避免对方感到尴尬和不快。句式委婉语多属于语用学范畴,其使用范围极其广泛,难以囊括所有种类。语篇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当词汇委婉语和句式委婉语都难以满足表达需求,此时可采用传达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篇章进行委婉表达。与词汇委婉语和句式委婉语所不同的是,语篇委婉语的使用目的除了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更多的是在具体语境中,在准确判断双方利害关系基础上,实现保护自我和照顾对方的一箭双雕目的。第二,在构成方式方面,韩国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十分丰富。从广义上看,可将其分为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从狭义上看,主要指语言手段。韩国语委婉语的语言构成手段主要包括:语音方式、字形方式、词汇方式、句式方式、修辞方式等。语音方式主要有变音、倒置、省音、替音、添音;字形方式包括改字、空字、拆字、标记替代;词汇方式分为同义词替代、反义词替代、抽象词替代、汉字词替代、外来词替代、构词法、熟语替代;句式方式包括规约性句式和非规约性句式;修辞方式主要涵盖概念隐喻、转喻、拟人等。第三,在语义变化方面,本文根据委婉语的语义演变特点,从语义层级关系变化和语义清晰度变化两方面着手,将韩国语委婉语的语义演变归纳为语义聚合和语义模糊两部分,其中语义聚合又可分为语义相同、语义反向、语义扩大、语义转换几方面,语义模糊又包括指称模糊、语义多样化、语义缺乏确指、语义隐含,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委婉语与直陈语相比较的语义变化情况。第四,在语用功能方面,以使用委婉语的首要照顾对象是“他人”还是“自己”为标准,即以“利人”还是“利己”为标准,将韩国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划分为礼貌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两类。委婉语使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营造和谐的谈话氛围,展示说话人良好的礼貌教养,让听话人感受到说话人的友善和诚意,不让对方受胁迫和感到难堪,赢得对方的好感。尤其在表达负面信息时,礼貌是卓有成效的言语交际手段,也是委婉语的重要功能。委婉语在交际中发挥的礼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礼貌表达不洁不雅事物、礼貌表达对弱者的尊重同情、礼貌表达面子威胁行为。人们往往不是单纯为了交际而交际,通常都伴随着多种多样的目的。保护自己,为自己说好话是人类的天性。因此,礼貌功能只是委婉语的部分功能,一旦交际行为涉及自身利益,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安全、利益、地位、面子,竭尽全力保护好自己。委婉语在交际中发挥的自我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保护自我安全、保护自我利益、保护自我面子。总之,委婉语可以在行使礼貌功能的同时,伴随生产自我保护功能这一副产品。另一方面,所有的委婉语使用者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自我保护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礼貌功能,当二者发生冲突,最终是礼貌功能服从于自我保护功能。因此我们认为,委婉语的终极目的和社会功能是自我保护,即趋利避害。正确使用委婉语,可以达到含而不漏、曲而不晦的功效,避免针锋相对引起对方不悦和不快,令听者更容易接受谈话内容,提高谈话效率,促进交际顺畅进行。

崔艳英[9](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指出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戴南琅[10](2020)在《语块教学法对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哑巴英语”问题。因此,如何能让更多的英语学习者勇于英语交流,乐于英语交流,强于英语交流是众多研究的导向。本研究定位于刚接触英语学习的小学生,通过语块教学法的实施,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来探究语块教学对于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研究的问题为语块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能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吗?据此对口语表达的语块数量、准确性、流利性和语音语调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因此,研究的子问题为语块教学法能否提高小学生口语表达的口语数量、准确性、流利性和语音语调?此外根据一些研究指出的女性在口语学习上优于男性。在本研究中也稍作探讨。因此探讨的第二个问题为语块教学对小学生口语能力的影响在性别上有差异吗?根据语块理论可知,语块是语言使用者在日常使用中积累的出现频次高,由若干个词组成,介于词汇和语法之间,集语义,语境和语法于一体,整存整取的词汇结构。而在外语语言的学习中,掌握不同主题的语块,以语块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输入,语言学习会更为有效。本研究聚焦于语块教学法对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上。而语块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证明它对学习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将语块教学和传统教学实施交叉对比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显着性差异得出结果。研究假设为语块教学法对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实验参照语块理论指导,按照语块识别、语块输入记忆和语块输出的步骤设计教学,对抽选的三年级两个班的同学实施为期八周的实验教学。通过每班各两次口语测试所得数据,通过SPSS分析数据进行t检验。得出结果即语块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口语表达的语块数量、准确性、流利性和语音语调上交叉对比分析有显着差异,也就是证实了研究假设:语块教学法对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对小学生口语能力有明显提升作用。对第二个问题性别差异则得出语块教学对小学生口语能力影响无性别差异的结论。最后,通过实验研究提出在使用语块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识别语块,熟悉语块;巧设情境,拓展内容,把握对话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造性交流活动;培养英语文化意识。

二、惯用语句对外语学习高级阶段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惯用语句对外语学习高级阶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一、研究路径
        二、总体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一、核心素养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一、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一、概念及内涵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一、文化历史理论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一、目的与原则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一、培养理念层面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三、考评机制层面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发展呈现新需求
        (二)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亟需解决低效问题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是低效问题解决的关键
        (四)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设计研究不足
        (五)本研究者具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研究的条件
    二、概念界定
        (一)外语教学
        (二)高校汉语教学
        (三)汉语教学的优化
    三、文献综述
        (一)外语教学优化研究
        (二)汉语教学优化研究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
        (四)研究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二语习得理论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三)汉语教学理论
        (四)交际学理论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步骤
第一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公元前1 世纪至黎朝时期)
