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格局空间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格局,景观,空间,生态,喀斯特,山地,流域。
景观格局空间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蔡磊,汤江龙[1](2019)在《基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的两区优化研究——以南昌市新建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是国家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耕地细碎化是影响耕地有效利用的重要因素,研究县域内"两区"的耕地细碎化状况,分析其空间聚集特征,对遏制耕地细碎化水平、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和推进"两区"耕地规模化经营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入手,以新建区为例,借助Fragstats、SPSS和Open Geo Da等软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选取6项景观格局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综合景观指数,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确定景观水平的耕地聚集特征,最后提出有效的两区管理措施建议。(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23期)
伍娬,王志杰,潘远珍[2](2019)在《基于GIS的安顺市景观格局空间梯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规模日益扩张,人为活动干扰的加剧,景观格局的剧烈变化影响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城市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以黔中喀斯特典型山地城市安顺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以2012年和2016年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GIS软件平台,通过建立研究区城市景观类型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景观空间梯度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法,系统分析"城市双修"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政策驱动下,安顺市建成区2012年和2016年景观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梯度特征。结果表明:1)2012-2016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发生剧烈改变,城市用地的扩张与耕地缩减耦合,小型斑块数量明显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2)随着城市景观向外围扩展,建筑用地优势度先增加后降低,建成区外部缓冲带景观多样性逐渐丰富,受人为干扰强度弱化。3)研究期间,各景观类型交错分布,斑块分布复杂化、不规则,集聚度与连通性逐年下降。(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玉娟,曲建光,李丹,叶猛猛,何鲲[3](2019)在《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景观格局脆弱性变化及空间关联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景观格局敏感性、适应性及人口压力指数构建景观格局脆弱性指数,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研究对象,在完成研究区域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叁期景观类型提取的基础上,借助地统计学理论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5-2015年区域景观格局脆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景观格局脆弱度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脆弱度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分别0.4761、0.3978和0.4671,表现为较强的正相关,Z-Score值分别为50.21、41.96和49.26,呈聚类模式的空间分布;2)景观脆弱度高-高聚集分布由中东偏南区域向中西部转移,低-低聚集分布区域未发生较大变化,但逐渐表现为深度聚集状态;3)叁期景观格局脆弱性空间相关性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但自2010年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加深。(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徐海顺,杜红玉,蔡超琳[4](2019)在《基于生态修复视角的上海市黄浦江河岸带景观格局空间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上海黄浦江河岸带景观格局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找出该河岸带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与景观类型,科学规划河岸带的生态恢复重建,为黄浦江周边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与景观生态修复建设提供决策支持。【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利用高分辨率航拍图像数据源,构建河岸带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数据库,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利用景观指数方法,在景观类型和景观格局两个水平,选取不同的景观指数对黄浦江河岸带景观格局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在横向维度上,黄浦江河岸带市区段城市化程度最高,景观多样性最低,绿地和林地所占比例不足且碎片化;近郊段属于过渡河段,以工业用地为主,景观多样性最高,破碎化程度最严重;远郊段人为干扰程度最低,土地利用强度最弱,农田生态林网体系建设有待加强。②在纵向维度上,根据距河道边缘的距离(L),0≤L<100 m的河岸带受到重点生态保护,但距河道距离由近至远,人为干扰强度逐渐增强,河岸带景观多样性与破碎化程度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300≤L<400 m的河岸带景观破碎化程度最显着。【结论】城市建设活动的干扰,造成黄浦江河岸带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存在水陆交错边缘的负效应。在景观类型水平上,工业用地、生产防护林地和旱地是河岸带生态修复应重点关注的景观类型,而在景观格局水平上,近郊段河岸带(横向维度)和300≤L<400 m的河岸带及邻近区域(纵向维度)是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符小静[5](2019)在《北京市景观格局分析及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的城市化和交通网络建设导致了生物栖息地的日益破碎化,景观之间的连通性不断降低。生态网络的构建不仅可以提升景观破碎化严重区域的连通性,同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显着意义。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07年和2017年北京市地表覆盖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研究区相关景观指数,对北京市十年来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开展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北京市2017年生态格局现状,综合考虑地表覆盖类型、坡度、高程、道路等因素对物种迁移的影响,基于最小成本距离构建北京市潜在生态廊道,并分析其景观结构,运用空间连接度评价分析法对生态网络结构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区域生态网络的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划分等级,识别生态断裂点,最后对区域生态网络结构空间优化提出对策和建议。