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菌丝体多糖论文_蔡爱群,唐福斌,韩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茯苓菌丝体多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茯苓,菌丝体,多糖,硫酸,生物量,酯化,色谱。

茯苓菌丝体多糖论文文献综述

蔡爱群,唐福斌,韩伟[1](2016)在《茯苓菌丝体生物量、多糖含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收集经液体培养的茯苓1号[Poria cocos(Schw.)Wolf.Strain 1]、茯苓5.78号(P.cocos Strain5.78)菌株菌丝体,并干燥后称重,比较其生物量产率;采用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茯苓1号、茯苓5.78号菌株菌丝体的多糖吸光度,从而测定出其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茯苓1号比茯苓5.78号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茯苓5.78号菌丝体的多糖含量比茯苓1号高。说明在相同的液体培养基条件下,茯苓1号、茯苓5.78号菌株的菌丝体生长速度不同;茯苓多糖含量也不一样。(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20期)

韩勇[2](2013)在《超声波法提取茯苓菌丝体胞内多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利用茯苓菌丝体胞内多糖,对茯苓菌丝体胞内多糖的超声波法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试验,优化了超声波法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优化的胞内多糖超声波法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3∶1,超声功率100 W,提取温度66℃,提取时间27min。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2.99%。(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韩勇,田艳花[3](2013)在《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提取工艺。采用酸化、加热进行发酵液预处理试验,经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法优化多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发酵液预处理参数为:草酸调节pH值5.0,75℃加热15min;优化的多糖提取工艺条件为:pH值5.9,乙醇体积分数74.7%,醇沉时间11h,在此条件下,粗多糖提取量为11.86g/L。(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学刊)》期刊2013年08期)

韩勇,王仙芝,张虹[4](2013)在《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脱蛋白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蛋白质脱除率和多糖损失率为考察指标,研究比较了Sevag法、叁氯乙酸法、酶法、酶-Sevag法对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脱蛋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酶-Sevag法是较佳的脱除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中蛋白质的方法,酶用量1.5%,温度50℃,pH 6.5,脱蛋白2h,Sevag法脱蛋白3次,蛋白质脱除率为87.43%,多糖损失率为10.97%。(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3年07期)

韩勇[5](2013)在《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硫酸酯化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试验,优化了胞外多糖硫酸酯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优化的硫酸酯化条件为氯磺酸与吡啶摩尔比1∶3.85,反应温度73℃,反应时间3.34h.在此条件下,硫酸基团取代度为1.02.(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魏海龙,贺亮,甘庆军,胡传久,吴学谦[6](2011)在《茯苓菌丝体多糖径向流色谱分离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nhnken组合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茯苓菌丝体多糖径向流色谱分离的工艺条件。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当样品浓度为8 mg/mL,上样量为40 mL,上样流速为25 mL/min,洗脱流速为33 mL/min时,多糖回收率达到83.26%,比传统轴向色谱分离及化学方法效率更高,时间更短。(本文来源于《浙江林业科技》期刊2011年02期)

陶跃中,姜辉,舒志愚,杨生玉[7](2010)在《响应面法优化茯苓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茯苓深层发酵菌丝体的多糖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选取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水料比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法优化茯苓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水料比与茯苓多糖得率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茯苓多糖水浸提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4.3 h,提取温度73.8℃,水料比29.8∶1;多糖得率理论值达到2.45%,实际得率可达2.57%。[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得到的提取条件可信,具有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7期)

李羿,万德光,刘忠荣,杨胜[8](2006)在《发酵茯苓菌丝体和天然茯苓多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发酵茯苓菌丝体和天然茯苓中多糖的提取分离进行了研究,并分别测定了二者总多糖的提取率及总糖的平均含量。发酵茯苓菌丝体和天然茯苓中总多糖的提取率分别为24.47%和82.93%;发酵茯苓菌丝体和天然茯苓总糖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5.17%和87.24%。(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06年04期)