        (一)社会背景:封建社会政治、宗教上的影响和需求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建立最早的封建社会汉语教学大学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个别式教学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教育资源受限,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形成阶段(阮朝时期至1975 年)
        (一)社会背景:受政治的影响,汉语成为越南人学习的一种外语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汉语主要由国家公办外语系大学进行教授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以传递—接受为标准教学形式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教学效果处于低效状态
    三、发展阶段(1975 年至今)
        (一)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教育的需求,汉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公办大学及民办大学大量开设汉语系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以传达—交换信息为标准教学形式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面临瓶颈问题
第二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描述
        (一)调查对象
        (二)数据收集方法
        (三)调查结果
    二、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问题
        (二)课堂教学实施问题
    三、原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二)外部因素
第三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设计的优化
    一、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目标
        (一)能够引导教学活动方向,提高教学质量
        (二)要考虑到课程时间标准、精力的消耗和教学环境条件
        (三)要明确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学生能否达到汉语能力培养目标的可能性
    二、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内容
        (一)内容要以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目标为基础
        (二)内容要有完整性
        (三)内容要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四)内容要符合学生当前水平可接受的可能性
        (五)内容要符合教程规定的课时标准
        (六)内容要符合当前的教学条件和物质条件
    三、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理据
        (一)二语习得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三)汉语教学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四)交际学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四、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形态
        (一)教学设计优化的理念
        (二)教学设计优化的形式
        (三)教学设计优化的原则
        (四)教学设计优化的方法
    五、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条件
        (一)汉语教师能力要满足工作的专业性要求
        (二)教学方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
        (三)发挥现有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四)创造适合本土学习的教学条件
    六、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的前期信息调查分析阶段
        (二)课堂教学的中期的课程策划阶段
        (三)后期教学实施阶段
第四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实施优化
    一、准备的优化
        (一)教学对象分析的优化
        (二)教学环境分析的优化
    二、运行的优化
        (一)教学目标定制的优化
        (二)课堂管理组织的优化
    三、评估的优化
        (一)评估的标准
        (二)评估的内容
    四、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分析
        (一)初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二)中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三)高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第五章 促进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的建议
    一、教材编写的建议
        (一)推动针对越南本土学生的教材编写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教师的自身素养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方面
    三、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创设必要的教学基础条件
        (二)提升教师们的教学管理主体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研究对象综合信息调查问卷
    附录二 研究对象特征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校教学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四 教学对象特征的访谈提纲设计
    附录五 教师的汉语教学现状及教学观念调查问卷
    附录六 越南高校教师的访谈提纲设计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3)中日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
        一、英语教育的地位逐步提升
        二、英语课程标准的价值日益突显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研究意义
        (二)应用价值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文本分析法
        三、创新之处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大陆不同版本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二)大陆与台湾、香港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
        (三)中国与不同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1.中美两国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2.中日两国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3.中国与其他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英语语言的教学研究
        (二)英语课程的研究
        三、小结
第一章 中日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第一节 中国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设置背景
        一、中国现阶段初中英语教育存在问题
        二、中国原有英语课程标准本身存在问题
        三、中国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四、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 日本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设置背景
        一、日本英语教育存在问题
        (一)英语很少作为教学语言进行使用
        (二)日本“本土化”发音体系,阻碍正确的英语发音
        (三)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和教育技能
        二、日本原有英语指导要领存在问题
        三、日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四、日本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要求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中日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理念比较
    第一节 中国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编写理念
