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向认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隐私保护,承诺机制,格,双向认证
双向认证论文文献综述
杨亚涛,韩新光,黄洁润,赵阳[1](2019)在《基于RLWE支持身份隐私保护的双向认证密钥协商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执行认证密钥交换协议时通信双方身份隐私保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类承诺机制的抗量子攻击的双向认证密钥协商协议。该协议通过C类承诺函数隐藏通信双方的真实身份信息,并基于RLWE困难问题,在保障身份匿名的前提下,通过2轮的消息交互不仅完成了双向身份认证,而且保证了传输消息的完整性,并协商出共享会话密钥。经过分析,在协议执行效率上,完成匿名的双向认证与密钥协商只需2轮的消息传输,与Ding等的协议对比,公钥长度缩短近50%;在安全性上,所提协议能够抵抗伪造、重放、密钥复制和中间人攻击。所提协议在eCK模型下满足可证明安全性,同时所提协议基于格上的RLWE困难问题,可抵抗量子计算攻击。(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谭程宏[2](2019)在《物联网中基于双向握手身份认证的应用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联网是信息科技产业的第叁次革命。物联网中的智能物件,生产厂家多、产品多样、计算存储能力差别大、功能迥异。业界没有统一用于物联网通信安全协议的标准,会导致黑客的攻击,数据流量被监听、窃取或篡改。提出了一套能完成双向握手身份认证的物联网通信安全协议——LSAP。(本文来源于《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期刊2019年11期)
张顺,陈张凯,梁风雨,石润华[3](2019)在《基于Bell态的量子双向身份认证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Bell态的纠缠性质提出一种可以进行双向身份认证的协议。与已有的量子身份认证协议相比,该协议没有第叁方认证机构就能实现双方同时身份认证,避免了第叁方认证机构的不安全因素。利用诱饵粒子和纠缠相关性检查保证认证双方之间传输的量子态不被改变,同时认证双方之间传输的经典信息是经过安全的单向哈希函数计算出来的,保证了该身份认证协议的安全性。该协议使用一个Bell态量子资源即可验证两比特密钥,节约了量子资源。认证双方所需执行的操作为经典异或操作,使得该协议具有易于实施的优点。分析表明,该协议可以有效防止拦截/重发攻击和中间人攻击等攻击方式。(本文来源于《信息网络安全》期刊2019年11期)
刘立波,郑巧珍,付强[4](2019)在《一种增强型RFID双向认证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RFID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门话题。针对RFID认证协议,研究者们提出的方案各有千秋,比如基于Hash函数的方法易实现,基于密钥的方法更安全。论文对一种基于非对称密钥和Hash函数的RFID认证协议进行了分析与改进。改进后的协议安全性更高,能够抵抗多种非法攻击,更有实用价值。最后,文章用BAN逻辑分析方法形式化验证了改进协议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刘静,赖英旭,杨胜志,Lina,Xu[5](2019)在《一种面向WSN的双向身份认证协议及串空间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发展,无线传感网络(WSN)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但安全问题也随之凸显。针对无线传感网络中传感器节点易失效、能量和计算存储能力受限等问题,构建了一种基站与传感器节点间的基于状态信息的双向身份认证协议,其能在满足无线传感网络轻量级和低成本要求的同时确保安全性。协议首先在节点接入阶段基于可信网络连接进行平台可信情况的认证,以验证节点的可信情况并实现节点的加密注册。然后在运行阶段通过重要数据双向认证过程对重要数据的传输过程进行保护,利用定时更新认证确认传感器节点的状态和可靠性。协议允许基站定时检测节点的运行状态信息,及时监测到节点的物理损坏,并利用节点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认证,以进一步增强协议的安全性。同时,该协议还引入了报警机制,该机制可以区分通信错误、节点的物理损坏以及攻击者攻击。本协议降低了认证过程的通信量,引入的报警消息可以增强排障能力。利用串空间模型对协议进行形式化分析,证明了协议的安全性。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设计的双向身份认证协议能提供较好的安全性,而且发送数据增加的延迟时间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网络可扩展性好。所提方案能够加强网络接入安全并且有效防御来自节点系统内部的攻击,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高阳[6](2019)在《基于AT88SC双向认证的C程序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一种基于AT88SC芯片的双向认证设计,使用C语言实现AT88SC的双向认证。(本文来源于《第叁十叁届中国(天津)2019’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8-01)
