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色彩文化与色彩控制导向

城市色彩文化与色彩控制导向

尚磊[1]2004年在《城市色彩文化与色彩控制导向》文中提出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伴随着市居民生活文化精神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速发展的时期。对城市色彩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城市色彩不仅代表着城市的特色,它反映出的是特色区域内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文脉作用于城市这一载体的时间沉淀。然而,在以往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城市色彩的理解往往仅限于单个建筑的色彩环境上,而缺乏从整个城市的角度的研究。在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更是寥寥可数,本文拟尝试做一些探索。本课题的研究从色彩的物理学属性上证实:色彩可以对人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影响。在城市中,城市色彩文化往往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是人们在城市自然条件、经济活动社会文化及发展历史等多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主观上趋同一致的对城市的整体的反映,它不仅包括了城市文化本身,而且也蕴含了特定的的丰富的人文因素和自然地理概况。提出了,在新旧色彩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对色彩要素所产生的相互关联最终形成的色彩地图有助于城市的改造与发展。而城市色彩的控制导向是维持城市色彩正常发展的必要手段,它能够理性地、客观地以发展的眼光科学控制城市色彩的发展方向。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色彩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性,指出城市与色彩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城市的发展促进了色彩的形成,而色彩的变化为城市的文脉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研究成果来证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对色彩问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张姝[2]2014年在《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色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各个城市的自有特色正在逐渐消失,城市色彩趋同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在城市的研究课题中,色彩研究与城市形态研究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城市色彩的存在与发展都映射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在全球化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城市特色也变得越来越关注,城市色彩的研究也变成了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以色彩和城市色彩的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对国内外城市色彩的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了城市色彩的影响因素(地理、气候、材料、民族文化、宗教意识、科学技术、城市发展等),通过科技手段在武汉市的汉口、汉阳、武昌叁个中心城区进行了片区色彩的提取和归纳,并提出了武汉市城市色彩的色谱。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即:绪论、基础理论、城市色彩的影响因素、武汉城市色彩研究和展望。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论文阐述了国内城市色彩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强调了城市色彩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部分为基础理论。从色彩心理学、色彩地理学、城市色彩、城市色彩构成、城市色彩景观、城市色彩设计、城市空间美学、地域文化等几个方面,对城市色彩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剖析。第叁部分为城市色彩的影响因素研究,从地理角度,分析不同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方材料等地域性因素对城市色彩规律性表现状态的影响。从人文角度,分析民族文化、宗教意识、科学技术、城市发展等因素对城市色彩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是武汉城市色彩研究,从自然色彩资源、人文色彩资源中强调本土的色彩特色。在色彩变化中从地理气候、地方材料、城市发展、民族文化、科学技术等角度去研究武汉市叁个中心城区的片区色彩。对现存的各区域内的色彩特征进行色彩数据提取、分析和归纳,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武汉城市色彩总体色谱与片区色谱应用指导建议,最后提出了建议性的色彩控制管理方法。

边文娟[3]2015年在《基于新文脉主义的城市色彩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社会经济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风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城市色彩问题凸显,随着城市色彩规划的兴起,色彩污染逐步得到缓解,但由于研究视野的局限性使城市色彩研究进入了瓶颈期。当前城市色彩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从整体、全面的研究视角来整合提升理论成果与实践方法论,以促进城市色彩全方位、立体化,可持续发展,更加有效地指导城市色彩规划,从而致力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城市色彩是城市文脉系统中的子系统,也是城市文脉传承的显性因子,反映了城市文脉积淀的本质。因此基于以上发展困局以及实践需求,将城市色彩可持续发展做为研究重点,从文脉延续的角度,系统的研究城市色彩的传承与嬗变,通过引介新文脉主义,结合城市色彩理论、城市自组织,生态学等理论,提出以推动城市色彩基因再生为目标的“城市色脉”理念,并阐述其内涵外延、形成因素以及特性,将已有的城市色彩研究成果统筹到“色彩时空框架”内,整合城市时态、城市空间形态、城市文脉形态与城市色彩形态构成城市色脉网络体系,并借助“城市色脉切片”模型,剖析探究城市色脉演变的内在规律以及可持续发展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城市色彩可持续发展策略,有利于深入挖掘城市色彩文化内涵,完善城市色彩体系,引导城市色彩研究从具象化走向抽象化,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碎片化走向全面化,使城市色彩发展更具整体性、有机性、时代性、前瞻性,从而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城市色脉时空全景化。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发现问题,首先通过分析城市色彩研究现状,结合国内外城市色彩演进动态,论述国内城市色彩已进入发展瓶颈期,并以城市文脉延续为突破点,从城市文脉与城市色彩的契合点切入,以城市色彩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为下一步理论建构提供研究基础。第二部分为剖析问题,通过引介新文脉主义理论,与城市色彩理论系统结合,构建城市色脉理论体系,并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特征属性、功能作用,核心价值等。第叁部分为解决问题,运用生物学中的切片概念建立城市色脉切片模型,从而研究城市色脉内在演变动力机制,基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城市色彩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及城市色脉评价体系,以提高城市色脉理论的可操作性。第四部分为实例研究,运用城市色脉理论阐述天津市城市色彩演变过程,将理论结合实际,建立天津城市色彩基因库,并进行色彩筛选,针对天津城市特色提出错位发展、城市色彩阈限、城市色彩过滤等策略。