        一、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差异
        二、注重语言本质,突出英语的人文性功能
        三、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四、强调语言的综合运用,突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 日本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编写理念
        一、关注问题,寻求解决措施
        二、关注能力的培养,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三、面向全体学生,特别关注语言学习的弱者
        四、整体设计目标,注重课程对英语规律的把握
    第三节 中日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编写理念比较分析
        一、共同点
        (一)两国课程标准的理念都强调语言教学自身的特点,彰显语言魅力
        (二)两国课程标准的理念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两国课程标准的理念都体现语言作为文化的功能
        二、不同点
        (一)英语课程的开放性范畴不同
        (二)体现不同的教育观念
        (三)关注学生群体的类型不同
        三、小结
第三章 中日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比较
    第一节 中国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一、以提升综合能力为主的总目标
        二、层次分明的分级目标
    第二节 日本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一、突出培养交际能力的总目标
        二、以技能为导向的分目标
    第三节 中日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比较分析
        一、共同点
        (一)具有共同的语言教学观,体现一定的价值性
        (二)课程宗旨相同
        (三)设置结构相同
        (四)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展开
        (五)突出实用性
        二、不同点
        (一)总目标的发展趋势不同
        (二)分目标在结构上划分标准不同
        (三)分目标要求学生达到的技能有所不同
        (四)分目标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不尽相同
        三、小结
第四章 中日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内容体系比较
    第一节 中国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
        一、框架体系
        二、基本内容
        1.语言技能
        2.语言知识
        3.情感态度
        4.学习策略
        5.文化意识
    第二节 日本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
        一、框架体系
        二、基本内容
        (一)语言技能
        (二)语言知识
    第三节 中日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比较分析
        一、共同点
        (一)总框架结构基本相同
        (二)关注内容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联系,体现科学性原则
        (三)均重视语言要素和语言功能的配合
        (四)均彰显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观
        (五)均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减负”的理念
        二、不同点
        (一)框架结构的精细度不同
        (二)独创性元素各有千秋
        (三)是否关注与小学内容的衔接
        (四)课程内容设计思路有差异
        (五)课程内容侧重点不同
        (六)课程内容可操作性、灵活性有差异
        三、小结
第五章 中日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比较
    第一节 中国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词汇教学
        (二)语法教学
        (三)语篇教学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二节 日本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一、课程实施建议
        二、教学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第三节 中日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比较分析
        一、共同点
        (一)实施建议的内容大体相同
        (二)教学建议都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三)实施建议都体现语言活动的重要性
        (四)英语教学均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五)均重视在英语教学方面的有效资源的利用
        二、不同点
        (一)教学建议的侧重点不同
        (二)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不同
        (三)教师职业自主性不同
        (四)评价反馈体系的要求不同
        三、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结论
        一、中日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共同点
        (一)共同的优点
        (二)共同的缺点
        二、中日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不同点
    第二节 启示
        一、对课程标准编写者的启示
        (一)课程编制应加强英语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增强学科间的衔接性
        (二)课程编制在注重文化多元化的同时,也应加深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入
        (三)课程编制者应注重英语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展现时代性的词汇
        (四)课程编制应给学校、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更新教育理念
        (五)课程编制应注重课程的情境性,突出实践性
        二、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教学内容上,运用情境,开放教学
        (二)教学方式上,开拓创新,展现语言特色
        (三)教学评价上,增加弹性,富有感染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词块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应用文写作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整体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词块理论
        2.1.1 词块的定义
        2.1.2 词块的分类
        2.1.3 词块的功能
    2.2 词块教学法的来源及原则
        2.2.1 词块教学法的来源
        2.2.2 词块教学法的原则
    2.3 词块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3.1 语言信息加工理论
        2.3.2 心理语言学组块理论
    2.4 国内外词块研究现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5 国内外词块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写作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方法
        3.4.1 实验法
        3.4.2 访谈法
        3.4.3 观察法
    3.5 研究过程
        3.5.1 实验前
        3.5.2 实验中
        3.5.3 实验后
    3.6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实验前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4.1.1 两个班前测作文整体成绩结果分析与讨论
        4.1.2 两个班不同水平学生的前测作文成绩结果分析
        4.1.3 实验前实验班的访谈分析及讨论
    4.2 两个班测试题后测结果对比分析与讨论
        4.2.1 两个班后测作文整体成绩结果分析与讨论
        4.2.2 两个班不同水平学生的后测作文成绩结果分析与讨论
        4.2.3 实验后访谈结果分析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研究发现