金勇[9](2004)在《不同茯苓菌丝体的多糖结构和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发现,真菌多糖是优良的免疫调节剂,它们不仅对多种疾病具有显着疗效而且能抑制肿瘤生长或阻止病毒感染,而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然而,只有某些真菌多糖才显示出抗肿瘤活性,甚至从不同真菌中分离出的相同化学结构的(1→3)-β-D-葡聚糖其生物活性截然不同。据报道,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质具有不同立体形态,它们对多糖分子链的构象有特异识别能力从而起不同作用。由此认为,多糖在溶液中的链构象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比一级结构更为重要。多糖的分子量、分子尺寸和链构象(刚直链、无规线团、单一、双一及叁螺旋和聚集体等形态)主要依靠高分子溶液理论和方法来确定,而真菌的培养和分离提取以及生物活性试验又涉及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因此研究真菌多糖结构和链构象及其与生物活性的关系属于高分子物理和生物化学交叉学科的新领域,也是国际前沿领域之一。本论文主要通过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培养不同的茯苓菌丝体,并且从中提取和纯化得到水溶性和碱溶性多糖并制备它们的衍生物,然后,研究它们的化学结构、溶液中的链构象和抗肿瘤活性,并探讨多糖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机理以及它们的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 本工作的主要创新是:(1) 首次弄清了茯苓菌丝体中六种多糖的结构和分子量以及不同培养基对茯苓菌丝体中各种多糖的化学组成、分子量和链构象的影响;(2) 首次揭示不同菌种和不同培养基培养的茯苓菌丝体水溶性多糖具有不同的抗肿瘤活性,而且含玉米浆培养基培养的菌丝体杂多糖显示明显高的抗肿瘤活性;(3) 确定碱溶液提取的水不溶性多糖—(1→3)-α-D-葡聚糖在0.25 M LiCl/二甲基亚砜(DMSO)中呈现较伸展的柔顺链构象;(4) 揭示水不溶性(1→3)-α-D-葡聚糖分子链上引入硫酸酯基后,其衍生物水溶性提高且链刚性增大,同时抗肿瘤活性明显提高;并且证明(1→3)-α-D-葡聚糖硫酸酯衍生物具有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作用,并使MCF-7细胞周期明显阻滞于G0/G1期,且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5) 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对野生茯苓菌种进行了50升发酵罐的中试,并成功地培养出批量茯苓菌丝体,而且证明其水溶性杂多糖具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6) 采用一种新的乳液相分离法制备包合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微胶囊,它具有明显的pH选择性释放功能。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概括如下。由野生茯苓菌种采用两种不同培养基培养出茯苓菌丝体,并且依次用0.9%NaCl、热水、0.5M NaOH水溶液和88%甲酸从中分别提取出六种不同的多糖,同时从培养液中提取出胞外多糖。红外光谱(IR)、气相色谱(GC)、~(13)C NMR等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菌丝体中相应的七种多糖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其中PCM-0,PCM-1和PCM-2为杂多糖,PCM-3-I为(1→3)-α-D-葡聚糖,PCM-3-Ⅱ和PCM-4为(1→3)-β-D-葡聚糖。值得提出,α-和β-D-葡聚糖同时存在于碱提取的多糖中,但可通过醋酸中和后分离。通过激光光散射(LLS)和粘度法测定了这些多糖的重均分子量(M_w)、均方根旋转半径(<S~2>(1/2))和特性粘数([η])。不同的培养基配方得到的菌丝体多糖的蛋白质含量和分子量不同,且在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链构象。其中由含玉米浆培养基培养的茯苓菌丝体中提取的多糖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相对低的分子量以及相对卷曲的链构象。另外,从两种培养液中用甲醉沉淀提取出胞外多糖(场七.PCMO和wc一PCMO),它们的化学结构和为‘也不完全相同。 用植入BALBlc小鼠体内的Sarco力以aL-180(S一180)实体瘤进行获荃菌丝体水溶性杂多糖的体内活性测试,用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肝炎细胞株HepG:进行体外活性试验,并且用正常猴子肾脏细胞测试多糖的毒性。由两种获荃菌种和两种不同培养基配方培养出的四种获荃菌丝体中的多种水溶性杂多糖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单糖组成、结合蛋白含量和分子量,并且显示出对S一180明显不同的抑制率。小鼠移植S一180实体瘤试验表明,用野生获荃菌种从玉米浆培养基培养的菌丝体中提取的杂多糖在体内具有最高的抗肿瘤活性。数皮培养基培养的菌丝体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则不显示体内抑瘤活性。体外肿瘤细胞培养试验证明,四种获荃菌丝体的水溶性多糖均有抑制悬浮细胞株HL.60人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活性,而对贴壁细胞株HePGZ肝癌细胞的抗增殖活性较低。由此证明,化学结构、蛋白含量、分子童、链构象对多糖的生物活性都有影响,其根源在菌种和培养基成分。 以0.25 M LIC】/DMSO为溶剂,丙酮和0.25 M LIC】/DMSO(l:4)混合液为沉淀剂,用重沉淀分级法将(l峥3卜小D一葡聚糖(桃一PCM3一D成功地分成十个级分。通过激光光散射和粘度法测定各级分在0.25 M Lic.Mso中25oc下的Mw、‘护>’口和【司数据.由此建立了该葡聚糖在分子童范围4.16、104到29一10’的Mark一Houw奴止方程:【川=(9.77士0.1)x 10-5从0.77t”.02(c时扩)。同时,按照高分子溶液理论计算出分子链构象参数,如单位围长摩尔质量(ML)、持续长度(砂和极限特征比(C_)依次为69伽口一,4.snm和11.9.由此得出,(l峥3卜a-D一葡聚糖PCM3一I在0.25 M LIC四MSO中呈现一种较伸展的柔顺链构象。 水不溶性获荃a-D·葡聚糖通过氛?(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4-05-01)

