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碳含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机页岩,TOC含量,机器学习,集成算法
有机碳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白洋,谭茂金[1](2019)在《基于委员会机器的总有机碳含量测井解释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气藏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藏,具有"自生自储自保"的特征,生烃潜力是评价页岩储层的重要指标。总有机碳含量对于反映页岩储层生烃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测井数据进行总有机碳含量预测是被广泛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经验公式法、?logR法以及神经网络法,其中基于单一或多种测井数据的经验公式法仅利用相关性进行模型构建,结果并不可靠;?logR法对储集层的成熟度敏感,参数难以选择;神经网络法易过拟合、陷入局部极小以及泛化能力不佳,构建的模型不稳定。为此,本文通过BP神经网络、极限学习机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作为委员会机器专家,以加权平均算法为组合器构建回归委员会机器。将归一化后的敏感测井数据与相对应的标签数据作为输入进行训练,得到总有机碳含量计算模型。通过委员会机器和各专家训练性能的对比,结果证实委员会机器较各专家具有更低的相对误差和更加稳定的性能。(本文来源于《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7)
张文雯,韩海荣,程小琴,商添雄,吴然[2](2019)在《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太岳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间伐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相关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氮含量和酶活性降低;同一土层中,中度间伐下土壤碳、氮养分含量显着增加.在0~10 cm土层,轻度间伐处理下蔗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增加,中度间伐处理下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显着增加;在10~50 cm土层,轻度间伐处理下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降低,中度间伐处理下纤维素酶活性显着降低;冗余分析显示,溶解性有机碳在0~10和20~30 cm土层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在10~2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主要因素;在30~4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氮主要影响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活性,土壤全磷和易氧化有机碳对40~5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有显着影响,中度间伐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总体最高,土壤pH、含水率、有机质含量等化学性质优于其他几种处理,能较好地改善林下植被、枯落物及养分循环过程.因此,建议对落叶松人工林进行适度密度调整(1404~1422 trees·hm~(-2)),以促进碳、氮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存.(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简兴,王松,翟晓钰,蔡阳阳,王喻[3](2019)在《安徽叁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安徽叁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差异,于2017年7月16日,在该湿地公园内的天然沼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藨草(Scirpus triqueter)沼泽、由天然沼泽开垦的分别耕种了3 a和30 a的耕地、果园和林地中,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土样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和可溶性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沼泽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6.99 g/kg、124.42 mg/kg、119.44 mg/kg和0.55 g/kg,耕种了3 a的耕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6.31 g/kg、98.64 mg/kg、24.91 mg/kg和0.22 g/kg,耕种了30 a的耕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9.22 g/kg、173.40 mg/kg、84.78 mg/kg和0.40 g/kg,果园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2.31 g/kg、93.28 mg/kg、55.08 mg/kg和0.20 g/kg,林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2.64 g/kg、109.00 mg/kg、53.96 mg/kg和0.14 g/kg;天然沼泽开垦为耕地耕种了3 a后,表层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显着降低,耕种了30 a后,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灿,胡海波,范真,连经纬[4](2019)在《麻栎林龄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林龄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探求各级团聚体中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17、26和65 a的麻栎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林地0~4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水稳定性以及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林龄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水稳定性影响显着,影响效果随林龄增加而增强,随土层加深而减弱;②林龄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影响显着,影响程度随林龄增加而增强;③<0.25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各级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也是影响团聚体水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5期)
黄静,汪忠浩,袛淑华,李璇,蒋方贵[5](2019)在《乾安致密油水平井测井总有机碳含量解释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油岩识别评价是致密油地质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前致密油勘探开发主要以压裂后水驱为主,根据生油岩在不同测井曲线上的响应,可利用自然伽马、自然伽马能谱、电阻率、密度及声波等测井信息来计算评价生油岩,利用回归分析可以得到自然伽马(GR)、电阻率(Rt)及声波时差(AC)等测井信息计算TOC值。采用水平井测井解释软件DIPLOG绘制水平井轨迹,直井与水平井交互解释,选取合适的水平井段利用电阻率(Rt)、声波时差(AC)、自然伽马(GR)测井值建立适合该区域的有机质含量多元回归方程定量模型,通过模型回归分析结果与计算机模拟值误差对比证明该模型更为适用。(本文来源于《能源技术与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杨传超,郭瑞,王富民,张震,裴小刚[6](2019)在《渤海秦南凹陷沙叁段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定量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渤海海域秦南凹陷古近系沙叁段烃源岩品质特征。以岩心地球化学分析、测井曲线及地震资料为基础,定量预测秦南凹陷沙叁段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在叁维空间内的分布规律。首先,基于实测有机碳含量与测井参数的响应关系,应用ΔlgR法建立有机碳含量测井预测模型;其次,基于叁维地震数据,通过工作站软件获得测井预测有机碳含量曲线与井旁道地震属性的计算关系模型,进而通过地震属性计算获得有机碳含量叁维数据体。结果表明,秦南凹陷沙叁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整体较高,其有机碳质量分数普遍高于2%,其中秦南凹陷东南洼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次为东洼和西洼。经与实钻结果对比,沙叁段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预测误差在20%左右,厚度预测误差在10%左右。