高春留[4]2017年在《特色导向下宁陕县县城色彩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小城镇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人口疏散、产业承接以及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受快速城镇化的影响,小城镇发展迅速,城市色彩污染严重、文化建设混杂,城市风貌呈现出无序的发展状态,导致城市特色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特色小城镇建设力度的加大,城市色彩在城市特色塑造中越发重要,城市色彩与城市特色之间的开发与保护关系亟待改善,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以宁陕县县城为具体研究对象,展开特色导向下的小城镇色彩规划研究。文章以城市色彩设计为操作手段,以特色塑造为最终目标,依照“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采用色彩地理学实地调查法、个案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以及景观色彩栅格量化等方法,分析研究小城镇色彩规划中的问题、难点,试图通过对城市色彩与城市特色二者关系的剖析,有针对性的提出特色导向小城镇色彩规划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体系。综合来看,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城市“色彩”与城市“特色”基本属性的分析,认为城市特色与城市色彩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相互关系,其中统一表现为:城市色彩与城市特色在美学观念上的一致性,城市发展初期城市色彩是依据城市特色定位,可以说是对城市特色的延伸;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合理高效的城市色彩规划又能弥补城市特色不足的问题,使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对立表现为:城市特色在一定条件下对城市色彩的选择有所束缚,而过渡夸张的城市色彩则会对城市特色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二者的空间依托关系则是特色导向下色彩规划的主要依据。(2)紧接着重点提出了特色导向下小城镇色彩规划研究视角与方法体系,通过对“整体”、“局部”、及“双向”规划模式的剖析,认为采用“分层引导”从不同的层面对小城镇展开有序引导是小城镇色彩规划的有效模式,并提出了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与功能区划相统一、与传统色彩相尊重、与现代色彩的相协调的原则。(3)依据城市色彩与城市特色的关系、遵从分层引导体系,对宁陕县县城特色与色彩构成展开了详细分析,最后围绕城市特色、功能区划及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叁个层面提出了特色导向下小城镇色彩规划的具体策略,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

单晓燕[5]2014年在《北京旧城传统中轴线保护和控制区域色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京旧城传统中轴线作为古都北京的“龙脉”形成于元代,经历明、清、民国至今,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和变迁,是北京的骨架和坐标,城市发展的基准和方向,集中体现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气质。北京“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强调将中轴线各段纳入了保护体系,北京的“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也正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旨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北京这条不可或缺的文化之脉。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旧城传统中轴线的色彩风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使得传统中轴线的鲜明特色逐渐消失。在这个背景下,如何保护北京旧城传统中轴线的色彩文脉,疏导旧城传统中轴线保护和控制区域内色彩发展的秩序,对旧城传统中轴线色彩的统筹规划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以北京旧城传统中轴线保护与控制区域的总体色彩规划以及区域内的代表性建筑为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北京传统中轴线的发展脉络、空间环境构成和人文色彩等方面的研究和梳理,结合国内外对于轴线和城市色彩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之后有计划的对保护控制区域内的建筑和街道系统色彩进行了现场调研,基于前期研究工作和相关理论的积累对提出色彩规划控制的基本原则,最后总结出清晰的色彩控制脉络体系并给出推荐色谱和应用建议,从色彩应用和管理方面进行有效引导,以期完善旧城城市色彩保护体系,为传统中轴线的整体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

黄晶[6]2004年在《城市色彩的识别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中国正处于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迅速扩张,无数中小城镇大量涌现,城市规划与建设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城市建设中,如何突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识别则是当今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社会背景下,具有品牌效应、对培植经济环境、促进城市土地资源价值综合发挥的城市CI识别系统的确立便是其新的解决之道,而在城市CI系统中,城市色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感知因素。本文以城市色彩为研究对象,从城市CI的角度研究城市色彩问题,探索城市色彩识别系统的组成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操作,并指出城市色彩识别对于城市的全方位识别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城市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章说明城市色彩识别系统的研究背景和目的,解释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领域和运用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回顾城市色彩研究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成果,介绍我国国内城市色彩规划的实施现状。 第叁章借鉴考古学中“文化堆积”和“文化层”理论对城市色彩进行理论层面剖析,提出文化堆积理论在城市色彩规划领域的应用。 第四章论述城市色彩识别系统的组成:城市标志色、城市总体色彩和城市界面色彩,并分别介绍了每一组成部分的特性和相关影响因素。 第五章介绍“南阳城市色彩识别系统规划”和“平顶山新城廊道景观色彩控制”两个城市色彩规划案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层面展示了城市色彩识别系统的实际操作流程和研究方法。