陈莉[10](2004)在《人工培养菌种茯苓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和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茯苓长期用作传统中药,具有利尿、抗菌、免疫、抗肿瘤和补体激活等功效。多糖是优良的免疫调节剂,能抑制肿瘤或癌细胞的生长,并且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因而是很有前途的保健食品和天然新药。近年已发现多糖的抗肿瘤活性与其在溶液中的链构象有关,然而多糖的链构象主要依靠高分子溶液理论和方法确定,需要生物技术与高分子物理学相结合才可能完成。本工作主要采用液体深层培养技术培养得到茯苓菌丝体,并用生物技术从菌丝体中提取和纯化出水溶性和碱溶性多糖,然后研究它们的化学结构、溶液中的链构象和抗肿瘤活性。本论文利用高分子物理与生物技术结合研究茯苓菌丝体多糖构象与生物活性,属交叉学科领域。 本工作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弄清用人工培养的菌种在含麸皮提取液和含玉米浆的两种培养基深层发酵培养的茯苓菌丝体中各种多糖的化学结构和分子量以及培养基的影响;(2)用光散射和粘度法测量并按照高分子溶液理论确定(1→3)-a-D-葡聚糖ab-PCM3-I及其硫酸酯衍生物S-ab-PCM3-I在二甲亚砜(DMSO)溶液和水溶液中分别呈现较为伸展的无规线团链构象和半刚性链构象:(3)弄清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化学组成和分子量,并评价其体内和体外的抗Sarcoma 180肿瘤的活性。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概括如下。在含有玉米浆的液体培养基中采用深层发酵技术培养出茯苓菌丝体。菌丝体依次用0.9%NaCl水溶液、热水、0.5 M NaOH水溶液和88%甲酸提取,从中分离出六种多糖,分别标记为ac-PCM1、ac-PCM2、ac-PCM3-Ⅰ、ac-PCM3-Ⅱ、ac-PCM4-Ⅰ和ac-PCM4-Ⅱ,另外从培养液中得到一种胞外多糖ac-PCMO。红外光谱(IR)、~(13)C-NMR、气相色谱(GC)及蛋白质和元素分析(EA)结果指出,ac-PCM1、ac-PCM2和ac-PCM0是杂多糖,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和海藻糖,而ac-PCM3-Ⅰ和ac-PCM3-Ⅱ主要含有D-葡萄糖。随着提取过程的进行,各多糖组分中的葡萄糖含量逐渐增加。值得注意的是a-D-葡聚糖(ac-PCM3-Ⅰ)和β-D-葡聚糖(ac-PCM3-Ⅱ)共存于NaOH的碱水提取液中,并且用醋酸中和后可以将它们分开。用含有玉米浆的培养液培养分离出的多糖系列ac-PCM比用含有麸皮的培养液培养分离出的多糖系列ab-PCM含有更多的蛋白质。用激光光散射(LLS)、尺寸排除色谱和LLS联用(SEC-LLS)和粘度法测定了这些多糖的重均分子量(Mw)和特性粘数([η])。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的玉米浆和麸皮对茯苓菌丝体多糖的化学组成、分子量和链构象有很大的影响。 茯苓菌丝体水不溶性(1→3)-a-D-葡聚糖(ab-PCM3-Ⅰ)采用沉淀分级法以0.25 M氯化锂/二甲亚砜(LiCl/DMSO)为溶剂、丙酮与0.25 M LiCl/DMSO(4:1)混合液为沉淀剂成功分成10个级分。其中7个分级试样用氯磺酸一吡啶复合物合成了水溶性的硫酸酯多糖,它们的取代度范围为0.35~0.81。用SEC-LLS和粘度法测得该多糖及其硫酸酯衍生物S-ab-PCM3-Ⅰ分别在0.25 M LiCl/DMSO和0.9%NaCl水溶液中25℃条件下的Mark-Houwink方程依次为:[η]=9.92×10~(-3)M_w~(0.77)(mL g~(-1))和[η]=(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4-05-01)