    5.2 对教学的启示
    5.3 研究的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附录 Ⅱ 实验前测作文
附录 Ⅲ 实验后测作文
附录 Ⅳ 访谈提纲及转写
致谢

(5)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理论背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国内外搭配研究综述
    2.1. 国外搭配研究综述
        2.1.1. 搭配概念的界定研究
        2.1.2. 动名搭配的定量研究综述
        2.1.3. 搭配的定性研究综述
    2.2. 国内搭配研究综述
        2.2.1. 英语界搭配研究综述
        2.2.2. 汉语界搭配研究综述
        2.2.3. 对外汉语教学界搭配研究综述
    2.3. 小结
第三章 “动名搭配”基本概念的厘定与语料操作步骤
    3.1.“搭配”概念的厘定
        3.1.1. 搭配与词、短语的关系
        3.1.2. 搭配与熟语的关系
        3.1.3. 搭配与离合词的关系
        3.1.4. 搭配与语块的关系
        3.1.5. 搭配与类联接的关系
    3.2. 动名搭配的界定与分类
        3.2.1. 动名搭配的界定
        3.2.2. 动名搭配的分类
    3.3. 不同动名搭配类型的特点
    3.4. 动名搭配习得的考察内容
    3.5.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选取依据和步骤
    3.6. 语料库介绍
        3.6.1.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介绍
        3.6.2.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介绍
        3.6.3. 语料库间的可比性分析
        3.6.4. 语料库检索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7 小结
第四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正确动名搭配对比分析
    4.1. 对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正确动名搭配的个案分析
        4.1.1. “吃”+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2. “喝”+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3. “唱”+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4. “打”+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5. “抱”+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6. “放”+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7. “开”+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8. “坐”+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9. “走”+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10. “跑”+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2. 对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正确习得的逐类分析
        4.2.1. 自由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4.2.2. 受限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4.2.3. 固定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及相关偏误分析
    5.1. 偏误动名搭配语料的提取过程说明
    5.2.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1. “吃”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2. “喝”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3. “唱”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4. “打”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5. “抱”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6. “放”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7. “开”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8. “坐”的动名搭配错误分析
        5.2.9. “走”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10. “跑”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3.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偏误动名搭配的逐类分析
        5.3.1. 动名搭配中的词汇偏误
        5.3.2. 动名搭配中的句法偏误
        5.3.3. 动名搭配中的语用偏误
    5.4.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偏误原因分析
        5.4.1. 动名搭配偏误的表层原因
        5.4.2. 动名搭配偏误的深层原因
    5.5. 小结
第六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形成的制约因素
    6.1. 动名搭配产生的制约因素
    6.2. 动名搭配理据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6.2.1. 生成词库理论
        6.2.2. 隐喻与转喻理论
        6.2.3. 物性结构与隐喻、转喻理论的关系
    6.3. 动名自由搭配的制约因素
    6.4. 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6.4.1. 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6.4.2. 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6.5. 动名固定搭配的制约因素
    6.6. 小结
第七章 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的教学启示
    7.1. 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
        7.1.1. 语块相关理论
        7.1.2. 语块教学相关理论
        7.1.3. 动名搭配语块教学的设想
    7.2. 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
        7.2.1. 动名搭配易混淆词的辨析
        7.2.2. 动名搭配的语义阐释
        7.2.3. 动名搭配在使用中的句法规则
    7.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语块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以内蒙古根河市第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语块
        2.1.2 语块的类型
        2.1.3 语块教学法
    2.2 理论依据
        2.2.1 信息加工认知理论
        2.2.2 可理解性输入理论
    2.3 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案
    3.4 行动研究过程
        3.4.1 第一阶段行动研究
        3.4.2 第二阶段行动研究
        3.4.3 行动研究结果反馈
    3.5 数据的收集
        3.5.1 问卷调查法
        3.5.2 访谈法
        3.5.3 教学日志
        3.5.4 测试
    3.6 数据的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语块教学法运用到高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写作的影响
    4.2 语块教学法运用到高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写作态度的影响
    4.3 访谈分析
        4.3.1 语块教学法的认同
        4.3.2 提高英语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4.3.3 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3.4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3.5 提高英语语句及表达方式的容易度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启示与教学建议
        5.2.1 研究启示
        5.2.2 教学建议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高中英语程结构
附录B 高中英语写作评价标准