许超[7]2013年在《苏州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形象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内容,而城市形象建设中的视觉识别系统是其重要外显部分。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可体现城市理念、传达城市精神,可构建创造独具特色的市容市貌,传播城市形象,对内规范市民行为,从而整体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通过对苏州的色彩、城市标志、公共交通系统、公共设施系统、城市户外广告以及城市雕塑的调查研究,苏州城市形象系统在社会认知中有许多的共识和认同,如“粉墙黛瓦”“水墨江南”等等,但作为现代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性认知尚存在不足,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针对苏州城市形象视觉识别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结合城市形象设计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和国外城市成功的先例,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对策。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城市形象基础理论的阐述,目的是为本文的调研和分析做理论支撑;第二部分是苏州城市文脉与形象视觉识别;第叁部分是对苏州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调研与分析;第四部分是基于苏州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不足进行的反思及对策。

刘亚平[8]2018年在《基于问卷分析的寒地中小型城市色彩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城市色彩作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一项领域,也是城市风貌中最具直观性和理解性的一项视觉要素。自2000年在北京开设的关于城市色彩专题讨论起,在城市规划界引起重视,并在全国大中城市展开色彩规划探索和讨论。近十多年来,通过引进国外城市色彩规划理念及实践经验,国内相关城市色彩理论水平及体系正逐步完善。然而,城市色彩雷同、地域文化丧失等一系列的情况在我国广泛出现。相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城市尺度使得城市色彩规划在理论及方法上有所差异。寒地中小型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气候及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色彩问题,使得其色彩规划与研究相当必要。本文的研究则立足于寒地中小型城市,对其色彩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并将问卷分析结合到城市色彩规划中;对其内容进行针对性分析、设计,探讨相应的城市色彩规划策略。文章采用理论分析、案例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叁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色彩学、色彩心理学、色彩地理学等城市色彩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色彩规划策略进行归纳、提炼和演绎,探讨寒地中小型城市与温带、亚热带大城市在色彩规划内容、方法、策略的异同。同时,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城市规模的问卷内容对比,总结提炼出适合寒地中小型城市色彩规划的一套问卷系统。最后,通过笔者参与的实践项目进行论证,将理论结合实际,进一步检验了基于问卷分析的寒地中小型城市色彩规划理论、策略与方法,并进行总结和拓展,以期对寒地中小型城市的色彩规划提供针对性的参考和借鉴。