(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金月,崔利剑,王刚,范冰,武海明[7](2019)在《内蒙古阿拉善西部荒漠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内蒙古阿拉善西部荒漠典型荒漠区和极旱荒漠区中14个优势植物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平分布上,依据显着性分析将植物群落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为Ⅰ~Ⅳ级,Ⅰ级为柽柳群落和合头藜群落(平均有机碳含量3.62 g/kg),Ⅱ级为盐爪爪群落、黄沙蒿群落和星毛短舌菊群落(平均有机碳含量2.38 g/kg),Ⅲ级为珍珠群落和绵刺群落(平均有机碳含量1.66g/kg),Ⅳ级为白沙蒿群落、泡泡刺群落、梭梭群落、红砂群落、白刺群落、膜果麻黄群落和刺旋花群落(平均有机碳含量1.00 g/kg);在垂直分布上,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层深度间呈曲线形相关或直线形相关,且群落间土壤有机碳含量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华,向仰州,郭颖,何季[8](2019)在《间作对刺梨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推广适宜的刺梨间作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以刺梨-玉米、刺梨-辣椒2种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刺梨清耕单作为对照,分析间作对刺梨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耕单作相比,间作玉米、辣椒的刺梨园土壤≥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增加27.31%~121.82%,不稳定团粒指数(ELT)降低5.91%~17.30%,平均质量直径(MWD)增加14.10%~68.97%,几何平均直径(GMD)增加13.95%~61.11%,分形维数(D)降低1.75%~7.24%,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48.74%~108.17%。刺梨园间作玉米、辣椒有助于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李龙,周飞,田杰,王晓军[9](2019)在《地形因子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研究区海拔、坡度和坡向因素,根据全旗182个土壤采样剖面数据,分析0~100 cm深度各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地形因素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海拔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0~60 cm土壤深度有机碳含量呈现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级上升的趋势;而60 cm土壤深度以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的变化并未表现出显着的相关关系。坡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坡度的增加各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分布特征。不同坡向上各层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其中阴坡与半阴坡上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着高于阳坡与半阳坡。当土壤深度达到40 cm以下时,坡度和坡向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未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16期)
董颖,耿玉清,黄桂林,李娜,张超英[10](2019)在《青海湖流域沼泽和湿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青海湖流域沼泽和湿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特征,于2015年9月15~17日,在青海湖流域的小泊湖、仙女湾和鸟岛的沼泽和湿草甸中,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利用~(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仙女湾、小泊湖和鸟岛湿草甸表层土壤总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32.38 g/kg、24.85 g/kg和24.80 g/kg,比沼泽的减少了11.7%、6.68%和21.22%;表层土壤水溶性碳质量比分别为71.99 mg/kg、64.13 mg/kg和40.31 mg/kg,比沼泽的减少了13.21%、3.33%和15.78%;表层土壤易氧化碳质量比分别为850.40 mg/kg、575.99 mg/kg和663.29 mg/kg,比沼泽的减少了0.83%、21.35%和10.48%;沼泽和湿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结构都以烷氧碳含量(36.71%~54.19%)所占比例最高,其它依次为烷基碳含量(25.58%~36.82%)、芳香碳含量(6.20%~16.27%)和羧基碳含量(6.65%~15.41%);湿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中的烷基碳含量和芳香碳含量所占比例小于沼泽,而烷氧碳含量所占比例大于沼泽;随着沼泽退化为湿草甸,其表层土壤的总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显着减少,沼泽表层土壤有机碳结构更复杂,其有机碳库更稳定,湿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结构相对简单。(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有机碳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太岳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间伐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相关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氮含量和酶活性降低;同一土层中,中度间伐下土壤碳、氮养分含量显着增加.在0~10 cm土层,轻度间伐处理下蔗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增加,中度间伐处理下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显着增加;在10~50 cm土层,轻度间伐处理下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降低,中度间伐处理下纤维素酶活性显着降低;冗余分析显示,溶解性有机碳在0~10和20~30 cm土层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在10~2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主要因素;在30~4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氮主要影响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活性,土壤全磷和易氧化有机碳对40~5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有显着影响,中度间伐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总体最高,土壤pH、含水率、有机质含量等化学性质优于其他几种处理,能较好地改善林下植被、枯落物及养分循环过程.因此,建议对落叶松人工林进行适度密度调整(1404~1422 trees·hm~(-2)),以促进碳、氮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碳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1].白洋,谭茂金.基于委员会机器的总有机碳含量测井解释方法[C].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张文雯,韩海荣,程小琴,商添雄,吴然.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3].简兴,王松,翟晓钰,蔡阳阳,王喻.安徽叁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J].湿地科学.2019
[4].王灿,胡海波,范真,连经纬.麻栎林龄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土壤.2019
[5].黄静,汪忠浩,袛淑华,李璇,蒋方贵.乾安致密油水平井测井总有机碳含量解释方法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9
[6].杨传超,郭瑞,王富民,张震,裴小刚.渤海秦南凹陷沙叁段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定量预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金月,崔利剑,王刚,范冰,武海明.内蒙古阿拉善西部荒漠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J].北方农业学报.2019
[8].王华,向仰州,郭颖,何季.间作对刺梨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9
[9].李龙,周飞,田杰,王晓军.地形因子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9
[10].董颖,耿玉清,黄桂林,李娜,张超英.青海湖流域沼泽和湿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特征[J].湿地科学.2019