郑涛,张仕斌[7](2019)在《基于Bell态的量子隐私查询与双向身份认证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隐私查询可以同时保证用户和数据库提供商的隐私安全,量子身份认证可以在通信过程中实现更加可靠的身份认证。提出一种基于BELL态的多功能量子密码协议。基于非对称QKD的思想,又提出一种量子隐私查询方案。该方案可以帮助用户安全高效地实现隐私查询,同时严格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为了提高量子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增加量子资源的实际用途,完成非对称QKD过程后,该协议可以完成一次双向的身份认证过程。最后给出了严格的协议安全性证明过程。(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9年07期)
陈伟[8](2019)在《层次化水下通信网络移动节点双向认证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层次化舰船网络移动节点双向认证系统存在着认证效率低的弊端,为此提出层次化舰船网络移动节点双向认证系统设计研究。层次化舰船网络移动节点双向认证系统沿用现有系统的硬件设备,主要对软件进行设计。层次化舰船网络移动节点双向认证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包括注册模块、登录模块与认证模块,通过软件设计的应用实现了层次化舰船网络移动节点双向认证系统的运行。采用移动节点单向认证系统、移动节点有限元认证系统与设计的移动节点双向认证系统进行对比实验分析,相较于其他2种认证系统来说,设计的层次化舰船网络移动节点双向认证系统运算量与运算时间较少,充分说明设计的层次化舰船网络移动节点双向认证系统具备更高的认证效率。(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李阳,崔好林[9](2019)在《轨道板生产技术的又一次革新》一文中研究指出5月27日,经过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检验认证中心专家组为期3天的综合考评和审查,中国中铁九局集团路桥分公司盐通铁路东台轨道板场一次性顺利通过国家生产许可认证,标志着盐通铁路预制轨道板从试生产阶段转入批量生产阶段,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盐通铁路新建(本文来源于《人民铁道》期刊2019-06-04)
张霄涵,胡红钢[10](2019)在《基于区块格的RFID双向认证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快速发展的应用场景导致传统RFID双向认证协议的安全性假设不再成立.不仅如此,随着物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中心化RFID认证架构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出来.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和拜占庭容错的特点,可以同时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但其效率十分低下.区块格是区块链技术中的一种有向无环图结构,具有并行处理交易的特点,可以提高执行效率,但因受限于共识机制,仍有吞吐量瓶颈.首先分析了恶意阅读器的可能行为,设计了适用于本场景的容忍分叉的区块格结构,并证明了其仍然具有偏序关系;然后结合传统的RFID双向认证协议,设计了基于区块格的RFID双向认证协议,所提出的协议在安全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去除了共识机制,消除了吞吐量瓶颈;最后,对所提出的协议的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协议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具有在渐进意义上与传统协议采用的中心化架构一致的效率.(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双向认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物联网是信息科技产业的第叁次革命。物联网中的智能物件,生产厂家多、产品多样、计算存储能力差别大、功能迥异。业界没有统一用于物联网通信安全协议的标准,会导致黑客的攻击,数据流量被监听、窃取或篡改。提出了一套能完成双向握手身份认证的物联网通信安全协议——LSAP。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向认证论文参考文献
[1].杨亚涛,韩新光,黄洁润,赵阳.基于RLWE支持身份隐私保护的双向认证密钥协商协议[J].通信学报.2019
[2].谭程宏.物联网中基于双向握手身份认证的应用与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9
[3].张顺,陈张凯,梁风雨,石润华.基于Bell态的量子双向身份认证协议[J].信息网络安全.2019
[4].刘立波,郑巧珍,付强.一种增强型RFID双向认证协议[J].舰船电子工程.2019
[5].刘静,赖英旭,杨胜志,Lina,Xu.一种面向WSN的双向身份认证协议及串空间模型[J].计算机科学.2019
[6].高阳.基于AT88SC双向认证的C程序设计[C].第叁十叁届中国(天津)2019’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7].郑涛,张仕斌.基于Bell态的量子隐私查询与双向身份认证方案[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9
[8].陈伟.层次化水下通信网络移动节点双向认证系统[J].舰船科学技术.2019
[9].李阳,崔好林.轨道板生产技术的又一次革新[N].人民铁道.2019
[10].张霄涵,胡红钢.基于区块格的RFID双向认证协议[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