茯苓菌丝体多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更好地利用茯苓菌丝体胞内多糖,对茯苓菌丝体胞内多糖的超声波法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试验,优化了超声波法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优化的胞内多糖超声波法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3∶1,超声功率100 W,提取温度66℃,提取时间27min。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2.9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茯苓菌丝体多糖论文参考文献

[1].蔡爱群,唐福斌,韩伟.茯苓菌丝体生物量、多糖含量的测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6

[2].韩勇.超声波法提取茯苓菌丝体胞内多糖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

[3].韩勇,田艳花.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

[4].韩勇,王仙芝,张虹.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脱蛋白方法研究[J].北方园艺.2013

[5].韩勇.茯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硫酸酯化工艺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魏海龙,贺亮,甘庆军,胡传久,吴学谦.茯苓菌丝体多糖径向流色谱分离参数优化[J].浙江林业科技.2011

[7].陶跃中,姜辉,舒志愚,杨生玉.响应面法优化茯苓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8].李羿,万德光,刘忠荣,杨胜.发酵茯苓菌丝体和天然茯苓多糖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

[9].金勇.不同茯苓菌丝体的多糖结构和生物活性[D].武汉大学.2004

[10].陈莉.人工培养菌种茯苓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和生物活性[D].武汉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2叁氯乙酸法脱蛋白效果Fig.2Dep...3酶法脱蛋白效果Fig.3Deprot...4酶-Sevag法脱蛋白Fig.4De...Y=f (X1,X3)的响应面(A)和等高线(B)茯苓多糖的提取工艺1Sevag法脱蛋白效果Fig.1De...

标签:;  ;  ;  ;  ;  ;  ;  

茯苓菌丝体多糖论文_蔡爱群,唐福斌,韩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