附录C 高中生英语应用文写作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D 访谈提纲
附录E 教学日志节选
附录F 写作测试题

(7)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迁移
        2.1.2 母语迁移
        2.1.3 母语负迁移
    2.2 母语负迁移的种类
    2.3 母语负迁移的理论基础
        2.3.1 对比分析理论
        2.3.2 偏误分析理论
        2.3.3 中介语理论
    2.4 母语负迁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4.3 母语负迁移与国内英语写作情况的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作文收集与分析
        3.3.2 问卷调查
        3.3.3 访谈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4.1 学生英语写作结果分析
        4.1.1 词汇负迁移
        4.1.2 句法负迁移
        4.1.3 语篇负迁移
    4.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2.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2.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2.3 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成因
        4.2.3.1 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4.2.3.2 英语教师方面的因素
    4.3 访谈结果分析
        4.3.1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4.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4 改善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相关建议
        4.4.1 学生学习建议
        4.4.2 教师教学建议
第5章 研究结论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5.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学生作文
    附录 B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C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D 学生访谈
    附录 E 教师访谈
作者简介
致谢

(8)韩国语委婉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委婉语的定义与体系
        一、既有定义的不足之处
        二、委婉语定义与范畴的重新界定
        三、委婉语与邻近概念的关系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原型范畴理论
        二、言语行为理论
第三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第一节 语音方式
        一、变音
        二、倒置
        三、省音
        四、替音
        五、添音
    第二节 字形方式
        一、改字
        二、空字
        三、拆字
        四、标记替代
    第三节 词汇方式
        一、同义词替代
        二、反义词替代
        三、抽象词替代
        四、汉字词替代
        五、外来词替代
        六、构词法
        七、熟语替代
    第四节 句式方式
        一、规约性句式委婉语
        二、非规约性句式委婉语
    第五节 修辞方式
        一、概念隐喻
        二、转喻
        三、拟人
第四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语义变化
    第一节 语义聚合
        一、语义相同
        二、语义反向
        三、语义扩大
        四、语义转换
    第二节 语义模糊
        一、指称模糊
        二、语义多样化
        三、语义缺乏确指
        四、语义隐含
第五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第一节 礼貌功能
        一、礼貌表示不洁不雅事物
        二、礼貌表示对弱者尊重同情
        三、礼貌表示面子威胁行为
    第二节 自我保护功能
        一、保护自我安全
        二、保护自我利益
        三、保护自我面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1.4 小结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2.6 小结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4.6 小结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5.6 小结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6.5 小结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7.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语块教学法对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国内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有待提升
        1.1.2 实现标准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目标的要求
        1.1.3 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语块
        1.3.2 语块教学法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关于语块定义的研究
        2.1.2 语块的理论基础
        2.1.3 关于语块分类的研究
        2.1.4 关于语块功能的研究
        2.1.5 关于语块教学法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关于语块的研究
        2.2.2 关于语块教学法的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4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综述
3 实验设计与实施
    3.1 实验设计
        3.1.1 研究思路
        3.1.2 研究问题
        3.1.3 研究假设
        3.1.4 研究变量
        3.1.5 研究对象
        3.1.6 研究工具
    3.2 实验过程
        3.2.1 实验前阶段
        3.2.2 实验实施阶段
        3.2.3 实验后阶段
4 实验结果
    4.1 口语测试结果分析
        4.1.1 语块数量变化的结果
        4.1.2 口语表达准确性结果
        4.1.3 口语表达流利性结果
        4.1.4 口语表达语音语调结果
    4.2 性别差异结果分析
5 讨论
    5.1 实验结论分析
        5.1.1 口语能力提升的结果分析
        5.1.2 口语能力发展无明显性别差异的分析
    5.2 教学启示
        5.2.1 引导学生识别语块,熟悉语块
        5.2.2 巧设情境,拓展内容,把握对话目的
        5.2.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造性交流活动
        5.2.4 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惯用语句对外语学习高级阶段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D]. 阮氏兰(NGUYEN THI LAN). 西南大学, 2021(01)
  • [3]中日现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D]. 殷思涵. 喀什大学, 2020(07)
  • [4]词块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应用文写作水平影响的研究[D]. 焦昕鑫.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D]. 唐建华. 山东大学, 2020(09)
  • [6]语块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以内蒙古根河市第二中学为例[D]. 邵猛. 延边大学, 2020(05)
  • [7]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调查研究[D]. 陈磊. 北华大学, 2020(12)
  • [8]韩国语委婉语研究[D]. 马丽.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 [10]语块教学法对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戴南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习语对高级外语学习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