本研究成果可为北京市生态网络的构建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其它城市生态网络构建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政府及规划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主要成果如下:(1)从2007-2017年北京市地表覆盖动态变化来看,北京市城市化水平显着提高。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较多,主要集中在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和昌平区;林地增加主要集中在通州区、大兴区、顺义区等;除东城区和西城区外,其它行政区范围内耕地面积发生明显减少,主要集中在通州区、大兴区、顺义区等地区,反映了北京市近1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大规模侵占。从2007-2017年北京市景观格局变化趋势来看,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密度均有所增加,表明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使得北京市景观斑块更加破碎化。(2)本文选取北京市214个生态源斑块,主要包括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文化保护区和自然文化遗产,综合考虑水系、坡度、高程、地表覆盖、道路五个因素对物种迁徙的影响构建阻力面,北京市综合阻力面成本值呈现中间高四周低,其中东城区和西城区景观平均成本值较高。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成本距离模型生成的潜在生态廊道有657条,生态节点有827个,迭加主体功能区数据构建北京市生态网络体系。(3)从生态源形状指数来看,研究区中部生态源形状指数较大,而外围山区西部和东北地区形状指数较低;从生态源度数来看,一级生态源地生态源度数较大,说明其被生态廊道穿过数量较多,也同时说明该生态源地与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从生态廊道综合指数强弱分布来看,研究区连通性较弱的生态廊道主要分布在北京市西部和东南部,连通性处于中等水平的生态廊道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区,连通性较强的生态廊道主要位于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将区域生态要素划分成叁个等级,其中一级生态源地、一级生态廊道和一级生态节点具有较强的空间连通性,生态功能居于主导地位;二级和叁级生态要素空间连通性仍需继续加强优化;最后识别出研究区内共有511个生态断裂点。(4)对生态源优化时应遵循“以大型斑块为主,小型斑块为辅”的原则,两者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并对生态源斑块设置1500m的缓冲距离,使其与四周生态斑块联系更为紧密;对生态廊道设置1000m的服务范围,形成一个较为合理协调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采取生态节点盲区识别的方法,完成对生态源节点和生态节点的优化;为区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划定生态框架,最后提出“一心一环,二横六轴”的生态网络架构。(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琳,赵俊叁,黄义忠,陈国平[6](2019)在《不同空间尺度下西南高原山地基本农田质量景观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景观格局特征和空间差异进行定量研究,为基本农田科学布局优化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方法】以典型西南山地云南省基本农田数据为基础,在综合考虑省域和市域不同空间尺度基础上,结合基本农田质量、坡度和地类综合分析,将景观生态理论方法与GIS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结果】德宏州耕地质量等级最高为8.49、怒江州最低为11.70,耕地类型组合数最高为5;省级尺下度景观分布基本农田整体分布细碎,市级尺度下多样性指数以德宏地区最高为2.0612、怒江州最低为0.6215,结合优势度、均匀度和集中度指数,德宏、西双版纳、大理、玉溪等地基本农田质量较高、分布多样性较高、分布均匀;省级尺度下基本农田景观格局指数和耕地质量的全局Moran's I指数值分别为0.2052、0.0310,基本农田面积比值的全局Moran's I指数为0.6046,市级尺度下Moran's I指数最高的为曲靖市0.8145、最低为昭通市0.3541。【结论】西南高原山地基本农田景观格局总体分布细碎,质量等别差距大且高质量基本农田较少;在省级尺度下基本农田质量关联性弱,在市级尺度下基本农田质量则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基本农田局部空间自相关聚类类型分布与核密度分布相近,核密度值较高的地区空间关系呈正相关,核密度稀疏的低值区空间关系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胡兵,刘璇[7](2018)在《南城县地表覆盖空间分布景观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指导南城县居民点用地布局,本文依据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成果中的房屋建筑区数据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了4个景观格局指数:斑块面积、周长面积比、景观蔓延度指数、景观丰富度密度指数,来表达研究区各乡镇景观特征,而后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各乡镇分成5类,最后提出了"南镇、北农、东水、西景"和"一心四片"的空间格局发展理念,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科学指导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8年11期)
范晨璟,田莉,申世广,周麟[8](2018)在《1990-2015年间苏锡常都市圈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指数是计量景观格局、定量化回顾区域土地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在传统的景观格局评价基础上,提出引入干扰度指数描述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相互干扰的强弱,以苏锡常都市圈为例,依据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遥感影像分类数据,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景观格局干扰水平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 1990—2015年间苏锡常都市圈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规模增加了3313.93km~2,农田面积缩减了3585.21km~2,而以林地为主的绿色生态空间规模变化不大。2)25年间,研究区内景观多样性Shannon指数不断增加,破碎度NP指数先增加后减少;农田的优势度LPI指数不断降低,形状指数LSI不断上升;城镇景观的形状经历了规则—复杂—规则的过程,并较1990年呈现更加连片紧实的分布状态;林地的规模与形状LSI未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城镇对其的干扰度AI不断上升,人类活动对绿色生态空间干扰不断增强。3)上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城镇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此外,研究认为干扰度指数的应用能很好地描述城镇对绿色生态空间的影响,本研究结论能够为苏锡常都市圈的城镇与生态绿化系统规划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翟俊,侯鹏,赵志平,肖如林,颜长珍[9](2018)在《青海湖流域景观格局空间粒度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空间尺度单元,流域尺度景观格局分析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佳空间粒度的选取是否准确。选择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卫星遥感数据资料,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解译获得流域景观数据,通过重采样得到不同空间粒度的流域景观数据,计算得到不同景观格局指数并绘制各指数与空间粒度之间的关系曲线,识别景观格局指数的尺度效应,评估空间粒度增加而引起的景观格局指数信息损失量,确定流域尺度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空间粒度。结果表明:流域景观格局指数随着空间粒度增大变化显着,但规律不同;综合景观指数的空间粒度效应和信息损失量变化特征,流域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空间粒度选择以90 m为最佳。(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遥感》期刊2018年03期)