宋立新[9]2012年在《诗居城市色彩形象识别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城市色彩在城市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趋势下,城市色彩是表现城市地域文化、彰显城市精神、凸显城市个性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城市色彩一方面呈现出千城一色、地域性丧失的倾向;一方面又表现为色彩污染、杂乱无章的状态。因此,城市色彩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居环境的改善及城市化终极目标的实现---诗意的栖居。对于城市色彩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缺乏理性的思考及系统性的解决办法。城市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与文化性。由于科学的崛起,经济人的诞生,城市逐渐走上以物质文明为单一向度来衡量社会进步的斜路。目前,社会财富较以往已有很大提高,由于技术经济最根本的特征是促逼、摆置及计算,导致城市主体无时不刻不因为虚名和私利的欲望而产生判断和否定,因而倍感身份丧失,天性泯灭,甚至精神失落,心灵没有丝毫的宁静,人们希望从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过上一种摆脱“必需后”的相对自由的生活,以达至理想化的在存状态,体悟到诗意的栖居。理想化的生存状态就是城市主体能够实现自我的存在。只有在存在状态下,城市主体才可能找回自我,并使其天性中的良善与纯真在生命中得以显现。因此,城市色彩设计的目的就是实现对城市主体的人文关怀,以使城市主体能够诗意般的栖居在大地上,复归于人天性的本真。本文通过对城市主体生存现状与存在状态特征的比较,推导出“诗意的栖居”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进而通过对诗意的栖居(即艺术化生存)状态审美感受的分析,确立了城市主体的心灵为城市色彩研究的本体。本研究针对城市形象识别系统进行了理论的创新,从哲学的高度对城市色彩形象的识别概念进行了深入挖掘,对形象识别的特征、生成条件及生成方式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结构中有其不变的人格精神(即文化原型),其中关于良善和纯真的理念,即是塑造独特城市色彩的关键。理想的城市色彩是使城市主体达至其天性中的良善或纯真精神理念的显现(识别)的路径之一,因此,城市色彩形象识别设计的原理即是城市主体的文化原型(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理念)与城市色彩所形成的感知的同一性。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城市色彩研究机构研究方法的评析,发现目前城市色彩研究方法的缺失之处在于缺少对城市主体生存感受的人文关怀,仅仅从生理的角度强调了城市色彩物理属性的和谐。因此,本研究注重的是城市主体与城市色彩间的关系存在,而不仅仅拘泥于城市色彩视觉效果的调和。本研究较其他城市色彩研究机构所处的视角不同,本文中的城市色彩是指广义的城市色彩,即宏观的、整体的城市空间色彩,是城市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阶段性所感知的城市色彩意象,而不是其他城市色彩研究机构所强调的狭义的城市色彩,即时间和空间中的某一点所感知的城市色彩。本课题为跨学科研究,站在哲学的高度,综合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符号学、现象学、审美主义和存在主义等理论,运用艺术设计的方法来对城市色彩形象识别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了使城市主体实现艺术化生存,使城市色彩形象凸显地域化特色,本课题利用科学分析的手段作为城市色彩设计的考量,将城市主体的精神理念作为城市色彩设计的创意之源,构建了系统完整、形神兼备的城市色彩形象识别体系,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包括城市主题文化的评估体系、城市理念的定位原则、城市精神转换为城市色彩意象的方法、城市概念色谱确立的手段、以及城市色彩实施管控的操作流程,并附以了实际操作的案例说明。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塑造良好的城市色彩形象,营造城市色彩独特的场所精神,求得城市主体对城市空间色彩的识别(认同),传达城市与自然合谐共生的理性文明存在,构建城市共同体的理想家园,以期实现城市发展的真正目标--“诗意的栖居”。

文溢涓[10]2013年在《基于可操作性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活动场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都要依赖于城市。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城市已经不仅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它更是一个地区文明传承和文化识别的重要体现。城市色彩在城市环境要素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人们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同时,城市色彩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而愈加明显。可以说,城市色彩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特质,成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外貌、风土、功能等的综合价值判断。具有和谐、有特色的城市色彩应该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许多的城市都已经意识到城市色彩对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了城市色彩规划,以期营造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很多城市的色彩规划可操作性不高,规划成果难以实施。综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学术界对于城市色彩规划并未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范式,规划人员对规划方法技术存在不同的理解,有的甚至有认识偏差,导致规划方案不符合实际情况,可操作性低。另一方面,城市色彩规划体系不完善,规划成果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和监督管理,以致规划的成果形式、控制方式缺乏对城市建设实施的指导性作用,导致城市色彩规划难以实施。本文以色彩学、城市规划设计为基础理论,在明确了城市色彩的概念、构成要素,并对城市色彩的心理感知等问题全面分析后,对我国城市色彩规划难以实施的原因进行研宄。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内当前城市色彩杂乱无序的不和谐状态以及城市色彩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低的情况,研宄形成一套面向实施的城市色彩规划运行机制,提出“双向引导”的规划模式,并归纳了包括城市色彩调研、评价、定位、规划实施等城市色彩规划内容体系。在规划体系中对城市色彩的规划提出分别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中观上合理控制、微观上正确引导叁个规划层面,同时提出将城市分成严格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叁个不同程度的控制层级,对城市色彩进行不同程度和范畴的规划控制,试图使城市色彩规划能够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并在实践中易于操作,在城市建设中能够落实细化,使城市色彩达到既具有个性、又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 城市色彩文化与色彩控制导向[D]. 尚磊.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2]. 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色彩研究[D]. 张姝. 武汉大学. 2014

[3]. 基于新文脉主义的城市色彩可持续发展研究[D]. 边文娟. 天津大学. 2015

[4]. 特色导向下宁陕县县城色彩规划设计研究[D]. 高春留. 西北大学. 2017

[5]. 北京旧城传统中轴线保护和控制区域色彩控制研究[D]. 单晓燕. 北京建筑大学. 2014

[6]. 城市色彩的识别系统[D]. 黄晶.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7]. 苏州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研究[D]. 许超. 苏州大学. 2013

[8]. 基于问卷分析的寒地中小型城市色彩规划策略研究[D]. 刘亚平. 吉林建筑大学. 2018

[9]. 诗居城市色彩形象识别设计研究[D]. 宋立新. 湖南大学. 2012

[10]. 基于可操作性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D]. 文溢涓.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城市色彩文化与色彩控制导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