周志刚[10](2018)在《基于RS和GIS南昌市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空间作为人地相互作用最频繁、最剧烈的区域,其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反映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生态空间作为维持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其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演变规律和变化机制,对于一个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城市生态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成为城市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南昌市主体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ENVI5.4对5个时相的Landsat影像进行预处理,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法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得到研究区各类景观要素面积;将分类结果利用混淆矩阵进行精度验证,通过ArcGIS10.5提取城市生态空间景观要素面积,分析各类景观时空变化特征;最后采用Fragstats4.2,从景观格局类型水平指数和景观水平指数两个维度对南昌市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计算,分析近1996-2016年南昌市生态空间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96-2016年南昌市生态空间景观要素总面积从918.8 km~2下降至635.8km~2,下降了283 km~2,下降的比例达到30.8%。其中耕地面积下降最多,达到255.18 km~2,下降比例达到34.8%;近20年来,南昌市生态空间景观要素总面积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度加快。从内部区域来看,生态空间景观要素面积下降较多的区域分别为青山湖区(60.94 km~2)、经开区(49.16 km~2)、小蓝工业园(34.32 km~2)、高新区(24.66 km~2)、生米镇(22.48 km~2)、红谷滩新区(16.86 km~2)。(2)从不同用地类型面积转移来看,城乡居民用地和耕地的转移变化最明显,城乡居民用地以转入为主,耕地以转出为主。其中,耕地转出为城乡居民用地最多,达到216.98 km~2;林草地转出为城乡居民用地面积达17.68 km~2;水域转出为城乡居民用地面积达8.22 km~2。耕地以转出为主,转出为耕地216.98 km~2、林草地28.33 km~2、水域15.68 km~2、未利用地50.79 km~2。(3)根据景观类型和景观水平指数分析,南昌市生态空间的异质性下降,破碎化程度不断上升,城市生态空间的优势度也下降,导致南昌市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空间的稳定性下降。从景观类型指数来看,南昌市生态空间的斑块数量面积下降,景观类型的比例下降,斑块的数量和密度上升,斑块的优势度下降,斑块的形状趋于复杂,斑块的集聚度下降。从景观水平指数来看,南昌市景观要素的斑块增加了5578个,增长了2.39倍;斑块的密度由4.0724增长至9.7316;景观的形状指数由26.7662增长至47.4183;景观的蔓延度由65.9737下降至48.6931;景观的连通度由99.7181下降至99.3315;景观的香农多样性由0.8807上升至1.2850;景观的聚集度,由95.3319下降至91.3982。(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景观格局空间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城市规模日益扩张,人为活动干扰的加剧,景观格局的剧烈变化影响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城市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以黔中喀斯特典型山地城市安顺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以2012年和2016年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GIS软件平台,通过建立研究区城市景观类型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景观空间梯度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法,系统分析"城市双修"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政策驱动下,安顺市建成区2012年和2016年景观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梯度特征。结果表明:1)2012-2016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发生剧烈改变,城市用地的扩张与耕地缩减耦合,小型斑块数量明显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2)随着城市景观向外围扩展,建筑用地优势度先增加后降低,建成区外部缓冲带景观多样性逐渐丰富,受人为干扰强度弱化。3)研究期间,各景观类型交错分布,斑块分布复杂化、不规则,集聚度与连通性逐年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格局空间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蔡磊,汤江龙.基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的两区优化研究——以南昌市新建区为例[J].农业与技术.2019
[2].伍娬,王志杰,潘远珍.基于GIS的安顺市景观格局空间梯度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3].张玉娟,曲建光,李丹,叶猛猛,何鲲.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景观格局脆弱性变化及空间关联格局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
[4].徐海顺,杜红玉,蔡超琳.基于生态修复视角的上海市黄浦江河岸带景观格局空间特征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符小静.北京市景观格局分析及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6].王琳,赵俊叁,黄义忠,陈国平.不同空间尺度下西南高原山地基本农田质量景观格局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9
[7].胡兵,刘璇.南城县地表覆盖空间分布景观格局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
[8].范晨璟,田莉,申世广,周麟.1990-2015年间苏锡常都市圈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8
[9].翟俊,侯鹏,赵志平,肖如林,颜长珍.青海湖流域景观格局空间粒度效应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18
[10].周志刚.基于RS和GIS南昌市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